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许江:冰层深处或云气之外
作者:许江 2004-03-25 20:46:00来源:东方视觉
A-
A+
杭州,以西湖闻名,水色潋滟,晴雨皆美。北德名城汉堡,也有一个与之相仿的阿尔斯特湖,一样波光荡漾,四时佳好。两个湖相距多远?画家单凡最有体会。单凡生长在西子湖畔,又在湖畔的中国美院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涉重洋,就学于同样位于湖料的汉堡美院,后来又在那里成家、立业,成为在德国乃至欧洲都受到普通承认和重视的国际艺术家。
东西方不同教育背景的独特学习经历,赋予单凡两个十分重要的观念:一、在精神性的高度上来把握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相通之处,而不是停留在技巧层面上的融合,由此,他得以超越中西绘画工具材料系统的藩篱,获得内在的自由。二、强调个人的体察。在东西方艺术之间踯躅求索,两边的价值迟度既互相影响,又彼此抗衡,只有还原到人与世界相融相即的根源性上来加以把握。在这里,人与开户的那时世界是共生共存、共进共退的,没有现成答案。所以,单凡走的路是一条孤独的精神求索之路。
单凡的绘画特点首先是简约。简约被认为是东方艺术精神上的一个高点。对比早期的作品,单凡的艺术是趋向简约的。在他的画面上,世界已经简化而为线与面的简朴对话。纯化的线与面互相拉动,就像是铜管与短笛之间的奏鸣,让沉厚与亮丽在视觉中形成简约的交响。这些线更像绚烂的冰面之上的裂痕,迅疾而带有声响,冰层下有些许文字和服饰的痕迹,有自然质体一般坚硬的肌理。线条仿佛要穿透这一切,从那里牵动一些深埋在冰层之下的东西。
简约的意义在于提醒大家:在一切表象之下,还有一个不可及、难以想象的"所在"。这个"所在"是什么?几乎所有有为的艺术家都用自己的奋斗给出答案。在单凡这里,则与虚静有头。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将以物观物的写实倾向称为"写境",曰"无我之境",将以我观物的理想倾向称为"造,曰"有我之境"。"造境"则要"与心徘徊",要听凭内心的呼唤。就像冰海上航行,与遥远的两岸均不相干,唯一要做的是虚一而静,即澄明内心,抱朴守一,排除所有的自妄与杂念,心境虚而静,静则能听、能纳、能显。单凡的绘画正是以这些简约的视象,从现象世界中下潜,在形象的纷乱冲突之中,在纯化了的线与面的"空无"之中,倾听象外之象的呼唤。单凡正是这样带着我们从尘世表象中解脱,而在无定、无名的"无"中去探险。
"空无"、"虚静"是一顺事,而将之转化成视象并让观者感受到"空无"、"虚静"又是一回事。单凡的世界已经简化到让线和面突显出来的这样一个程度。这些线和面面对着来自不同方向的诘问。比如一个墨块,是云?是风?是某物的表征?是精神瞬间的流痕?又比如画面上疾划过的线,是从冰层中探取什么?还是注入什么?再比如这些透明的色块和有深度的刻痕,让我们想到:我们是否可以站在冰层的那一边来观察这一切,甚至想到了彼此对视的瞬间。所有这一切,这相反相成的诘问,都把我们带到精神层面上去静心思考,而思考的发端,正是这些线和面本身。我们在这些线和面之间率性地出入,在那里俯拾自然的碎片,仰观浮游的微风,却又总在辨识的瞬间,堕落于某个迷茫的深处。
深处有一股真气,一股单纯之声。这股气因那些敦厚的色块而沉潜,因疾行的锐线而敛聚。单凡有如一员剑侠,倚剑在手,含而不发,剑气所指之处,自显寒光。单凡是那种不论用什么材料作画都让人想起中国画解衣磅礴、大气挥洒的姿态的画家,或者换句话说他是以一种气质在作画,一种十分中国化的气质来挥洒各种材料和器具。这种气质是依附在浑沌之象中的,是凝聚在大色块、大墨团与针一般的疾线相对绝的尖锋之上的,是耕植于土层深处、冰层深处而又远播于云天之外、白云之上的。单凡深得中国精神之气象,却又不拘一格地凝聚在泛材料的自由放骸的表达之中。
当我们从画前匆匆走过,仿佛一种奇遇,就像听到冰层深处的断裂之声,又像发现远方飘来而又很快逝去的云气。你不禁发问:这生命的故事存在吗?当你这样发问的时候,你已经相信:你正站在你不在的地方。正是这样,单凡绘画开启了未知世界的一个窗口,也开户了我们大家从未有过的经验。我们和那股"气"相遇,我们在虚静和空无的辨识中沉潜,并在那里发现了我们自己。
东西方不同教育背景的独特学习经历,赋予单凡两个十分重要的观念:一、在精神性的高度上来把握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相通之处,而不是停留在技巧层面上的融合,由此,他得以超越中西绘画工具材料系统的藩篱,获得内在的自由。二、强调个人的体察。在东西方艺术之间踯躅求索,两边的价值迟度既互相影响,又彼此抗衡,只有还原到人与世界相融相即的根源性上来加以把握。在这里,人与开户的那时世界是共生共存、共进共退的,没有现成答案。所以,单凡走的路是一条孤独的精神求索之路。
单凡的绘画特点首先是简约。简约被认为是东方艺术精神上的一个高点。对比早期的作品,单凡的艺术是趋向简约的。在他的画面上,世界已经简化而为线与面的简朴对话。纯化的线与面互相拉动,就像是铜管与短笛之间的奏鸣,让沉厚与亮丽在视觉中形成简约的交响。这些线更像绚烂的冰面之上的裂痕,迅疾而带有声响,冰层下有些许文字和服饰的痕迹,有自然质体一般坚硬的肌理。线条仿佛要穿透这一切,从那里牵动一些深埋在冰层之下的东西。
简约的意义在于提醒大家:在一切表象之下,还有一个不可及、难以想象的"所在"。这个"所在"是什么?几乎所有有为的艺术家都用自己的奋斗给出答案。在单凡这里,则与虚静有头。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将以物观物的写实倾向称为"写境",曰"无我之境",将以我观物的理想倾向称为"造,曰"有我之境"。"造境"则要"与心徘徊",要听凭内心的呼唤。就像冰海上航行,与遥远的两岸均不相干,唯一要做的是虚一而静,即澄明内心,抱朴守一,排除所有的自妄与杂念,心境虚而静,静则能听、能纳、能显。单凡的绘画正是以这些简约的视象,从现象世界中下潜,在形象的纷乱冲突之中,在纯化了的线与面的"空无"之中,倾听象外之象的呼唤。单凡正是这样带着我们从尘世表象中解脱,而在无定、无名的"无"中去探险。
"空无"、"虚静"是一顺事,而将之转化成视象并让观者感受到"空无"、"虚静"又是一回事。单凡的世界已经简化到让线和面突显出来的这样一个程度。这些线和面面对着来自不同方向的诘问。比如一个墨块,是云?是风?是某物的表征?是精神瞬间的流痕?又比如画面上疾划过的线,是从冰层中探取什么?还是注入什么?再比如这些透明的色块和有深度的刻痕,让我们想到:我们是否可以站在冰层的那一边来观察这一切,甚至想到了彼此对视的瞬间。所有这一切,这相反相成的诘问,都把我们带到精神层面上去静心思考,而思考的发端,正是这些线和面本身。我们在这些线和面之间率性地出入,在那里俯拾自然的碎片,仰观浮游的微风,却又总在辨识的瞬间,堕落于某个迷茫的深处。
深处有一股真气,一股单纯之声。这股气因那些敦厚的色块而沉潜,因疾行的锐线而敛聚。单凡有如一员剑侠,倚剑在手,含而不发,剑气所指之处,自显寒光。单凡是那种不论用什么材料作画都让人想起中国画解衣磅礴、大气挥洒的姿态的画家,或者换句话说他是以一种气质在作画,一种十分中国化的气质来挥洒各种材料和器具。这种气质是依附在浑沌之象中的,是凝聚在大色块、大墨团与针一般的疾线相对绝的尖锋之上的,是耕植于土层深处、冰层深处而又远播于云天之外、白云之上的。单凡深得中国精神之气象,却又不拘一格地凝聚在泛材料的自由放骸的表达之中。
当我们从画前匆匆走过,仿佛一种奇遇,就像听到冰层深处的断裂之声,又像发现远方飘来而又很快逝去的云气。你不禁发问:这生命的故事存在吗?当你这样发问的时候,你已经相信:你正站在你不在的地方。正是这样,单凡绘画开启了未知世界的一个窗口,也开户了我们大家从未有过的经验。我们和那股"气"相遇,我们在虚静和空无的辨识中沉潜,并在那里发现了我们自己。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光幻闪烁和运动感——张立珩的奥普艺术探索2022-07-04
- 雅昌快讯 | 即日起 投稿吧:第八届国际艺术2022-05-22
- 2022两会 | 政协委员许江:美,养育心性,提2022-03-05
- 2022两会 | 政协委员许江:尽快设立钱江源—2022-03-05
- 雅昌快讯 | 上海美术学院牵头 探讨如何应对2021-12-28
- 观点 | 许江:交叠的关爱与写意 ——写给《2021-11-11
- 观点 | 许江:纯境的沉吟——写给《湖山吟—2021-11-09
- 观点 | 红梅: “绘画的复兴”?主体的回归2016-12-12
- 中国油画学会第六届代表大会在京举行2021-07-15
- 五坊塑大地 | 共生最葵园2021-05-08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