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全会华:艺术价值不被认同 当代摄影价格自然就不被确认
作者:郑乃铭 2006-03-17 10:22:57来源:《当代艺术新闻》
A-
A+
全会华,作为唯一一家推动当代摄影艺术的艺术中心负责人,相信更能见证台湾当代摄影兴微沧桑。
全会华,摄影艺术家,但现阶段整个时间几乎都放在国际视觉艺术中心身上。台湾以摄影艺术为推广的地方,有爵士摄影艺廊、恒昶艺廊,但本质上这两个场地是开放供人申请租用,并不具备商业行为,相形之下;国际视觉艺术中心就比较纯粹是所谓专业摄影艺廊。全会华说「这个地方的前身,也是一个以摄影艺术为主的艺廊,我正式接手过来,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六年」。「六年,可以说是一边做展览,却也仍得一边做教育,否则更困难提升摄影艺术的价值」。提到当代摄影现阶段的处境,全会华既感慨实在太辛苦;但又觉得难割舍对摄影艺术的热爱。尽管,经营六年还是处于亏损状态下,他完全没有动摇过离开的念头。
由于自己是创作者,也因为在经营摄影艺廊,被问到这些年发展的问题为何时,他倒是非常坦白地讲「两个角度来讲,第一是关于创作者的方面,台湾的摄影艺术家太不争气,这几年根本就没有提出新的东西,好作品也没出现,不少艺术家因为都进入学校教书,相对之下就更没有时间创作。我自己在经营摄影艺廊,这几年我发觉最严重的问题,也就是在摄影创作人才的断层,这个现象假如再不好好重视,以后一定会更严重。第二则是大环境的问题,长期以来,台湾并没有把摄影归类到艺术的范畴,教育体系对摄影的正确价值观多年来更是疏于建立;甚至在学校也不会有专门的系所,所以从教育本身再到社会的结构面,摄影艺术始终缺乏正确的定位与价值观建立,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摄影艺术很自然就难被公平看待」。
他就提到一个题外话。他说,现在两岸对郎静山的摄影作品相当喜欢,甚至也在市场形成抢购,但很少人想到过,郎老生前其实很少人买他的作品,目前市场许多的作品多数是由私人藏家手中流出,这些人之所以会有郎老的作品,多数是郎老生前送给他们的。郎老是个非常好的人,只要有人欣赏他的作品、愿意与他聊创作,他很慷慨地就会送给对方作品。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外面会有郎老作品的原因了。这个往事确实让人感慨。一位生前孜孜于摄影创作的前辈,都会那么珍惜别人对他创作的欣赏之情,问题是过了那么多年,似乎台湾还是停留在以前的那个情景,社会普遍对摄影艺术的价值缺乏概念,看不出有多大的进步。全会华也说到,当代摄影在眼前发展的窘境,除了上述两个原因之外,美术馆在典藏系统方面,对摄影艺术的典藏经费不够宽裕、作品价格往往压低,也都有影响到创作者与收藏的心理。「另外,台湾有美术馆却缺乏一个专业摄影艺术馆;也就是没有一个能够完全以收藏当代摄影为宗旨的艺术馆,表面上好象没有多大关系,可是长期下来免不了就会造成创作者欠缺冲刺的目标。如果我们能有个相当专业的当代摄影艺术馆,创作者自然会很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收藏,这就是有个目标的意义」。全会华就提及,这两年来中国摄影艺术逐渐受到国际注意,市场不管是否已经成熟,但因为出现需求;有了被认同的气氛,就会推促着摄影艺术家设定一个努力的方向,这多少都会有助于摄影艺术在整体环境发展之下,逐渐提升受到注意的机会。
固然摄影艺术在环境中的地位,还有一大段待努力的空间,但全会华个人对于台湾当代摄影深具信心。「比较起来,台湾的当代摄影不管是从创作的本身或对材料的讲究,都有一定的水准。比如说,台湾的摄影创作者在作品量的方面,就能独立完成一个个展,可是中国摄影创作者就比较没有办法达到个展的量。另外,台湾的创作者多数走的是纯创作路线,中国则还是以报导摄影为居多」。不过,从现实的基础上考量,全会华也点出两者间受欢迎程度的异同之处。「台湾因为开放时间早,受西方影响也较深,因此作品的语言和面貌就比较国际性,这样的作品风格,放在台湾这个环境不会产生突兀现象,但放到国际平台就会出现文化辨认困难的问题,不免会叫人搞不清楚作品文化特质在那里。中国摄影艺术在这个部分,就弥漫着一股浓郁文化背景和特色;同时也透过一种类西方的夸张手法来暗喻政治或社会现象,这样的视觉符号很容易被西方市场产生认同。不过,也不是说这样的创作模式都会一成不变,中国社会现在逐渐走向资本主义化,很快地就会出现台湾创作者目前的创作惯性」。「因此,文化的厚度,其实在艺术创作的这个脉络里,不该被视为一种过渡性或者是一种消费性」。全会华语重心长地说「艺术家如何从环境的本体中,梳理出一条创作的养分道路,这条路是否能够四通八达;或只是条死巷,就得靠两岸摄影创作者个人的智能来面对了」。
全会华,摄影艺术家,但现阶段整个时间几乎都放在国际视觉艺术中心身上。台湾以摄影艺术为推广的地方,有爵士摄影艺廊、恒昶艺廊,但本质上这两个场地是开放供人申请租用,并不具备商业行为,相形之下;国际视觉艺术中心就比较纯粹是所谓专业摄影艺廊。全会华说「这个地方的前身,也是一个以摄影艺术为主的艺廊,我正式接手过来,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六年」。「六年,可以说是一边做展览,却也仍得一边做教育,否则更困难提升摄影艺术的价值」。提到当代摄影现阶段的处境,全会华既感慨实在太辛苦;但又觉得难割舍对摄影艺术的热爱。尽管,经营六年还是处于亏损状态下,他完全没有动摇过离开的念头。
由于自己是创作者,也因为在经营摄影艺廊,被问到这些年发展的问题为何时,他倒是非常坦白地讲「两个角度来讲,第一是关于创作者的方面,台湾的摄影艺术家太不争气,这几年根本就没有提出新的东西,好作品也没出现,不少艺术家因为都进入学校教书,相对之下就更没有时间创作。我自己在经营摄影艺廊,这几年我发觉最严重的问题,也就是在摄影创作人才的断层,这个现象假如再不好好重视,以后一定会更严重。第二则是大环境的问题,长期以来,台湾并没有把摄影归类到艺术的范畴,教育体系对摄影的正确价值观多年来更是疏于建立;甚至在学校也不会有专门的系所,所以从教育本身再到社会的结构面,摄影艺术始终缺乏正确的定位与价值观建立,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摄影艺术很自然就难被公平看待」。
他就提到一个题外话。他说,现在两岸对郎静山的摄影作品相当喜欢,甚至也在市场形成抢购,但很少人想到过,郎老生前其实很少人买他的作品,目前市场许多的作品多数是由私人藏家手中流出,这些人之所以会有郎老的作品,多数是郎老生前送给他们的。郎老是个非常好的人,只要有人欣赏他的作品、愿意与他聊创作,他很慷慨地就会送给对方作品。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外面会有郎老作品的原因了。这个往事确实让人感慨。一位生前孜孜于摄影创作的前辈,都会那么珍惜别人对他创作的欣赏之情,问题是过了那么多年,似乎台湾还是停留在以前的那个情景,社会普遍对摄影艺术的价值缺乏概念,看不出有多大的进步。全会华也说到,当代摄影在眼前发展的窘境,除了上述两个原因之外,美术馆在典藏系统方面,对摄影艺术的典藏经费不够宽裕、作品价格往往压低,也都有影响到创作者与收藏的心理。「另外,台湾有美术馆却缺乏一个专业摄影艺术馆;也就是没有一个能够完全以收藏当代摄影为宗旨的艺术馆,表面上好象没有多大关系,可是长期下来免不了就会造成创作者欠缺冲刺的目标。如果我们能有个相当专业的当代摄影艺术馆,创作者自然会很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收藏,这就是有个目标的意义」。全会华就提及,这两年来中国摄影艺术逐渐受到国际注意,市场不管是否已经成熟,但因为出现需求;有了被认同的气氛,就会推促着摄影艺术家设定一个努力的方向,这多少都会有助于摄影艺术在整体环境发展之下,逐渐提升受到注意的机会。
固然摄影艺术在环境中的地位,还有一大段待努力的空间,但全会华个人对于台湾当代摄影深具信心。「比较起来,台湾的当代摄影不管是从创作的本身或对材料的讲究,都有一定的水准。比如说,台湾的摄影创作者在作品量的方面,就能独立完成一个个展,可是中国摄影创作者就比较没有办法达到个展的量。另外,台湾的创作者多数走的是纯创作路线,中国则还是以报导摄影为居多」。不过,从现实的基础上考量,全会华也点出两者间受欢迎程度的异同之处。「台湾因为开放时间早,受西方影响也较深,因此作品的语言和面貌就比较国际性,这样的作品风格,放在台湾这个环境不会产生突兀现象,但放到国际平台就会出现文化辨认困难的问题,不免会叫人搞不清楚作品文化特质在那里。中国摄影艺术在这个部分,就弥漫着一股浓郁文化背景和特色;同时也透过一种类西方的夸张手法来暗喻政治或社会现象,这样的视觉符号很容易被西方市场产生认同。不过,也不是说这样的创作模式都会一成不变,中国社会现在逐渐走向资本主义化,很快地就会出现台湾创作者目前的创作惯性」。「因此,文化的厚度,其实在艺术创作的这个脉络里,不该被视为一种过渡性或者是一种消费性」。全会华语重心长地说「艺术家如何从环境的本体中,梳理出一条创作的养分道路,这条路是否能够四通八达;或只是条死巷,就得靠两岸摄影创作者个人的智能来面对了」。
推荐关键字:当代摄影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雅昌快讯】谢子龙影像艺术馆推新展:20002020-05-30
- 【雅昌专稿】如何阅读当下的摄影艺术?以山2020-02-16
- 【雅昌专稿】让-吕克•蒙特罗索:七大展览构2019-04-24
- “涂像”——上海当代摄影10人展即将揭幕2019-03-31
- 洞见中的突围:“无境的追寻”中国当代摄影艺2018-12-25
- 【观察】 观念摄影,不再是“图像生产者”?2018-08-06
- 中国当代摄影在旧金山成为主角2018-03-26
- 将演绎现实进行到底——聚焦杨福东的影像世2017-11-12
- 记录和复制意味着什么?中德当代摄影展“复2017-11-27
- 【雅昌快讯】以“废话集”探讨当代摄影“现2017-11-25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