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张宗宪:瓷器书画十全十美

作者:赵榆 2004-06-23 09:40:23
A- A+
  张宗宪先生,人们亦称他“罗伯特张”,是一位在香港、台湾、内地乃至世界文物收藏界和拍卖界,都享誉极高的大家,现为苏州市政协常委,身兼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荣宝、上海朵云等多家著名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顾问,对中国文博事业和艺术品拍卖市场规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极富传奇性的浪漫精彩的人生,也在业内广为流传。

  出身古董世家

  张宗宪为江苏苏州人。张氏为苏州望族,其祖父张揖如,号西桥,原籍江苏武进,为近世竹刻巨擘,与江南和沪上金石书画名家俱善,尤擅扇骨微刻,缩写金石,每以阳文刻至数百字,字文如胡,鬼斧神工,称誉于时。其工超乎匠艺,具有书画意境,深获吴昌硕、褚德彝等同道称赞。其父亲张仲英,为上海滩古董界翘楚,在五马路开设“聚珍斋”古玩、珠宝行,是一家非常著名的大店铺,经营项目以明清官窑为主,兼营古玩、金石、书画。张仲英18岁当掌柜,鉴别文物眼力极佳,就连古玩商仇焱之也自称晚辈,经常到“聚珍斋”购货。有一次仇焱之带着英国大卫德爵士到“聚珍斋”,一次就买走3万银圆货物。

  张宗宪于一九二八年出生,自幼天资聪慧,再加上家学渊源,从小就与古董打交道,耳濡目染,幼小就显露出识别古物的才华,十几岁开始就能到北平古玩市场进货。张宗宪先从事陶瓷珠宝,取得成就,渐进入书画艺术,皆为其父、其祖家传之使然。一九四八年解放战争如火如荼,20岁的张宗宪离开上海,只身到了香港,从此踏上了漫长的漂泊人生的奋斗之路。

  初到港一只鼻烟壶只卖7毛钱

  张宗宪离开上海时,张仲英老先生叮嘱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此次香港远行“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可是一到香港,这个浪荡公子,才知道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日难。按他自己笑谈当时的情形:出家人“四大皆空”,我来香港时是“六大皆空”:“没有钱、不会讲广东话、不会说英语、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有老婆”。香港的摩罗街那时还是所谓的“猫街”,意思是只卖偷来的小东西。那时一天的饭钱要一块钱,一天两餐,每餐5毛钱。张宗宪想拿身边的鼻烟壶换钱,商家只愿给8毛钱,见他嫌少,建议拿到九龙试试看。结果,张宗宪花了1毛钱搭船过海,对方才估7毛钱,真是得不偿失!

  不过,初到香港,张宗宪并未从事古董生意,而是经营服装,到一九五一年才正式开设自己的古董店“永元行”。“永元行”起初开在港岛坚道,后来搬到云咸街,再搬到九龙汉口道(金石行)。买卖越做越大,后来陆续在旧海运大厦开了两个首饰店、一个古董店,还在加拿芬道开店,前前后后开了不少古董店和首饰店。

  第一桶金

  开始开设古玩店是很艰难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北京的旧王孙、上海的昔日收藏家纷纷避居香港,香港顿时成了中国文物流通的重镇,20岁出头的张宗宪幸运地赶上这波浪头。做古董生意需要本钱,幸运之星又降临到张宗宪身旁。当时北方来了一个梁雪庄(三爷),梁三爷对他颇为赏识,于是张宗宪鼓起勇气开口调钱。梁三爷沉吟半晌,告诉他,他向来不借钱给人,要么以金子为计算单位,借金子还金子,不管日后金价如何,都按金价还清。张宗宪知道这是梁三爷给他的最大面子。但是,当时战乱带来的通货膨胀,钱会贬值,金价可不会贬,借金子会有风险的。面临重要关口的张宗宪无它选择,硬着头皮向梁三爷借了10两金子,当时10两金子约合2,700元港币。孤注一掷的张宗宪,立刻与上海外贸工艺品公司工作的父亲接上线,汇去港币3,000元,上海外贸工艺品公司发来一批旧工艺品。这批货旗开得胜,很快就卖出去80%,收款1万港元,还清了梁三爷的借款。这就是张宗宪在香港淘到的第一桶金,也是他时来运转的开始。

  张宗宪在香港经营古玩以后,由于货物全,品种多,质量精,信誉好,每天客户盈门。他父亲的朋友仇焱之,几乎天天都到他的店里来,而且每次都要买一两件东西才走。著名古玩店“暂得楼”主人胡惠春、“天民楼”主人葛氏翘、金才记等都是常客,可谓买卖兴隆。

  第一个出现在国际拍卖会上的香港人

  精明的张宗宪及时发现,要想在文物收藏和拍卖上得到更大的发展,固守香港是不行的,必须走出去,闯荡世界。一九六七年,张宗宪来到台湾,那时的台湾对于古董文物的认识还未上轨道,但他结识了一批企业界的精英,为以后的发展做了铺垫。一九六八年他首次参加伦敦的拍卖会,当时这是第一个出现在国际拍卖会上的中国香港人!从此张宗宪也就开始了他坐着飞机,穿梭于伦敦、纽约、香港、东京之间,赶赴苏富比、佳士得国际拍卖公司拍卖会的奔波生活。由于很多时间都是在飞机上云海间度过的,因此把自已称为“云海阁主”。

  张宗宪凭借对于文物鉴别的高超眼力,以及经营上超人的智能,赢得国际收藏家信赖和尊重。他在经营好自己店铺的同时,还经常受人之托,帮助一些收藏家购买文物。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1,650万元港币,帮台北鸿禧美术馆创办人张添根,购得清雍正《珐琅彩芙蓉芦雁杯》,当时创下清代瓷器最高记录。除此之外,还为著名收藏家蔡辰男、陈启斌等买到很多珍贵藏品。九十年代以后,张宗宪便甚少为他人竞标,而是以收藏家的身份驰骋在拍场。

  经手瓷器万千,收藏“十全十美”

  张宗宪的成功还表现在他的收藏上。首先是瓷器收藏。几十年经手经眼古陶瓷珍品超逾万千,凭借精锐眼力,经营割爱之余,贮诸“云海阁”中的精品仍逾数百件。张宗宪对于瓷器的收藏标准是追求“全美”,这是瓷器收藏的最高境界。

  一九九二年,他遴选藏品118件,在英国伦敦举办“张宗宪中国陶瓷收藏精品展”。展品中宋“定窑刻莲花盘”、宋“龙泉官窑弦纹三足炉”、宋“钧窑玫瑰紫釉鼓钉洗”等,尽显宋代五大名窑之精华。明永乐“青花葡萄纹大盘”、明宣德“青花带暗花双凤缠枝莲纹盘”、明成化“青花缠枝莲月梅纹诸葛碗”、明正德“青花蕃莲龙纹盘”、明正德“珊瑚红釉渣斗”、明嘉靖“青花云龙半高足碗”、明弘治“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盘”、明万历“五彩龙凤纹八楞盖缸”等,展现了明代官窑瓷器之辉煌。清康熙“五彩花鸟矾红百蝠暗龙盘”、清雍正“胭脂红碗”、清干隆“仿红雕漆人物山水图盒”、清嘉庆“珊瑚地五彩描金婴戏图碗”、清道光“斗彩莲塘鸳鸯墩式碗”等,件件精妙绝伦。特别是清干隆“珐琅彩桃柳争春双燕图碗”,是一件极其珍贵的古月轩彩瓷,世间极其难觅,现在仅有故宫、英国伦敦大卫德基金会、台北鸿禧美术馆各有一件。张宗宪这件的题诗,寓意科举高中而归,更加讨人喜爱。这次收藏展,使得西方民众欣赏到中国瓷器的进步与发展。展览以后编辑出版了“云海阁藏中国陶瓷精品”一书,影响极大。

  书画“真、精、新”

  八十年代以来,张宗宪兴趣渐次趋向中国书画。心慕手追,以其可贵的毅力,十几年间终有斩获,经手经眼近现代名作何止千百,贮诸“云海阁”中。他收藏中国书画的标准是“真、精、新”,这又是书画收藏的最高境界。

  他在书画界交接的朋友有画家、鉴定家、理论家、书画商高手。他的每件藏品入围之前,都要征求每个朋友的意见,以保证每幅作品都是画家的真迹、精品、完整如新。此外,为了有别于他人的收藏,有时还追求作品的新奇。

  二○○二年六月,他在上海举办“张宗宪中国近现代书画收藏展”,展品有208幅,其中齐白石作品108幅,张大千、林凤眠、徐悲鸿傅抱石等17位名家100幅。

  齐白石是一位多能画家,展品题材包括了山水、人物、花鸟、草虫、书法等。展品的形式包括立轴、横幅、镜心、扇面、四屏。其中“写剧图”(如图)、“柳牛图”皆为北京翰海拍卖公司拍卖图录的封面。镜心“苍蝇”,画幅仅二平方寸,为齐白石最小的画作。横幅《虎》,画幅8平方尺,为齐白石画的最大的虎。立轴《龙》,是齐白石为北洋政府大总统曹锟所绘的仅有的龙的题材。《篆书中堂》为18平方尺,是齐白石的最大书法作品。镜心《牡丹》,齐白石题款为九十八岁,乃白石老人封笔之作。

  好友陈德曦说,张宗宪这几年为收藏书画,花了有1亿5,000万港元,这次上海展出,质量数量都让收藏界吃一惊。此次展览作品,编辑出版了“张宗宪珍藏中国近现代书画”上下集,受到国内外关注。

  “天下第一顶”

  张宗宪对于中国文物是呵护倍加,情有独钟的。他为了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普及文物知识,在广交朋友和促进民间文物收藏组织建立发展上,做了很多工作。一九七九年与香港有识之士发起成立了“求知雅集”收藏家协会;他是台湾中华文物学会会员,一九九二年与台湾企业界精英成立了“清玩雅集”文物收藏社团;一九九三年在中国大陆北戴河,参加了“中国文物学会民间收藏委员会”成立大会。

  张宗宪几乎一生都在为中国文物拍卖市场开拓和发展而孜孜努力。开始,他为苏富比、佳士得两大国际拍卖公司移师香港做了有益的工作,后来他又为两公司在香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张宗宪收藏的瓷器,在一九九九年、二○○○年,委托香港佳士得做了两次专场拍卖会,两场专拍几乎所有的拍品都得以高价拍出,成交金额上亿港元,为当时陷入疲弱的拍卖市场带来了生气。尤其是雍正“青花五蝠九桃纹橄榄瓶”,以1,104.5万港元成交,创下清代青花瓷器最高价。这一业绩让佳士得的林华田很快晋升至亚洲区负责人,林华田说:“没有张宗宪,就没有现在香港佳士得的林华田。”同样,苏富比的朱汤生在“苏富比二十年”一书中,也特别感谢张宗宪的支持,因为有他的鼎立协助,香港才能发展成中国文物艺术交易中心。

  对于中国大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开拓与发展,张宗宪做出的奉献可以说是巨大。在一九九二年,参加北京第一次中国文物国际拍卖会;一九九三年在上海朵云轩第一次拍卖会上,他手持一号竞买牌,买下第一号拍品和最后一件拍品。一九九三年,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成立,张宗宪不远千里赶来祝贺,并手把手地教嘉德员工怎样做好拍卖会;一九九四年四月,苏富比拍卖公司在台北举办“张学良先生文物收藏专场拍卖会”,张宗宪一人中标过半,被誉为“天下第一顶”;一九九四年中国嘉德举办第一场拍卖会,第一号拍品是吴熙曾的“渔乐图”,底价7,000元。手持一号牌的张宗宪站起来说:今天是嘉德的首拍,我出一万八,一拍就发!场面顿时活跃,张宗宪相继加价,两万八、三万八,直至加到八万八,张宗宪博得头彩;一九九四年,北京翰海首拍,张宗宪又是手持一号牌,一口气独自拿下1,600万元,吃下全场拍卖会成交额3,200万元的50%,使得中国文物拍卖市场轰动了世界;中贸圣佳拍卖公司成立后缺乏货源,张宗宪不惜割爱,将自己珍藏的价值500万元的蓝钟蓝表,全部支持中贸圣佳公司,使得中贸圣佳一炮打响,张宗宪也拓开了中国文物回流之先河。

  令妹张永珍

  张宗宪的妹妹张永珍是他最亲的人,一九四八年张宗宪来到香港,人生地不熟,一切从零开始。妹妹来了,兄妹俩过了好长一段艰难困苦的日子。后来张永珍离开了香港,前往英国读书,嫁给中国著名考古学者郑德坤的儿子郑正训,郑正训曾任香港陶化大同公司总经理。张永珍代理爱立信手机和大庆石油业务,身兼全国政协常委及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现在张永珍在文物拍卖场上,名气直逼哥哥。

  张宗宪说:妹妹喜欢中国瓷器,不仅在他的专场拍卖会上,早在五年前,便委托他在伦敦拍卖会上竞投,他自然成了妹妹的艺术顾问。二○○三年香港苏富比推出清雍正“粉彩蝠桃橄榄瓶”,经过张宗宪掌眼,张永珍以4,150万港元买下,创清代瓷器最高记录。此瓶张永珍又委托哥哥张宗宪,与上海博物馆汪庆正副馆长联系,捐给了上海博物馆,此举轰动了国内外文博界。

  近年来,张宗宪很少买进瓷器书画,但他还是云游世界,做他的“云海阁”主。还是喜欢凌晨3点睡觉,第二天中午起床。还是伦敦、纽约、香港、上海、北京来回跑,从不缺席国际大型拍卖会。他喜欢热闹,喜欢朋友,喜欢拍卖会。他说,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要活动才有生气,生命才有价值,俗话说,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这就是张宗宪现在的心情。
推荐关键字:张宗宪 综合及其他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