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邛窑:蜀文化的骄傲(图)
作者:钱汉 2003-09-26 10:57:00来源:《石狮日报》
A-
A+
东邛窑古遗址位于四川成都南面100公里处邛崃市郊,是我国唐代名窑。这里沃野千里,河渠纵横,俗称天府之国,也是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故乡。“当垆卖酒”,西汉时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以及一口相传千古的“文君井”,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说起邛窑,我自然联想到公元760年,诗圣杜甫在草堂所作的《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云:“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杜工部如此偏爱大邑瓷碗,可见其精美之程度矣。大邑古属邛州,一般考古学者认为,大邑瓷碗应出自邛窑。然而江南的收藏家对邛窑价值缺少认识,我在写《人间瓷话》一书时竟忽略了邛窑,实为遗憾。日前,我在四川省博物馆的高久诚、谭学杰等专家陪同下考察了邛窑十方堂遗址。
我们驱车经过曲折的小路,来到邛窑十方堂遗址。这里古时为尼姑庵,出门可见清澈的文井江,门楼造型系仿唐建筑,褚红色的围墙上,镶嵌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理石横匾。乡里父老在绿阴下品茶聊天,有的在做些手工活,悠闲自得。我们走进大门,可见宽阔的遗址发掘现场,窑包、窑具、瓷片、炉渣等清楚展现在世人的面前,那些唐代民居建筑基址及制瓷作坊遗址,似乎还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邛窑遗址保护得不错,四周建有护栏,我们无法走下去仔细观看。
十方堂附近全都是古窑址,据说现存13处龙窑。我们考察了几座窑址,都像小山丘似的,被绿树野草严严实实地覆盖着,但依稀可见龙窑的走势。遍地瓷片、窑具,俯拾皆是,有的村民在筑房屋墙壁,修建牛槽、猪圈时,竟用匣钵堆砌,颇为可惜。我用硬树枝挖出的瓷片,大都为绿釉青瓷碗,玉璧底,叠烧,胎骨厚重,釉面自然开裂,敲击时声音有点闷,猜测温度应在1200℃左右。我很想寻找杜甫所言的白瓷碗,但是始终没有见着。
陪同的古瓷专家高久诚告诉笔者,邛窑是在湮没近千年后于战乱中现世的,1935年前已有人盗掘,1936年是乱掘的高峰期,邛崃驻军首领唐式遵命令士兵们挖古窑,保存千年的古窑址遭到空前的破坏,挖出的器物运到上海博物馆公开展览,引起轰动。他还设专柜售卖,谋图渔利。当时杨枝高写的调查云:“1936年夏季,天稍旱,军民等约三四百,争先恐后,昼夜挖掘,冀得珍奇。省中古董商,往来不绝于道,所售之银约计万余元”。“而后之人不复睹唐、宋邛窑之憾,颇为惋惜耳”。
考古界泰斗耿宝昌先生认为:“邛窑始创于南北朝,盛于唐和五代,荒废于宋。”我在邛窑古陶瓷博物馆观看了展品,证明了耿老的判断。传奇人物尚崇伟馆长小心翼翼地从橱窗里拿出展品,让我过手,为我讲解,令我大开眼界。如不是介绍,我会误认为是长沙窑器物。尚崇伟是中国邛窑收藏第一人,他为确立邛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奔走呼号了20余年。他收藏的万余件邛窑展品,都是他平日省吃俭用从地摊上淘来的。他的家简直就是一个五彩斑斓、琳琅满目的陶瓷世界。他还精选了邛窑三彩标本,让我带回上海,请他崇拜的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汪庆正鉴赏。三彩系高低温釉下彩,为邛窑代表作品。耿宝昌还认为三彩是在邛窑最早烧制成功的,其工艺后来传播于江南诸名窑,湖南长沙“铜官窑”受其影响最深,因此两窑产品颇为相似,成为姐妹艺术,堪与其周边名窑相媲美。
邛窑的省油灯声誉远扬,这是工匠们的一项科技创造。在古代省油灯是一种使用方便省油的新型照明用具,是百姓的生活用品。据南宋诗人陆游《斋居纪事》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省油灯夹层注水可降低油温,减少蒸发,节省油耗,实在是古人了不起的智慧。当地收藏家吴国光见我对省油灯有研究兴趣,将他所藏的省油灯慷慨相赠,让我颇受感动。
邛窑是蜀文化的骄傲,它是我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说起邛窑,我自然联想到公元760年,诗圣杜甫在草堂所作的《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云:“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杜工部如此偏爱大邑瓷碗,可见其精美之程度矣。大邑古属邛州,一般考古学者认为,大邑瓷碗应出自邛窑。然而江南的收藏家对邛窑价值缺少认识,我在写《人间瓷话》一书时竟忽略了邛窑,实为遗憾。日前,我在四川省博物馆的高久诚、谭学杰等专家陪同下考察了邛窑十方堂遗址。
我们驱车经过曲折的小路,来到邛窑十方堂遗址。这里古时为尼姑庵,出门可见清澈的文井江,门楼造型系仿唐建筑,褚红色的围墙上,镶嵌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理石横匾。乡里父老在绿阴下品茶聊天,有的在做些手工活,悠闲自得。我们走进大门,可见宽阔的遗址发掘现场,窑包、窑具、瓷片、炉渣等清楚展现在世人的面前,那些唐代民居建筑基址及制瓷作坊遗址,似乎还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邛窑遗址保护得不错,四周建有护栏,我们无法走下去仔细观看。
十方堂附近全都是古窑址,据说现存13处龙窑。我们考察了几座窑址,都像小山丘似的,被绿树野草严严实实地覆盖着,但依稀可见龙窑的走势。遍地瓷片、窑具,俯拾皆是,有的村民在筑房屋墙壁,修建牛槽、猪圈时,竟用匣钵堆砌,颇为可惜。我用硬树枝挖出的瓷片,大都为绿釉青瓷碗,玉璧底,叠烧,胎骨厚重,釉面自然开裂,敲击时声音有点闷,猜测温度应在1200℃左右。我很想寻找杜甫所言的白瓷碗,但是始终没有见着。
陪同的古瓷专家高久诚告诉笔者,邛窑是在湮没近千年后于战乱中现世的,1935年前已有人盗掘,1936年是乱掘的高峰期,邛崃驻军首领唐式遵命令士兵们挖古窑,保存千年的古窑址遭到空前的破坏,挖出的器物运到上海博物馆公开展览,引起轰动。他还设专柜售卖,谋图渔利。当时杨枝高写的调查云:“1936年夏季,天稍旱,军民等约三四百,争先恐后,昼夜挖掘,冀得珍奇。省中古董商,往来不绝于道,所售之银约计万余元”。“而后之人不复睹唐、宋邛窑之憾,颇为惋惜耳”。
考古界泰斗耿宝昌先生认为:“邛窑始创于南北朝,盛于唐和五代,荒废于宋。”我在邛窑古陶瓷博物馆观看了展品,证明了耿老的判断。传奇人物尚崇伟馆长小心翼翼地从橱窗里拿出展品,让我过手,为我讲解,令我大开眼界。如不是介绍,我会误认为是长沙窑器物。尚崇伟是中国邛窑收藏第一人,他为确立邛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奔走呼号了20余年。他收藏的万余件邛窑展品,都是他平日省吃俭用从地摊上淘来的。他的家简直就是一个五彩斑斓、琳琅满目的陶瓷世界。他还精选了邛窑三彩标本,让我带回上海,请他崇拜的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汪庆正鉴赏。三彩系高低温釉下彩,为邛窑代表作品。耿宝昌还认为三彩是在邛窑最早烧制成功的,其工艺后来传播于江南诸名窑,湖南长沙“铜官窑”受其影响最深,因此两窑产品颇为相似,成为姐妹艺术,堪与其周边名窑相媲美。
邛窑的省油灯声誉远扬,这是工匠们的一项科技创造。在古代省油灯是一种使用方便省油的新型照明用具,是百姓的生活用品。据南宋诗人陆游《斋居纪事》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省油灯夹层注水可降低油温,减少蒸发,节省油耗,实在是古人了不起的智慧。当地收藏家吴国光见我对省油灯有研究兴趣,将他所藏的省油灯慷慨相赠,让我颇受感动。
邛窑是蜀文化的骄傲,它是我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耿宝昌大师的古瓷鉴定秘笈,藏家必藏!2020-02-22
- 耿宝昌:清翫雅集藏瓷中的中国陶瓷史2018-05-07
- 以权威鉴定家所支撑的当代“鉴定学”的局限2016-09-08
- “知白守黑——北方黑釉瓷精品文物展”开幕2016-04-21
- 记忆中的鉴定家父亲张葱玉2015-06-11
- 耿宝昌先生等谈“明代御窑瓷器”系列对比展2015-06-06
- 王国维:不附和 鉴定家的良心2015-01-22
- 不附和,鉴定家的良心2015-01-19
- "鉴定家的水墨丹青"活动在国家文化市场调查2014-10-13
- 文物鉴定专家耿宝昌:故宫是我安身立命的第2014-09-05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