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双年展:多了还是少了?
2006-03-09 15:11:54来源:《深圳商报》
A-
A+
为期三个月的深圳首届城市\建筑双年展将在3月10日闭幕,而首届深圳青少年书法艺术双年展已经于2月28日在市博物馆开幕,与此同时,作为深圳双年展的老品牌,已经举办了四届的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正在筹备今年12月举办的第五届展出。这样算来,深圳观众一年之内除去各种大大小小的展览,只“双年展”就有三个可看,“双年展”一时成了炙手可热的一个品牌。
放眼全国,各式各样的艺术家、政府官员和策划人似乎也在让中国成为世界上双年展最多的国家,国内仅2005年举办的双年展、三年展就有贵阳双年展、成都双年展、广州摄影双年展、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中国艺术三年展、广州三年展、澳门设计双年展、上海国际城市雕塑双年展等十多个。而在国际上冠以“双年展”的展览据不完全统计,已达200多个。双年展是不是已经开始泛滥?它的内涵有没有变味?深圳一年有三个双年展,是多了还是少了?我们不妨从双年展的由来说起。
双年展的由来
双年展是国际当代视觉艺术最高级别的展示活动,是推出世界各国新艺术成就的重要窗口,是各国各地重要的艺术节日,其重要性相当于体育界的奥林匹克,或电影界的奥斯卡、戛纳。在众多的国际双年展中,威尼斯双年展是历史最悠久的,它有着107年的发展历程,它邀请各国参展,并以国家馆为单位推出各国最活跃、最有发展潜力的当代中青年艺术家作品,是迄今历史最悠久、最有影响力的双年展。全球迄今已经有200多个双年展,大多以城市、艺术品种或美术馆命名。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所谓的双年展最重要的是它的展出内容。但现在国内已经有一种趋势,不管是不是属于视觉艺术,也不管是不是艺术的新成就,统统冠以“双年展“的名目以显示它的重要性和国际地位。事实上已经把双年展的内涵缩小到只有两年一展那么简单。已举办了五届的深圳雕塑展,经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证实从来没有叫过“双年展”,现在却被以讹传讹也冠上了“双年展”的头衔,可能的根据就是从第四届开始,这个以前一年一度的展览变为两年一展的缘故。
也许,双年展真的到了该为它正名的时候了,而回顾永远是最好的出发点。
2003年东海岸:深圳离威尼斯双年展最近的一次
直到2003年以前,深圳观众除了关山月美术馆承办的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外,还没有与任何一场国际著名的双年展有过近距离的接触。
2003年6月29日,在深圳东海岸,一场名为“威尼斯双年展”——深圳主场/客场:现实迷宫的主题展,在午后炽热的阳光下拉开了序幕。东海岸两个仍是毛坯房的大厅变成了50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客场”。展览从6月30日开始,到9月30日结束,为期3个月。
深圳观众可以通过网络看到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广东艺术家参与的部分作品的现场,而在威尼斯的主场,只要打开网络,同样也能看到深圳客场的状况。尽管当时的网络不太稳定,画面角度也有一些问题,而且通过网络发现威尼斯现场观众也很冷落。但是这一条通过网络建立起来的直通车,在意义上的象征作用要比具体看到了什么影响更深远。因为对于无法亲临威尼斯的观众而言,在深圳本土的这一次隔洋相望,从心理上拉近了大家与双年展的距离,而且是历史最悠久、最有影响力的威尼斯双年展。
深圳首届城市\建筑双年展:“城市,开门”的“亲民牌”遇冷?
为期三个月的深圳首届城市\建筑双年展将近尾声,虽然与已经举办了四届的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这个老大哥来说,它是标准的新丁。但是它的气势和来头却颇有大将的味道。首先它是第一个以城市(或城市化)为长期固定主题的大型艺术展,是世界双年展中的新品种。二是遵循国际惯例采用独立策展人制度,以建立规范的运作机制。三是注重与公众交流沟通。
这个高水准的展出在创意初起,策展人张永和就提出了这次主题定为“城市,开门”,其中的含义之一是试图使高度专业化的展览可被非专业人士及都市居民解读和欣赏,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可以说这个双年展一开始就打出了“亲民牌”,但是无论从这次参观的人数还是参观后观众的回馈来看,这张亲民牌都有点受冷落的意思。观众反映,展览的语言太学术,太专业,数字、图纸和模型唱主角,感觉与普通观众的距离太远。
针对这个问题,身在美国的策展人张永和通过电邮回复说“如果下届的策展人也认同这种面向大众的态度,希望他继续努力。”在这貌似外交辞令的后面,可以解读出张永和对“亲民牌”的主张是要坚持到底的。
深圳雕塑院的院长、也是深圳首届城市\建筑双年展学术委员会的副主任孙振华则认为,艺术展与博览会不一样。有学术水准的好展览,事实上并不一定会吸引观众的眼光,这已经是个老问题了,不仅在深圳,在国内其它城市也是一样。他说,这个展览按说观众人次还是不错的,一天有一两百人,这已经很不错了,要知道,很多展览经常是开幕第一天有人,以后一直到闭幕都没有人再来了。
观众少的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和收门票有关,这个展览好像一周只有一天的免费时间。相对展览的庞大支出来说,门票的收入无济于事,如果欢迎公众参与还不如干脆取消门票,这样起码看热闹的人会多一些。
再一个是建筑和规划图本来是数字图表表达的东西,可传达性和交流性受障碍,很难一下子找到合适的、大众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这涉及到语言转换的问题,要把规划建筑的思想转换为观众明白的艺术语言。
孙振华说,其实业内对这届双年展的评价非常高。以城市为主题和展览对象的这个构想和框架,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特别有创意,有创新。展出的内容不光是建筑,还包括室内设计、多媒体、摄影、纪录片、服装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涵盖范围相当广,多元丰富,是当代艺术的一次集中展示。尤其在操作方式上以国际惯例,引进独立策展人制度,像这次独立策展人张永和就有很大的独立性,他的建议很受尊重,据我了解,他提出的参展的艺术家没有一个被否决,充分享受了独立性。包括请孟京辉这样的先锋导演来导演开幕式等等,我觉得都非常有创意。
深圳首届城市\建筑双年展因为起点高,操作手法沿用国际惯例,包融内容又广,有人建议把展名中的“建筑”二字去掉,把深圳已有的水墨国际双年展和雕塑展并进来,作成一个包罗万象的深圳双年展。刚出江湖不久的小弟就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了要吞并大哥的想法,那么大哥又作何想呢?
国际水墨画双年展:
大鱼何必一定要吃小鱼?
对深圳观众而言,最早也是最熟悉的双年展就是现在已经举办了四届的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它由政府主办,现在已成为深圳既定的常设性、国际性文化交流项目,而且在深圳观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对观众而言,看不同国别的人挥舞着我们传统的水墨,画一些花鸟鱼虫和山水树木之外的东西,是一种新鲜又独特的感受。而这个展览的宗旨就在于立足审视当代水墨画的不同表现形态,探讨其变革和拓展的可行性,同时引入富有创意的设计观念及实验性的创作,来开阔当代水墨的视野。
在董小明众多的头衔中,国际水墨画双年展执行主席,是分量不轻的一个。他从策划“92深圳国际水墨画展”,到张罗正式命名为“双年展”的1998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一直到今年将要举办的该展览的第五届,一直是这个展览的灵魂人物。
当记者问他,有没有被大鱼吞掉的担心?董小明态度明确,他说:这种想法本身存在一种误区,因为,建筑与传统中国画性质有别,没有理由把它们揉到一起,而且也看不到什么好处,不能简单地眉毛胡子一把抓,这可能只是个别人不成熟的想法,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国际水墨画双年展现在已经成了深圳文化创新的一个品牌,自主创新的意识很强,没必要把两个不同类别的东西生拉硬凑到一起。
董小明认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在这个平面上吸引世界建筑文化和艺术,发挥文化交流的功能,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深圳首届城市\建筑双年展也是非常成功的。建筑作为一种产业也需要文化借助文化增强自己的软实力,这是一种无形资源,但与水墨国际双年展并不冲突,也没有同类项需要合并。
孙振华也认为,深圳两个双年展特色不同,水墨国际双年展没可能归进来,也没有必要。深圳作为有一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有两个双年展并不太多,而且应该多搞一点不同的、丰富、多元、有差异的展览,观众可以有不同的取向,没必要像动不动合并大学和企业一样,把所有的东西都往一块合并,没必要事事都搞“巨无”霸。
看来,高水准的展览不管以什么名目出现,永远都嫌少;而滥竽充数的展览任何时候都嫌多。
放眼全国,各式各样的艺术家、政府官员和策划人似乎也在让中国成为世界上双年展最多的国家,国内仅2005年举办的双年展、三年展就有贵阳双年展、成都双年展、广州摄影双年展、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中国艺术三年展、广州三年展、澳门设计双年展、上海国际城市雕塑双年展等十多个。而在国际上冠以“双年展”的展览据不完全统计,已达200多个。双年展是不是已经开始泛滥?它的内涵有没有变味?深圳一年有三个双年展,是多了还是少了?我们不妨从双年展的由来说起。
双年展的由来
双年展是国际当代视觉艺术最高级别的展示活动,是推出世界各国新艺术成就的重要窗口,是各国各地重要的艺术节日,其重要性相当于体育界的奥林匹克,或电影界的奥斯卡、戛纳。在众多的国际双年展中,威尼斯双年展是历史最悠久的,它有着107年的发展历程,它邀请各国参展,并以国家馆为单位推出各国最活跃、最有发展潜力的当代中青年艺术家作品,是迄今历史最悠久、最有影响力的双年展。全球迄今已经有200多个双年展,大多以城市、艺术品种或美术馆命名。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所谓的双年展最重要的是它的展出内容。但现在国内已经有一种趋势,不管是不是属于视觉艺术,也不管是不是艺术的新成就,统统冠以“双年展“的名目以显示它的重要性和国际地位。事实上已经把双年展的内涵缩小到只有两年一展那么简单。已举办了五届的深圳雕塑展,经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证实从来没有叫过“双年展”,现在却被以讹传讹也冠上了“双年展”的头衔,可能的根据就是从第四届开始,这个以前一年一度的展览变为两年一展的缘故。
也许,双年展真的到了该为它正名的时候了,而回顾永远是最好的出发点。
2003年东海岸:深圳离威尼斯双年展最近的一次
直到2003年以前,深圳观众除了关山月美术馆承办的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外,还没有与任何一场国际著名的双年展有过近距离的接触。
2003年6月29日,在深圳东海岸,一场名为“威尼斯双年展”——深圳主场/客场:现实迷宫的主题展,在午后炽热的阳光下拉开了序幕。东海岸两个仍是毛坯房的大厅变成了50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客场”。展览从6月30日开始,到9月30日结束,为期3个月。
深圳观众可以通过网络看到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广东艺术家参与的部分作品的现场,而在威尼斯的主场,只要打开网络,同样也能看到深圳客场的状况。尽管当时的网络不太稳定,画面角度也有一些问题,而且通过网络发现威尼斯现场观众也很冷落。但是这一条通过网络建立起来的直通车,在意义上的象征作用要比具体看到了什么影响更深远。因为对于无法亲临威尼斯的观众而言,在深圳本土的这一次隔洋相望,从心理上拉近了大家与双年展的距离,而且是历史最悠久、最有影响力的威尼斯双年展。
深圳首届城市\建筑双年展:“城市,开门”的“亲民牌”遇冷?
为期三个月的深圳首届城市\建筑双年展将近尾声,虽然与已经举办了四届的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这个老大哥来说,它是标准的新丁。但是它的气势和来头却颇有大将的味道。首先它是第一个以城市(或城市化)为长期固定主题的大型艺术展,是世界双年展中的新品种。二是遵循国际惯例采用独立策展人制度,以建立规范的运作机制。三是注重与公众交流沟通。
这个高水准的展出在创意初起,策展人张永和就提出了这次主题定为“城市,开门”,其中的含义之一是试图使高度专业化的展览可被非专业人士及都市居民解读和欣赏,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可以说这个双年展一开始就打出了“亲民牌”,但是无论从这次参观的人数还是参观后观众的回馈来看,这张亲民牌都有点受冷落的意思。观众反映,展览的语言太学术,太专业,数字、图纸和模型唱主角,感觉与普通观众的距离太远。
针对这个问题,身在美国的策展人张永和通过电邮回复说“如果下届的策展人也认同这种面向大众的态度,希望他继续努力。”在这貌似外交辞令的后面,可以解读出张永和对“亲民牌”的主张是要坚持到底的。
深圳雕塑院的院长、也是深圳首届城市\建筑双年展学术委员会的副主任孙振华则认为,艺术展与博览会不一样。有学术水准的好展览,事实上并不一定会吸引观众的眼光,这已经是个老问题了,不仅在深圳,在国内其它城市也是一样。他说,这个展览按说观众人次还是不错的,一天有一两百人,这已经很不错了,要知道,很多展览经常是开幕第一天有人,以后一直到闭幕都没有人再来了。
观众少的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和收门票有关,这个展览好像一周只有一天的免费时间。相对展览的庞大支出来说,门票的收入无济于事,如果欢迎公众参与还不如干脆取消门票,这样起码看热闹的人会多一些。
再一个是建筑和规划图本来是数字图表表达的东西,可传达性和交流性受障碍,很难一下子找到合适的、大众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这涉及到语言转换的问题,要把规划建筑的思想转换为观众明白的艺术语言。
孙振华说,其实业内对这届双年展的评价非常高。以城市为主题和展览对象的这个构想和框架,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特别有创意,有创新。展出的内容不光是建筑,还包括室内设计、多媒体、摄影、纪录片、服装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涵盖范围相当广,多元丰富,是当代艺术的一次集中展示。尤其在操作方式上以国际惯例,引进独立策展人制度,像这次独立策展人张永和就有很大的独立性,他的建议很受尊重,据我了解,他提出的参展的艺术家没有一个被否决,充分享受了独立性。包括请孟京辉这样的先锋导演来导演开幕式等等,我觉得都非常有创意。
深圳首届城市\建筑双年展因为起点高,操作手法沿用国际惯例,包融内容又广,有人建议把展名中的“建筑”二字去掉,把深圳已有的水墨国际双年展和雕塑展并进来,作成一个包罗万象的深圳双年展。刚出江湖不久的小弟就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了要吞并大哥的想法,那么大哥又作何想呢?
国际水墨画双年展:
大鱼何必一定要吃小鱼?
对深圳观众而言,最早也是最熟悉的双年展就是现在已经举办了四届的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它由政府主办,现在已成为深圳既定的常设性、国际性文化交流项目,而且在深圳观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对观众而言,看不同国别的人挥舞着我们传统的水墨,画一些花鸟鱼虫和山水树木之外的东西,是一种新鲜又独特的感受。而这个展览的宗旨就在于立足审视当代水墨画的不同表现形态,探讨其变革和拓展的可行性,同时引入富有创意的设计观念及实验性的创作,来开阔当代水墨的视野。
在董小明众多的头衔中,国际水墨画双年展执行主席,是分量不轻的一个。他从策划“92深圳国际水墨画展”,到张罗正式命名为“双年展”的1998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一直到今年将要举办的该展览的第五届,一直是这个展览的灵魂人物。
当记者问他,有没有被大鱼吞掉的担心?董小明态度明确,他说:这种想法本身存在一种误区,因为,建筑与传统中国画性质有别,没有理由把它们揉到一起,而且也看不到什么好处,不能简单地眉毛胡子一把抓,这可能只是个别人不成熟的想法,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国际水墨画双年展现在已经成了深圳文化创新的一个品牌,自主创新的意识很强,没必要把两个不同类别的东西生拉硬凑到一起。
董小明认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在这个平面上吸引世界建筑文化和艺术,发挥文化交流的功能,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深圳首届城市\建筑双年展也是非常成功的。建筑作为一种产业也需要文化借助文化增强自己的软实力,这是一种无形资源,但与水墨国际双年展并不冲突,也没有同类项需要合并。
孙振华也认为,深圳两个双年展特色不同,水墨国际双年展没可能归进来,也没有必要。深圳作为有一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有两个双年展并不太多,而且应该多搞一点不同的、丰富、多元、有差异的展览,观众可以有不同的取向,没必要像动不动合并大学和企业一样,把所有的东西都往一块合并,没必要事事都搞“巨无”霸。
看来,高水准的展览不管以什么名目出现,永远都嫌少;而滥竽充数的展览任何时候都嫌多。
推荐关键字:双年展的思考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我们真的需要一个双年展吗?2006-05-14
- 缺少学术只有商业运作 中国需要怎样的双年展2004-10-09
- “双年展”争鸣2005-01-04
- 威尼斯双年展策划人哈洛德·塞曼的访谈2005-06-27
- 我看成都双年展2005-06-30
- 双年展:改变城市的一种力量2005-07-14
- 理想与现实——成都双年展学术座谈会讨论记2005-11-05
- 双年展:尴尬的狂欢?2005-11-24
- 香港艺术双年展本土气息浓郁2005-12-21
- 第四届柏林双年展——神话落入凡间 从教堂到2006-05-15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