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海港的心曲------王守清的油画艺术
作者:林鸣岗 2002-04-00 00:00:00来源:艺术家提供
A-
A+
认识王守清,一定没有人会忘记他的一双炯炯生辉的大眼睛和清瘦的身影。眼睛是生命的窗口,正是力量和智慧的表现。做为一个艺术家,一双大眼睛应该是这样的:既有洞察入微地摄取最美最丰富的事物本领,又要有拒绝滚滚尘埃和泥沙侵袭的智慧。天生的、后天的努力都不可缺少。
几年不见,他的“黑、白、灰” 系列油画,又引起了我的惊叹,我告诉他,很多作品都是我所喜爱的:《海之歌》 、《海影》 、《海之雾》、《码头舞者》等等。“海” 和“港” 是他所喜欢描绘的主题。可是“海” 在哪里?猛一看,几乎找不出来。仔细一琢磨,味道就慢慢显现出来了。他的近期的长卷《香港制造》(9x2.5米)更是一幅总结性的力作。把香港人的生活、经历、爱好、情操等等,通过非常现代和个性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无疑这是一篇长篇小说。是作者生活的经历和体悟,是艺术的再创造,是心灵中营造出来的另一个“海湾” 的心曲。我们都进入了“后现代工业化” 的时代,或许你不情愿,或许你只能无奈。如果你没在香港呆过,特别没有在香港工业区呆过,一定没有这个体会和感受。画家说过:“清晨内港(荃湾)灰蒙蒙一片,许多东西忽然在我脑海中涌现,是否曾经见过呢?或者仅仅是我的dream(梦)?”。他一方面感叹现代工业化、机械化带来的进步和文明,可是另一方面又感到情感上的空缺和寂寞,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冲突和恶化,造成了挤压和变形,生存的艰辛和压力,空间的窄小更令人窒息和眩晕。艺术家们无法抗拒,也无法改造这个世界,只能悲哀地退居一偶,把这种真实的情感诉说在画布上:小狗、鱼儿不知从天上还是海中涌现出来,那些有点古怪的人影(或者是天使,或者是作者自身)正在跃出囚牢般的布满铁架的窗口,大烟囱吐着浓烟,货船、起重机、打桩机、隆鸣而过的天上飞机,甚至随地可见的工作白手套,黑色的汽车胶胎都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画面上。这是生活的变奏曲,实在无法在记忆中抹去。它顽固地,不可抗拒地涌现出来:那几棵树儿不但光秃,而且有气无力地到处漂泊,连鱼儿也时常跃出混浊的海水,只为了吸两口最新鲜的空气,那些裸女们更显得散懒和寂寞,性感的只剩那一堆肉,连艺术家都缺乏了性的冲动。这活生生是一场白日梦!大地没有色彩,拥挤、沉闷。只有浓郁的黑、白、灰三色交积起来的另一个世界。画家一直在寻找快乐,希望童年在乡下的快乐能一直延续到终身,“然而,我长大了,快乐却很快就消失了,脑袋也变多色了。最后,知道越多,快乐也消失越快,越来越可怕,连语言都变得很可怕了……”他希望自己能恢复童真。因为在孩儿的眼中,一片浮云,一潭清水,都是快乐的源泉。看来画家不希望鸟儿、花儿、树儿、船儿和人儿都承受太沉重的负荷,失去原来的本性。世界太花了,变化太急剧了。于是“色就是空” 的名言应验了,“多色” 变成“单色” 。“空气越来越稀薄了,白云下是灰蒙蒙一片,我的眼睛望着窗外开始模糊了,我的心灵和沾着乡土泥巴的脚,却一步步朝着艺术圣地走去……”他好几年的时间都沉醉在“黑白” 两色的世界里:痛苦伴着快乐,孤寂伴着喧闹;幻想伴着希望,失败伴着成功,坚强地走着自己的独木桥……
我与王守清,都是同个时代的人物,有着十分相似的人生经历。一同在乡下长大,“再教育” 的地方竟只隔了一座山,从小酷爱艺术却无缘进入学校。后来一同串到花花世界的大都市,竟又住在荃湾的同一条街!后来,我们又双双西边取经,一直快到了“不惑之年” 才有机会在正式学校接受“美育” 。转眼,我们从一对乡下仔,变成双鬓发白的老头子了。现在,我们又很固执地手握画笔,各自在自己的画室中,天天做一场白日梦。每天一早九点正,当我还在半醒半睡的梦幻中,他已如一个上班工人,开始一天的工作了。经常,我都看见他弓身弯腰、赤臂膛胸、挥汗如雨地工作。一直到下午五点,他才悻悻丢下画笔,匆匆赶着去上夜课。为那些可爱的学生们讲课,也为了自己的三餐面包。他的香港著名的画室,是名副其实的“工作室” 。这地方如何能产生创作灵感,只有香港人能体验和产生“妙悟” 。先不说四周的吵杂之音,光是那种燥热也实在令人坐立不安。窗户开了,隆隆噪音,沙尘滚滚,窗户关了,缺乏新鲜空气。整个画室只能弥漫着浓列的油色味。他的清瘦身影淌出的汗水和心血都化成身边一堆堆如山的画作。我想起巴黎的艺术家们,他们再穷,也都享有一间政府提供的高大、亮丽的工作室。遗憾,巴黎的艺术家们都缺少了王守清般的狂热和执迷。也许,“波尔多”的红酒和法国美女太多,常令他们沉迷其中,手脚发软,精神不振。他们很少能画出王守清如此有力的作品。
2000年,50个国家的艺术家作品在巴黎展出,香港唯一入选者就是王守清的《工业区下午茶》 。这幅以香港荃湾区为背景的画作,被放在全场最好的地方。我去看了,并为他感到骄傲,的确,它也是全场最好的一幅!世上还是有“伯乐” 的,只是在香港毕竟太少太少了。王守清的黑、白、灰组画是极具艺术个性和魅力的,比起他的彩色画,更聚集着一股内在力量。从绘画语言学角度来看,也是经得起回味和琢磨的,布局大胆,黑、白、灰配合巧妙,浓淡有序,笔法自由、泼辣,时有大气。我觉得就是与勃拉克、苏拉吉的作品相比,也毫不逊色,甚至更胜一筹!勃拉克、苏拉吉都乏才气和功底,没有文化的底蕴,人文思想也荡然无存。我坚信没有深厚思想和生活容量的艺术是不会有永久生命力的,既使他们名气惊人,也不过吓吓外行人而已。读他们的作品,只能是味同嚼腊。
王守清的画室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免费为不少艺术家的作品提供了“栖身之所” 。香港是弹丸之地,很多画家没有工作室,画完作品又无处存放,他的画室俨然成了一个小博物馆了。有几次,突然邻家水管爆裂,画室变成水池,他到处张罗画作,一张张抹干污水,重新摆好。他一个人默默为此付出了很多劳力和心力。他还公开说了好几次,假如他有钱,他要为香港艺术家捐献工作室。我也一直相信这是真活。有的人搞“艺术” 是为了名,为了利,为了迎合他人。他不属于这种人。对他来说艺术和生活应该都是快乐的兄弟。应该有一种对生活和生命超越的追求。一种求真、求美、求善的更高境界的追求。一个人在功名利禄上苦苦探求,或许也可找到一点人生的满足和安慰。但是一个人能否活得开心和快乐是需要智慧的心态和观念的。他的画室,就立在一片高楼林立,人口稠密的工业区里,这是一小片栖息、喘气、构思、眠想的小绿洲。在香港这块地方,它太不和谐、太孤寂了,令人有出尘之感。它又如窗外一只孤单的海鸥正在低飞徘徊,只是在不断飞翔,不断找寻,那一片心灵的海港,就在前面,就在不远的地方……
2002年4月于巴黎
2003年,王守清的《香港生活》参加北京举行的《第三界中国油画展》,荣获香港唯一的最高优秀奖
几年不见,他的“黑、白、灰” 系列油画,又引起了我的惊叹,我告诉他,很多作品都是我所喜爱的:《海之歌》 、《海影》 、《海之雾》、《码头舞者》等等。“海” 和“港” 是他所喜欢描绘的主题。可是“海” 在哪里?猛一看,几乎找不出来。仔细一琢磨,味道就慢慢显现出来了。他的近期的长卷《香港制造》(9x2.5米)更是一幅总结性的力作。把香港人的生活、经历、爱好、情操等等,通过非常现代和个性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无疑这是一篇长篇小说。是作者生活的经历和体悟,是艺术的再创造,是心灵中营造出来的另一个“海湾” 的心曲。我们都进入了“后现代工业化” 的时代,或许你不情愿,或许你只能无奈。如果你没在香港呆过,特别没有在香港工业区呆过,一定没有这个体会和感受。画家说过:“清晨内港(荃湾)灰蒙蒙一片,许多东西忽然在我脑海中涌现,是否曾经见过呢?或者仅仅是我的dream(梦)?”。他一方面感叹现代工业化、机械化带来的进步和文明,可是另一方面又感到情感上的空缺和寂寞,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冲突和恶化,造成了挤压和变形,生存的艰辛和压力,空间的窄小更令人窒息和眩晕。艺术家们无法抗拒,也无法改造这个世界,只能悲哀地退居一偶,把这种真实的情感诉说在画布上:小狗、鱼儿不知从天上还是海中涌现出来,那些有点古怪的人影(或者是天使,或者是作者自身)正在跃出囚牢般的布满铁架的窗口,大烟囱吐着浓烟,货船、起重机、打桩机、隆鸣而过的天上飞机,甚至随地可见的工作白手套,黑色的汽车胶胎都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画面上。这是生活的变奏曲,实在无法在记忆中抹去。它顽固地,不可抗拒地涌现出来:那几棵树儿不但光秃,而且有气无力地到处漂泊,连鱼儿也时常跃出混浊的海水,只为了吸两口最新鲜的空气,那些裸女们更显得散懒和寂寞,性感的只剩那一堆肉,连艺术家都缺乏了性的冲动。这活生生是一场白日梦!大地没有色彩,拥挤、沉闷。只有浓郁的黑、白、灰三色交积起来的另一个世界。画家一直在寻找快乐,希望童年在乡下的快乐能一直延续到终身,“然而,我长大了,快乐却很快就消失了,脑袋也变多色了。最后,知道越多,快乐也消失越快,越来越可怕,连语言都变得很可怕了……”他希望自己能恢复童真。因为在孩儿的眼中,一片浮云,一潭清水,都是快乐的源泉。看来画家不希望鸟儿、花儿、树儿、船儿和人儿都承受太沉重的负荷,失去原来的本性。世界太花了,变化太急剧了。于是“色就是空” 的名言应验了,“多色” 变成“单色” 。“空气越来越稀薄了,白云下是灰蒙蒙一片,我的眼睛望着窗外开始模糊了,我的心灵和沾着乡土泥巴的脚,却一步步朝着艺术圣地走去……”他好几年的时间都沉醉在“黑白” 两色的世界里:痛苦伴着快乐,孤寂伴着喧闹;幻想伴着希望,失败伴着成功,坚强地走着自己的独木桥……
我与王守清,都是同个时代的人物,有着十分相似的人生经历。一同在乡下长大,“再教育” 的地方竟只隔了一座山,从小酷爱艺术却无缘进入学校。后来一同串到花花世界的大都市,竟又住在荃湾的同一条街!后来,我们又双双西边取经,一直快到了“不惑之年” 才有机会在正式学校接受“美育” 。转眼,我们从一对乡下仔,变成双鬓发白的老头子了。现在,我们又很固执地手握画笔,各自在自己的画室中,天天做一场白日梦。每天一早九点正,当我还在半醒半睡的梦幻中,他已如一个上班工人,开始一天的工作了。经常,我都看见他弓身弯腰、赤臂膛胸、挥汗如雨地工作。一直到下午五点,他才悻悻丢下画笔,匆匆赶着去上夜课。为那些可爱的学生们讲课,也为了自己的三餐面包。他的香港著名的画室,是名副其实的“工作室” 。这地方如何能产生创作灵感,只有香港人能体验和产生“妙悟” 。先不说四周的吵杂之音,光是那种燥热也实在令人坐立不安。窗户开了,隆隆噪音,沙尘滚滚,窗户关了,缺乏新鲜空气。整个画室只能弥漫着浓列的油色味。他的清瘦身影淌出的汗水和心血都化成身边一堆堆如山的画作。我想起巴黎的艺术家们,他们再穷,也都享有一间政府提供的高大、亮丽的工作室。遗憾,巴黎的艺术家们都缺少了王守清般的狂热和执迷。也许,“波尔多”的红酒和法国美女太多,常令他们沉迷其中,手脚发软,精神不振。他们很少能画出王守清如此有力的作品。
2000年,50个国家的艺术家作品在巴黎展出,香港唯一入选者就是王守清的《工业区下午茶》 。这幅以香港荃湾区为背景的画作,被放在全场最好的地方。我去看了,并为他感到骄傲,的确,它也是全场最好的一幅!世上还是有“伯乐” 的,只是在香港毕竟太少太少了。王守清的黑、白、灰组画是极具艺术个性和魅力的,比起他的彩色画,更聚集着一股内在力量。从绘画语言学角度来看,也是经得起回味和琢磨的,布局大胆,黑、白、灰配合巧妙,浓淡有序,笔法自由、泼辣,时有大气。我觉得就是与勃拉克、苏拉吉的作品相比,也毫不逊色,甚至更胜一筹!勃拉克、苏拉吉都乏才气和功底,没有文化的底蕴,人文思想也荡然无存。我坚信没有深厚思想和生活容量的艺术是不会有永久生命力的,既使他们名气惊人,也不过吓吓外行人而已。读他们的作品,只能是味同嚼腊。
王守清的画室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免费为不少艺术家的作品提供了“栖身之所” 。香港是弹丸之地,很多画家没有工作室,画完作品又无处存放,他的画室俨然成了一个小博物馆了。有几次,突然邻家水管爆裂,画室变成水池,他到处张罗画作,一张张抹干污水,重新摆好。他一个人默默为此付出了很多劳力和心力。他还公开说了好几次,假如他有钱,他要为香港艺术家捐献工作室。我也一直相信这是真活。有的人搞“艺术” 是为了名,为了利,为了迎合他人。他不属于这种人。对他来说艺术和生活应该都是快乐的兄弟。应该有一种对生活和生命超越的追求。一种求真、求美、求善的更高境界的追求。一个人在功名利禄上苦苦探求,或许也可找到一点人生的满足和安慰。但是一个人能否活得开心和快乐是需要智慧的心态和观念的。他的画室,就立在一片高楼林立,人口稠密的工业区里,这是一小片栖息、喘气、构思、眠想的小绿洲。在香港这块地方,它太不和谐、太孤寂了,令人有出尘之感。它又如窗外一只孤单的海鸥正在低飞徘徊,只是在不断飞翔,不断找寻,那一片心灵的海港,就在前面,就在不远的地方……
2002年4月于巴黎
2003年,王守清的《香港生活》参加北京举行的《第三界中国油画展》,荣获香港唯一的最高优秀奖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亞洲電視《照遍天下》香港2012首屆油畫大賽2016-09-01
- 林鳴崗油畫展開幕2016-09-01
- 把酒當歌第973集《 書畫世家創造不凡人生 》2016-09-01
- 把酒當歌第841集《 西九能培植香港文化綠洲2016-09-01
- 把酒當歌第717集《八馬奔騰賀馬年》2016-09-01
- 【油画大赛】旅法名家林鸣岗赞大赛回归真善2016-09-01
- 达利的"自由"与"狂宴"2016-08-17
- 海内外名家评论林鸣岗节选2016-07-28
- 谁是中国艺术的审判者人?2016-07-28
- 纪念油画家闵希文先生2016-07-28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