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泰山美学与山水画创作
作者:于志学 2005-10-31 00:00:00来源:2005泰山文化国际大会泰山美术论坛论文
A-
A+
今天,能够参加这次由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中华文化协会、山东省泰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05泰山文化国际大会的泰山美术论坛,感到非常高兴。前不久,中国美协刚刚在安徽成功举办了第十六届世界美术大会,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今天我们又在泰山脚下以泰山为契机,以泰山人文和自然美学为基础,探讨山水画创作中的人文内涵与时代精神,对弘扬“人文中国,和谐世界”的主题必将起着积极进步的作用。
我今天的发言仅就泰山美学与山水画的创作谈一点看法。
中国山水画的产生和发展是与自然山川丘壑紧密相连的。中国山水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不但表现了丰富的大自然,而且形成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与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国山水画重“表现”略“再现”的美学观念,把天人之间的灵犀相通、天人合一看作创作的最高境界正是中国哲学思想重“心”轻“物”的体现。泰山虽然是大自然形成的自然景观,但经过千百年来已经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把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内涵融于自然之中。
中国山水画主要的功能就是表现“自然”,“自然”这一概念,在中国古典山水画中,是一个重要又富有哲学内涵的范畴。对于古典山水画来说,“自然”就是“道”,就是“真”,就是“生命”。“妙造自然”、“师法自然”无不说明“自然”这一概念在中国古典山水画中的本体地位。
“自然”在中国古典山水画美学中就是指“道”为法则达到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和谐。这种哲学思想对后世人们创作和欣赏山水画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中国山水画诞生在东晋与道家玄学盛行有极密的联系。这一时期,老、庄之学大兴,无论是文学的诗歌领域,还是书画领域都把自然当作至美,至真的对象加以描述和表现。
中国古代的众多山水大家,都以大自然的崇山峻岭为题材,从中发展山水画的美学理念。荆浩的《笔记法》,就是他通过画大山后提炼出的表现自然山水的本体和生命感悟,;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学命题也对审美意象作了高度的概括;张彦远提出的“妙悟自然,物我两忘”是对绘画欣赏心理的一种高度概括;郭熙的《林泉高致》提出画家要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多角度的审美观照。……这些都表明从古代开始,山水画必须以自然山水作为基础对象,主体的要求要以客体作为最高目的。然,这种流露是自觉的,是主客体在高度和谐统一状态下产生的。所以有了“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有了“搜尽奇峰打草稿”。 所以中国古典山水画美学的特点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与自然同化。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泰山美学与传统山水画的关系 。
1、壮美与雄奇
中国古典山水画美学要求山水画要表现宇宙之生机,天地之造化,壮美与雄奇,并把这一原则作为终极的美学追求。泰山自然景观突出的美的特征就是壮美与雄奇。人们所说的“泰山天下雄”,主要指泰山自然地理位置和高拔的地形,形成的雄伟高大的自然景观。在中国的美学范畴中讲的是“壮美与雄奇”,就相当于西方的“ 崇高”这一美学范畴。宗白华先生曾说“美学研究到壮美(崇高),境界乃大,眼界始宽。”说明壮美(崇高)范畴在整个美学史上的意义所在。在西方崇高的基本理论内涵,直接影响了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成为近代美学的一个基本的范畴;在古代中国,荆浩和范宽的《匡庐图》和《溪山行旅图》表现的崇山峻岭,反映了崇高的风格源自伟大的心灵,取决于伟大心灵中庄严的思想和豪迈的激情,由此而产生的对自然中壮丽与雄伟的赞扬,形成的壮美的风格。这也是“仰观宇宙之大”、 “五岳储心胸,峥嵘出笔底”通过表现山川得到体现。
2、包容与祥和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泰山的历史文化悠久,有“中华文化史的局部缩影”之称,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体现在融道、释、儒于一山的包容性上。泰山的文化特质是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并存。自然景观是她高大雄伟,人文景观是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宗教建筑群。有以碧霞祠和岱庙为首的道教建筑 领衔者,泰山诸神多为道教神祇。道士的符菉有“五岳真形图”,而泰山真形之图列其首。佛教对泰山的影响仅次于道教。前秦皇始元年开始创建佛教寺院,有朗公祠、灵岩寺、普照寺等。著名的佛经摩崖刻石有北朝时期的《泰山经石峪刻石》等。唐代是泰山佛教的鼎盛时期,灵岩寺成为全国四大名刹之一。泰山对海外僧人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元代后日本、越南、高丽僧人都曾旅居灵岩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丘与泰山有着不解之缘,他编定的《诗经》中有“泰山岩岩”的诗句。据《礼记》载,“苛政猛于虎”的千古名言也是孔子过泰山时,见一妇人哭哀而讲出。故《孟子》曰“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为祭祀先儒,后人在泰山修建孔庙。泰山是集融道、释、儒和谐相存的神山、圣山。这和传统中国文化海纳百川、雅俗兼容 精神、和中国画的发展是一致的。 今天 中国画艺术格局的多元化发展,正是泰山文化特质所在,也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所在。
泰山是一种资源,泰山是一种财富,我们如何能利用和开发这种资源和财富,使我们的文化事业、使中国画的发展有一个新的高度,艺术家们在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中挖掘思想进行实践,是我们这次大会的意义。
2005年10月在泰山国际文化论坛会议的发言
我今天的发言仅就泰山美学与山水画的创作谈一点看法。
中国山水画的产生和发展是与自然山川丘壑紧密相连的。中国山水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不但表现了丰富的大自然,而且形成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与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国山水画重“表现”略“再现”的美学观念,把天人之间的灵犀相通、天人合一看作创作的最高境界正是中国哲学思想重“心”轻“物”的体现。泰山虽然是大自然形成的自然景观,但经过千百年来已经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把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内涵融于自然之中。
中国山水画主要的功能就是表现“自然”,“自然”这一概念,在中国古典山水画中,是一个重要又富有哲学内涵的范畴。对于古典山水画来说,“自然”就是“道”,就是“真”,就是“生命”。“妙造自然”、“师法自然”无不说明“自然”这一概念在中国古典山水画中的本体地位。
“自然”在中国古典山水画美学中就是指“道”为法则达到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和谐。这种哲学思想对后世人们创作和欣赏山水画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中国山水画诞生在东晋与道家玄学盛行有极密的联系。这一时期,老、庄之学大兴,无论是文学的诗歌领域,还是书画领域都把自然当作至美,至真的对象加以描述和表现。
中国古代的众多山水大家,都以大自然的崇山峻岭为题材,从中发展山水画的美学理念。荆浩的《笔记法》,就是他通过画大山后提炼出的表现自然山水的本体和生命感悟,;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学命题也对审美意象作了高度的概括;张彦远提出的“妙悟自然,物我两忘”是对绘画欣赏心理的一种高度概括;郭熙的《林泉高致》提出画家要对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多角度的审美观照。……这些都表明从古代开始,山水画必须以自然山水作为基础对象,主体的要求要以客体作为最高目的。然,这种流露是自觉的,是主客体在高度和谐统一状态下产生的。所以有了“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有了“搜尽奇峰打草稿”。 所以中国古典山水画美学的特点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与自然同化。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泰山美学与传统山水画的关系 。
1、壮美与雄奇
中国古典山水画美学要求山水画要表现宇宙之生机,天地之造化,壮美与雄奇,并把这一原则作为终极的美学追求。泰山自然景观突出的美的特征就是壮美与雄奇。人们所说的“泰山天下雄”,主要指泰山自然地理位置和高拔的地形,形成的雄伟高大的自然景观。在中国的美学范畴中讲的是“壮美与雄奇”,就相当于西方的“ 崇高”这一美学范畴。宗白华先生曾说“美学研究到壮美(崇高),境界乃大,眼界始宽。”说明壮美(崇高)范畴在整个美学史上的意义所在。在西方崇高的基本理论内涵,直接影响了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成为近代美学的一个基本的范畴;在古代中国,荆浩和范宽的《匡庐图》和《溪山行旅图》表现的崇山峻岭,反映了崇高的风格源自伟大的心灵,取决于伟大心灵中庄严的思想和豪迈的激情,由此而产生的对自然中壮丽与雄伟的赞扬,形成的壮美的风格。这也是“仰观宇宙之大”、 “五岳储心胸,峥嵘出笔底”通过表现山川得到体现。
2、包容与祥和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泰山的历史文化悠久,有“中华文化史的局部缩影”之称,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体现在融道、释、儒于一山的包容性上。泰山的文化特质是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并存。自然景观是她高大雄伟,人文景观是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宗教建筑群。有以碧霞祠和岱庙为首的道教建筑 领衔者,泰山诸神多为道教神祇。道士的符菉有“五岳真形图”,而泰山真形之图列其首。佛教对泰山的影响仅次于道教。前秦皇始元年开始创建佛教寺院,有朗公祠、灵岩寺、普照寺等。著名的佛经摩崖刻石有北朝时期的《泰山经石峪刻石》等。唐代是泰山佛教的鼎盛时期,灵岩寺成为全国四大名刹之一。泰山对海外僧人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元代后日本、越南、高丽僧人都曾旅居灵岩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丘与泰山有着不解之缘,他编定的《诗经》中有“泰山岩岩”的诗句。据《礼记》载,“苛政猛于虎”的千古名言也是孔子过泰山时,见一妇人哭哀而讲出。故《孟子》曰“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为祭祀先儒,后人在泰山修建孔庙。泰山是集融道、释、儒和谐相存的神山、圣山。这和传统中国文化海纳百川、雅俗兼容 精神、和中国画的发展是一致的。 今天 中国画艺术格局的多元化发展,正是泰山文化特质所在,也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所在。
泰山是一种资源,泰山是一种财富,我们如何能利用和开发这种资源和财富,使我们的文化事业、使中国画的发展有一个新的高度,艺术家们在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中挖掘思想进行实践,是我们这次大会的意义。
2005年10月在泰山国际文化论坛会议的发言
推荐关键字:于志学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心灵之歌——略论曹香滨工笔重彩人物画的色2019-12-23
- 冰雪山水画创始人:填补了传统中国水墨画一2018-10-25
- 孤寂的壮美——读于志学2017-10-02
- 首届国际中国书画节亮相佛罗伦萨:中国书画2015-03-18
- 冰雪山水画家114幅作品无偿捐赠“龙博”2014-04-28
- 卢平:探秘北国大自然的生命之源2013-11-29
- 于志学为中国冰雪画诞生地立碑2013-07-08
- 卢平:探索艺术的终极意义2013-05-20
- 艺术市场混乱困局的“别样”突围2012-11-16
- 书画认知与管理专家会在湖南召开2012-11-08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