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杨仁恺的精彩人生

2005-06-28 17:16:38
A- A+
  当时我的眼睛就亮了,忍不住拍案叫绝
  
  1945年8月12日,就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前三天,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准备从东北逃往日本,在溥仪随身携带的行李中,有一批稀世珍宝,是当年北平故宫内秘藏的历代法书名画,数量多达100余件。七天后,溥仪在沈阳被截获,这批随身携带的古玩书画也一同被收缴。1952年,就在当时的东北文化部对这批书画进行整理鉴定时,37岁的研究员杨仁恺从中发现了《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画史和明清以来有关笔记中,人们对《清明上河图》历来都极为重视,然而,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自北宋以后就失传了,几百年来,人们对它的真实面貌,始终一无所知。民间流传着许多名为《清明上河图》的仿作,大同小异,他们临摹的是否就是张氏原作,多年来一直是个谜。杨仁恺的发现,使消失了800多年的旷世巨制再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消息一经传出,举国轰动,从此,杨仁恺的名字便与《清明上河图》连在了一起。

  开始做这个工作很难
  
  1922年,17岁的溥仪开始进行一项秘密活动——以赏赐弟弟溥杰为名,将故宫内的字画古籍珍品一包包运出宫外,这就是当年震惊全国的溥仪盗宝事件。这项活动一直持续了11年,盗运出的国宝达千件之多。伪满洲国成立后,溥仪将这些国宝带到长春,放置在皇宫后院的小白楼内。当年从溥仪身上截获的书画珍品虽有上百件,但与伪宫小白楼内存放的国宝相比,不及十分之一。1945年,日本战败后,溥仪潜逃,小白楼被伪军据守,除了当年经管的极少数人知道楼内存放着国宝外,执勤人员一概不知底细。为了追回这批国宝,在长春市公安局的协助下,杨仁恺开始了异常艰辛的清查工作。

  我只求工作,不想什么报酬
  
  1952年杨仁恺和调查小组在长春近三个月的明查暗访中,陆续追回了清宫散佚书画130多件,这些珍宝在上交后调拨故宫博物院,与其它捐赠征集的法书名画一起,回到了故宫博物院。195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在国庆节的一片喜庆气氛中揭幕开馆了,《清明上河图》也成为故宫博物院绘画馆的镇馆之宝。

  我出来一看,大吃一惊
  
  为了丰富馆藏,即便远在东北工作,杨仁凯也经常来到北京琉璃厂,了解文物界的最新情况。公私合营之后,荣宝斋成为国家征购古代书画最大的窗口,而杨仁恺也成为了荣宝斋的座上客。1962年4月的一天,一个外地年轻人背着一个装满破纸片的布包袱,来到了荣宝斋。令杨仁凯震惊不已的是,那个年轻人带来的包袱里面竟然有37件书画名品,这些盖有清宫印玺的书画,正是当年从故宫流出、散佚已久的国宝!它们不仅数量多,而且其中有几件竟是绝世孤本。年轻人曾先后两次送来国宝,但其真实身份却非常神秘。这件事一直留在杨仁恺心里,多年后,他恺从报纸上读到了一篇报道,其中披露的事情使他极为震惊:原来在当年那些国宝碎片的背后,曾经有过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别人开玩笑问我是哪个大学毕业的,我说我是琉璃厂大学毕业的
  
  杨仁恺出生于四川省岳池县,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勉强就读于旧制高中理科,辍学后在成都一家私立女子中学教语文和历史,学校附近的古玩街时常令他流连忘返。1945年,30岁的杨仁恺来到北平,在琉璃厂书肆坊间多所浏览,见识到很多法书名画,逐渐练就了鉴别古书画的深厚功力。

  我写这本书和历史上的著录不同
  
  早在长春调查伪宫散佚文物时,杨仁凯就曾经与很多当事人有过多次接触,留下了厚厚的记录笔记。在随后展开的鉴定工作中,隐蔽在各个角落里的国宝奇迹般地陆续浮现,几乎在每一件国宝的背后都有着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作为见证者和亲历者,杨仁恺决定,动笔书写这批国宝沉浮的命运。几经周折,凝聚了杨仁恺半生心血的著作《国宝沉浮录》终于问世了。一千余件故宫散佚国宝的命运,从此有了真实而生动的历史。
推荐关键字:杨仁恺 鉴定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