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泰山美学与山水画创作

作者:于志学 2005-10-31 00:00:00来源:2005泰山文化国际大会泰山美术论坛论文
A- A+
  今天,能够参加这次由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中华文化协会、山东省泰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05泰山文化国际大会的泰山美术论坛,感到非常高兴。前不久,中国美协刚刚在安徽成功举办了第十六届世界美术大会,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今天我们又在泰山脚下以泰山为契机,以泰山人文和自然美学为基础,探讨山水画创作中的人文内涵与时代精神,对弘扬“人文中国,和谐世界”的主题必将起着积极进步的作用。

  我今天的发言仅就泰山美学与山水画的创作谈一点看法。

  中国山水画的产生和发展是与自然山川丘壑紧密相连的。中国山水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不但表现了丰富的大自然,而且形成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与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国山水画重“表现”略“再现”的美学观念,把天人之间的灵犀相通、天人合一看作创作的最高境界正是中国哲学思想重“心”轻“物”的体现。泰山虽然是大自然形成的自然景观,但经过千百年来已经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把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内涵融于自然之中。

  中国山水画主要的功能就是表现“自然”,“自然”这一概念,在中国古典山水画中,是一个重要又富有哲学内涵的范畴。对于古典山水画来说,“自然”就是“道”,就是“真”,就是“生命”。“妙造自然”、“师法自然”无不说明“自然”这一概念在中国古典山水画中的本体地位。

  “自然”在中国古典山水画美学中就是指“道”为法则达到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和谐。这种哲学思想对后世人们创作和欣赏山水画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中国山水画诞生在东晋与道家玄学盛行有极密的联系。这一时期,老、庄之学大兴,无论是文学的诗歌领域,还是书画领域都把自然当作至美,至真的对象加以描述和表现。

  中国古代的众多山水大家,都以大自然的崇山峻岭为题材,从中发展山水画的美学理念。荆浩的《笔记法》,就是他通过画大山后提炼出的表现自然山水的本体和生命感悟,;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学命题也对审美意象作了高度的概括;张彦远提出的“妙悟自然,物我两忘”是对绘画欣赏心理的一种高度概括;郭熙的《林泉高致》提出画家要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多角度的审美观照。……这些都表明从古代开始,山水画必须以自然山水作为基础对象,主体的要求要以客体作为最高目的。然,这种流露是自觉的,是主客体在高度和谐统一状态下产生的。所以有了“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有了“搜尽奇峰打草稿”。 所以中国古典山水画美学的特点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与自然同化。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泰山美学与传统山水画的关系 。

  1、壮美与雄奇

  中国古典山水画美学要求山水画要表现宇宙之生机,天地之造化,壮美与雄奇,并把这一原则作为终极的美学追求。泰山自然景观突出的美的特征就是壮美与雄奇。人们所说的“泰山天下雄”,主要指泰山自然地理位置和高拔的地形,形成的雄伟高大的自然景观。在中国的美学范畴中讲的是“壮美与雄奇”,就相当于西方的“ 崇高”这一美学范畴。宗白华先生曾说“美学研究到壮美(崇高),境界乃大,眼界始宽。”说明壮美(崇高)范畴在整个美学史上的意义所在。在西方崇高的基本理论内涵,直接影响了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成为近代美学的一个基本的范畴;在古代中国,荆浩和范宽的《匡庐图》和《溪山行旅图》表现的崇山峻岭,反映了崇高的风格源自伟大的心灵,取决于伟大心灵中庄严的思想和豪迈的激情,由此而产生的对自然中壮丽与雄伟的赞扬,形成的壮美的风格。这也是“仰观宇宙之大”、 “五岳储心胸,峥嵘出笔底”通过表现山川得到体现。

  2、包容与祥和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泰山的历史文化悠久,有“中华文化史的局部缩影”之称,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体现在融道、释、儒于一山的包容性上。泰山的文化特质是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并存。自然景观是她高大雄伟,人文景观是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宗教建筑群。有以碧霞祠和岱庙为首的道教建筑 领衔者,泰山诸神多为道教神祇。道士的符菉有“五岳真形图”,而泰山真形之图列其首。佛教对泰山的影响仅次于道教。前秦皇始元年开始创建佛教寺院,有朗公祠、灵岩寺、普照寺等。著名的佛经摩崖刻石有北朝时期的《泰山经石峪刻石》等。唐代是泰山佛教的鼎盛时期,灵岩寺成为全国四大名刹之一。泰山对海外僧人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元代后日本、越南、高丽僧人都曾旅居灵岩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丘与泰山有着不解之缘,他编定的《诗经》中有“泰山岩岩”的诗句。据《礼记》载,“苛政猛于虎”的千古名言也是孔子过泰山时,见一妇人哭哀而讲出。故《孟子》曰“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为祭祀先儒,后人在泰山修建孔庙。泰山是集融道、释、儒和谐相存的神山、圣山。这和传统中国文化海纳百川、雅俗兼容 精神、和中国画的发展是一致的。 今天 中国画艺术格局的多元化发展,正是泰山文化特质所在,也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所在。

  泰山是一种资源,泰山是一种财富,我们如何能利用和开发这种资源和财富,使我们的文化事业、使中国画的发展有一个新的高度,艺术家们在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中挖掘思想进行实践,是我们这次大会的意义。

  2005年10月在泰山国际文化论坛会议的发言
推荐关键字:于志学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