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打假四人谈文物收藏假货泛滥
作者:贾树 2006-03-22 08:06:39来源:中国文物报
A-
A+
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到了,打假成为各行业最敏感的话题,目前文物收藏假货泛滥,欺骗了很多消费者。是否应把“打假”引入收藏领域呢?可是,自古以来古董界就有一种说法,“文物收藏品是不打假的”,“文物交易讲的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至于卖的东西是真是假,卖方没有义务告诉你,你买的东西是好是坏,全凭买方眼力,好坏都要认账,没有退货的道理”。在这种歪论的支持下,文物收藏品真真假假,也没有人去反思买假是侵害了自己的权力,反而形成收藏者在假文物的汪洋大海中寻宝的一种乐趣,而上当的概率占99%的一种怪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文物收藏品该不该打假?为此,笔者采访了四位国内文物界实战派的专家,代表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就当前文物市场假货泛滥的局面,谈出了自己对文物打假的看法:
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所所长 毛晓沪:当今文物市场假货泛滥情况非常严峻,整顿这个市场我认为应该打假。可是摆在眼前的问题是,国家至今没有实行鉴定师资质考核,目前现状没有打假的人和机构。有人比喻说目前文物市场就像一场足球赛,没有裁判员如何能定输赢?由于这种现象,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承担起了本应是职业鉴定师的角色?即使是大博物馆里的陶瓷专家,也就比一般人多见过几件官窑瓷,未必能看出市场上大量民窑瓷的真假。现在越是大博物馆的大牌专家就越不会鉴定,往往对一件东西各说其词,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鉴定标准。所以我说,文物市场目前打不成假。
可是,假文物对市场的危害是可怕的,如果一件假东西连专家都不敢认,那么消费者该怎么办?
现在的博物馆虽然人才济济,可是并不能驾驭当今市场。老一辈专家的经验过时,不能与时俱进;新一代人又养成了在博物馆“吃大锅饭”的惰性,造成文物鉴定的“信任危机”。另外“学术研究”和“辨伪”是两回事,学术界有名的专家写过多部著作的不一定能辨真伪。这就造成许多刚入门的收藏者先开始迷信文博专家,可由于专家经常打眼,给收藏者造成损失,最后专家在收藏者心中的地位急剧下降。我认为责任应当出自专家,溯其根源于文博界几十年的陈旧体制。现在的专家看不起生意人,也不了解市场,造成博物馆非常封闭。正是这些博物馆里的人几十年脱离实践,改革开放后又脱离市场。
正是由于我国鉴定行业人员的混乱,才造成收藏市场的混乱。我认为:真正的鉴定专家应该是从“造假”和“市场”两个环境中磨炼出来的,而不是从学校和博物馆里走出来的。
首都博物馆副研究员 王春成:从行规来讲应该打假,还需要国家各司法行政部门共同配合。文物自从流入市场,就同样具有商品的身份,那么凡是进入市场的商品都应该保真。但文物市场是非常复杂的,传统的买卖思想已经不适合当今的社会,它只会让更多人受骗吃亏。由于现在文物市场热了,很多人都认为买文物就是投资,纷纷参与进来。可事实是市场上的文物越来越少,其中很大部分已经被收藏起来了,可是收藏的队伍却在一天天壮大起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受到市场的庞大利益驱使,大量假货就出现了,以假乱真,市场产生很多纠纷。因此,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应该服务社会和市场。参加公益活动丰富自身学识和经验,这才是对社会真正有益的专家。以往的观念是博物馆通过展出服务社会,而现在我希望能有更多的组织和机构开展定期的咨询和讲座,来共同营造打假的氛围。文物部门为社会提供文物普及的宣传活动,增强收藏者防范假货的意识。同时,为了整顿和规范文物市场,还需要公安、工商、司法等部门联合执法,这样才能显现出打假的力度。
中国古典家具研究会副理事长 张德祥:文物市场打假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就会被假货搅乱了市场,真正文物的价值也会受到冲击。文物打假是一个整顿市场的过程,其实假文物就不一定没有价值,其中很多是极其精美的艺术品,如果把它从文物的范畴里拽出来,很可能它真正的价值比把它当作文物的价值还高。因为它是作为一种新工艺品,真实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所以,我认为对假文物的打假,可能会给两部分艺术品都带来生机。从两方面来看是双赢的结果,打假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文物收藏市场十分混乱,很多人对于文物投资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但是往往屡受挫折,在鉴定面前信心备受打击。因此打假会给这两类人重新树立信心。
鉴定市场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因为中国骤然兴起的文物收藏热,使许多假文物出现,很多年老的学者在新问题面前也是措手不及,所以鉴定队伍还应该在舆论和市场下,形成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成熟、自我淘汰的过程。作为合格的木器鉴定专家:首先,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其次,要有长时间的实践经验;最后,要具备丰富的某一门类的鉴别知识,这三者缺一不可。同时,做到用手去摸,用眼去看。而现实有很多鉴定人员长期处于书本基础,纸上谈兵。尤其是近几年文物市场变的更加复杂,那么就需要更多地深入市场,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鉴定家。
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秘书长 贾文忠:我认为目前文物市场假货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收藏发展过快,很多行为都没有得到规范;二是充当裁判员角色的鉴定队伍参差不齐,鉴定结果不能叫人信服;三收藏者盲目跟风,一点经验没有,目的只为投资、保值、升值;四是市场缺乏规范与管理,表面的看文化、文物、工商谁都管,但对假货问题谁都不管。
所以,我认为首先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法规来规范市场。其次,鉴定者应当有相应资质和应当承担的责任。在没有专职鉴定队伍的情况下,文博单位的专家要自律,多了解市场,多接触实物,多了解造假动向,多接触民间收藏。鉴定还应与时俱进,把传统鉴定和现代科技检测相结合,能给收藏者真实准确的鉴定结果。这就需要一大批实战派的鉴定专家,才能为文物打假。
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所所长 毛晓沪:当今文物市场假货泛滥情况非常严峻,整顿这个市场我认为应该打假。可是摆在眼前的问题是,国家至今没有实行鉴定师资质考核,目前现状没有打假的人和机构。有人比喻说目前文物市场就像一场足球赛,没有裁判员如何能定输赢?由于这种现象,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承担起了本应是职业鉴定师的角色?即使是大博物馆里的陶瓷专家,也就比一般人多见过几件官窑瓷,未必能看出市场上大量民窑瓷的真假。现在越是大博物馆的大牌专家就越不会鉴定,往往对一件东西各说其词,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鉴定标准。所以我说,文物市场目前打不成假。
可是,假文物对市场的危害是可怕的,如果一件假东西连专家都不敢认,那么消费者该怎么办?
现在的博物馆虽然人才济济,可是并不能驾驭当今市场。老一辈专家的经验过时,不能与时俱进;新一代人又养成了在博物馆“吃大锅饭”的惰性,造成文物鉴定的“信任危机”。另外“学术研究”和“辨伪”是两回事,学术界有名的专家写过多部著作的不一定能辨真伪。这就造成许多刚入门的收藏者先开始迷信文博专家,可由于专家经常打眼,给收藏者造成损失,最后专家在收藏者心中的地位急剧下降。我认为责任应当出自专家,溯其根源于文博界几十年的陈旧体制。现在的专家看不起生意人,也不了解市场,造成博物馆非常封闭。正是这些博物馆里的人几十年脱离实践,改革开放后又脱离市场。
正是由于我国鉴定行业人员的混乱,才造成收藏市场的混乱。我认为:真正的鉴定专家应该是从“造假”和“市场”两个环境中磨炼出来的,而不是从学校和博物馆里走出来的。
首都博物馆副研究员 王春成:从行规来讲应该打假,还需要国家各司法行政部门共同配合。文物自从流入市场,就同样具有商品的身份,那么凡是进入市场的商品都应该保真。但文物市场是非常复杂的,传统的买卖思想已经不适合当今的社会,它只会让更多人受骗吃亏。由于现在文物市场热了,很多人都认为买文物就是投资,纷纷参与进来。可事实是市场上的文物越来越少,其中很大部分已经被收藏起来了,可是收藏的队伍却在一天天壮大起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受到市场的庞大利益驱使,大量假货就出现了,以假乱真,市场产生很多纠纷。因此,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应该服务社会和市场。参加公益活动丰富自身学识和经验,这才是对社会真正有益的专家。以往的观念是博物馆通过展出服务社会,而现在我希望能有更多的组织和机构开展定期的咨询和讲座,来共同营造打假的氛围。文物部门为社会提供文物普及的宣传活动,增强收藏者防范假货的意识。同时,为了整顿和规范文物市场,还需要公安、工商、司法等部门联合执法,这样才能显现出打假的力度。
中国古典家具研究会副理事长 张德祥:文物市场打假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就会被假货搅乱了市场,真正文物的价值也会受到冲击。文物打假是一个整顿市场的过程,其实假文物就不一定没有价值,其中很多是极其精美的艺术品,如果把它从文物的范畴里拽出来,很可能它真正的价值比把它当作文物的价值还高。因为它是作为一种新工艺品,真实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所以,我认为对假文物的打假,可能会给两部分艺术品都带来生机。从两方面来看是双赢的结果,打假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文物收藏市场十分混乱,很多人对于文物投资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但是往往屡受挫折,在鉴定面前信心备受打击。因此打假会给这两类人重新树立信心。
鉴定市场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因为中国骤然兴起的文物收藏热,使许多假文物出现,很多年老的学者在新问题面前也是措手不及,所以鉴定队伍还应该在舆论和市场下,形成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成熟、自我淘汰的过程。作为合格的木器鉴定专家:首先,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其次,要有长时间的实践经验;最后,要具备丰富的某一门类的鉴别知识,这三者缺一不可。同时,做到用手去摸,用眼去看。而现实有很多鉴定人员长期处于书本基础,纸上谈兵。尤其是近几年文物市场变的更加复杂,那么就需要更多地深入市场,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鉴定家。
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秘书长 贾文忠:我认为目前文物市场假货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收藏发展过快,很多行为都没有得到规范;二是充当裁判员角色的鉴定队伍参差不齐,鉴定结果不能叫人信服;三收藏者盲目跟风,一点经验没有,目的只为投资、保值、升值;四是市场缺乏规范与管理,表面的看文化、文物、工商谁都管,但对假货问题谁都不管。
所以,我认为首先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法规来规范市场。其次,鉴定者应当有相应资质和应当承担的责任。在没有专职鉴定队伍的情况下,文博单位的专家要自律,多了解市场,多接触实物,多了解造假动向,多接触民间收藏。鉴定还应与时俱进,把传统鉴定和现代科技检测相结合,能给收藏者真实准确的鉴定结果。这就需要一大批实战派的鉴定专家,才能为文物打假。
推荐关键字:文物打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伪文物笑死人 三星堆博物馆微博愤怒打假!2015-10-13
- 冀宝斋博物馆目前被摘牌、整顿 冀州市展开调2013-07-11
- 拆“伪古建”也是一种文物打假2013-07-01
- 吴树打假:打的不是个案2012-03-16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