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德历史博物馆:绵延历史清澄的空间(图)
作者:方振宁 2005-05-19 11:05:34来源:中国新闻网
A-
A+
通过美国华裔建筑家贝聿铭的成功设计,德国历史博物馆终于又成了柏林博物馆界的中心。谈到2003年5月底落成开放的博物馆新楼的特色时,贝聿铭说:“我设计的楼梯塔是有些好奇,但是它应该是这样的。它应该引诱人们在这个大楼里走动,充满好奇与享受。”(2003年8月/9月第四期《德国》杂志)
从柏林军械所到历史博物馆
在这个有着众多著名古典建筑的地方建一座新馆,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新建筑与原有建筑和环境谐调,然而有过在法国卢浮宫成功建造玻璃金字塔的贝聿铭,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高手。
“德国历史博物馆”的建筑原为柏林军械所(das Zeughaus),建于18世纪初期,由建筑师安·施吕特(A. Schlueter)等人设计施工,申柯尔(K. F. Schinkel)负责艺术装饰,取巴黎卢浮宫巴洛克风格,1988年变为“军械博物馆”(das Waffenmuse-um)。
1990年秋,统一后的柏林作出让东、西两部的历史博物馆“合二而一”的决定,并确定将原军械所的建筑作为永久性馆址。德国国会通过决议,拆除上个世纪东德时期在这里建造的楼宇,腾出地盘建造新馆。然而,那里现有的展馆用房占地仅有7500平米,离原规划要求的16000平米相差甚远,重新全面规划这一历史重担,最后落在建筑家贝聿铭的肩上,这让他有机会首次让自己的作品落脚在柏林。
清澄空间
贝聿铭认为,当代建筑设计应该是一种历史的延续。这座竣工之后的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的现代性,体现在既有作为博物馆的体积感,又有透明的开放,以及和特殊的周围环境相融合的清澄的空间。
这座建筑仍然延续着25年前贝氏美学,即明确精彩的模数制以几何型构成,通过玻璃幕墙和天窗大量采光,高雅的石材,精致的建筑细节,最大限度地强调建筑的透明空间,而建筑则成为融合历史和现代的纽带。为了不破坏原来古街的景观,设计方案将新馆和旧馆通过地下连接起来,形成两个独立的建筑,各有各自的基本功能。原军械所后巷通过新建的一面大幅度弧性玻璃幕墙变得更有气派,成为德意志历史博物馆新、旧两部分的正式通道,它与柏林大教堂和电视塔遥相呼应,保持了这条和谐的风景线。这种有分有合的设计理念将两者融合成一个共生态的统一体,在净是古典风格建筑的夹缝中,它像一个发光体依附在历史的身躯上。
都市剧场
新馆入口由一个可以连接二楼和三楼的透明螺旋的玻璃塔构成,人们可以利用这个进入各楼层的缓冲地带,360度逐层观看,或者说全角度体验一下周围的历史氛围。进入有三层楼高的巨大前厅,可以看到由平缓的大跨度玻璃穹顶构架,当充足的阳光进入前厅,可以感受到室内具有扩张性的空间感。在玻璃大厅里可以看到各种平台式的宽敞的前厅区,贝聿铭想通过这个气势大度的空间给参观者以进入“都市剧场”(贝氏语)的感觉。
从柏林军械所到历史博物馆
在这个有着众多著名古典建筑的地方建一座新馆,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新建筑与原有建筑和环境谐调,然而有过在法国卢浮宫成功建造玻璃金字塔的贝聿铭,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高手。
“德国历史博物馆”的建筑原为柏林军械所(das Zeughaus),建于18世纪初期,由建筑师安·施吕特(A. Schlueter)等人设计施工,申柯尔(K. F. Schinkel)负责艺术装饰,取巴黎卢浮宫巴洛克风格,1988年变为“军械博物馆”(das Waffenmuse-um)。
1990年秋,统一后的柏林作出让东、西两部的历史博物馆“合二而一”的决定,并确定将原军械所的建筑作为永久性馆址。德国国会通过决议,拆除上个世纪东德时期在这里建造的楼宇,腾出地盘建造新馆。然而,那里现有的展馆用房占地仅有7500平米,离原规划要求的16000平米相差甚远,重新全面规划这一历史重担,最后落在建筑家贝聿铭的肩上,这让他有机会首次让自己的作品落脚在柏林。
清澄空间
贝聿铭认为,当代建筑设计应该是一种历史的延续。这座竣工之后的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的现代性,体现在既有作为博物馆的体积感,又有透明的开放,以及和特殊的周围环境相融合的清澄的空间。
这座建筑仍然延续着25年前贝氏美学,即明确精彩的模数制以几何型构成,通过玻璃幕墙和天窗大量采光,高雅的石材,精致的建筑细节,最大限度地强调建筑的透明空间,而建筑则成为融合历史和现代的纽带。为了不破坏原来古街的景观,设计方案将新馆和旧馆通过地下连接起来,形成两个独立的建筑,各有各自的基本功能。原军械所后巷通过新建的一面大幅度弧性玻璃幕墙变得更有气派,成为德意志历史博物馆新、旧两部分的正式通道,它与柏林大教堂和电视塔遥相呼应,保持了这条和谐的风景线。这种有分有合的设计理念将两者融合成一个共生态的统一体,在净是古典风格建筑的夹缝中,它像一个发光体依附在历史的身躯上。
都市剧场
新馆入口由一个可以连接二楼和三楼的透明螺旋的玻璃塔构成,人们可以利用这个进入各楼层的缓冲地带,360度逐层观看,或者说全角度体验一下周围的历史氛围。进入有三层楼高的巨大前厅,可以看到由平缓的大跨度玻璃穹顶构架,当充足的阳光进入前厅,可以感受到室内具有扩张性的空间感。在玻璃大厅里可以看到各种平台式的宽敞的前厅区,贝聿铭想通过这个气势大度的空间给参观者以进入“都市剧场”(贝氏语)的感觉。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光幻闪烁和运动感——张立珩的奥普艺术探索2022-07-04
- 雅昌快讯 | 即日起 投稿吧:第八届国际艺术2022-05-22
- 观点 | 红梅: “绘画的复兴”?主体的回归2016-12-12
- 孙策:念念不忘;不必有回响2020-11-19
- 【雅昌快讯】研讨当下文艺评论发展热点!“2020-10-19
- 艺术评论2020-06-23
- 【雅昌快讯】第七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2020-06-22
- 没有专业素养怎么进行创作、评论?2020-02-10
- 2019“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2019-07-04
- 【雅昌快讯】第六届国际艺术评论奖启动征集2019-05-24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