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来自民间——看罗马尼亚民间艺术展览会后
1955-00-00 00:00:00来源:艺术家提供
A-
A+
1955年12月30日,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建国八周年纪念日,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对外文化协会,以1200多件民间艺术品所组成的内容丰富的展览会,在北京揭幕了。这次展览,通过各种工艺品,集中地和系统地反映了罗马尼亚人民的生活情况、思想感情、趣味和爱好,使中罗两国人民进一步互相了解,同时也为中国美术界提供了有关民间艺术工作方面的经验。
展览会展出的民间艺术品,来自罗马尼亚有代表性的各州,并包括很多种类,详细的介绍是有困难的,我只想谈谈罗马尼亚的民间建筑、陶器和服装,并涉及我们在这方面工作上的一些问题。
罗马尼亚的民间建筑,根据历代的特别是农村人民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职业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了不同的营造方式和不同的建筑式样。例如在山岭松林间,耸立着牧人、伐木工人用麦秸或木条筑成的黑色尖顶的屋宇;在黑海岸,渔民们用金色芦苇筑成整齐的三角形的房舍;在多瑙河畔的奥尔捷尼亚州,民房以木雕著名,高大的屋顶前檐,架在用雕花立柱支撑着的正梁上,在屋脊的顶饰上,并可看到用橡木雕刻的各种走兽,和以天蓝色为底色的花边,构成了当地建筑艺术的特色。这些艺术多样的民间建筑,给罗马尼亚新的建筑艺术尤其在民用建筑方面以重大的影响。而我国建筑界,在提到接受民族遗产的时候,往往局限于古典宫廷建筑,对于民间建筑的调查研究,还没有开始。譬如江苏洞庭山的不少精美的明代民宅,浙江嘉兴一带的普通农舍,山西窑洞式的砖房,广东潮州一带的建筑雕刻……无论在使用上和艺术上,对我国新的建筑艺术的发展,都应该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陶瓷艺术,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是著名于全世界的。但是迄今为止,无论研究、介绍或收藏陶瓷的人们,也还仅限于古典官窑的作品,对于古代的、现代的民间陶瓷,尤其是民间陶器,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有时还表示出某种轻视。在博物馆中,除了原始时代的彩陶以外,所谓“陶”“瓷”是不成比例的,即使在去年举行的全国陶瓷展览会中,陶的比重也很小,在陈列上占极不重要的位置。历年出国举行的工艺或商品展览会中,民间陶瓷也没有做很好的介绍,这问题虽然有着各种复杂的原因,但总是我们美术工作中不容忽视的缺陷。对于各地民间陶器,需要工艺美术家深入研究,提高和发展它。
罗马尼亚在陶瓷方面的工作,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在展览会中,除展出各地区的各式各样的民间陶瓷器之外,还有艺术家的加工创作。艺术家和艺人合作得很好。陶器在罗马尼亚农民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每一州都有陶业生产的中心,每一个中心都生产不同形式和不同装饰的陶器,并能符合当地人民的要求和爱好,色彩大抵是红、黄、深褐、绿和白。苏契瓦州的画有本色花纹的黑陶,别具风味。而陶器的种类实在繁多,例如汤盘、菜盘,各种容量的罐子、壶、花盆、炖锅、平锅、蜡台以及熨斗、玩具、塑像等等,真是不胜枚举。罗马尼亚陶业,有着光辉悠久的传统,如库库琴陶器,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以优美的形式和华丽的色彩而闻名了。此外,罗马尼亚陶业也吸取了希腊、罗马和东方陶器的长处,逐渐形成了它独特的、统一的风格。在解放后,这个传统更加发展了,从展出的瓦西列斯库等艺术家的许多新创作中,已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罗马尼亚各州人民的服装,也各有不同的特点,而总的来看,仍可以看出罗马尼亚民族服装的共同风格。无论是牧民、农民、工人、渔民的服装,也无论是毡外套、布衫、皮背心,多数是以白色作为底色,用各种毛线、棉线、皮条刺绣成或编织成各种鲜艳的花纹,宽窄比例和所占的位置非常适度,既表现了人体和剪裁的线条,又突出了精美的图案,符合于美学的原则。红、黑、蓝、绿和栗色,是罗马尼亚服装图案常见的基本色,即使对比强烈的色彩,也运用得十分调和。我国目前无论是日常穿着的服装或是舞台服装,也正有许多问题等待解决,除了京剧舞台服装还保留着若干明代服装式样的优点并在艺术上有高度发挥之外,现代歌剧和舞蹈的服装,问题还很多。从民间服装中,吸取精华,今天对于我们来说也十分必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即使汉民族在近百年来服装变化很大,但在各地区,仍可挖掘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研究资料,而各兄弟民族的服装就更丰富了。这方面的工作是迫切需要工艺美术家、舞台美术家和民俗学家及早开始的。
罗马尼亚的朋友们在介绍自己的民间艺术的时候,首先提到,在他们的博物馆和展览会中所陈列的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古代文物,还不是罗马尼亚人民艺术的全貌,直到今天,罗马尼亚人民仍在不断地创造着充满活力的艺术作品。是的,任何国家人民艺术的全貌,都要包括古典的和民间的两大部分,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关系,也是两个方面的,漏掉任何一方面,都是严重的缺陷。一切艺术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提高、创造,并适当地吸取外来的进步的因素,才能向前发展。罗马尼亚艺术家,在这方面的工作,给予我们很好的范例,尤其是人民日常生活工艺品的创作,一望而知,它是“来自民间”,并经过了专家的加工和创造。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民间艺术,以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我国的艺术家是应该从这里学习很多东西的。
展览会展出的民间艺术品,来自罗马尼亚有代表性的各州,并包括很多种类,详细的介绍是有困难的,我只想谈谈罗马尼亚的民间建筑、陶器和服装,并涉及我们在这方面工作上的一些问题。
罗马尼亚的民间建筑,根据历代的特别是农村人民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职业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了不同的营造方式和不同的建筑式样。例如在山岭松林间,耸立着牧人、伐木工人用麦秸或木条筑成的黑色尖顶的屋宇;在黑海岸,渔民们用金色芦苇筑成整齐的三角形的房舍;在多瑙河畔的奥尔捷尼亚州,民房以木雕著名,高大的屋顶前檐,架在用雕花立柱支撑着的正梁上,在屋脊的顶饰上,并可看到用橡木雕刻的各种走兽,和以天蓝色为底色的花边,构成了当地建筑艺术的特色。这些艺术多样的民间建筑,给罗马尼亚新的建筑艺术尤其在民用建筑方面以重大的影响。而我国建筑界,在提到接受民族遗产的时候,往往局限于古典宫廷建筑,对于民间建筑的调查研究,还没有开始。譬如江苏洞庭山的不少精美的明代民宅,浙江嘉兴一带的普通农舍,山西窑洞式的砖房,广东潮州一带的建筑雕刻……无论在使用上和艺术上,对我国新的建筑艺术的发展,都应该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陶瓷艺术,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是著名于全世界的。但是迄今为止,无论研究、介绍或收藏陶瓷的人们,也还仅限于古典官窑的作品,对于古代的、现代的民间陶瓷,尤其是民间陶器,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有时还表示出某种轻视。在博物馆中,除了原始时代的彩陶以外,所谓“陶”“瓷”是不成比例的,即使在去年举行的全国陶瓷展览会中,陶的比重也很小,在陈列上占极不重要的位置。历年出国举行的工艺或商品展览会中,民间陶瓷也没有做很好的介绍,这问题虽然有着各种复杂的原因,但总是我们美术工作中不容忽视的缺陷。对于各地民间陶器,需要工艺美术家深入研究,提高和发展它。
罗马尼亚在陶瓷方面的工作,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在展览会中,除展出各地区的各式各样的民间陶瓷器之外,还有艺术家的加工创作。艺术家和艺人合作得很好。陶器在罗马尼亚农民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每一州都有陶业生产的中心,每一个中心都生产不同形式和不同装饰的陶器,并能符合当地人民的要求和爱好,色彩大抵是红、黄、深褐、绿和白。苏契瓦州的画有本色花纹的黑陶,别具风味。而陶器的种类实在繁多,例如汤盘、菜盘,各种容量的罐子、壶、花盆、炖锅、平锅、蜡台以及熨斗、玩具、塑像等等,真是不胜枚举。罗马尼亚陶业,有着光辉悠久的传统,如库库琴陶器,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以优美的形式和华丽的色彩而闻名了。此外,罗马尼亚陶业也吸取了希腊、罗马和东方陶器的长处,逐渐形成了它独特的、统一的风格。在解放后,这个传统更加发展了,从展出的瓦西列斯库等艺术家的许多新创作中,已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罗马尼亚各州人民的服装,也各有不同的特点,而总的来看,仍可以看出罗马尼亚民族服装的共同风格。无论是牧民、农民、工人、渔民的服装,也无论是毡外套、布衫、皮背心,多数是以白色作为底色,用各种毛线、棉线、皮条刺绣成或编织成各种鲜艳的花纹,宽窄比例和所占的位置非常适度,既表现了人体和剪裁的线条,又突出了精美的图案,符合于美学的原则。红、黑、蓝、绿和栗色,是罗马尼亚服装图案常见的基本色,即使对比强烈的色彩,也运用得十分调和。我国目前无论是日常穿着的服装或是舞台服装,也正有许多问题等待解决,除了京剧舞台服装还保留着若干明代服装式样的优点并在艺术上有高度发挥之外,现代歌剧和舞蹈的服装,问题还很多。从民间服装中,吸取精华,今天对于我们来说也十分必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即使汉民族在近百年来服装变化很大,但在各地区,仍可挖掘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研究资料,而各兄弟民族的服装就更丰富了。这方面的工作是迫切需要工艺美术家、舞台美术家和民俗学家及早开始的。
罗马尼亚的朋友们在介绍自己的民间艺术的时候,首先提到,在他们的博物馆和展览会中所陈列的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古代文物,还不是罗马尼亚人民艺术的全貌,直到今天,罗马尼亚人民仍在不断地创造着充满活力的艺术作品。是的,任何国家人民艺术的全貌,都要包括古典的和民间的两大部分,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关系,也是两个方面的,漏掉任何一方面,都是严重的缺陷。一切艺术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提高、创造,并适当地吸取外来的进步的因素,才能向前发展。罗马尼亚艺术家,在这方面的工作,给予我们很好的范例,尤其是人民日常生活工艺品的创作,一望而知,它是“来自民间”,并经过了专家的加工和创造。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民间艺术,以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我国的艺术家是应该从这里学习很多东西的。
推荐关键字:张仃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庆祝母校建院65周年——张仃思想与“清华美2021-11-02
- 系列|百年人物像赞--张仃2021-08-27
- 往事|惺惺相惜:张仃与李骆公2021-01-27
- 【雅昌专稿&视频】张郎郎:艺术是照亮生命的2020-11-18
- 玉璧与天安门:张仃、梁思成国徽设计之争2020-10-12
- 丁绍光:慈母、导师、女神2020-10-05
- 张仃作品展暨艺术教育研讨会开幕式讲话2020-06-25
- 怀念张仃先生2020-07-02
- 纪念张仃先生逝世十周年2020-02-22
- 【雅昌视频】海丝艺术品中心•羲缘楼正式亮2019-09-04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