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指印
作者:张羽 2002-07-06 13:58:18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指印——红色的、重复的身体——播撒、弥漫的空间——,极简的技能 无意中触及种子的永生、元气之类的东方哲学的假定——政治契约文化层出不穷,一成不变的日常观念——,重复复重复,达臻所指的零度。
1、谈论《指印》,首先要说明《指印》中的“指印”概念。在60年代以前出生的中国人,面对“指印”都会非常自觉地想到中国过去的“契约”文化方式。这种方式在人们的心理是一种不可逾越的规则,甚至是一种来自心底的信赖。因此,直至今日在我国某些边远地区,或许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特别状况仍然在使用这个古老的方式。的确,这是中国过去人与人之间在处事过程中互相信赖、相互制约的一种法律依据的表现形式。
2、“契约”的一切含义取决于立约人在“契约”上的“指印”,“契约”一旦形成是不可更改的。因为“指印”是与身体有关的行为方式,这就意味着“契约”与生命紧密相关,而“指印”选择红色,或黑色,更提示了它的重要性,如同人的生命。于是,“契约”是一种权力,“指印”在此就是一种象征。
3、就当代艺术而言,能给自己的存在及思考方式拓宽更大的空间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现实世界政治、经济复杂化的局势中,艺术的重要性就体现在这真实的生活空间中,而艺术的更多可能性就在于历史与当代、文化与艺术、精神与物质、思想与行为之间。
4、我选择“指印”或采用“指印”方法,不是呈现旧式文化现象“契约”中的“指印”形式概念,而是以文化问题针对艺术问题,通过“指印”的这种文化行为观念的表现方式,表达艺术创作的理念。因为“指印”的概念本身是一个与身体有关的文化行为,同属社会学范畴。那么,在其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被移用,方法就成为确切的理念。
5、视觉艺术的方式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并在文化艺术的前沿所体现,而艺术家独特的语言方式,不断地将文化精神指向思想核心成为最重要的目的。在时间和空间的概念里,《指印》确定“指印”文化身份的同时,在材料使用上选择了水墨媒材,这意味着契约文化与水墨文化,文化与艺术的某种连接关系,从而明确了这种文化身份意义的价值取向,即中国身份的中国方式。
6、《指印》的创作是用一个极为简单的方式,以极少至极多的两极行为过程,通过视觉反映而获得内在的、丰富的想象空间。也可以说是由一个简单的具有物质属性的行为方式,重复指印、点击宣纸的过程,即可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至无限。同时,隐现着以佛教禅宗境界去超越自我,超越艺术本身,向精神极限逼近。然而,艺术的内涵却无疑存在于时空之中。于是,指印宣纸的意义就在于指印的行为本身所提供的线索,在于将视觉观念通过“指印方式”在点击中扩沿,并以这种纯粹东方方式体现中国文化在中国的语境规律中创造新的视觉空间。
7、《指印》的视觉反映是数以万计的红色印痕在宣纸上叠压的结果。其利用宣纸纸性材质的可塑性,以指印按压的力量使纸性材料改变了原有的结构,纸面上形成了窝状的浮雕感,同时光的自然进入所发挥的魔力使指印痕迹完全消解了原初的意义,呈现的是指印痕迹的视觉质性——物化,即纯粹、单纯、又变化无穷的视觉张力与心觉触动的视觉空间,启发对艺术作品质性的认识。
8、“指印方式”一方面在精神与物质、当代与历史的交点上扩大着视觉艺术的可能性,“指印方式”是在当代视觉艺术中超越绘画概念的与行为相关的艺术创作,另一方面它所体现的人文关怀,提示了人们在现代化繁杂的闹市中依然可以追求到属于自己精神的、心灵的进入自然的方法,它可以超越当今社会消费文化中的享乐主义。《指印》又像是对日常的冥想做出的片段记录,在留下自然随意的印迹的同时,凸显其中的“涵义”。其实,古往今来人的一生不管贫富,其最高境界的追求一样——精神。它所体现的是过去与现在及未来的时间空间中“精神”及“美”的境界存在。“指印”最终超越了形式与观念。
1、谈论《指印》,首先要说明《指印》中的“指印”概念。在60年代以前出生的中国人,面对“指印”都会非常自觉地想到中国过去的“契约”文化方式。这种方式在人们的心理是一种不可逾越的规则,甚至是一种来自心底的信赖。因此,直至今日在我国某些边远地区,或许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特别状况仍然在使用这个古老的方式。的确,这是中国过去人与人之间在处事过程中互相信赖、相互制约的一种法律依据的表现形式。
2、“契约”的一切含义取决于立约人在“契约”上的“指印”,“契约”一旦形成是不可更改的。因为“指印”是与身体有关的行为方式,这就意味着“契约”与生命紧密相关,而“指印”选择红色,或黑色,更提示了它的重要性,如同人的生命。于是,“契约”是一种权力,“指印”在此就是一种象征。
3、就当代艺术而言,能给自己的存在及思考方式拓宽更大的空间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现实世界政治、经济复杂化的局势中,艺术的重要性就体现在这真实的生活空间中,而艺术的更多可能性就在于历史与当代、文化与艺术、精神与物质、思想与行为之间。
4、我选择“指印”或采用“指印”方法,不是呈现旧式文化现象“契约”中的“指印”形式概念,而是以文化问题针对艺术问题,通过“指印”的这种文化行为观念的表现方式,表达艺术创作的理念。因为“指印”的概念本身是一个与身体有关的文化行为,同属社会学范畴。那么,在其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被移用,方法就成为确切的理念。
5、视觉艺术的方式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并在文化艺术的前沿所体现,而艺术家独特的语言方式,不断地将文化精神指向思想核心成为最重要的目的。在时间和空间的概念里,《指印》确定“指印”文化身份的同时,在材料使用上选择了水墨媒材,这意味着契约文化与水墨文化,文化与艺术的某种连接关系,从而明确了这种文化身份意义的价值取向,即中国身份的中国方式。
6、《指印》的创作是用一个极为简单的方式,以极少至极多的两极行为过程,通过视觉反映而获得内在的、丰富的想象空间。也可以说是由一个简单的具有物质属性的行为方式,重复指印、点击宣纸的过程,即可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至无限。同时,隐现着以佛教禅宗境界去超越自我,超越艺术本身,向精神极限逼近。然而,艺术的内涵却无疑存在于时空之中。于是,指印宣纸的意义就在于指印的行为本身所提供的线索,在于将视觉观念通过“指印方式”在点击中扩沿,并以这种纯粹东方方式体现中国文化在中国的语境规律中创造新的视觉空间。
7、《指印》的视觉反映是数以万计的红色印痕在宣纸上叠压的结果。其利用宣纸纸性材质的可塑性,以指印按压的力量使纸性材料改变了原有的结构,纸面上形成了窝状的浮雕感,同时光的自然进入所发挥的魔力使指印痕迹完全消解了原初的意义,呈现的是指印痕迹的视觉质性——物化,即纯粹、单纯、又变化无穷的视觉张力与心觉触动的视觉空间,启发对艺术作品质性的认识。
8、“指印方式”一方面在精神与物质、当代与历史的交点上扩大着视觉艺术的可能性,“指印方式”是在当代视觉艺术中超越绘画概念的与行为相关的艺术创作,另一方面它所体现的人文关怀,提示了人们在现代化繁杂的闹市中依然可以追求到属于自己精神的、心灵的进入自然的方法,它可以超越当今社会消费文化中的享乐主义。《指印》又像是对日常的冥想做出的片段记录,在留下自然随意的印迹的同时,凸显其中的“涵义”。其实,古往今来人的一生不管贫富,其最高境界的追求一样——精神。它所体现的是过去与现在及未来的时间空间中“精神”及“美”的境界存在。“指印”最终超越了形式与观念。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殷双喜:精神的符号——当代艺术中的张羽2022-05-11
- 张羽访谈二: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和认知2022-03-18
- 雅昌专栏|张羽:后实验水墨——我们如何创2022-01-13
- 不要再被水墨绑架2021-08-30
- 1996年以来我的工作方法2021-07-23
- 点苔--呈现主体的艺术2021-07-22
- 上墨 Ink Feeding2021-07-21
- 如何用毛笔思考2021-06-28
- 封存的“指印”2021-06-16
- “指印”方法论无意间“撞翻雕塑”2021-06-16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