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传统、技法、生活—《叶浅予画集》序
1963-05-00 00:00:00来源:艺术家提供
A-
A+
1949年的春天,解放战争的胜利,激动人心,东北大军入关,北京解放……
当时我正在沈阳,从北京报纸上,看到文化界欢迎解放军入城的消息中,有老朋友的名字—叶浅予。
已经有十几年未曾见面了,在战争中的十几年,尤其感到长久。在抗日战争初期,上海和南京的一群漫画家,组织了一个漫画宣传队,叶浅予是领队。从上海到南京,到武汉,开抗日漫画展览会,画街头抗日宣传画。当时我还是个青年,而叶早已是成熟的、著名的漫画家了。他在团体中,由于艺术成就、社会经历、干练的才能和他的年龄,自然成为青年艺术家们所推崇的人物,尤其是他在艺术上的勤奋、迅速、多产,给人留有深刻的记忆。
看到叶浅予的名字之后,最关心的,还是这些年来,他又画了些什么?他在艺术上有些什么想法?—就匆匆写了一封信去,很快便收到了回信,他在信上说:“我想多学学传统,试以宋画的方法,画画现代人物。”他的想法给我以很大启发。中国画在解放后如何发展,虽也有些设想,但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而浅予当时的意见,已不只是设想,而是经过几年艺术实践的心得了。
动用宋画方法画现代人物,我在理性上意识到,这对中国画改革来说,是一个艰巨的命题。记得鲁迅先生说过:“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当时我想,这也将是画家叶浅予所采取的批判态度吧。
建国以后,叶浅予的第一幅重彩巨作《中华民族大团结》,证明了我的猜想是对的。作者选取这样重大的题材,还是第一次,作者的政治态度与艺术观念,鲜明地显示出来。画什么?固然是重要的。怎样画?同样也是重要的。题材与表现方法、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关系,有时还是被一些人对立起来,或重视题材,排斥表现方法;或强调技巧,忽视内容。
叶浅予这幅画,在当时,对于中国画的推陈出新,有它的重要意义,而且也是作者在创作上的一个里程碑;除了题材巨大,人物众多,在风格上,与传统绘画也一脉相承。从构图、设色、勾线、空白背景等等,许多传统绘画的特点,在那时还不能为美术家们普遍接受,而叶浅予已创作出这幅引人注目的作品来了。
浅予的人物画,在这幅画之前,小品居多,一个人或两三个人的场面,常常是一些舞蹈的抒情题材,所以也有人说:“叶浅予的人物题材有局限,只能画长袖善舞。”固然读者可以要求一个老画家不但能创作抒情小品,而且能创作更多的史诗式的巨作,但是对画家来说,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没有画好肖像,就不会画好群像;没有许许多多长袖善舞的小品,也不可能达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巨制。而且在这幅画中,不止是长袖,也出现了短袖的干部服。从此以后,在叶浅予的画面上,开始不断地出现劳动人民的形象。
从长袖到短袖,在艺术上固然要经过不少艰难,但终究是服式上或技法上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人物的精神面貌。
如果没有作者的世界观与艺术观的新,作者笔下人物的精神面貌就新不了。叶浅予的人物形象,与老一代人物画家比较起来,就更自然、更新、更有时代感了。
浅予的人物画,得力于他几十年来不断的速写功夫。速写使他不断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速写也成为他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纽带。
我们期待着,这位老画家,勇猛精进,更加深入生活,创作出更多、更新、更美、更加巨大的人物画作品,丰富我们社会主义的绘画艺术。
当时我正在沈阳,从北京报纸上,看到文化界欢迎解放军入城的消息中,有老朋友的名字—叶浅予。
已经有十几年未曾见面了,在战争中的十几年,尤其感到长久。在抗日战争初期,上海和南京的一群漫画家,组织了一个漫画宣传队,叶浅予是领队。从上海到南京,到武汉,开抗日漫画展览会,画街头抗日宣传画。当时我还是个青年,而叶早已是成熟的、著名的漫画家了。他在团体中,由于艺术成就、社会经历、干练的才能和他的年龄,自然成为青年艺术家们所推崇的人物,尤其是他在艺术上的勤奋、迅速、多产,给人留有深刻的记忆。
看到叶浅予的名字之后,最关心的,还是这些年来,他又画了些什么?他在艺术上有些什么想法?—就匆匆写了一封信去,很快便收到了回信,他在信上说:“我想多学学传统,试以宋画的方法,画画现代人物。”他的想法给我以很大启发。中国画在解放后如何发展,虽也有些设想,但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而浅予当时的意见,已不只是设想,而是经过几年艺术实践的心得了。
动用宋画方法画现代人物,我在理性上意识到,这对中国画改革来说,是一个艰巨的命题。记得鲁迅先生说过:“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当时我想,这也将是画家叶浅予所采取的批判态度吧。
建国以后,叶浅予的第一幅重彩巨作《中华民族大团结》,证明了我的猜想是对的。作者选取这样重大的题材,还是第一次,作者的政治态度与艺术观念,鲜明地显示出来。画什么?固然是重要的。怎样画?同样也是重要的。题材与表现方法、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关系,有时还是被一些人对立起来,或重视题材,排斥表现方法;或强调技巧,忽视内容。
叶浅予这幅画,在当时,对于中国画的推陈出新,有它的重要意义,而且也是作者在创作上的一个里程碑;除了题材巨大,人物众多,在风格上,与传统绘画也一脉相承。从构图、设色、勾线、空白背景等等,许多传统绘画的特点,在那时还不能为美术家们普遍接受,而叶浅予已创作出这幅引人注目的作品来了。
浅予的人物画,在这幅画之前,小品居多,一个人或两三个人的场面,常常是一些舞蹈的抒情题材,所以也有人说:“叶浅予的人物题材有局限,只能画长袖善舞。”固然读者可以要求一个老画家不但能创作抒情小品,而且能创作更多的史诗式的巨作,但是对画家来说,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没有画好肖像,就不会画好群像;没有许许多多长袖善舞的小品,也不可能达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巨制。而且在这幅画中,不止是长袖,也出现了短袖的干部服。从此以后,在叶浅予的画面上,开始不断地出现劳动人民的形象。
从长袖到短袖,在艺术上固然要经过不少艰难,但终究是服式上或技法上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人物的精神面貌。
如果没有作者的世界观与艺术观的新,作者笔下人物的精神面貌就新不了。叶浅予的人物形象,与老一代人物画家比较起来,就更自然、更新、更有时代感了。
浅予的人物画,得力于他几十年来不断的速写功夫。速写使他不断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速写也成为他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纽带。
我们期待着,这位老画家,勇猛精进,更加深入生活,创作出更多、更新、更美、更加巨大的人物画作品,丰富我们社会主义的绘画艺术。
推荐关键字:张仃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庆祝母校建院65周年——张仃思想与“清华美2021-11-02
- 系列|百年人物像赞--张仃2021-08-27
- 往事|惺惺相惜:张仃与李骆公2021-01-27
- 【雅昌专稿&视频】张郎郎:艺术是照亮生命的2020-11-18
- 玉璧与天安门:张仃、梁思成国徽设计之争2020-10-12
- 丁绍光:慈母、导师、女神2020-10-05
- 张仃作品展暨艺术教育研讨会开幕式讲话2020-06-25
- 怀念张仃先生2020-07-02
- 纪念张仃先生逝世十周年2020-02-22
- 【雅昌视频】海丝艺术品中心•羲缘楼正式亮2019-09-04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