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传统、技法、生活—《叶浅予画集》序

1963-05-00 00:00:00来源:艺术家提供
A- A+
1949年的春天,解放战争的胜利,激动人心,东北大军入关,北京解放……
  
  当时我正在沈阳,从北京报纸上,看到文化界欢迎解放军入城的消息中,有老朋友的名字—叶浅予
  
  已经有十几年未曾见面了,在战争中的十几年,尤其感到长久。在抗日战争初期,上海和南京的一群漫画家,组织了一个漫画宣传队,叶浅予是领队。从上海到南京,到武汉,开抗日漫画展览会,画街头抗日宣传画。当时我还是个青年,而叶早已是成熟的、著名的漫画家了。他在团体中,由于艺术成就、社会经历、干练的才能和他的年龄,自然成为青年艺术家们所推崇的人物,尤其是他在艺术上的勤奋、迅速、多产,给人留有深刻的记忆。
  
  看到叶浅予的名字之后,最关心的,还是这些年来,他又画了些什么?他在艺术上有些什么想法?—就匆匆写了一封信去,很快便收到了回信,他在信上说:“我想多学学传统,试以宋画的方法,画画现代人物。”他的想法给我以很大启发。中国画在解放后如何发展,虽也有些设想,但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而浅予当时的意见,已不只是设想,而是经过几年艺术实践的心得了。
  
  动用宋画方法画现代人物,我在理性上意识到,这对中国画改革来说,是一个艰巨的命题。记得鲁迅先生说过:“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当时我想,这也将是画家叶浅予所采取的批判态度吧。
  
  建国以后,叶浅予的第一幅重彩巨作《中华民族大团结》,证明了我的猜想是对的。作者选取这样重大的题材,还是第一次,作者的政治态度与艺术观念,鲜明地显示出来。画什么?固然是重要的。怎样画?同样也是重要的。题材与表现方法、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关系,有时还是被一些人对立起来,或重视题材,排斥表现方法;或强调技巧,忽视内容。
  
  叶浅予这幅画,在当时,对于中国画的推陈出新,有它的重要意义,而且也是作者在创作上的一个里程碑;除了题材巨大,人物众多,在风格上,与传统绘画也一脉相承。从构图、设色、勾线、空白背景等等,许多传统绘画的特点,在那时还不能为美术家们普遍接受,而叶浅予已创作出这幅引人注目的作品来了。
  
  浅予的人物画,在这幅画之前,小品居多,一个人或两三个人的场面,常常是一些舞蹈的抒情题材,所以也有人说:“叶浅予的人物题材有局限,只能画长袖善舞。”固然读者可以要求一个老画家不但能创作抒情小品,而且能创作更多的史诗式的巨作,但是对画家来说,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没有画好肖像,就不会画好群像;没有许许多多长袖善舞的小品,也不可能达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巨制。而且在这幅画中,不止是长袖,也出现了短袖的干部服。从此以后,在叶浅予的画面上,开始不断地出现劳动人民的形象。
  
  从长袖到短袖,在艺术上固然要经过不少艰难,但终究是服式上或技法上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人物的精神面貌。
  
  如果没有作者的世界观与艺术观的新,作者笔下人物的精神面貌就新不了。叶浅予的人物形象,与老一代人物画家比较起来,就更自然、更新、更有时代感了。
  
  浅予的人物画,得力于他几十年来不断的速写功夫。速写使他不断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速写也成为他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纽带。
  
  我们期待着,这位老画家,勇猛精进,更加深入生活,创作出更多、更新、更美、更加巨大的人物画作品,丰富我们社会主义的绘画艺术。
推荐关键字:张仃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