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何多苓:书房就是卧室
作者:彭骥 2006-02-09 00:00:00来源:藏点
A-
A+
在玉林小区闹中取静,何多苓的家好像缺少点家的气息,荒废的厨房,打扫不勤的地面,连家具都只有寥寥几件。走到屋子尽头才知道别有洞天。一段楼梯似乎往窗外伸,拾阶而上,呈现在面前的一片开阔之地才是何多苓的主战场:偌大的画室。迎面而来的是一个大画架。四壁落地放着女人肖像油画的初稿、二稿。除了中间部分空旷得单纯外,四边的摆设简直乱得不堪入目。轻松的交响乐里,何多苓摇着慵懒的身体出现了:“看我的书房啊?来,这里面。”
书房:舒适的乱
“我的书是拿来用的。”
进入和画室连着的一个房间,还是乱。一张大床和一个靠着墙壁的落地长书架,夹出来一条狭窄的通道。书散得到处都是,除了堆满了书架,还占据着床头、床上及地板上。这个书房应该可以供画家工作之余休息吧?“这是我的卧室,也是我的书房。”何多苓纠正道。不画画的时候,随手从床头拿出一本书,横着躺着快速翻上几页就是最舒服不过的休息,也是再自得不过的阅读。充足的光线,适宜的温度,舒服的姿势,配上点悠扬的乐曲声,就是何多苓对阅读环境全部的要求。书房的乱,随处放置的书,何多苓不以为意:“我又不是藏书家。对我来说,书是拿来用的,和画画的色块一样。”
看书:不求甚解
“看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每天花在看书上的时间不过睡前、闲暇的两三个小时,但何多苓从不喜欢正经地看书。不画画的时候,没事做的时候,床头地板上随便触到一本书,或立或倚就翻了起来,躺下去就是床,床成了心情平静的催化剂。何多苓看书只能用“翻”来形容,两个晚上一两个小时就消灭一本厚过400页书,并自诩为“好读书不求甚解”。还用了一番“谬论”为自己的阅读方式作理论支持:“书可以反复看,像牛一样反刍。”在出差行李中,书就像手机充电器一样属常备物品,这样就可以随时掏出书来看免得没事做。其实,为了打发空闲,大家各取所好,而何多苓更愿意在看书中让流年飞逝,看书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书架:乱而有章
“我曾经迷恋诗歌。”
乱归乱,何多苓的书排列来却是井然有序。书架上依次延伸的,是诗歌类、中国小说、外国小说、历史、建筑、音乐、美学理论……。从高耸的书脊看到马雅可夫选集、普希金文集等字样,依稀可看见这位画家曾作为文学青年的追风弄月、感春伤时年华。但和常见的文学爱好者不一样,不但大规模的音乐、建筑类书籍彰显着主人的个性,还有《情感与形式》、《细说清朝》等书在书架上透出些许学究气。散在书架下面地板和床上的以历史和建筑的书居多,还有封面花哨的侦探小说。书架底部还有一些古朴线装书。左看右看不见画册,怎么也不能相信一个画家没有丰富的画册?“当然有”,何多苓转身走到画室:“画册就都放在外边画室了。”
茫茫书海中,哪些才最深地造就了它们现在的主人?何多苓迷茫地张望书架:“我知道几乎所有人,都能说出那么几本书,是确实对其人生产生很深影响的,但我没有。”在他看来,倒是某个门类的书籍在他过往生命中的某一个阶段撞击到他的心灵深处。忆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他和那个时代一样对诗歌疯狂地喜爱。尽管不写诗,但韵味十足的诗歌已经对他的性格和创作打上了难以言传的烙印。另外一个他津津乐道的是音乐类书籍。并非科班出身,只是因为喜欢,当年他就自学音乐,购置了大量书籍。直到现在,音乐是陪伴他创作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绘画类书籍被排到了最后,而且只限于画册:“我记不清,哪本理论书是我看完了的。”而几乎架上的所有画册都对他有所启发,但又没有哪几本是他愿意推为“最喜欢的”。现在,他狂迷建筑等科技类书籍,讲述二战的历史书成了他的调剂。
人物介绍:何多苓,著名油画家。1948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与同班同学罗中立、周春芽等成为中国油画界的风云人物。现为成都画院一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何多苓的艺术造型功底坚实而全面,落笔之处,人物、景象充满生命活力。
书房:舒适的乱
“我的书是拿来用的。”
进入和画室连着的一个房间,还是乱。一张大床和一个靠着墙壁的落地长书架,夹出来一条狭窄的通道。书散得到处都是,除了堆满了书架,还占据着床头、床上及地板上。这个书房应该可以供画家工作之余休息吧?“这是我的卧室,也是我的书房。”何多苓纠正道。不画画的时候,随手从床头拿出一本书,横着躺着快速翻上几页就是最舒服不过的休息,也是再自得不过的阅读。充足的光线,适宜的温度,舒服的姿势,配上点悠扬的乐曲声,就是何多苓对阅读环境全部的要求。书房的乱,随处放置的书,何多苓不以为意:“我又不是藏书家。对我来说,书是拿来用的,和画画的色块一样。”
看书:不求甚解
“看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每天花在看书上的时间不过睡前、闲暇的两三个小时,但何多苓从不喜欢正经地看书。不画画的时候,没事做的时候,床头地板上随便触到一本书,或立或倚就翻了起来,躺下去就是床,床成了心情平静的催化剂。何多苓看书只能用“翻”来形容,两个晚上一两个小时就消灭一本厚过400页书,并自诩为“好读书不求甚解”。还用了一番“谬论”为自己的阅读方式作理论支持:“书可以反复看,像牛一样反刍。”在出差行李中,书就像手机充电器一样属常备物品,这样就可以随时掏出书来看免得没事做。其实,为了打发空闲,大家各取所好,而何多苓更愿意在看书中让流年飞逝,看书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书架:乱而有章
“我曾经迷恋诗歌。”
乱归乱,何多苓的书排列来却是井然有序。书架上依次延伸的,是诗歌类、中国小说、外国小说、历史、建筑、音乐、美学理论……。从高耸的书脊看到马雅可夫选集、普希金文集等字样,依稀可看见这位画家曾作为文学青年的追风弄月、感春伤时年华。但和常见的文学爱好者不一样,不但大规模的音乐、建筑类书籍彰显着主人的个性,还有《情感与形式》、《细说清朝》等书在书架上透出些许学究气。散在书架下面地板和床上的以历史和建筑的书居多,还有封面花哨的侦探小说。书架底部还有一些古朴线装书。左看右看不见画册,怎么也不能相信一个画家没有丰富的画册?“当然有”,何多苓转身走到画室:“画册就都放在外边画室了。”
茫茫书海中,哪些才最深地造就了它们现在的主人?何多苓迷茫地张望书架:“我知道几乎所有人,都能说出那么几本书,是确实对其人生产生很深影响的,但我没有。”在他看来,倒是某个门类的书籍在他过往生命中的某一个阶段撞击到他的心灵深处。忆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他和那个时代一样对诗歌疯狂地喜爱。尽管不写诗,但韵味十足的诗歌已经对他的性格和创作打上了难以言传的烙印。另外一个他津津乐道的是音乐类书籍。并非科班出身,只是因为喜欢,当年他就自学音乐,购置了大量书籍。直到现在,音乐是陪伴他创作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绘画类书籍被排到了最后,而且只限于画册:“我记不清,哪本理论书是我看完了的。”而几乎架上的所有画册都对他有所启发,但又没有哪几本是他愿意推为“最喜欢的”。现在,他狂迷建筑等科技类书籍,讲述二战的历史书成了他的调剂。
人物介绍:何多苓,著名油画家。1948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与同班同学罗中立、周春芽等成为中国油画界的风云人物。现为成都画院一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何多苓的艺术造型功底坚实而全面,落笔之处,人物、景象充满生命活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现场 | 玉兰堂夏季展“下五屯的艾略特” 一2022-07-11
- 书房丨文人的城2022-06-21
- 何多苓:青春的故事|《带阁楼的房子》后记2022-06-11
- 中国当代艺术的“川军”力量重磅亮相深圳光2022-04-18
- 展览回顾 | 何多苓 “个人简史 · 学画记”2022-03-16
- 艺术是幸福的 | 何多苓2022-03-10
- 理性的浪漫--何多苓、汤桦、陈东东三人座谈2021-09-07
- 雅昌指数 | 何多苓最贵作品TOP102021-09-05
- 听见花开--何多苓和他的学生们群展将于20212021-08-31
- 活动预告 | 何多苓新书签售暨对谈:草色·烟2021-08-26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