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感时赋事 清音独高——品郑欣淼《陟高集》

作者:张德祥 2003-04-23 16:45:52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A- A+
  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此话说得有理。进一步说,读什么书与年龄有关,少年喜读童话,青年喜读小说,中年以后读什么书?不知他人如何,我是不知不觉更喜读中国的诗词。诗词是古人写的,今人少有为者。

  但读到郑欣淼的《陟高集》,难以释手,近两百首诗竟一一入目,思接八荒,情移苍生,令人流连,才对古诗词这种文体的生命力产生了新的看法,说古体诗不适宜于表达现代人的生活和情感似乎为时过早。

  郑氏的诗之所以令人流连品味,就在于写的都是当今社会生活,感时赋事,见闻入诗,所历所思,无不入韵。无论是游历古迹时的凭吊感怀如《桂枝香·岳阳楼》、《永州柳子庙》、《旅顺日俄战争遗迹》等,还是读书看戏观画听报告时的思绪心得如《读鲁杂感》、《在西宁观豫剧》、《观白墨画有感》等等;无论是亲友之间的感情诉说如《新春探友》、《示甥》,还是生产工作中见闻体会如《红楼上班有感》、《〈社会主义文化新论〉出版,尤感当前文化之困窘,遂信笔所之,试发其义,且抒我思》等等,可谓雪泥鸿爪皆诗句,是情是理任剪裁。以当代生活入诗,记录当代人的心灵感触,表达当代人的思想感情,以激活古体诗的生命,是郑欣淼古体诗的特征之一。他的第一本诗集名为《雪泥集》,可以说就明确地蕴涵作者试图以古体诗记录自我人生世事的立意。一种艺术形式或一种文体是否已经失去了生命力,一方面要看它是否适合于表达新的生活与感情,另一方面还要看当代人在这种艺术形式或文体中能否有创造性的实践。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体诗是一种与汉语汉字不可分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体裁。近百年来,新诗与古体诗一直在相竞短长,新诗曾占上风,但这些年来,古体诗又重受青睐。这一变化使人看到了古体诗生命力的长久以及无可替代的艺术魅力。

  《陟高集》里最动人的是那些凡俗小事的诗意记述,对经历过的人事的依依深情。其中有许多首怀人之作,所怀者并非什么大人物,而恰是作者在人生路上所遇所交、所知所托的亲友常人。可见诗人之重情重义而不重名重位。情义为本,诗之缘也。他除了有多首追念亲友的诗词之外,还有许多首写访友探友以及友人聚会之诗,比如《记同学聚会》一诗:“斑斓骊山秋,济济一堂聚。忽忽三十年,星散东西地。风霜凋朱颜,岁月留屐齿。日虽到中天,尚远崦嵫暮。但有豪情在,秋色犹媚妩。努力加餐饭,行行惜跬步。”读之朗朗上口,思之历历在目,仿佛就从这简朴的诗句中流出溢出。此情此景,生动亲切,有谁没有经历过这种同学聚会?可又有谁赋诗以记呢?作者的五言诗深得古诗之韵,把今人的情感融于古朴简易之中,通晓流畅,余音袅袅。常人有真情,简言余韵。

  另一方面值得玩味的是作者的那些“杂记”组诗,一诗一记,一诗一思。他笔下的诗总是与生活息息相通,生活气息扑面,“臊面难遗鲈脍意,酒酣耳热吼秦腔。”“反复人情参世味,青黄忙月识农艰。已穷逸致诗书画,终累家室柴米盐。”

  古体诗,中国人创造的文化精华,读之有益于心神健康,若能再继而为之,岂不是“陟高”一步?


推荐关键字:文博机构 郑欣淼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