观点正文
百变收藏——老照片
作者:赵庆伟 2005-06-29 15:05:34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图一:民国时期北大校园
照片的出现终于使人类将时间凝固在了快门打开的那一瞬间,这一摄影技术的产物使后人得以看见他们生命以外的世界。好奇与探索、研究与发现、思念与记忆从此与照片永远地连在了一起。
小孔成像早在我国战国时期即已开始使用,到了汉代又有了暗箱,再到宋代发现了银盐化学物质显影、定影现象;但在中国,这一技术只是绘画上有所受惠,其后并未有更大的发展;十九世纪初,欧洲人最终将影像固定在可移动物上:干板照片就此诞生了!虽然发端于中国的技术最终超越了中国,但似乎国人丝毫不介意这种状态,这反映出当时世人把发明视为取巧的一种不正确的观念。
最早将相机带入国门的人是端方。端方:号午桥,字匋斋,世称端王爷,满族正白旗,曾任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南北洋大臣。光绪三十一年与戴泽出国考查政治、经济,带回了相机亦学会了摄影,留下宫内很多影像。清代的国人摄影师有南方的赖阿芳、北方的梁时泰等;时任法国大使容庚的儿子勋龄为宫廷摄影师亦拍有很多宫内照片;清代的外籍摄影师有菲利斯·比特(Felice A·Beator)、米勒(M·Millor)、约翰·汤姆森(John·Thomson)等,他们有的隶属教会,有的隶属军队,有的隶属探险家团队,亦有少部分是旅游摄影;我收藏的很多照片均出自他们之手。。
人像摄影进入中国之初受到了相当的阻碍,当时的人们认为:通过一个盒子将自己的影像印到了版上无异于丢失了灵魂,轻则生病、重则丧生;因而清代的肖像照片传世就很稀少。到了民国时期,这一观念又变化为身体不好时、运气不好时反而去拍照,认为这能去晦气,不过照片是绝对不会去取的;所以现在有时能搜集到成批的从老照像馆拆迁出来的肖像照片。
世界上第一家照相馆于1840年诞生于美国的纽约,北京最早的照相馆是宣统元年琉璃厂内的丰泰照相馆,天津是鼎章照相馆,上海是公泰照相馆,广州是宜昌照相馆;山西是光道成像馆;这些照相馆除了拍摄室内纪念照外也经常外出拍摄些公共活动的大型照片;为了增加收入他们也会大量洗印名胜古迹、戏剧名伶的照片成套销售;其中制作成本比较高、尺幅比较大、存世比较少的是由转机拍摄的横幅照片,宽者可达两米以上,现拍卖高者已达十万上下。民国时期日本的一些书店派驻他们的摄影师常年在中国各地拍摄我国的风土人情,并将放大的照片编成写真集发售,出版种类比较多的是亚东写真集。
民国年间出版社的出版物多注重文字的采编,图片类出版物很少,而出版社配备摄影记者的情况则更少;通过查找我的收藏记录,仅成批买到过《旅行家》《晋察冀》等为数很少的几家留存至今的照片底片。
早年间有一类上色照片很有意思,一些有心的照相馆内聘有懂些绘画的技工,将植物、鲜花的浆汁纯化后画在已洗出的黑白照片上,达到了更美化原片的效果,得到了更多的收益;当然了,由于这类“彩”片成本较高,普通人用不起,所以存世不多。
一百年以来中国的摄影基本上与西方国家同步,所以照片的收藏与西方在一个轨道上;这在中国的众多收藏门类里是罕有的现象,这就为我们直接参照西方照片收藏市场的价格体系而运作我们的照片收藏市场提供了方法;照片底片是珍贵的艺术品、收藏品这一概念应很快被国人所接受才是,否则这一收藏的商机很可能又被外国藏家所占据;现在已有多家外国收藏基金进入中国开始搜集老照片,其中就有著名的美国巨商彼尔﹒盖茨开办的数码影像公司,这家公司现已购入了数千万张照片,它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照片收藏企业。我积八年努力之成果照片底片亦不过数十万张、电影胶片亦不过万余卷而已;还是当年在中关村挣的太少了的缘故呀。
今年的老照片市场明显比前二年活跃,去年在旧货市场里出现的成批照片得摆一阵子,买的人也是挑着买,现在可好,露出来就没;拍卖会上郎静山、陈复礼、吴印咸等大师级人物的作品均以数万元成交;规模资金正向照片收藏领域靠拢。出版界的观念也发上了很大的转变,开始注意图片的重要性,开始搜集购买照片资料。一些藏友瞄准了中国照片博物馆的空白开始朝建设私人照片博物馆的方向努力了。
数码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摄影模式,人们在享受数码相机带来的便利时,底片正慢慢的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美国的柯达公司已开始大幅收缩传统洗印市场,这标志着旧式的照片底片将全部成为旧时代的物件。当某种东西从公众的视线里消失之日就是它进入收藏圈之时。
照片的出现终于使人类将时间凝固在了快门打开的那一瞬间,这一摄影技术的产物使后人得以看见他们生命以外的世界。好奇与探索、研究与发现、思念与记忆从此与照片永远地连在了一起。
小孔成像早在我国战国时期即已开始使用,到了汉代又有了暗箱,再到宋代发现了银盐化学物质显影、定影现象;但在中国,这一技术只是绘画上有所受惠,其后并未有更大的发展;十九世纪初,欧洲人最终将影像固定在可移动物上:干板照片就此诞生了!虽然发端于中国的技术最终超越了中国,但似乎国人丝毫不介意这种状态,这反映出当时世人把发明视为取巧的一种不正确的观念。
最早将相机带入国门的人是端方。端方:号午桥,字匋斋,世称端王爷,满族正白旗,曾任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南北洋大臣。光绪三十一年与戴泽出国考查政治、经济,带回了相机亦学会了摄影,留下宫内很多影像。清代的国人摄影师有南方的赖阿芳、北方的梁时泰等;时任法国大使容庚的儿子勋龄为宫廷摄影师亦拍有很多宫内照片;清代的外籍摄影师有菲利斯·比特(Felice A·Beator)、米勒(M·Millor)、约翰·汤姆森(John·Thomson)等,他们有的隶属教会,有的隶属军队,有的隶属探险家团队,亦有少部分是旅游摄影;我收藏的很多照片均出自他们之手。。
人像摄影进入中国之初受到了相当的阻碍,当时的人们认为:通过一个盒子将自己的影像印到了版上无异于丢失了灵魂,轻则生病、重则丧生;因而清代的肖像照片传世就很稀少。到了民国时期,这一观念又变化为身体不好时、运气不好时反而去拍照,认为这能去晦气,不过照片是绝对不会去取的;所以现在有时能搜集到成批的从老照像馆拆迁出来的肖像照片。
世界上第一家照相馆于1840年诞生于美国的纽约,北京最早的照相馆是宣统元年琉璃厂内的丰泰照相馆,天津是鼎章照相馆,上海是公泰照相馆,广州是宜昌照相馆;山西是光道成像馆;这些照相馆除了拍摄室内纪念照外也经常外出拍摄些公共活动的大型照片;为了增加收入他们也会大量洗印名胜古迹、戏剧名伶的照片成套销售;其中制作成本比较高、尺幅比较大、存世比较少的是由转机拍摄的横幅照片,宽者可达两米以上,现拍卖高者已达十万上下。民国时期日本的一些书店派驻他们的摄影师常年在中国各地拍摄我国的风土人情,并将放大的照片编成写真集发售,出版种类比较多的是亚东写真集。
民国年间出版社的出版物多注重文字的采编,图片类出版物很少,而出版社配备摄影记者的情况则更少;通过查找我的收藏记录,仅成批买到过《旅行家》《晋察冀》等为数很少的几家留存至今的照片底片。
早年间有一类上色照片很有意思,一些有心的照相馆内聘有懂些绘画的技工,将植物、鲜花的浆汁纯化后画在已洗出的黑白照片上,达到了更美化原片的效果,得到了更多的收益;当然了,由于这类“彩”片成本较高,普通人用不起,所以存世不多。
一百年以来中国的摄影基本上与西方国家同步,所以照片的收藏与西方在一个轨道上;这在中国的众多收藏门类里是罕有的现象,这就为我们直接参照西方照片收藏市场的价格体系而运作我们的照片收藏市场提供了方法;照片底片是珍贵的艺术品、收藏品这一概念应很快被国人所接受才是,否则这一收藏的商机很可能又被外国藏家所占据;现在已有多家外国收藏基金进入中国开始搜集老照片,其中就有著名的美国巨商彼尔﹒盖茨开办的数码影像公司,这家公司现已购入了数千万张照片,它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照片收藏企业。我积八年努力之成果照片底片亦不过数十万张、电影胶片亦不过万余卷而已;还是当年在中关村挣的太少了的缘故呀。
今年的老照片市场明显比前二年活跃,去年在旧货市场里出现的成批照片得摆一阵子,买的人也是挑着买,现在可好,露出来就没;拍卖会上郎静山、陈复礼、吴印咸等大师级人物的作品均以数万元成交;规模资金正向照片收藏领域靠拢。出版界的观念也发上了很大的转变,开始注意图片的重要性,开始搜集购买照片资料。一些藏友瞄准了中国照片博物馆的空白开始朝建设私人照片博物馆的方向努力了。
数码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摄影模式,人们在享受数码相机带来的便利时,底片正慢慢的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美国的柯达公司已开始大幅收缩传统洗印市场,这标志着旧式的照片底片将全部成为旧时代的物件。当某种东西从公众的视线里消失之日就是它进入收藏圈之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收藏家赵庆伟30吨手稿论麻袋买2014-05-23
- 【藏家专访系列】赵庆伟:做一个善于等待的2014-03-26
- 平民收藏家赵庆伟:遗失的收藏乐趣2013-10-29
- “拾荒者”赵庆伟的收藏江湖2013-05-31
- 赵庆伟:拾荒者的江湖2013-05-28
- 【北京拍卖季】赵庆伟:草根对中小拍场的支2012-12-21
- 赵庆伟:引爆微小幸福2012-09-18
- 赵庆伟的收藏经 收藏的眼光2012-02-29
- 成为收藏家所需的眼光2011-12-13
- 成为收藏家所需的眼光2011-12-12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