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冯博一谈“’98中国当代艺术内部观摩展”
1998-08-01 16:26:19来源:未知
A-
A+
冯博一谈"'98中国当代艺术内部观摩展"
8月出版的《美术研究》第3期发表了冯博一的文章,题为:《"生存痕迹"的痕迹》。文章说:以"生存痕迹"作为学术主题,主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其一,人的生存留下无数的痕迹,它们漫无边际地弥散于生存空间。从某种纯粹的意义上来说,艺术的生存方式就是人的精神痕迹的存在方式,时代性给予艺术以印痕。从艺术家的生存与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痕迹。痕迹的产生、装置、覆盖、遮蔽等等,表现的不是一种技艺,它导致的是一种艺术观念和艺术精神的呈现。一位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家正是通过其生存的痕迹、作品中的痕迹来进行人文关怀的探寻者。痕迹是相互指涉、相互映照的,痕迹的意义是从一些痕迹到另一些痕迹的转化与播散的过程中得到表达,其所能够表达的意义也就有了多种可能性。其二,"生存痕迹"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名词,个人以往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与现实环境的关系,以及由此而萌生的趋势性文化潮流均可以概括其中。
在对艺术家的选择上,我们邀请了90年代以来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实验的,比较活跃也相对成熟的11位艺术家参展。虽然由于经费的原因,在选择的范围上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区,但他们仍具有一定代表性。即坚持对艺术的笃诚与敏锐,坚持创作中的文化意义、社会意义、艺术品格与利用多种媒介表达语言上的同步推进,并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转化过程中显示出较强的悟性能力和创造活力。他们在观念指向和语言方式上差异较大,但偏重于以观念切入日常生活,通过发现、置疑,阐述不同的立场和工作方式。
由于中国当代实验性艺术在中国官方性的展览组织系统中,缺乏应有的位置,难以公开和相对不受限制地进行全面展示。因此,在展览场地的安排上,我们选择了地处北京东郊的一所私人的工厂车间和库房作为展览场地。试图将这一非正式的、非公开的场地有机地转化为实验艺术创作与展示的空间。通过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从地理概念的都市转移到乡村,从文化概念的中心转移至边缘。立足于原生态的文化关注,是这次展览作品总的创作倾向,所呈现的创作姿态是融入了艺术家对自我生存体验和状态的叙述,是艺术家经过对现实社会的某一层面的亲身体验和主观介入,并利用行为与装置的方式所创造的一种事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综合景观,这既表现出了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所导致的生存与情感的当下状态,又是对"生存痕迹"这一学术主题的个人理解、认知和回应。
宋冬利用原工厂的职工食堂作为其作品的展示空间,将2500余斤的大白菜,渍了12缸酸菜--以往北方人在冬季的主要食物,并在墙面上绘记了渍酸菜的传统方法、过程和食用的图解及文字说明。食堂的窗内架放着一台录相机和电视机,播放着宋冬渍酸菜的行为过程。开幕时,他又亲手烹制几锅酸菜白肉,供观者品尝。大白菜在北方人的生活中,尤其是在北京人宋冬的心目中,有着特别的意味:它是中国计划经济和农业政策的直接产物。
其他参展作品是:《新艺术速成车间》、《耕种》?蔡青?、《膜》?汪建伟?、《距离》?张德峰?、《没什么好玩的》?林天苗?、《姚家园一号坑》?邱志杰?、《推拉折叠平开门》?张永和?等。
作为1998年度国内第一个装置行为艺术展,如果它反映了中国当代实验性艺术的现在状况,或者能喻示出当代艺术未来的某种趋势性走向,并引起圈内有关人士的关注与思考,我们是否可以说,"生存痕迹:'98中国当代艺术内部观摩展"的策划与举办,具有某种可供借鉴的价值与意义呢??
8月出版的《美术研究》第3期发表了冯博一的文章,题为:《"生存痕迹"的痕迹》。文章说:以"生存痕迹"作为学术主题,主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其一,人的生存留下无数的痕迹,它们漫无边际地弥散于生存空间。从某种纯粹的意义上来说,艺术的生存方式就是人的精神痕迹的存在方式,时代性给予艺术以印痕。从艺术家的生存与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痕迹。痕迹的产生、装置、覆盖、遮蔽等等,表现的不是一种技艺,它导致的是一种艺术观念和艺术精神的呈现。一位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家正是通过其生存的痕迹、作品中的痕迹来进行人文关怀的探寻者。痕迹是相互指涉、相互映照的,痕迹的意义是从一些痕迹到另一些痕迹的转化与播散的过程中得到表达,其所能够表达的意义也就有了多种可能性。其二,"生存痕迹"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名词,个人以往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与现实环境的关系,以及由此而萌生的趋势性文化潮流均可以概括其中。
在对艺术家的选择上,我们邀请了90年代以来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实验的,比较活跃也相对成熟的11位艺术家参展。虽然由于经费的原因,在选择的范围上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区,但他们仍具有一定代表性。即坚持对艺术的笃诚与敏锐,坚持创作中的文化意义、社会意义、艺术品格与利用多种媒介表达语言上的同步推进,并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转化过程中显示出较强的悟性能力和创造活力。他们在观念指向和语言方式上差异较大,但偏重于以观念切入日常生活,通过发现、置疑,阐述不同的立场和工作方式。
由于中国当代实验性艺术在中国官方性的展览组织系统中,缺乏应有的位置,难以公开和相对不受限制地进行全面展示。因此,在展览场地的安排上,我们选择了地处北京东郊的一所私人的工厂车间和库房作为展览场地。试图将这一非正式的、非公开的场地有机地转化为实验艺术创作与展示的空间。通过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从地理概念的都市转移到乡村,从文化概念的中心转移至边缘。立足于原生态的文化关注,是这次展览作品总的创作倾向,所呈现的创作姿态是融入了艺术家对自我生存体验和状态的叙述,是艺术家经过对现实社会的某一层面的亲身体验和主观介入,并利用行为与装置的方式所创造的一种事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综合景观,这既表现出了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所导致的生存与情感的当下状态,又是对"生存痕迹"这一学术主题的个人理解、认知和回应。
宋冬利用原工厂的职工食堂作为其作品的展示空间,将2500余斤的大白菜,渍了12缸酸菜--以往北方人在冬季的主要食物,并在墙面上绘记了渍酸菜的传统方法、过程和食用的图解及文字说明。食堂的窗内架放着一台录相机和电视机,播放着宋冬渍酸菜的行为过程。开幕时,他又亲手烹制几锅酸菜白肉,供观者品尝。大白菜在北方人的生活中,尤其是在北京人宋冬的心目中,有着特别的意味:它是中国计划经济和农业政策的直接产物。
其他参展作品是:《新艺术速成车间》、《耕种》?蔡青?、《膜》?汪建伟?、《距离》?张德峰?、《没什么好玩的》?林天苗?、《姚家园一号坑》?邱志杰?、《推拉折叠平开门》?张永和?等。
作为1998年度国内第一个装置行为艺术展,如果它反映了中国当代实验性艺术的现在状况,或者能喻示出当代艺术未来的某种趋势性走向,并引起圈内有关人士的关注与思考,我们是否可以说,"生存痕迹:'98中国当代艺术内部观摩展"的策划与举办,具有某种可供借鉴的价值与意义呢??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高远: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审视当代艺2022-07-20
- 雅昌指数 | 月度(2022年6月)策展人影响力榜2022-07-08
- “不轻光阴·不枉少年”华裔少年用艺术倡议2022-07-07
- 无名之鸣——“倒策如流”策展计划第一季将2022-06-24
- 雅昌指数 | 月度(2022年5月)策展人影响力榜2022-06-15
- 雅昌指数 | 月度(2022年5月)策展人影响力榜2022-06-15
- 现场|“出走——中国当代女性身份”梳理302022-05-16
- 雅昌指数 | 月度(2022年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2022-05-05
- 雅昌专栏|对话策展人王萌:在变与不变中践2022-04-18
- 现场 | 杨牧石个展“单面拼接”闪现广州:72022-04-07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