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荣宝拍卖刘尚勇先生谈2004秋季拍卖

作者:孟菁苇 2005-06-23 15:08:31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A- A+
  2004年12月7日,《中国消费者报》发表了荣宝拍卖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尚勇先生关于04年秋季拍卖的访谈,刘总在谈及04秋拍时,着重谈到了“海外回流”、“高档艺术品属有限资源”、“艺术垃圾”等问题,从年底的荣宝秋季大拍和最近上海某著名拍卖公司的拍卖情况来看,刘尚勇的话似乎触及了艺术市场某些重要的“筋”,能不能抓住这些筋,是确定艺术市场今后走势的决定因素。本站重发此文,希望能对艺术品收藏者、艺术市场人士、艺术品投资家们有所借鉴。                        (一得)

  2004年秋季拍卖会的北京拍场,显得格外火爆,仅嘉德、瀚海两家的成交总额就达11个亿之多。与此同时,“大兵团作战”和“海外回流”现象更让关注今秋拍卖的人大吃一惊。本报记者为此专门采访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尚勇先生——

  秋拍2004 ,让你欢喜让你忧
 
——大兵团作战成为今秋拍卖亮点

  记者:2004年的秋冬拍卖给您的印象怎样?

  刘尚勇:今年的秋季拍卖要从北京市场来看,几个大的拍卖已经结束,一个是嘉德拍卖,一个是瀚海拍卖。嘉德是4.8个亿,瀚海是6.25个亿,再加上其他拍卖行的拍卖,全部加起来应该是12个亿以上。今年还有中贸、荣宝二家没拍,但12月份也会马上进入拍卖。大概12月底才会彻底结束。现在虽然是冬季,但总的概念还算秋季拍卖,因为秋拍只是一个概念了,它和春拍一样,时限已被淡化。我们估计,今年的整个秋季拍卖结束以后,北京市场实现的艺术品交易额应该达到15个亿以上。去年全国的交易额才20个亿左右,今年光北京一地一季就15个亿,说明这个市场的发展速度还是非常快的,步伐也非常大。应该说这一轮行情的启动,从一开始就出人意料,业内人士也感到很意外、很突然,而且很多人都怀疑这么好的行情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到现在为止大家也怀疑这样的市场行情究竟能维持多久。

  记:今年已出现企业大规模进入拍卖市场,他们算不算是今年秋拍的主流?或者说这一现象预示着什么?

  刘:今年出现了一些大的买家,一出手就是几千万,这次在瀚海甚至出现了一个人买1.2个亿。一个客户在一季拍卖会,或者一家拍卖会、一个场次里就能卖1个亿以上,这是个开天辟地的奇迹。在我们看来,这已经是大兵团作战了,是企业大规模进入市场的一种体现。它已经不是私人玩一玩的那种概念了,而是一种投资概念,或者是一种企业行为。但他们还不是终结者,应该说刚刚起步,原来也有一些企业进入,比如10年前的浙江小小公司也很活跃,但是今天以这么大的资金一次买进一亿以上的艺术品还是第一次出现。应该说它预示我们的艺术品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高档艺术品属有限资源已被公认

  记:相关的专家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您本人怎么看?

  刘:现在还没有一个定评,依我的观点看,市场已经开始进一步扩容,容量加大以后,它必然适合大资金的进入。原来不适合,如果原来有一个亿的话就把这个市场炒翻了,现在人们只是有点震惊。还有就是今年的大资金进入市场也是有备而来的,并不是盲目的或者仅凭某个老板的一时兴趣。前些年有这种情况,由于某个老板觉得好玩,到拍卖会上试试手,现在不是这种情形了,它已经变为一种公司行为甚至是集团行为。

  记:个人行为与公司行为的有什么根本不同?

  刘:个人是一种收藏,是兴致,是好玩,当然也不妨可以从中盈利。现在大家认为这个市场的机会和增长空间仍然很大,所以一些集团或者企业开始搞这件事。他们也许以收藏为终极目的,也许是以投资和盈利为终极目的,他们赚取的是增长空间和差价。从经济学角度讲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这种文化资源是有限的。应该说,所有资源性的东西是永远涨价的,例如水电煤油,文物和艺术品也属于有限资源。尤其是文物是不可以再生的,高档艺术品也是有限资源,一个画家一辈子到底有多少成名作,到底有多少精品,还是很少的。这样说起来,整个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知名画家总是极少的人,所以永远是有限的。

  ——人们不再理会艺术垃圾

  记:据了解,有些业内人对眼下火爆市场反而有些疑虑。是这样吗?

  刘:过去经过了市场的寒冬,许多人是从市场的低谷里走出来的,所以不免心存疑虑。当然,这里肯定会有问题,比如会不会有“虚热”、“泡沫”。

  这个东西肯定会有的,但这些都不是主流,其主流还应该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资本的积累。市场好是个好事,对国家对民族都有好处,盛世收藏嘛。其实所谓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大家担心它有“泡沫”,这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但现在看起来所谓的“泡沫”也没有那么严重,泥沙俱下也是可能的。因为要马上适应这样一个大规模扩容的市场,可能要混进一些不好的东西,比如一些次品,或者是伪品,或者是劣品,总之一些伪劣的东西要乘机跟进来。但是市场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已经很理性、很成熟了,很多人已经不再去理会那些艺术垃圾了。尤其是大资金进来的时候,实际上是很慎重的,一定是很多专业人士为他们把关的。当然,盲目跟风的人还有,但目前已越来越少。所以我认为,这个市场应该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海外回流”成为今秋拍卖热点

  记:顺便问一句,如何理解一件文物或一幅书画作品的附加值呢?

  刘:文物的主要价值就是社会附加值,举个例子可能会说得清楚一点,比如以韩国古瓷与中国同时期的古瓷相比,恐怕在质量上很难比肩,可是韩国的瓷器在世界艺术品市场里却比咱们的瓷器贵好几倍,原因就是韩国的经济比我们发展得早,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就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了,由于它的经济蓬勃发展了,他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就提高了,于是他的文化也就相应的有价值了。那么这时候他本国的企业家再到国际市场上去买本民族的东西的时候,他就肯出高价。再举个例子,同样两张文征明的书法作品,如果有一张被乾隆皇帝收藏了,入了清代内府了,那么它的价格就与流落民间的另一张截然不同。导致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就是社会附加值,而且社会附加值往往还要大于作品本身的原有价值。

  记:除大资金进入以外,在2004年的秋拍中,海外回流现象也是抢眼,关于这一点您怎么看?

  刘:回流也是必然的,当时流出去也是必然的,因为文物这种东西一定是那边价高去那边。原来都是香港人、台湾人买,或日本人、新加坡人买,原因是他们的经济发展得比较早,现在他们的经济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而我们内地的经济在蓬勃发展。内地人虽然有钱了,可是内地的存量又不够了。我记得80年代的时候,我的一位台湾朋友到北京买了三四百张黄宾虹的画,那会买一张黄宾虹的画才几万块钱,少则一两万、多则四五万,大概最贵的也就六万块钱。今年上半年上海朵云拍卖公司的封面用了他藏品中的一张,结果卖了200多万。你说他为什么不拿回来卖呢?

  今后的市场更需要“知本”

  记:听说你们12月18号有一场拍卖,以常规判断,2004年的拍卖高潮已经过去,而你们恰恰在这个时候推出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吗?

  刘:这很难说有了高潮就不能再有高潮,而现在的市场正在一波一波地推进,所以我们依然秉承我们以往的特色。荣宝斋自建国以来,与画家的关系非常亲密,包括与画家家属的关系,这是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我们的特色。在这次拍卖中我们会推出新的热点,比如我们会一次推出20多件吴冠中的作品,其中价值在百万以上的就占一半以上。应该说以前我们国内对吴冠中作品理解的高度不够,相信这次推出后会让大家另眼相看。这次我们推出的全部作品共939 件,预计成交也要突破一个亿。

  记:以您的判断,明年的交易市场大致会是怎样一种走势?

  刘:应该说明年仍然会持续发展,其实越往前发展,市场的要求就越高。一是你的服务要好,二是你的东西要好,诚信加服务嘛。下一个竞争阶段就是规模竞争阶段,这个阶段要求你要有特色,有了特色你才能生存。也就是说你的公司之所以能在市场生存,能够拿到你的这块份额,是因为你有你不可替代的优势和属于自己的核心知识产权。也就是说有别人对你的依赖,有时候单靠资本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应该说这里还有一个“知本”的问题,这个“知本”就是你的企业文化、企业的理念和企业自身的定位,同时包括自身资源的优势,有了这些你才能够在市场立住。


推荐关键字:刘尚勇 拍卖行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