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2002年中国书画市场解析
作者:刘新惠 2005-06-25 16:41:13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2002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近10年以来极其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书画的市场真正由“欣赏收藏”进入到“收藏欣赏”层次;这一年,中国书画的本位价值真正以拍卖形式达到新高;这一年,中国书画市场的前沿阵地——拍卖公司开始有意识地探究拍卖品的市场价格与艺术价值的相对统一; 这一年,世界中国书画市场真正实现了“大陆中心”战略转移。
纵观2002年中国书画市场的走向,演绎在世人面前的已经不是以往以价格和码洋来简单衡量书画市场的趋向,而是有更多的专家、企业开始实践中国书画的价格与价值的真正统一,虽然这个过程是漫长、艰苦的,也是需要科学与理智的。
自从1993年春北京嘉德拍卖公司成立以来,随着翰海、中贸圣佳、上海朵云、敬华、天津国际等拍卖公司的崛起,中国书画逐渐由传统的画廊经营转到拍卖经营。拍卖行已经成为中国书画流通的第一前沿。众多的买家、收藏家、投资家纷纷在这个市场中一展才华。2002年这些投资人才真正由“欣赏→收藏”演变到“收藏→欣赏”是有其缘由的。
首先,初涉中国书画市场的投资人经过近10年的磨炼,已经成为这个市场的主力军。他们的投资购买趋向决定着当今中国书画市场的主流方向,他们的投资力度与方向简直就是中国书画市场的“风向标、晴雨表、温度计”。以齐白石的作品为例,10年中所经历的价格与价值之战数经起伏,至今仍然在延续。当20世纪80年代中期荣宝斋在香港开设分店,并与香港协联筹措拍卖会时,荣宝斋的王大山先生就开始物色并培养了一位大收藏家—杨永德先生。在王大山的介绍与强力推介之下杨永德先生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先后买入近200件齐白石作品,其中不乏精品。而杨永德先生是一位典型的从“欣赏→收藏”层次的投资人。当王大山先生去世后,杨永德先生的收藏也失去了一个知音,继而成为了嘉德公司《杨永德收藏齐白石作品专场》的缘起。虽然拍卖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是中国书画市场对齐白石的认知、认可,对其价格认同均由此而始,形成了中国书画市场发展初级阶段的标志。在以后的6年中,齐白石的作品几乎成了中国书画近现代部分的主力代表。 以嘉德、翰海公司为例,拍卖的高潮是齐白石、张大千的作品。而齐白石作品所占的拍品比例、页码位置显然是拍卖中的重中之重。翰海拍卖公司在春秋两季的拍卖中,齐白石作品有25~30件之多,成交的码洋在250~400万元之间不等。
可以说,由“欣赏→收藏”,投资者的心理是脆弱的,当他哪一天不欣赏,或是兴趣降低了,其收藏品必然流入市场。由“收藏→欣赏”的典型代表是著名收藏家张宗宪先生。2002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藏品集《望海楼藏齐白石作品集》,精彩纷呈。 我曾当面请教过张先生的收藏本意。他说:“我买齐白石只是收藏,不做生意,出书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更加了解齐白石、欣赏齐白石。”
2002年的中国书画市场中还有一个普遍现象,这就是一次性单纯进入市场的人数渐多, 他们的市场目的很明白:买到自己最中意的少量拍品,在保值收藏的前提下欣赏。拍卖场,上中低价位、画面漂亮的作品就是为这些单纯为“收藏而欣赏”人群所准备的。此类拍卖的市场份额,到2002年已经占20%左右。
2002年中国书画市场分别创出了两个新高,一件是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一件是米芾的书法珍品《研山铭》。一画一书,从春季拍卖到秋季拍卖,两个新高使中国书画的本位价值一再得到提升。
无独有偶,这两件艺术珍品都是来自东瀛日本。《写生珍禽图》的拍卖,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直播,2530万元的成交价让全世界收藏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中国北京。关于《写生珍禽图》的拍卖,嘉德公司的宣传与运作堪称典范,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美国的买家纷至沓来。 850万元起拍后一路飚升至2300万元,若不是现场拍卖师落槌过急,我个人认为现场冲至3000万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香港佳士得拍卖公司的一件南宋张即之《大方度佛华严经》册页第六十五,以887.41万港元成交,中贸圣佳一件宋阎立本《孔子弟子像(传)》手卷, 以800万元转让给北京首都博物馆,翰海拍卖公司一件宋代缂丝以792万元成交。一连串的高价位似乎预示着宋徽宗 《写生珍禽图》的成交纪录会被打破。
2002年12月6日,一个新的记录诞生在中贸圣佳秋季拍卖会上。《研山铭》的成功拍卖使中国书画的本位价值第一次有了公开公正的国家肯定。一件书法作品,何以能在中国书画拍卖中夺魁,其中必有其相当的道理。
第一,《研山铭》是米芾51岁时的作品,为传世四件大字书法之一,与《吴江舟中诗》 (38岁所作)、《虹县诗》(54岁所作)、《多景楼诗》(53岁所作)相比,它显然代表了米芾书法最成熟期的大字风格。
第二,此件作品艺术信息含量大:
1.主卷为米芾书法真迹。
2.后有其子米友仁题跋,可谓大小米俱全。
3.有金代书画家王庭筠的题跋(真伪待定)。
4.有米氏研山的图文(宋元人补),是研究米颠拜石、米氏研山考证的重要依据。
5.出版甚多,对古往今来中国书法的演变影响深远,可以说,《研山铭》对中国行书的演变、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与作用。
6.研究书法、赏石、砚史、诗歌不可缺少的宋代史料。
7.海外回流,意义深远。
此件作品在中贸圣佳拍卖公司一露面,即受到国内外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的强烈关注。启功、徐邦达、杨仁恺、朱家、史树青等老一辈书画鉴定家对此手卷都有高度评价。拍卖前,来自海内外的数位买家的出价都在3500万元以上。特别值得一书的是米芾的家乡湖北襄樊市进京助拍团的参拍更使拍卖现场充满悬念。对于如此重要的拍品,党和政府的态度十分鲜明:启动文物保护基金促使《研山铭》留在祖国。经与拍卖公司及国外委托方协商,最终以人民币2999万元由国家以现场指定拍卖形式,使这件漂泊海外的艺术珍品回归祖国。为此,北京故宫博物院破天荒地搞了一次“米芾特展”,将馆藏《苕溪诗》、《砂步帖》、《珊瑚帖》等联袂展出,有比较、有鉴别,大字小字交相辉映,米芾的创作风格与演变一目了然。在展出的短短15天中,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对《研山铭》的回归与考评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可以说,《研山铭》回归这一圆满结局,凝聚着国内外诸多爱国之士的心血。
2002年对所有从事中国书画的经营者来说都有着明确的提示意义。各大拍卖公司开始有意识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理论学术研究工作。嘉德公司在拍卖《写生珍禽图》之前,率先出版了《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单行本,书中将有关此书的各种考评,作了详尽的说明。翰海拍卖公司在拍卖宋缂丝《长春图》及北宋《摹郭忠恕四猎骑图》前,也组织文章对拍品进行了重点推介,拍卖结果十分理想。但以上两家公司似乎对推介作品的未完成考证及未有定论说却带有回避的倾向较为公正客观地进行理论研究的,当属中贸圣佳拍卖公司。当米芾《研山铭》被征集到公司后,公司上下立即组织了故宫博物院、书法权威及中国书法家协会专业理论研究人员,对它进行了专家级的理论评估与考证。来自全世界研究米芾书法的权威人士济济一堂,与会的专家写出了18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对《研山铭》进行了全面剖析和考证。尔后出版的《米芾〈研山铭〉研究》一书,是国内乃至全世界拍卖行业中第一部专业研究论文集,从来没有哪一家、哪个人对一件作品搞过如此大规模的系统研究。该书出版发行后,受到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不少专业研究书画的人士,对拍卖公司能有如此的运作及投入钦羡不已,他们认为:拍卖公司先作学术考证、再做生意的做法,不仅是对买家负责,也是对作品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一件拍卖品如果能真正做到价格与价值的统一那才是中国艺术品的最理想的归宿。
目前,拍卖公司也好、买家也好,对有著录的作品尤为看重,但是对一些有价值、艺术水平高但无署名的作品的价格与价值的认识,却远远不够,例如对待中国书画宋元作品的重视程度就很不足,甚至可以说是严重滞后。2002年中贸秋季拍卖中,一件南宋无款的李公麟《西园雅集图》,由于拍前考证不足,使一件价值千万的艺术品,成交价格只是一件《石渠宝笈》的价格;一件戴本孝的山水手卷,也只以120万底价成交。这两件都是博物馆级的作品,其价格与价值远远悖离。 当香港内地等国际大公司将中国宋元作品拍向一个又一个新高时,内地一些有相当实力的买家,还是停留在《石渠宝笈》的收藏框框里,使许多真正有价值的作品从手边溜掉了。2002年春季一件乾隆的书法, 已经超过了北宋佚名《摹郭忠恕四猎骑图》的价格。清宫二流画家董邦达的一幅山水画卖了572万元,已经超过了宋元作品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506万元)。一件现代的傅抱石《兰亭雅集》轴,也已经卖到了462万元。 更可叹的是当代某些所谓“大家”的作品形式单一,用笔单调题材千篇一律,读一同百。其价格远在古代名家之上,此种现象在近10年的拍场中屡见不鲜。如此悬殊的价值与价格之比,使我们每一个文物工作者不能不感到困惑,难道真的是“懂的不买,买的不懂”吗?
说到中国艺术品这个概念,外国收藏家或博物馆的定义是—中国瓷器,如果寻找世界收藏与中国收藏的共同认知,那么只有一个—宋元书画。不仅宋元书画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顶峰,也因为宋元书画一直是衡量中国书画收藏的一个绝对标准。看看国内三大博物馆—故宫、辽博、上博,之所以说它们是 中国最具权威的文博机构, 就是因为大陆95%以上的宋元书画收藏在此三家。 再看看2002年底上海博物馆建馆50周年时举办的72件国宝展,几乎都是宋元作品。总览2002年春秋两季国内外中国书画的拍卖,成交价居前10名的作品中,宋元书画已达60%, 首次超过了往年。可以说中国收藏家已经开始了收藏实质的真正自我意识。当这种意识进一步演变成“价值决定价格”时,中国书画市场才是真正觉醒的时刻。
2002年是中国书画市场全面实现“大陆中心”的一年,全世界各大拍卖公司的宋元书画及重要明清书画全部为华人收藏,流入台湾岛内的作品已由过去的40%下降到20%。对2002年全世界中国书画成交盘点后发现,成交金额前20名的作品中,大陆之外收藏家只购买了4件。 大陆已经成为中国书画收藏的绝对主力。与其他投资市场一样,中国书画市场的周期性与规律性似乎更容易把握些。根据美国权威机构对全球最有收益行业的调查,与股票、房产投资相比,艺术品投资的风险相对最小、增值最高,在过去20年中,全球艺术品的价格回报率是每年23%。比较中国书画, 上升的速率更高,陆俨少、黄宾虹、张大千、齐白石作品的价格每期拍卖会都在刷新,随着新买家的进入,至2008年实现中国书画翻一番的预测,笔者有十足的信心。
纵观2002年中国书画市场,笔者认为随着《文物法》的修订,国家决策部门对文物保护的力度加大,中国艺术品市场必将有一个方兴未艾的大未来。
这一年,中国书画的市场真正由“欣赏收藏”进入到“收藏欣赏”层次;这一年,中国书画的本位价值真正以拍卖形式达到新高;这一年,中国书画市场的前沿阵地——拍卖公司开始有意识地探究拍卖品的市场价格与艺术价值的相对统一; 这一年,世界中国书画市场真正实现了“大陆中心”战略转移。
纵观2002年中国书画市场的走向,演绎在世人面前的已经不是以往以价格和码洋来简单衡量书画市场的趋向,而是有更多的专家、企业开始实践中国书画的价格与价值的真正统一,虽然这个过程是漫长、艰苦的,也是需要科学与理智的。
自从1993年春北京嘉德拍卖公司成立以来,随着翰海、中贸圣佳、上海朵云、敬华、天津国际等拍卖公司的崛起,中国书画逐渐由传统的画廊经营转到拍卖经营。拍卖行已经成为中国书画流通的第一前沿。众多的买家、收藏家、投资家纷纷在这个市场中一展才华。2002年这些投资人才真正由“欣赏→收藏”演变到“收藏→欣赏”是有其缘由的。
首先,初涉中国书画市场的投资人经过近10年的磨炼,已经成为这个市场的主力军。他们的投资购买趋向决定着当今中国书画市场的主流方向,他们的投资力度与方向简直就是中国书画市场的“风向标、晴雨表、温度计”。以齐白石的作品为例,10年中所经历的价格与价值之战数经起伏,至今仍然在延续。当20世纪80年代中期荣宝斋在香港开设分店,并与香港协联筹措拍卖会时,荣宝斋的王大山先生就开始物色并培养了一位大收藏家—杨永德先生。在王大山的介绍与强力推介之下杨永德先生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先后买入近200件齐白石作品,其中不乏精品。而杨永德先生是一位典型的从“欣赏→收藏”层次的投资人。当王大山先生去世后,杨永德先生的收藏也失去了一个知音,继而成为了嘉德公司《杨永德收藏齐白石作品专场》的缘起。虽然拍卖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是中国书画市场对齐白石的认知、认可,对其价格认同均由此而始,形成了中国书画市场发展初级阶段的标志。在以后的6年中,齐白石的作品几乎成了中国书画近现代部分的主力代表。 以嘉德、翰海公司为例,拍卖的高潮是齐白石、张大千的作品。而齐白石作品所占的拍品比例、页码位置显然是拍卖中的重中之重。翰海拍卖公司在春秋两季的拍卖中,齐白石作品有25~30件之多,成交的码洋在250~400万元之间不等。
可以说,由“欣赏→收藏”,投资者的心理是脆弱的,当他哪一天不欣赏,或是兴趣降低了,其收藏品必然流入市场。由“收藏→欣赏”的典型代表是著名收藏家张宗宪先生。2002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藏品集《望海楼藏齐白石作品集》,精彩纷呈。 我曾当面请教过张先生的收藏本意。他说:“我买齐白石只是收藏,不做生意,出书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更加了解齐白石、欣赏齐白石。”
2002年的中国书画市场中还有一个普遍现象,这就是一次性单纯进入市场的人数渐多, 他们的市场目的很明白:买到自己最中意的少量拍品,在保值收藏的前提下欣赏。拍卖场,上中低价位、画面漂亮的作品就是为这些单纯为“收藏而欣赏”人群所准备的。此类拍卖的市场份额,到2002年已经占20%左右。
2002年中国书画市场分别创出了两个新高,一件是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一件是米芾的书法珍品《研山铭》。一画一书,从春季拍卖到秋季拍卖,两个新高使中国书画的本位价值一再得到提升。
无独有偶,这两件艺术珍品都是来自东瀛日本。《写生珍禽图》的拍卖,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直播,2530万元的成交价让全世界收藏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中国北京。关于《写生珍禽图》的拍卖,嘉德公司的宣传与运作堪称典范,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美国的买家纷至沓来。 850万元起拍后一路飚升至2300万元,若不是现场拍卖师落槌过急,我个人认为现场冲至3000万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香港佳士得拍卖公司的一件南宋张即之《大方度佛华严经》册页第六十五,以887.41万港元成交,中贸圣佳一件宋阎立本《孔子弟子像(传)》手卷, 以800万元转让给北京首都博物馆,翰海拍卖公司一件宋代缂丝以792万元成交。一连串的高价位似乎预示着宋徽宗 《写生珍禽图》的成交纪录会被打破。
2002年12月6日,一个新的记录诞生在中贸圣佳秋季拍卖会上。《研山铭》的成功拍卖使中国书画的本位价值第一次有了公开公正的国家肯定。一件书法作品,何以能在中国书画拍卖中夺魁,其中必有其相当的道理。
第一,《研山铭》是米芾51岁时的作品,为传世四件大字书法之一,与《吴江舟中诗》 (38岁所作)、《虹县诗》(54岁所作)、《多景楼诗》(53岁所作)相比,它显然代表了米芾书法最成熟期的大字风格。
第二,此件作品艺术信息含量大:
1.主卷为米芾书法真迹。
2.后有其子米友仁题跋,可谓大小米俱全。
3.有金代书画家王庭筠的题跋(真伪待定)。
4.有米氏研山的图文(宋元人补),是研究米颠拜石、米氏研山考证的重要依据。
5.出版甚多,对古往今来中国书法的演变影响深远,可以说,《研山铭》对中国行书的演变、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与作用。
6.研究书法、赏石、砚史、诗歌不可缺少的宋代史料。
7.海外回流,意义深远。
此件作品在中贸圣佳拍卖公司一露面,即受到国内外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的强烈关注。启功、徐邦达、杨仁恺、朱家、史树青等老一辈书画鉴定家对此手卷都有高度评价。拍卖前,来自海内外的数位买家的出价都在3500万元以上。特别值得一书的是米芾的家乡湖北襄樊市进京助拍团的参拍更使拍卖现场充满悬念。对于如此重要的拍品,党和政府的态度十分鲜明:启动文物保护基金促使《研山铭》留在祖国。经与拍卖公司及国外委托方协商,最终以人民币2999万元由国家以现场指定拍卖形式,使这件漂泊海外的艺术珍品回归祖国。为此,北京故宫博物院破天荒地搞了一次“米芾特展”,将馆藏《苕溪诗》、《砂步帖》、《珊瑚帖》等联袂展出,有比较、有鉴别,大字小字交相辉映,米芾的创作风格与演变一目了然。在展出的短短15天中,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对《研山铭》的回归与考评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可以说,《研山铭》回归这一圆满结局,凝聚着国内外诸多爱国之士的心血。
2002年对所有从事中国书画的经营者来说都有着明确的提示意义。各大拍卖公司开始有意识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理论学术研究工作。嘉德公司在拍卖《写生珍禽图》之前,率先出版了《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单行本,书中将有关此书的各种考评,作了详尽的说明。翰海拍卖公司在拍卖宋缂丝《长春图》及北宋《摹郭忠恕四猎骑图》前,也组织文章对拍品进行了重点推介,拍卖结果十分理想。但以上两家公司似乎对推介作品的未完成考证及未有定论说却带有回避的倾向较为公正客观地进行理论研究的,当属中贸圣佳拍卖公司。当米芾《研山铭》被征集到公司后,公司上下立即组织了故宫博物院、书法权威及中国书法家协会专业理论研究人员,对它进行了专家级的理论评估与考证。来自全世界研究米芾书法的权威人士济济一堂,与会的专家写出了18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对《研山铭》进行了全面剖析和考证。尔后出版的《米芾〈研山铭〉研究》一书,是国内乃至全世界拍卖行业中第一部专业研究论文集,从来没有哪一家、哪个人对一件作品搞过如此大规模的系统研究。该书出版发行后,受到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不少专业研究书画的人士,对拍卖公司能有如此的运作及投入钦羡不已,他们认为:拍卖公司先作学术考证、再做生意的做法,不仅是对买家负责,也是对作品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一件拍卖品如果能真正做到价格与价值的统一那才是中国艺术品的最理想的归宿。
目前,拍卖公司也好、买家也好,对有著录的作品尤为看重,但是对一些有价值、艺术水平高但无署名的作品的价格与价值的认识,却远远不够,例如对待中国书画宋元作品的重视程度就很不足,甚至可以说是严重滞后。2002年中贸秋季拍卖中,一件南宋无款的李公麟《西园雅集图》,由于拍前考证不足,使一件价值千万的艺术品,成交价格只是一件《石渠宝笈》的价格;一件戴本孝的山水手卷,也只以120万底价成交。这两件都是博物馆级的作品,其价格与价值远远悖离。 当香港内地等国际大公司将中国宋元作品拍向一个又一个新高时,内地一些有相当实力的买家,还是停留在《石渠宝笈》的收藏框框里,使许多真正有价值的作品从手边溜掉了。2002年春季一件乾隆的书法, 已经超过了北宋佚名《摹郭忠恕四猎骑图》的价格。清宫二流画家董邦达的一幅山水画卖了572万元,已经超过了宋元作品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506万元)。一件现代的傅抱石《兰亭雅集》轴,也已经卖到了462万元。 更可叹的是当代某些所谓“大家”的作品形式单一,用笔单调题材千篇一律,读一同百。其价格远在古代名家之上,此种现象在近10年的拍场中屡见不鲜。如此悬殊的价值与价格之比,使我们每一个文物工作者不能不感到困惑,难道真的是“懂的不买,买的不懂”吗?
说到中国艺术品这个概念,外国收藏家或博物馆的定义是—中国瓷器,如果寻找世界收藏与中国收藏的共同认知,那么只有一个—宋元书画。不仅宋元书画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顶峰,也因为宋元书画一直是衡量中国书画收藏的一个绝对标准。看看国内三大博物馆—故宫、辽博、上博,之所以说它们是 中国最具权威的文博机构, 就是因为大陆95%以上的宋元书画收藏在此三家。 再看看2002年底上海博物馆建馆50周年时举办的72件国宝展,几乎都是宋元作品。总览2002年春秋两季国内外中国书画的拍卖,成交价居前10名的作品中,宋元书画已达60%, 首次超过了往年。可以说中国收藏家已经开始了收藏实质的真正自我意识。当这种意识进一步演变成“价值决定价格”时,中国书画市场才是真正觉醒的时刻。
2002年是中国书画市场全面实现“大陆中心”的一年,全世界各大拍卖公司的宋元书画及重要明清书画全部为华人收藏,流入台湾岛内的作品已由过去的40%下降到20%。对2002年全世界中国书画成交盘点后发现,成交金额前20名的作品中,大陆之外收藏家只购买了4件。 大陆已经成为中国书画收藏的绝对主力。与其他投资市场一样,中国书画市场的周期性与规律性似乎更容易把握些。根据美国权威机构对全球最有收益行业的调查,与股票、房产投资相比,艺术品投资的风险相对最小、增值最高,在过去20年中,全球艺术品的价格回报率是每年23%。比较中国书画, 上升的速率更高,陆俨少、黄宾虹、张大千、齐白石作品的价格每期拍卖会都在刷新,随着新买家的进入,至2008年实现中国书画翻一番的预测,笔者有十足的信心。
纵观2002年中国书画市场,笔者认为随着《文物法》的修订,国家决策部门对文物保护的力度加大,中国艺术品市场必将有一个方兴未艾的大未来。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著名书法家刘新惠作品欣赏2021-08-16
- 逝者 | 中国嘉德第一位拍卖师高德明逝世 享2021-05-06
- 书法家刘新惠作品欣赏2021-04-27
- 【艺术号·专栏】季涛:拍卖场上的“雇佣军2020-09-21
- 【艺术号·专栏】季涛:聊聊20年前创建拍卖2020-09-14
- 【艺术号·专栏】季涛:聊聊拍卖师主持比赛2020-09-03
- 【艺术号·专栏】冯家驳:“拍卖师”一词的2019-08-27
- 【雅昌专栏】季涛:拍卖师职业的未来前景2018-09-09
- 中国拍卖:551 亿元拍卖 展现拍卖企业专业优2017-11-01
- 新规:雇佣非拍卖师主持拍卖将被罚款万元2017-10-25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