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收藏界孕育雪域高原风
作者:于娜 2006-03-03 09:02:12来源:《中国商报》
A-
A+
无论是各地的收藏市场还是古玩商店,各种别具风情的藏族艺术品日渐增多。行家说,藏族艺术品的收藏仅仅是开始。
藏式家具、藏族器皿、藏族面具等带有浓郁西藏文化特色的艺术品,已成为时下大批收藏爱好者搜寻的目标。在北京、上海、四川、甘肃等省市的收藏品市场上,西藏艺术品已经抢占了不少的“地盘”,即使在国内一些大型拍卖会上,藏传文物的成交数量和价格也在迅速上升。收藏界人士指出,在雪域文化和民间收藏的交相辉映下,收藏圈内正在掀起一股“西藏热”。
另据了解,由国家投资1亿多元、占地2万平方米的中国西藏文化博物馆,将于今年5月动工,博物馆筹备组组长、西藏收藏家协会会长叶星生预言,西藏文化博物馆的在京兴建将进一步推动国内西藏文化艺术品收藏。
既是时尚更是收藏
位于北京古玩城二楼的灵峰藏艺,虽然面积不大,可是名气早已蜚声海内外,一些国内外的藏族文化收藏爱好者常常是慕名而来,生意自然是红红火火。灵峰藏艺经理曼素是西藏人,据他讲,以往来买古董的绝大多数都是外国人,而这一两年,国内顾客明显增多了。另据了解,在像北京报国寺、潘家园这样的收藏品市场上,一些摆放着各种各样藏族手工艺品的地摊也不知不觉地多了起来,而且还形成了一定数量的购买收藏群体,市场成交量虽然比不上瓷陶铜玉等收藏大项,但也呈现出了逐渐上升的势头。
在北京3/4画廊不久前举行了一场《藏风》视觉绘画展,展品有张子扬、叶星生、温普林、巴荒提供的西藏唐卡、西藏摄影作品、涉藏图书、藏族面具、藏式家具以及相关涉藏录像等展品,让很多喜欢西藏、去过西藏、希望了解西藏的参观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由于不断有人预约要求参观,主办方不得不将展览延期关闭。
头上戴的巴珠、簪子、发卡、骨环;项间戴的项链、珠饰、托架、嘎乌等各类护身饰件;腰上系的图纹腰带、金属腰带,悬挂的火镰盒子、腰包、奶钩、藏刀、腰扣、鼻烟壶、海贝、小铃等渗透着西藏文化精髓的各种饰品,成了时下追求个性青年热捧的时尚收藏品。据了解,像“天堂之约”、“天堂制造”、“明地旺”等藏饰店,仅在京城一地就有不下20家,在这些藏族装饰品的专卖店里,除了能淘到各种美轮美奂的藏族衣饰外,唐卡、铜制手工工艺品、银制手工工艺品以及镶嵌大块石头的藏饰品,更因其收藏价值,成为既爱时尚又爱收藏者的目标。看到藏饰如此受欢迎,一家藏饰店的老板欣喜地对记者说,藏族饰品全都是由手工制作完成的,通常反映宗教神话故事、劳动生活场景以及人们的愿望和美好幻想。可以说,每一件饰品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收藏价值,相信藏饰会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钟爱和收藏,他还打算再开两家分店。
不仅仅是配饰,在家居装饰上也掀起了西藏风。藏式家具已和上好的红木家具价格相近了,而且除了专业的收藏者外,不少现代都市人也开始痴迷此类收藏。虽然藏饰家具形式单调、品种不多,但每一件家具似乎都有历史、有故事,所以对于喜爱西藏家具的人来说,藏式家具绝不仅仅是一种家居的装饰品、储物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西藏艺术品在拍卖市场上同样也是不甘寂寞。一系列带有浓郁藏族风格的艺术品不时地出现在拍场上,并且价格不断走高,2005年秋季北京的一家拍卖行拍卖的32件藏传艺术品全部成交。而画家描绘西藏的那些优秀油画作品也成了拍卖场的重头戏,陈丹青的《西藏组画之一·进城之三》(1981年作)在北京华辰的成交价为418万元;艾轩的《二月的午后》(2005年作)成交价已达到了363万元的新高。
据介绍,这两年在北京、上海等国内一些大城市正在逐渐形成西藏艺术品的收藏交流中心,正是看好了这个潜力巨大的收藏市场,一批拉萨的古董商人纷纷来到北京、上海等地开店,有的人听到北京要新建一个古玩市场,马上从西藏飞到北京预订摊位,生怕丢了机会。
市场热度缘于文化魅力
以往在收藏界并不太受重视的西藏艺术品,如今为什么能够异军突起呢?“西藏收藏第一人”叶星生认为,西藏文化收藏今天能够得到如此关注,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据他介绍,早在1990年,他先后在上海、北京举办西藏民间艺术珍藏展时,不仅是他藏品的首次大曝光,也是西藏文化收藏现象的重要亮相,在当时还被当作一种另类文化现象,他自己也被称为“高原怪杰”。不过,两次展览都带来了巨大的轰动效应,让人们感受到了西藏文化的强烈震撼力。从那时候开始,国内有更多的人去关注、收藏西藏文化了。
叶星生花费30多年的时间收藏了近2000件西藏历代艺术品,将藏民族的衣食住行、风情、文化信仰有机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藏文化体系,尤其是民俗系列珍藏,更填补了西藏文化的一个重要空白。在他看来,西藏文化历史底蕴深厚,而且基本保持原生态的、浓郁的雪域高原特色,是吸引人们今天如此热衷收藏的原因之一。比如藏族面具艺术,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典型面孔,是藏族社会发展的缩影,作为一种形象而凝固的喜怒哀乐的表情艺术品,也成为藏族悠久、凝重的历史文明发展的真实写照。另外,西藏文化收藏品日益显现的巨大市场潜力,也吸引了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士加入其中。拍卖公司善于捕捉市场动态,反应灵敏,已经认识到西藏艺术品的巨大市场潜力。那些年代久远的藏传文物这两年早已价格不菲,即使是当代的西藏艺术品价格也不低。如一个当代知名西藏老画师所绘制的唐卡,在拍卖市场上的成交价格也在10万元以上。叶星生告诉记者,已经有北京的几家拍卖公司找上门来,希望他能拿出藏品来上拍,搞叶星生藏品拍卖专场。
艺术市场分析专家、浙江工商大学艺术经济学研究所所长林日葵认为,随着西部大开发和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必然要出现“西藏文化热”。同时,民间收藏的发展让收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收藏者更注重专项和特色,注重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随着人们对藏族艺术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对西藏艺术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出现一个收藏的“西藏热”也是必然的。
收藏尚属起步阶段
如今关注西藏文化收藏的人多了,以致连叶星生这样的大收藏家也感慨,他现在想收一些东西也很难。每年上千万的人蜂拥至西藏,每人带走一件东西,一二十年后,再想去找珍品、孤品可就难了。所以他也感到了这种紧迫性,几乎每年都要花费几十万元去收藏。不过,叶星生强调,与国外对西藏艺术品的追捧相比,国内收藏者现在还处在半觉悟状态。他认为,对西藏文化知识的普及现在还远远不够,今后应该通过媒体报道、研究著作等,有意识地引导人们,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和了解西藏文化真正的价值。而且作为收藏者首先要懂得,才能去收藏、鉴别,特别是作为文物去收藏,首先就要判断真伪,然后再从文化、历史价值上去研究,一点都不懂就不要盲目下手。
另外,除了正处于收藏旺势的藏品外,叶星生认为,人们以往对反映西藏宗教文化的艺术品关注比较多,其实那些西藏民俗工艺品也非常有收藏价值,比如藏式家具、玉器、器皿、藏族服饰等。藏族人在穿戴上很讲究,有的一套就价值百万元,光帽子上面就有珍珠2000多颗,以及大大小小的绿松石。此外,服饰上还挂满了金、银、珊瑚石、琥珀等珍宝。这种百万元服饰,全世界现存量也超不过50套。而藏式家具在装饰手法上也别具一格,有彩绘、珠宝镶嵌、铁尖钉封边及雕刻、兽皮镶嵌等,老的藏式家具更因其不可再生而格外珍贵。
对于目前收藏界出现的“西藏热”,林日葵认为,文化艺术没有国界,西藏文化也要走向世界,现在的热度还远远不够,还处于萌芽状态。全国的收藏爱好者初步估计有七八千万人,藏族艺术品收藏所占的比例还很小,还不到5%。原因是书画、瓷器、油画等艺术收藏品,相对来讲比较通俗容易接受,但很多人对藏族文化不太了解,对一些藏族艺术品还不知道是什么,更不知道可以收藏投资。加深对西藏历史文化的了解,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西藏艺术品收藏前景是看好的,同时随着博物馆的收藏专业性越来越强,今后会更多地涉及到西藏文化领域,据他了解,浙江民营企业家收藏家已经在策划成立藏族艺术博物馆。
藏式家具、藏族器皿、藏族面具等带有浓郁西藏文化特色的艺术品,已成为时下大批收藏爱好者搜寻的目标。在北京、上海、四川、甘肃等省市的收藏品市场上,西藏艺术品已经抢占了不少的“地盘”,即使在国内一些大型拍卖会上,藏传文物的成交数量和价格也在迅速上升。收藏界人士指出,在雪域文化和民间收藏的交相辉映下,收藏圈内正在掀起一股“西藏热”。
另据了解,由国家投资1亿多元、占地2万平方米的中国西藏文化博物馆,将于今年5月动工,博物馆筹备组组长、西藏收藏家协会会长叶星生预言,西藏文化博物馆的在京兴建将进一步推动国内西藏文化艺术品收藏。
既是时尚更是收藏
位于北京古玩城二楼的灵峰藏艺,虽然面积不大,可是名气早已蜚声海内外,一些国内外的藏族文化收藏爱好者常常是慕名而来,生意自然是红红火火。灵峰藏艺经理曼素是西藏人,据他讲,以往来买古董的绝大多数都是外国人,而这一两年,国内顾客明显增多了。另据了解,在像北京报国寺、潘家园这样的收藏品市场上,一些摆放着各种各样藏族手工艺品的地摊也不知不觉地多了起来,而且还形成了一定数量的购买收藏群体,市场成交量虽然比不上瓷陶铜玉等收藏大项,但也呈现出了逐渐上升的势头。
在北京3/4画廊不久前举行了一场《藏风》视觉绘画展,展品有张子扬、叶星生、温普林、巴荒提供的西藏唐卡、西藏摄影作品、涉藏图书、藏族面具、藏式家具以及相关涉藏录像等展品,让很多喜欢西藏、去过西藏、希望了解西藏的参观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由于不断有人预约要求参观,主办方不得不将展览延期关闭。
头上戴的巴珠、簪子、发卡、骨环;项间戴的项链、珠饰、托架、嘎乌等各类护身饰件;腰上系的图纹腰带、金属腰带,悬挂的火镰盒子、腰包、奶钩、藏刀、腰扣、鼻烟壶、海贝、小铃等渗透着西藏文化精髓的各种饰品,成了时下追求个性青年热捧的时尚收藏品。据了解,像“天堂之约”、“天堂制造”、“明地旺”等藏饰店,仅在京城一地就有不下20家,在这些藏族装饰品的专卖店里,除了能淘到各种美轮美奂的藏族衣饰外,唐卡、铜制手工工艺品、银制手工工艺品以及镶嵌大块石头的藏饰品,更因其收藏价值,成为既爱时尚又爱收藏者的目标。看到藏饰如此受欢迎,一家藏饰店的老板欣喜地对记者说,藏族饰品全都是由手工制作完成的,通常反映宗教神话故事、劳动生活场景以及人们的愿望和美好幻想。可以说,每一件饰品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收藏价值,相信藏饰会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钟爱和收藏,他还打算再开两家分店。
不仅仅是配饰,在家居装饰上也掀起了西藏风。藏式家具已和上好的红木家具价格相近了,而且除了专业的收藏者外,不少现代都市人也开始痴迷此类收藏。虽然藏饰家具形式单调、品种不多,但每一件家具似乎都有历史、有故事,所以对于喜爱西藏家具的人来说,藏式家具绝不仅仅是一种家居的装饰品、储物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西藏艺术品在拍卖市场上同样也是不甘寂寞。一系列带有浓郁藏族风格的艺术品不时地出现在拍场上,并且价格不断走高,2005年秋季北京的一家拍卖行拍卖的32件藏传艺术品全部成交。而画家描绘西藏的那些优秀油画作品也成了拍卖场的重头戏,陈丹青的《西藏组画之一·进城之三》(1981年作)在北京华辰的成交价为418万元;艾轩的《二月的午后》(2005年作)成交价已达到了363万元的新高。
据介绍,这两年在北京、上海等国内一些大城市正在逐渐形成西藏艺术品的收藏交流中心,正是看好了这个潜力巨大的收藏市场,一批拉萨的古董商人纷纷来到北京、上海等地开店,有的人听到北京要新建一个古玩市场,马上从西藏飞到北京预订摊位,生怕丢了机会。
市场热度缘于文化魅力
以往在收藏界并不太受重视的西藏艺术品,如今为什么能够异军突起呢?“西藏收藏第一人”叶星生认为,西藏文化收藏今天能够得到如此关注,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据他介绍,早在1990年,他先后在上海、北京举办西藏民间艺术珍藏展时,不仅是他藏品的首次大曝光,也是西藏文化收藏现象的重要亮相,在当时还被当作一种另类文化现象,他自己也被称为“高原怪杰”。不过,两次展览都带来了巨大的轰动效应,让人们感受到了西藏文化的强烈震撼力。从那时候开始,国内有更多的人去关注、收藏西藏文化了。
叶星生花费30多年的时间收藏了近2000件西藏历代艺术品,将藏民族的衣食住行、风情、文化信仰有机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藏文化体系,尤其是民俗系列珍藏,更填补了西藏文化的一个重要空白。在他看来,西藏文化历史底蕴深厚,而且基本保持原生态的、浓郁的雪域高原特色,是吸引人们今天如此热衷收藏的原因之一。比如藏族面具艺术,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典型面孔,是藏族社会发展的缩影,作为一种形象而凝固的喜怒哀乐的表情艺术品,也成为藏族悠久、凝重的历史文明发展的真实写照。另外,西藏文化收藏品日益显现的巨大市场潜力,也吸引了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士加入其中。拍卖公司善于捕捉市场动态,反应灵敏,已经认识到西藏艺术品的巨大市场潜力。那些年代久远的藏传文物这两年早已价格不菲,即使是当代的西藏艺术品价格也不低。如一个当代知名西藏老画师所绘制的唐卡,在拍卖市场上的成交价格也在10万元以上。叶星生告诉记者,已经有北京的几家拍卖公司找上门来,希望他能拿出藏品来上拍,搞叶星生藏品拍卖专场。
艺术市场分析专家、浙江工商大学艺术经济学研究所所长林日葵认为,随着西部大开发和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必然要出现“西藏文化热”。同时,民间收藏的发展让收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收藏者更注重专项和特色,注重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随着人们对藏族艺术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对西藏艺术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出现一个收藏的“西藏热”也是必然的。
收藏尚属起步阶段
如今关注西藏文化收藏的人多了,以致连叶星生这样的大收藏家也感慨,他现在想收一些东西也很难。每年上千万的人蜂拥至西藏,每人带走一件东西,一二十年后,再想去找珍品、孤品可就难了。所以他也感到了这种紧迫性,几乎每年都要花费几十万元去收藏。不过,叶星生强调,与国外对西藏艺术品的追捧相比,国内收藏者现在还处在半觉悟状态。他认为,对西藏文化知识的普及现在还远远不够,今后应该通过媒体报道、研究著作等,有意识地引导人们,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和了解西藏文化真正的价值。而且作为收藏者首先要懂得,才能去收藏、鉴别,特别是作为文物去收藏,首先就要判断真伪,然后再从文化、历史价值上去研究,一点都不懂就不要盲目下手。
另外,除了正处于收藏旺势的藏品外,叶星生认为,人们以往对反映西藏宗教文化的艺术品关注比较多,其实那些西藏民俗工艺品也非常有收藏价值,比如藏式家具、玉器、器皿、藏族服饰等。藏族人在穿戴上很讲究,有的一套就价值百万元,光帽子上面就有珍珠2000多颗,以及大大小小的绿松石。此外,服饰上还挂满了金、银、珊瑚石、琥珀等珍宝。这种百万元服饰,全世界现存量也超不过50套。而藏式家具在装饰手法上也别具一格,有彩绘、珠宝镶嵌、铁尖钉封边及雕刻、兽皮镶嵌等,老的藏式家具更因其不可再生而格外珍贵。
对于目前收藏界出现的“西藏热”,林日葵认为,文化艺术没有国界,西藏文化也要走向世界,现在的热度还远远不够,还处于萌芽状态。全国的收藏爱好者初步估计有七八千万人,藏族艺术品收藏所占的比例还很小,还不到5%。原因是书画、瓷器、油画等艺术收藏品,相对来讲比较通俗容易接受,但很多人对藏族文化不太了解,对一些藏族艺术品还不知道是什么,更不知道可以收藏投资。加深对西藏历史文化的了解,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西藏艺术品收藏前景是看好的,同时随着博物馆的收藏专业性越来越强,今后会更多地涉及到西藏文化领域,据他了解,浙江民营企业家收藏家已经在策划成立藏族艺术博物馆。
推荐关键字:西藏艺术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