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谈“一点”之美
1962-01-13 00:00:00来源:《光明日报》
A-
A+
谈造型艺术的形式美,概括起来,总离不开构图、色彩、线条。无论绘画与雕塑的造型,线条固然是重要的构成因素,但还不完全,更确切地分析起来,应该包括“点”、“线”、“面”。
“点”,看来应该是造型艺术形式结构中最基本的,或是最小的构成单位。当然,如果把点孤立起来,硬要从其中找出美的法则,势必会玄而又玄,把艺术引向抽象。“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便“一点”之美,也必须附丽于具体的形象;但另一方面,“一点”之美,是否没有一点相对的独立性呢?这个问题,我们或许可以在前人的艺术实践经验中找到有益的启发,或者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美感经验中理出一些头绪来。
书法,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它是否属于造型艺术,也许还有争论,但它从实用到艺术,已经过一定的发展过程。晋人提出“永字八法”,是从文字结构上做了美学的概括,并做了分解研究。论用笔:一点一划,皆有三转;一波一拂,又有三折,这说明一“点”,也已不是简单的一点,要达到美学效果,必须懂得三转的艺术。懂还不够,要做到必须经过艺术实践,经过艰苦劳动,甚至弄得“池水尽黑”,也许还成不了书法艺术家。
历来中国文人讲画多主张“书画同源”,在绘画的笔墨上也往往与书法有同样的要求。近代画家黄宾虹先生认为用笔宜重,讲究“点”必如高山坠石,点不仅要讲笔法,还要求量感。明代画家石涛,对点尤有发挥,有更多妙论:“点有雨雪风晴,四时得宜;点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有空空洞洞,干燥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似焦似漆,邋遢透明;点更有两点,未肯向人道破;有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噫,法无定相,气概成章耳。”
谈古太远,谈艺术也太专,且所知也极有限,不妨再谈点生活经验吧。
眼下快到旧历年了,记得儿时在家乡过旧历年,一过腊八,家家便都忙着发面蒸馒头,给祖先上供和留着新春吃。大人怕孩子们闹,总给孩子们找些事作。当时我最满意的差使,是母亲给调一个胭脂棉花碟,用根筷子,沾着胭脂,向新出笼的馒头上,一个个打红点。雪白的馒头上,鲜红的圆点,煞是好看,引得老少欢喜,无形中增添了不少新年的气氛。从实用观点来看,红点子并不能吃,也不能给馒头增加一丝香甜,它只是一种点缀,满足人们一点美感上的要求。不这样就似乎秃秃荒荒,缺少些什么,不像过年的样子。我自己当时的工作,虽然极简单,算不了“创作”,回想起来,也有很大的快感,或者说类似“创作”的美感的经验。这虽是真正的小事,但也成为农民文化生活的构成因素。它本身并无什么直接的功利目的,也不含什么重大的意义,只是为了美。但是,就美的内容来分析,一个红色的点,也不完全是抽象的,它与社会习俗、人民传统的审美观念相联系。比方说,人们就不会在馒头上打个蓝点或黑点,虽然蓝点或黑点,在别的场合,也许是美的。它在形式美方面,也有相对的独立性,必须符合美的规律与要求。例如,红点必须一律打在馒头的正中,不能乱打,点子也不能有大有小。
这胭脂“点”,推而广之,也出现在农村女孩的眉心上,有的变化为鸡心点的,有的变化为梅花点的。唐代妇女,发展为花钿,更加华丽多彩了,如今最摩登的巴黎妇女,还没有想出用这种方式来打扮自己呢。总之,这个红点,在不同场合,反映人们不同的思想感情、趣味、爱好。但另一方面,它的大小、宽窄、长圆,在一定场合,在一定比例之下,受客观的美的规律所制约。
清朝官员的帽顶,以点为收束,因官的品级不同,分黄、红、蓝等各色。到了民国,平民戴的瓜皮帽,也以红点为结。今天看起来,不觉得它美,甚至感到有些滑稽,然而,这“一点”那时却起着美化当时生活的作用。如果帽子没有顶子或结—只缺“一点”,就难于走出房门。这些在今天的生活中都不见了。但“点”出现在别的方面,比方在我们的蓝色制服上,五个黑点的纽扣,是五个点。试想,这五个点,如果不是等距离,不是一般大,有的大如酒杯,有的小如豆粒,其效果将是如何?
这“点”,也在更大的环境中起了美化生活的作用。比方天坛的祈年殿与景山的亭子,都是以宝顶作结。这是点的放大,并与建筑其它部分相联系,统一而和谐,成为清代建筑完美的典范。不能设想如果把北京所有大大小小清代建筑物上的宝顶都取下来,将会给人们的视觉造成一个什么印象呢?
……
“点”,看来应该是造型艺术形式结构中最基本的,或是最小的构成单位。当然,如果把点孤立起来,硬要从其中找出美的法则,势必会玄而又玄,把艺术引向抽象。“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便“一点”之美,也必须附丽于具体的形象;但另一方面,“一点”之美,是否没有一点相对的独立性呢?这个问题,我们或许可以在前人的艺术实践经验中找到有益的启发,或者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美感经验中理出一些头绪来。
书法,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它是否属于造型艺术,也许还有争论,但它从实用到艺术,已经过一定的发展过程。晋人提出“永字八法”,是从文字结构上做了美学的概括,并做了分解研究。论用笔:一点一划,皆有三转;一波一拂,又有三折,这说明一“点”,也已不是简单的一点,要达到美学效果,必须懂得三转的艺术。懂还不够,要做到必须经过艺术实践,经过艰苦劳动,甚至弄得“池水尽黑”,也许还成不了书法艺术家。
历来中国文人讲画多主张“书画同源”,在绘画的笔墨上也往往与书法有同样的要求。近代画家黄宾虹先生认为用笔宜重,讲究“点”必如高山坠石,点不仅要讲笔法,还要求量感。明代画家石涛,对点尤有发挥,有更多妙论:“点有雨雪风晴,四时得宜;点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有空空洞洞,干燥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似焦似漆,邋遢透明;点更有两点,未肯向人道破;有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噫,法无定相,气概成章耳。”
谈古太远,谈艺术也太专,且所知也极有限,不妨再谈点生活经验吧。
眼下快到旧历年了,记得儿时在家乡过旧历年,一过腊八,家家便都忙着发面蒸馒头,给祖先上供和留着新春吃。大人怕孩子们闹,总给孩子们找些事作。当时我最满意的差使,是母亲给调一个胭脂棉花碟,用根筷子,沾着胭脂,向新出笼的馒头上,一个个打红点。雪白的馒头上,鲜红的圆点,煞是好看,引得老少欢喜,无形中增添了不少新年的气氛。从实用观点来看,红点子并不能吃,也不能给馒头增加一丝香甜,它只是一种点缀,满足人们一点美感上的要求。不这样就似乎秃秃荒荒,缺少些什么,不像过年的样子。我自己当时的工作,虽然极简单,算不了“创作”,回想起来,也有很大的快感,或者说类似“创作”的美感的经验。这虽是真正的小事,但也成为农民文化生活的构成因素。它本身并无什么直接的功利目的,也不含什么重大的意义,只是为了美。但是,就美的内容来分析,一个红色的点,也不完全是抽象的,它与社会习俗、人民传统的审美观念相联系。比方说,人们就不会在馒头上打个蓝点或黑点,虽然蓝点或黑点,在别的场合,也许是美的。它在形式美方面,也有相对的独立性,必须符合美的规律与要求。例如,红点必须一律打在馒头的正中,不能乱打,点子也不能有大有小。
这胭脂“点”,推而广之,也出现在农村女孩的眉心上,有的变化为鸡心点的,有的变化为梅花点的。唐代妇女,发展为花钿,更加华丽多彩了,如今最摩登的巴黎妇女,还没有想出用这种方式来打扮自己呢。总之,这个红点,在不同场合,反映人们不同的思想感情、趣味、爱好。但另一方面,它的大小、宽窄、长圆,在一定场合,在一定比例之下,受客观的美的规律所制约。
清朝官员的帽顶,以点为收束,因官的品级不同,分黄、红、蓝等各色。到了民国,平民戴的瓜皮帽,也以红点为结。今天看起来,不觉得它美,甚至感到有些滑稽,然而,这“一点”那时却起着美化当时生活的作用。如果帽子没有顶子或结—只缺“一点”,就难于走出房门。这些在今天的生活中都不见了。但“点”出现在别的方面,比方在我们的蓝色制服上,五个黑点的纽扣,是五个点。试想,这五个点,如果不是等距离,不是一般大,有的大如酒杯,有的小如豆粒,其效果将是如何?
这“点”,也在更大的环境中起了美化生活的作用。比方天坛的祈年殿与景山的亭子,都是以宝顶作结。这是点的放大,并与建筑其它部分相联系,统一而和谐,成为清代建筑完美的典范。不能设想如果把北京所有大大小小清代建筑物上的宝顶都取下来,将会给人们的视觉造成一个什么印象呢?
……
推荐关键字:张仃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庆祝母校建院65周年——张仃思想与“清华美2021-11-02
- 系列|百年人物像赞--张仃2021-08-27
- 往事|惺惺相惜:张仃与李骆公2021-01-27
- 【雅昌专稿&视频】张郎郎:艺术是照亮生命的2020-11-18
- 玉璧与天安门:张仃、梁思成国徽设计之争2020-10-12
- 丁绍光:慈母、导师、女神2020-10-05
- 张仃作品展暨艺术教育研讨会开幕式讲话2020-06-25
- 怀念张仃先生2020-07-02
- 纪念张仃先生逝世十周年2020-02-22
- 【雅昌视频】海丝艺术品中心•羲缘楼正式亮2019-09-04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