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没骨”京味——记马海方的北京风情人物画

2006-01-19 10:19:42
A- A+
作者:沈鹏

  在北京,当人们的注意力盯住花样翻新的酒店宾馆、卡拉OK、时装模特的时候,马海方的画让人觉得几乎“土”的掉渣。

  海方的产品是中国画,他用自己的眼睛观看北京,形成了特定的视角。他憨厚、沉静,似乎不多想事,可是速写本记录了他的所见和所想。早在学校期间,他就养成了速写本不离手的习惯,由此打开了他在生活面前的窗,同生活“对话”。他画插图、连环画,锻炼了造型与构图能力。从前几年开始,又骤然拿出一批中国画,都是画北京生活,从婚丧、庙会、杂耍、洋车直到卖药、剃头、磨刀、小吃、下棋、遛鸟......除了单幅画,还有洋洋大观的二十多米长卷,至于哪些是“老”北京,哪些是“新”北京,看了也不甚了然。人们对作品的评论,大概都集中在一个“土”字上。喜欢的人说,海方的画京味十足,年轻人觉得新鲜喜欢看,老年人觉得亲切,过瘾。也有人皱皱眉头,觉得时至今日,那些把脑瓜推光成“豆绿翠”的老头总不及穿法式时装的小姐动人。

  可是现代生活毕竟多样,海方笔底下的生活小景,明明白白发生在今日北京的街头巷尾,你只要骑自行车上街兜一圈,或者到小胡同里散散步,如果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稍稍留意的话,你会确认海方的画无可置疑的真实

  如何由真进入善,进入美,海方可能还没有更自觉的思考。他忠实于速写本。但重要的是善与美都离不开真实,在如何求真上,海方已经具备了他的特色。他对生活的观察不可谓不细。同是磨剪刀,有推自行车的,也有同几时年前一样只扛一条板凳的,在这两种社会现象中来区分“现代”与“非现代”未免太愚,可是对画家的观察来说决非不重要。海方也不隐讳他对提鸟笼的当面凤子龙孙、八旗子弟的偏爱,玩鸟曾被作为“玩物丧志”,现在据说是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益”,海方不管那些,他不负担圣人“均齐”与“辨风正俗”的职责,他只画他所爱画的见闻,用自己的笔法与墨法,他对动态的强调重于面部表情,有时用团扇显示古雅却又在色彩的浓艳上推出新意和民间风味。再看一幅题名“修脚”的小品,那个赤膊仰卧、大腹便便的胖汉,分明是当今社会上的“大款”、那副自得的神气,尤其是手持大哥大的动作,很令人发 。觉得画家对生活的择取并非漫不经心。

  海方的画儿用没骨法。清代珲寿平始画花卉,现代关良用没骨画戏剧人物。因为较少前例可循,要在“没骨”中“见骨”,无线条而显示人物轮廓和内在结构,便增加了难度。幸好经过严格科班训练的马海方对解剖学、透视学下过一番功夫,处理的贴切自然。没骨法增加了海方作品的特色和韵味。马海方讷讷的对我说:现在大家都热中于“流行色”,画人物着眼“漂亮”,“谁也不下功夫抠这个”。他说的“这个”,包括从题材到表现手法的全部,美学家们称之为艺术个性的“这一个”。

  (本文作者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美术评论家。)

  (文章来源:《首都建设报》)
推荐关键字: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