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宣林艺术论》选登
相对画派主张:抽象与具像的并合“即不和谐中求和谐,从立体的对比中求和谐;从既朦胧又明晰晓畅中求统一”。
--见《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70页
中国画造型要素(在谢赫六法的基础上重新提出薛氏六法) 1、线条——笔墨线条与非笔墨线条 2、型——准中求质 3、结构——笔墨线条结构与非笔墨线条结构以及明暗结构 4、明暗——暗线条(笔墨线条)主体与明线条(非笔墨线条)主体以及明暗造型的对立 5、空间——平面重叠与立体,客观现实宇宙空间(第一现实宇宙)与心理、想象的“现实”宇宙空间(第二“现实”宇宙) 6、色彩——重墨色轻颜色与重颜色轻墨色。色彩从单一的墨的国画颜料中走出。
--见《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32页、《薛宣林艺术论》30页
无笔本身即是笔,也不存在所谓无笔。
--见《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27页
美是引起人类生命主体精神中有益性的整体和谐与统一。
--见《论艺术之永恒》18页、《薛宣林艺术论》118页
美的三恒规律,是指以人类生命主体有益性,地球客观对象性,宇宙的无限性所构成的具有永恒性审美整体和谐统一的规律。
--见《论艺术之永恒》38页、《薛宣林艺术论》133页
最原始的绘画是语言,艺术起源于人类语言意识。 --见《论艺术之永恒》87页、《薛宣林艺术论》171页
美术五大分类 1、原始绘画语言符号 2、实用性工艺 3、审美性工艺 4、实用性美术 5、审美性美术——纯美术 --见《论艺术之永恒》115页、《薛宣林艺术论》194页
绘画艺术个性与艺术生命——观念、形式、意境的独特性。 --见《论艺术之永恒》130页、《薛宣林艺术论》207页
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超越,是对传统的一种变革,又是在发展中的一种继承。 见《薛宣林艺术论》1页
艺术家的美德、艺术家的本质就在于不断的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与之对立的陋俗或大敌便是守旧。中国画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在通往“一、大、统”的古典绘画观念形式的最高阶段的过程中,曾有过一些崇拜古人大师的历史。显然,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当时的这种做法不仅可以理解,而且很有必要。因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信息交流困难,知识经验封闭,古典的中国绘画艺术尚未臻成熟、完善的前提下,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者寻找点文明“流通”的捷径,从而去弥补信息、知识、交通、交流之不足。大师在当时起到了“信息网”或“知识库”的作用。学者可以从大师那里直接获得许多行之有效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又无法使学者通过书本等手段得到的经验和方法。可是,自清代末期以后,一方面,古典的“一、大、统”的中国画已形成了颇为系统的观念、形式、体系,并且已发展到了最高峰;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信息、流通手段的丰富,个人、大师的知识、经验完全可以通过书本等窗口获得。此外,完全拜倒于一人的脚下,显然,已有碍于自己信息、知识的积累。可事实上,自清代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这种“名师出高徒”之风不仅未能减弱,而且越演越烈。尽管齐白石大师早就指出“学我者生,仿我者死”,可大多数人仍甘愿曲膝跪拜于“神”——大师的脚下,并以“大师”的“门生”、“弟子”引以为傲。使得中国画近百年来发展缓慢。一害了艺术,二害了自己。许多人到了花甲之年悔恨已晚。正因为此,近年来,人们才发出了“名师脚下无高徒”的感叹。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指出:“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冒着危险去推倒一切既存的偏见,而表现他自己所想到的东西。”“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别人的眼镜”。问题就是这样的简单。我们可以是“大师”的信徒,但前提是我们必须要有超越“大师”的能力,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的崇拜才有可能存在其合理性、真实性。假如我们自己明知无法超越“大师”,而总想借助于“大师”的名气来提携自己,那就千错万错了。历史或时代不会因为你缺乏特色的艺术而记住你的“创造”。因而,我们似乎还可以下这样的结论:任何缺乏特色的艺术,绝不是真正的艺术。
--见《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8页、《薛宣林艺术论》8页
流派:第一、流派是指有独特的艺术观念,艺术主张并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思想体系。第二,流派是指在艺术观念相同的前提下形成风格相近、技法相近的艺术形式。第三,流派不能仅从门派、技法、表现对象上的相似或相同去划分,根本应在于造型观念的相同或相似。单一的技法,对象相近,而观念于其他人或前人并无两样者,不可称其为新流派的形成,而只能说风格,学派有别。翻开我国绘画历史,除了“文人画”与“学院派”(结果中国画或中国美术词典上还找不到“学院派”的字样),之外均未见到其他有说服力的流派。其实,中国的绘画历史,迄今为止还未形成完整的、有说服力的流派。只存在于由“门生”、“弟子”、师徒关系所形成的门派。这是因为,从造型观念上讲,均为千载一系、一脉相承。 --见《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12页、《薛宣林艺术论》12页
章法:中国画艺术的“章法”,只有历史借鉴性,不应有确定性,模式性。
--见《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14页、《薛宣林艺术论》14页
(文章来源:艺术家提供)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