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一方好砚
作者:宁青 2007-08-01 15:28:04来源:商界时尚
A-
A+
一方好的砚台,往往会辗转不同的藏家之手,因此经过几代人鉴赏,也会像书画一样,有不同时期的题跋,深蕴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七十一号秦墓发掘中,出土了包括笔、笔套、铜削、木鞘以及无字的木牍在内的较为完整的文房工具,一同出土的还有一块高3.5厘米的研墨石和石砚,出土的砚面与研墨石的底上均有墨迹。这大约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书写砚了。
秦汉时,砚台开始被普遍使用,至东汉魏晋,基本趋于定型。造纸术的发明和纸张的普遍使用,大大促进了砚台的发展。之后,历经唐宋元明及至清代,砚台伴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演变,端、歙、洮、澄,瓷、玉、砖、瓦,砚台的形制与材质也因地因时而演变,砚台由纯粹的实用书写工具而被逐步文人化、艺术化,成为了文房四宝中凝聚文人情愫最多的文玩。
古砚可以粗分为两大类,一是泥砚,一是石砚。
唐以前,歙砚、端砚尚未发现,文人研墨多以泥砚为主。一般的泥制陶器质地松软,且含有沙砾,不宜研磨和贮墨,因此必须将泥澄细,压坚实,再入窑烧炼,做成砚台,这是唐代以前使用最普遍的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最为著名,方法是用绢缝成口袋,置于汾水之下,经年累月,口袋里的泥在水中摆来摆去,澄得最精细者取出晒干,制成砚形再入窑烧制,烧成后还要用米醋蒸五至七次,这样工序制成的澄泥砚硬度不亚于石头,注入研墨而汁不干涸。除此之外,还有秦汉砖瓦砚,秦汉时是没有人敢用御用砖瓦制砚的,后来秦汉建筑经兵火战乱损毁,当时的砖瓦成为稀有之物,秦汉名砖瓦制砚成为隋唐盛行的风气。这种砚台实际上多为清玩之物,实用价值并不大。
唐代端、歙二石相继发现,石砚由此成为了砚台的主流。端砚产于广东高要县的端溪,歙砚产于江西婺源的歙溪,故名端砚、歙砚,都是采于溪水下的岩石,经千万年溪水的冲刷浸润,石质光滑温润,色泽亮丽丰美,成为制砚的最好原料。五代以后,两地均设有九品砚务官,享受俸禄,一方面采掘官砚石料,一方面禁止民间私挖。元代除设砚务官外,还派兵保护。除端歙二砚外,尚有产于甘肃临潭的洮河砚为砚中极品,此三种石砚与绛县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自古就受到文人墨客与收藏者的追捧。相传清代著名书法家伊秉绶就任广东惠州知府时,到端溪随砚工一起下到40余丈深的坑洞,点篝火、采砚石,得佳石后不忍下刀雕镌,只在砚石的右侧边刻下“留与子孙耕,汀州伊秉绶题”11个字,后来伊秉绶去世后,此砚落入清代金石大收藏家叶志铣手中,叶也只是在在砚石的左侧留下了“嘉庆乙卯十月既望叶志铣藏”12字,可见砚石材质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
材质之外,砚贵雕工。除了实用价值,砚台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雕刻精良的砚台更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品。宋朝造砚时已能利用研石的自然形态和星眼进行设计,山水、人物、虫鱼、鸟兽和风景名胜等都进入了装饰之列;明代制砚则强调因材施艺,因石构图,根据砚石的不同性质特点来体现砚式的丰富多彩,并创造了专供收藏家和爱好者鉴赏,而无使用价值的平板砚,图案的内容也相当广泛,凡是可作装饰的题材,几乎都在砚上表现出来。好的砚工雕琢出的砚台,造型高雅,布局得体,刀法纯熟。
雕工之外,砚贵有铭。砚铭是可在砚底或四侧的一种自有文体,古代读书人一向以文墨为生计而自居。苏轼诗云:“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戴复古曰:“以文为业砚为田”,砚台就是他们的“田地”,因而砚台又称“砚田”。文人们不仅热心于砚铭的创作,抒发情怀,而且对砚铭的书写、刻工和款式也极为讲究。一般都为书法家书写,篆、隶、楷、草、行无所不有,有的还是摹刻历代书法名作,如“石鼓文”“兰亭序”等,不但书法秀美,各具特色,而且刻的也绝妙传神,不失原书笔意。明清时期,赏砚之风日盛,砚铭的式样千姿百态,争奇斗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品了。一方好的砚台,往往会辗转不同的藏家之手,因此经过几代人鉴赏,也会像书画一样,有不同时期的题跋,深蕴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随着书写工具的进步,砚台逐渐丧失了其实用功能,沉淀为古代文化的艺术珍品,因而受到了今人越来越多的追捧。砚台因保存相对容易,民间又多有家传,所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藏家和投资者。此前明朝的金石家刻铭端砚和海水纹端砚,曾拍出22万和10.58万港元的高价。2004年1月,在北京翰海的拍卖会上,一方清康熙端石夔龙纹砚拍出了176万元的高价,2006年6月3日,中国嘉德拍卖一方民国初期陈端友制提梁卣图端砚也以55万元成交。
7月21日在杭州开槌的“西泠印社春拍名砚专场”,则是有史以来全世界第一个历代名砚专场,也是中国文房四宝的第一个文玩专场。118方各式砚台绝大部分来自日本静妙轩、龟阜斋的藏品,年代不一,形制多样,材质精良,品色俱佳,蔚然汇成名砚大观。
清•吴昌硕、铁保、翁大年铭端溪合同砚
铭文:1.嘉庆六年辛酉花朝得于淮安节署,铁保。钤印:铁保
2.此砚温润而泽,濡墨不竭,真上品也。因铭之曰:“质温而腻,细润而坚,惟我用之,可以长年。”壬辰冬月二十有四日,翁大年铭。 3昔读武梁祠,隶古画其次。衰年颇学画,画知墨不易。游者沤若盟,隐者酒谁寄。读书卷破万,行道志不二。昌硕。印文:吴昌石
吴湖帆、潘静淑铭大西洞端砚 铭文:1.眷恋雨润云温。片玉拜新月词句,己卯春日题。
2.梅景书屋吴湖帆、潘静淑同珍书画佳研。
说明:配红木砚盒
此为吴湖帆、潘静淑夫妇当年用砚。吴潘夫妇相敬如宾、恩爱有加,在当年海上画坛是出了名的,夫妇俩刻有多方合名章,但是两人合铭的砚台(包括其它文房用品),这是第一次看见。砚铭刻於1939年春天,三个月後,潘静淑因患阑尾炎延误诊治而病故,这方砚台及其铭文成了吴潘夫妇恩爱一生永远的见证。
清•伊秉绶等铭大西洞端砚
铭文:1.怀友之惟我,人兮石兮,石斋赠友斋石,南雪。嘉庆十有八年墨卿为云谷。
2.张药房钞书之砚,李文藻铭曰:钞书盈簏,砚与有功,著书满屋,砚寿与同,校书天禄砚其从。 3.此砚之奇,冠中东西,此研之宜,佐书画诗,张君所遗,子孙宝之,己未冬冯敏昌铭。 说明:
1.此砚为日本小林斗庵旧藏。小林斗陁,又名斗庵,本名庸浩,日本书法家及篆刻界泰斗、全日篆刻联盟会长,西泠印社名誉社员。 2.附朗庵书铭者小传。 3.此端砚有雨淋墙、青花、火捺等石品。配红木砚盒
清(雍正)•九龙祥云规矩端砚
铭文:雍正年制。
说明:此端砚色紫质润,贮水不耗。砚形取天圆地方之意,通体刻九龙纹饰,足底刻“雍正年制”四字。配有云龙纹织锦天地盖。
清•金农铭长方端砚
铭文:长方式,蕉白质,不今不古,伴我陋室,七十四翁金农铭。 说明:原配红木天地盖,黑锦套,瘿木盒。
汉•长生无极瓦砚 瓦当文:长生无极。 砚盒铭文:汉长生无极瓦砚。 说明:此瓦砚原为梅王阁高野侯家旧藏。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七十一号秦墓发掘中,出土了包括笔、笔套、铜削、木鞘以及无字的木牍在内的较为完整的文房工具,一同出土的还有一块高3.5厘米的研墨石和石砚,出土的砚面与研墨石的底上均有墨迹。这大约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书写砚了。
秦汉时,砚台开始被普遍使用,至东汉魏晋,基本趋于定型。造纸术的发明和纸张的普遍使用,大大促进了砚台的发展。之后,历经唐宋元明及至清代,砚台伴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演变,端、歙、洮、澄,瓷、玉、砖、瓦,砚台的形制与材质也因地因时而演变,砚台由纯粹的实用书写工具而被逐步文人化、艺术化,成为了文房四宝中凝聚文人情愫最多的文玩。
古砚可以粗分为两大类,一是泥砚,一是石砚。
唐以前,歙砚、端砚尚未发现,文人研墨多以泥砚为主。一般的泥制陶器质地松软,且含有沙砾,不宜研磨和贮墨,因此必须将泥澄细,压坚实,再入窑烧炼,做成砚台,这是唐代以前使用最普遍的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最为著名,方法是用绢缝成口袋,置于汾水之下,经年累月,口袋里的泥在水中摆来摆去,澄得最精细者取出晒干,制成砚形再入窑烧制,烧成后还要用米醋蒸五至七次,这样工序制成的澄泥砚硬度不亚于石头,注入研墨而汁不干涸。除此之外,还有秦汉砖瓦砚,秦汉时是没有人敢用御用砖瓦制砚的,后来秦汉建筑经兵火战乱损毁,当时的砖瓦成为稀有之物,秦汉名砖瓦制砚成为隋唐盛行的风气。这种砚台实际上多为清玩之物,实用价值并不大。
唐代端、歙二石相继发现,石砚由此成为了砚台的主流。端砚产于广东高要县的端溪,歙砚产于江西婺源的歙溪,故名端砚、歙砚,都是采于溪水下的岩石,经千万年溪水的冲刷浸润,石质光滑温润,色泽亮丽丰美,成为制砚的最好原料。五代以后,两地均设有九品砚务官,享受俸禄,一方面采掘官砚石料,一方面禁止民间私挖。元代除设砚务官外,还派兵保护。除端歙二砚外,尚有产于甘肃临潭的洮河砚为砚中极品,此三种石砚与绛县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自古就受到文人墨客与收藏者的追捧。相传清代著名书法家伊秉绶就任广东惠州知府时,到端溪随砚工一起下到40余丈深的坑洞,点篝火、采砚石,得佳石后不忍下刀雕镌,只在砚石的右侧边刻下“留与子孙耕,汀州伊秉绶题”11个字,后来伊秉绶去世后,此砚落入清代金石大收藏家叶志铣手中,叶也只是在在砚石的左侧留下了“嘉庆乙卯十月既望叶志铣藏”12字,可见砚石材质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
材质之外,砚贵雕工。除了实用价值,砚台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雕刻精良的砚台更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品。宋朝造砚时已能利用研石的自然形态和星眼进行设计,山水、人物、虫鱼、鸟兽和风景名胜等都进入了装饰之列;明代制砚则强调因材施艺,因石构图,根据砚石的不同性质特点来体现砚式的丰富多彩,并创造了专供收藏家和爱好者鉴赏,而无使用价值的平板砚,图案的内容也相当广泛,凡是可作装饰的题材,几乎都在砚上表现出来。好的砚工雕琢出的砚台,造型高雅,布局得体,刀法纯熟。
雕工之外,砚贵有铭。砚铭是可在砚底或四侧的一种自有文体,古代读书人一向以文墨为生计而自居。苏轼诗云:“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戴复古曰:“以文为业砚为田”,砚台就是他们的“田地”,因而砚台又称“砚田”。文人们不仅热心于砚铭的创作,抒发情怀,而且对砚铭的书写、刻工和款式也极为讲究。一般都为书法家书写,篆、隶、楷、草、行无所不有,有的还是摹刻历代书法名作,如“石鼓文”“兰亭序”等,不但书法秀美,各具特色,而且刻的也绝妙传神,不失原书笔意。明清时期,赏砚之风日盛,砚铭的式样千姿百态,争奇斗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品了。一方好的砚台,往往会辗转不同的藏家之手,因此经过几代人鉴赏,也会像书画一样,有不同时期的题跋,深蕴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随着书写工具的进步,砚台逐渐丧失了其实用功能,沉淀为古代文化的艺术珍品,因而受到了今人越来越多的追捧。砚台因保存相对容易,民间又多有家传,所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藏家和投资者。此前明朝的金石家刻铭端砚和海水纹端砚,曾拍出22万和10.58万港元的高价。2004年1月,在北京翰海的拍卖会上,一方清康熙端石夔龙纹砚拍出了176万元的高价,2006年6月3日,中国嘉德拍卖一方民国初期陈端友制提梁卣图端砚也以55万元成交。
7月21日在杭州开槌的“西泠印社春拍名砚专场”,则是有史以来全世界第一个历代名砚专场,也是中国文房四宝的第一个文玩专场。118方各式砚台绝大部分来自日本静妙轩、龟阜斋的藏品,年代不一,形制多样,材质精良,品色俱佳,蔚然汇成名砚大观。
清•吴昌硕、铁保、翁大年铭端溪合同砚
铭文:1.嘉庆六年辛酉花朝得于淮安节署,铁保。钤印:铁保
2.此砚温润而泽,濡墨不竭,真上品也。因铭之曰:“质温而腻,细润而坚,惟我用之,可以长年。”壬辰冬月二十有四日,翁大年铭。 3昔读武梁祠,隶古画其次。衰年颇学画,画知墨不易。游者沤若盟,隐者酒谁寄。读书卷破万,行道志不二。昌硕。印文:吴昌石
吴湖帆、潘静淑铭大西洞端砚 铭文:1.眷恋雨润云温。片玉拜新月词句,己卯春日题。
2.梅景书屋吴湖帆、潘静淑同珍书画佳研。
说明:配红木砚盒
此为吴湖帆、潘静淑夫妇当年用砚。吴潘夫妇相敬如宾、恩爱有加,在当年海上画坛是出了名的,夫妇俩刻有多方合名章,但是两人合铭的砚台(包括其它文房用品),这是第一次看见。砚铭刻於1939年春天,三个月後,潘静淑因患阑尾炎延误诊治而病故,这方砚台及其铭文成了吴潘夫妇恩爱一生永远的见证。
清•伊秉绶等铭大西洞端砚
铭文:1.怀友之惟我,人兮石兮,石斋赠友斋石,南雪。嘉庆十有八年墨卿为云谷。
2.张药房钞书之砚,李文藻铭曰:钞书盈簏,砚与有功,著书满屋,砚寿与同,校书天禄砚其从。 3.此砚之奇,冠中东西,此研之宜,佐书画诗,张君所遗,子孙宝之,己未冬冯敏昌铭。 说明:
1.此砚为日本小林斗庵旧藏。小林斗陁,又名斗庵,本名庸浩,日本书法家及篆刻界泰斗、全日篆刻联盟会长,西泠印社名誉社员。 2.附朗庵书铭者小传。 3.此端砚有雨淋墙、青花、火捺等石品。配红木砚盒
清(雍正)•九龙祥云规矩端砚
铭文:雍正年制。
说明:此端砚色紫质润,贮水不耗。砚形取天圆地方之意,通体刻九龙纹饰,足底刻“雍正年制”四字。配有云龙纹织锦天地盖。
清•金农铭长方端砚
铭文:长方式,蕉白质,不今不古,伴我陋室,七十四翁金农铭。 说明:原配红木天地盖,黑锦套,瘿木盒。
汉•长生无极瓦砚 瓦当文:长生无极。 砚盒铭文:汉长生无极瓦砚。 说明:此瓦砚原为梅王阁高野侯家旧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颜明谈香港2022春拍:中国书画的市场空间收2022-07-15
- 雅昌专稿|胡妍妍 X 陈奕名:收藏没有早晚2022-07-04
- “纸藏岁月——广州百年信物陈列展”在广州2022-05-25
- 保利香港十周年 | 御海凝珍:怀海堂藏清乾隆2022-05-24
- 雅昌专稿 | 满足你的“收藏瘾”:阿里资产“2022-05-12
- 揭秘丨雅昌艺术品估值服务为何备受藏家青睐2022-05-11
- 雅昌专稿 | 东京古董节回归!揭秘日本海淘热2022-04-14
- 现场 | 跨越200年历史的纸短情长 阅信赏诗—2022-04-11
- 现场 | 沉浸式体验加密数字艺术 “数字漫游2022-04-10
- 现场 | 揭秘传统古玩圈里的“黑白江湖” 第2022-04-09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