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缅怀九庵学兄

作者:耿宝昌 2005-06-28 17:53:29来源:故宫博物院
A- A+
  文博界著名古书画研究专家刘九庵学兄,夙有“和气老”、“寿星老”之美称,孰料晚年一再迭患血栓,终至不起,使民族文化研究领域失去一位古代书法绘画研究的巨子,也使我失去一位莫逆之交的好学兄、好楷模,令人不胜悲痛和惋惜。

  我与九庵兄本是半个同乡,早年又是未曾谋面的一门师兄。后来他转业悦古斋改攻书画,我从事陶瓷。60年代,共事在故宫博物院。70年代末同下放去湖北向阳湖干校。在干校期间,我们一些老弱病残在电锯室劳动。一次我的左背肋骨骨折三根,动作艰难,每日起卧,竭赖刘兄耐心搀扶、热情照料。每念及此,感激之情刻骨铭心。重返故宫工作以来,刘兄时有社会活动,出差、出国,每每与我同行,因其较我年长,我也责无旁贷地照顾他。1997午上海博物馆新馆开馆,他已购得机票,当得知我也前去,毅然退掉机票,改乘火车同往,足见彼此情谊之深。

  刘兄一向重信义、不爽约。有一次应约到某博物馆鉴定书画,临时遇特大风雪,八十余岁老翁不顾家人劝阻,坚持前往,终因雪大路滑摔伤骨折而不悔。

  作为文物工作者,刘兄对工作一丝不苟,格外认真。80年代初,我与他常被文物局共同派出一起工作。他总是守时、耐心,对大批书画必定一一过目,不使遗漏。一次在青岛工作行将结束时,他还在待处理的烂纸堆里拣出国家一级品林良绘的大画轴一幅,使之免于损失,类似的事情在西安小雁塔也曾有过。他参加全国书画鉴定先后两届,历时十多年,对过手之物无不认真推敲,详做记录,甚至深夜操作,清整当天工作,从不拖拉。这些我亲眼目睹的事例,充分体现刘老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他还积累资料,增补《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并写了不少有关书画的文章,为后代学者留下宝贵财富。

  刘老品德高尚,谦虚谨慎,尊重同事与同道,启迪后人,从不信口开河表现自我,不愧是一位真正有素养的文博工作者,其作风堪为老一代人职业道德之表率。早在40年代。刘老就已成为屈指可数的书画鉴定专家,尤以名人书札鉴定更为独到。他独钟徐渭书画,专心临习,取其精髓而别具风格。我求得刘兄墨宝“芝兰室”横幅,悬之斗室增辉,成为永久纪念。

  刘老为人和蔼,诲人不倦,有求必应。有人前去请教,他总是和颜悦色,详尽述说,使之全面了解。他治学严谨,孜孜不倦地帮助青年。尤其在故宫举办真假画对比展期间,他传授古书画鉴定的奥秘,毫无保留。茶余饭后,他也不保留地谈论书画中的谜,诸如谭木匠仿郑板桥,伊秉绶绶字借笔等问题,既使人增添知识,又为学者提供了宝贵资料。

  刘兄耄耋之年,身患严重糖尿病,并拖着骨折的残腿,仍旧坚持正常上班,手拄拐杖,颤巍巍地走向很远的库房;坚持著述不辍,照常去参加社会的学术活动。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刘兄真诚热爱祖国文化、尽心尽力保护祖国文物的赤子之心。他曾七次将自己多年收藏的名贵书画累计一百多件捐献给国家。故宫博物院五十年入藏文物精品大展展出的徐渭墨绘《四时花卉图卷》,就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九庵学兄一生,为文博事业鞠躬尽瘁,功绩丰伟,真正做到了像春蚕那样,把最后一根丝都吐给了人民。
推荐关键字:刘九庵 鉴定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