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苍生酿造宁静
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以其独有魅力,令人向往。当我有幸走近她时,更令我着迷和感动的却是:世代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藏民。
他们生活在世界的最高处,与自然最贴近。恶劣多变的高原气候锻造了他们强悍的体魄与粗犷的性格。其生命的质朴、宗教的虔诚、性情的浪漫是任何其他民族都无法相比的。他们很少受现代“文明”污染,其相对原始、部落式的生存方式,使他们生命的过程更本质、更自然。
那一步一拜,磕长首的藏民,为着心中的天堂,用身体丈量着通往天堂的距离,我似乎理解了“朝圣”的涵义,我以为:在这单纯的丈量中,灵魂会被净化而提升,在这并非展示做作的“表演”中,我看到的是一尊尊流动的雕像,透露出晶莹无邪的灵魂。我油然升起敬意,视藏民为心中的“佛”。
对宗教的虔诚,源于对生命的热爱与无奈,在理解与感悟藏民的同时,加之我的审美理念,引导我以具像、写意、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我的情感。生命的沧桑,是无数次的风雨洗礼而酿造的。在这经过岁月、风雨酿造的沧桑中我读到了苦涩之美,每一张脸都是一部生命的乐章。在一遍遍皴擦、一层层渲染中,品赏沧桑苦涩中的美感。
高原,以其独有的魅力也吸引众多的画家去表现,如何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形成自己的语言、面貌,是每一位画家面临的问题。以传统人物画技法表现藏民的厚重与绚丽是难以胜任的。自1993年入北京画院王明明工作室后,才开始逐步认识中国画的笔墨精神,一边学习传统,一边寻求自己的绘画语言,尽管有其他画种可借鉴,可吸取营养,但要形成自己的语言,并非易事。曾经长久地处于困惑与彷徨之中,是老师王明明的话增加了我的信心:形式、方法,只要寻求,终究会找到……重要的是弄清自己的情感,最终想表达什么。分析自己的审美,是清秀、淡雅、唯美一路,但情感却是忧郁的。这矛盾难以统一。然而,当面对周思聪老师的作品时,心中一亮,在尽情享受美感的同时,深深打动我的是:她对生命的怜悯、同情,与对苦难的关怀。这种深层的感动,给我极大的启发:同样是淡淡的水墨,承载着悲天悯人的浓情,若隐若现的墨荷,透出超凡脱俗的意境,其背后是生命的呐喊。读多了周老师的作品,不自觉地受其影响,在淡雅透明中体现厚重是我审美追求。关怀生命,挖掘质朴中的优雅,赞美没有污染的灵魂,是我作品的精神追求。情感大于任何形式,没有情感的形式像失去生命的贝壳。我很少在形式上做文章,任情感驱驶,表现我的心境,将情感融入笔端,哪怕是苦涩的、压抑的,都会真实地反映在画面里。现时的人们为生存而奔波,因诱惑而浮躁,生命需要宁静。借藏民的虔诚,借高原的纯净,抒我的审美,我的情感;为抚慰不安的灵魂,我要营造宁静、恬淡的氛围。
要想达到既透明又厚重的效果,须以淡墨无数遍的“酿造”加之沉静的心态。一步到位的墨色无法达到“酿造”的效果和意境。用笔尽可能沉稳中自由随意,拙涩中求滋润,这种能力需要长久的修炼、提高。其实绘画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不断地否定自我,完善自我,逐渐进入佳境。有了真诚的情感,加上沉静的心态,方能锤炼高难的技巧,进而更好地表达情感,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无论多么幸运的生命都会经受痛苦折磨与考验,生命的无奈多于得意,给生命多一些关怀。绘画不能拯救生命,但可以让生命安静,只有在安静中才能深切地体会生命存在。愿我的作品带着高原的真诚、质朴、纯净,给予观者吉祥、宁静。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