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薛宣林艺术论》选登

作者:薛宣林 2006-04-03 10:32:29
A- A+

  相对画派主张:抽象与具像的并合“即不和谐中求和谐,从立体的对比中求和谐;从既朦胧又明晰晓畅中求统一”。    

  --见《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70页   

  中国画造型要素(在谢赫六法的基础上重新提出薛氏六法)   1、线条——笔墨线条与非笔墨线条    2、型——准中求质   3、结构——笔墨线条结构与非笔墨线条结构以及明暗结构   4、明暗——暗线条(笔墨线条)主体与明线条(非笔墨线条)主体以及明暗造型的对立   5、空间——平面重叠与立体,客观现实宇宙空间(第一现实宇宙)与心理、想象的“现实”宇宙空间(第二“现实”宇宙)   6、色彩——重墨色轻颜色与重颜色轻墨色。色彩从单一的墨的国画颜料中走出。    

  --见《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32页、《薛宣林艺术论》30页   

  无笔本身即是笔,也不存在所谓无笔。     

  --见《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27页   

  美是引起人类生命主体精神中有益性的整体和谐与统一。    

  --见《论艺术之永恒》18页、《薛宣林艺术论》118页  

 美的三恒规律,是指以人类生命主体有益性,地球客观对象性,宇宙的无限性所构成的具有永恒性审美整体和谐统一的规律。     

--见《论艺术之永恒》38页、《薛宣林艺术论》133页   

  最原始的绘画是语言,艺术起源于人类语言意识。     --见《论艺术之永恒》87页、《薛宣林艺术论》171页   

  美术五大分类   1、原始绘画语言符号   2、实用性工艺   3、审美性工艺   4、实用性美术   5、审美性美术——纯美术     --见《论艺术之永恒》115页、《薛宣林艺术论》194页   

  绘画艺术个性与艺术生命——观念、形式、意境的独特性。     --见《论艺术之永恒》130页、《薛宣林艺术论》207页   

  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超越,是对传统的一种变革,又是在发展中的一种继承。 见《薛宣林艺术论》1页   

  艺术家的美德、艺术家的本质就在于不断的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与之对立的陋俗或大敌便是守旧。中国画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在通往“一、大、统”的古典绘画观念形式的最高阶段的过程中,曾有过一些崇拜古人大师的历史。显然,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当时的这种做法不仅可以理解,而且很有必要。因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信息交流困难,知识经验封闭,古典的中国绘画艺术尚未臻成熟、完善的前提下,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者寻找点文明“流通”的捷径,从而去弥补信息、知识、交通、交流之不足。大师在当时起到了“信息网”或“知识库”的作用。学者可以从大师那里直接获得许多行之有效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又无法使学者通过书本等手段得到的经验和方法。可是,自清代末期以后,一方面,古典的“一、大、统”的中国画已形成了颇为系统的观念、形式、体系,并且已发展到了最高峰;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信息、流通手段的丰富,个人、大师的知识、经验完全可以通过书本等窗口获得。此外,完全拜倒于一人的脚下,显然,已有碍于自己信息、知识的积累。可事实上,自清代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这种“名师出高徒”之风不仅未能减弱,而且越演越烈。尽管齐白石大师早就指出“学我者生,仿我者死”,可大多数人仍甘愿曲膝跪拜于“神”——大师的脚下,并以“大师”的“门生”、“弟子”引以为傲。使得中国画近百年来发展缓慢。一害了艺术,二害了自己。许多人到了花甲之年悔恨已晚。正因为此,近年来,人们才发出了“名师脚下无高徒”的感叹。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指出:“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冒着危险去推倒一切既存的偏见,而表现他自己所想到的东西。”“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别人的眼镜”。问题就是这样的简单。我们可以是“大师”的信徒,但前提是我们必须要有超越“大师”的能力,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的崇拜才有可能存在其合理性、真实性。假如我们自己明知无法超越“大师”,而总想借助于“大师”的名气来提携自己,那就千错万错了。历史或时代不会因为你缺乏特色的艺术而记住你的“创造”。因而,我们似乎还可以下这样的结论:任何缺乏特色的艺术,绝不是真正的艺术。     

  --见《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8页、《薛宣林艺术论》8页   

  流派:第一、流派是指有独特的艺术观念,艺术主张并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思想体系。第二,流派是指在艺术观念相同的前提下形成风格相近、技法相近的艺术形式。第三,流派不能仅从门派、技法、表现对象上的相似或相同去划分,根本应在于造型观念的相同或相似。单一的技法,对象相近,而观念于其他人或前人并无两样者,不可称其为新流派的形成,而只能说风格,学派有别。翻开我国绘画历史,除了“文人画”与“学院派”(结果中国画或中国美术词典上还找不到“学院派”的字样),之外均未见到其他有说服力的流派。其实,中国的绘画历史,迄今为止还未形成完整的、有说服力的流派。只存在于由“门生”、“弟子”、师徒关系所形成的门派。这是因为,从造型观念上讲,均为千载一系、一脉相承。         --见《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12页、《薛宣林艺术论》12页   

  章法:中国画艺术的“章法”,只有历史借鉴性,不应有确定性,模式性。      

  --见《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14页、《薛宣林艺术论》14页   

  (文章来源:艺术家提供)

推荐关键字: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