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我的三极绘画
作者:于志学 1999-12-31 00:00:00来源:《江苏画刊》
A-
A+
我对冰雪山水画的研究,已有整整四十个年头。 在这漫长的四十年里,我在没有前人留下任何参照系的情形下, 苦心孤诣、反复摸索、孜孜以求中国画新的表现题材和新的表现内容, 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逐步成熟, 从无样式到创造出新样式,使反映北国风光的中国画新画种--冰雪山水画终于冲破重重阻力破土而出。临近世纪之未,当我静下心来, 总要细细回顾和思索我这四十年里走过的路程。我这四十年, 基本可以概括分为二个里程、三个阶段。从1960年开始研究雪景画, 我改革了中国画的调剂,寻找到了表现冰雪山水画的生命线--矾水水痕线, 有了初步的冰雪山水画的模式, 直到我在大自然中发现了“雪地上的河水总是黑的”这一自然现象, 克服了画面墨气不足的弊病,创造出冰雪山水画一系列技法,在1979 年我的绘画样式被舆论界命名为“冰雪山水画”的这一时期, 是我研究冰雪山水画的第一个里程。这个时间,经历了二十年。在冰雪山水画产生之后, 我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又进一步拓展到“三极绘画”和“南方雪景画”前后又经历了二十载。 这二十载是我研究冰雪山水画的第二个里程。在这四十年间两个里程的探索实践、创造过程中, 我走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造出一系列冰雪山水画新技法, 形成中国画的新样式
第二阶段:表现冰雪的微观世界、继续完善冰雪山水画技法
第三阶段:表现冰雪的宏观世界、反映世界性题材、 进行“三极绘画”和“南方雪景画”等。
现在人们常爱说“走向世界”。我想, 走向世界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含义,一是要了解、掌握世界艺术发展的动态、趋势, 走在时代的前列;二是要表现世界性题材; 三是要创造出具有世界通用的艺术语言符号。否则,即使是把画室搬到世界最现代、 最新潮之处,画笔下依旧是小桥流水人家,也不能算作走向世界。
我在1989年以后开始表现冰雪的宏观世界,1993 年开始研究“三极绘画”,即南极、北极和中极珠穆朗玛峰。当时有人问我,你的雪松画得很有造诣,为什么还要画尚不成熟的三极。 我就回答说,我画三极有三个意义,其一,三极是全人类的, 是世界性题材;其二,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中国画, 什么都可以表现,什么都可入画,但在历史上,中国画却不能画冰,也不能表现南极和北极。 这就证明中国画还有待于继续挖掘和丰富。其三,南北两极, 如同我们祖先早就认识到的阴阳八卦太极图一样,在宇宙万物中即对立又统一,地球的这两极,一高一低,一阴一阳,一正一负,一个是大陆,一个是海洋。 画三极正是具体体现祖国传统文化道家思想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根源, 道是宇宙一切事物的根本,通过表现三极, 进一步揭示中国画的本质并以此证明我们中华民族是大智大慧的民族,宇宙是奥妙无穷、 完美和谐和生生不息,我们独具魅力的东方艺术中国画, 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她作为东方艺术的瑰宝, 将会并流进入世界艺术大潮,不断放射异彩。
号称世界“极域”的三极,是令人向往和充满神秘感的空间,也是人类征服大自然的最后一个圣地。三极, 不仅是科学家梦想的天地,对我们画家来说,表现这样一个题材,也是一个挑战。
我画南极,通过静止的冰山和波动的海洋这一对矛盾体, 表现大自然寂静时的坚忍和安详,动荡时的对抗和变化, 以体现我追求中国画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思想。 通过描绘南极冰川和南极居民企鹅间的鱼水之情, 描写和赞美寒带冰雪世界的温柔和妩媚,感叹大自然在如此严寒残酷的自然环境下, 依然有生命存在的奇妙和宽容的宝贵品格。因此我在表现手段上, 着力刻画像母亲那样无私、平静和宽阔的大海,来映衬冰川的坚硬、刚毅。
我画北极,要着重描写北极的荒蒙、空寂和神奇。 北极那充满空旷和野性的冲动,将人带入一种久违的杳古之情。 那被极地印地安人和爱斯基摩人奉为神明的北极熊、北极狼和乌鸦, 切切实实地反映了人类的回归思想。而那古老的神话传说, 白雪公主和圣诞老人就是善良和祝福的象征, 把一切美好和幸福播洒到人间。北极还有宇宙最最神奇之举--北极光, 它存有太多人类不可知的奥秘,它瞬息即逝、神秘莫测,带给人们太多的神往, 召唤人们去捕捉人类心灵和大自然感应的火花闪烁, 给人类安上想象的翅膀,去驰骋在辽阔的宇宙空间, 歌颂人类探索求知的勇往无前精神。在表现北极的艺术手段上,我一直思索, 中国画的泼墨技法,是自由浸润,没有定格的向外扩散, 是最适合表现极光飞逝、闪烁和瞬间变化的长项, 但如何用泼墨把极光的特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勿须说, 这种表现方法还没有他人尝试过。 我要通过我的艺术实践把泼墨的特点和极光的属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我心目中的北极。
我画中极,主要反映一种终极思想。 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处,也是地球最接近天体的圣地。冰川雪山象征着父亲,崇高、威严、雄浑、刚毅,在酷似冷峻的外表下, 包容着最伟大的奉献精神--消融自己,滋润万物,它汇入长江、黄河, 养育华夏大地的人民,成为炎黄子孙的文化摇篮。 冰山能使生命顽强者得到馈赠,也能令意志薄弱者消沉、死亡。 我画中极要表现它最为本质的特征,通过艺术处理,把冰川画得寒凝、陡峭、冰冷、纯洁,彻底消除繁华浮躁之貌,以表现不具任何生灵的“不生”、“不灭”、“无情”、“无名”的永存形态。 只有创造出这种“超时空”的概念和面貌,才能表现中国画这种“道已平,法已平,心境无平”的心法天然、大彻、大悟境界。因此, 我在艺术处理上果断地删繁就简,简到近“无”时,就是最大的“有”, 以达到“领其心,造其境”、“天地虚无上下空”的意境。
三极绘画,是我研究冰雪山水画的最后阶段, 是我的“墨有韵、白有光”、“冷逸之美”、 “中国画第三审美内涵”的美学思想的进一步体现,也是我晚年献给二十一世纪的礼物。 当我的理想和我的追求得以实现后,我将悄然地回到我使命的终极, 去表现回味无穷的抽象世界,因为冰雪本身就是抽象的。
《江苏画刊》1999年6期、《雪原漫笔》第108页
第一阶段:创造出一系列冰雪山水画新技法, 形成中国画的新样式
第二阶段:表现冰雪的微观世界、继续完善冰雪山水画技法
第三阶段:表现冰雪的宏观世界、反映世界性题材、 进行“三极绘画”和“南方雪景画”等。
现在人们常爱说“走向世界”。我想, 走向世界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含义,一是要了解、掌握世界艺术发展的动态、趋势, 走在时代的前列;二是要表现世界性题材; 三是要创造出具有世界通用的艺术语言符号。否则,即使是把画室搬到世界最现代、 最新潮之处,画笔下依旧是小桥流水人家,也不能算作走向世界。
我在1989年以后开始表现冰雪的宏观世界,1993 年开始研究“三极绘画”,即南极、北极和中极珠穆朗玛峰。当时有人问我,你的雪松画得很有造诣,为什么还要画尚不成熟的三极。 我就回答说,我画三极有三个意义,其一,三极是全人类的, 是世界性题材;其二,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中国画, 什么都可以表现,什么都可入画,但在历史上,中国画却不能画冰,也不能表现南极和北极。 这就证明中国画还有待于继续挖掘和丰富。其三,南北两极, 如同我们祖先早就认识到的阴阳八卦太极图一样,在宇宙万物中即对立又统一,地球的这两极,一高一低,一阴一阳,一正一负,一个是大陆,一个是海洋。 画三极正是具体体现祖国传统文化道家思想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根源, 道是宇宙一切事物的根本,通过表现三极, 进一步揭示中国画的本质并以此证明我们中华民族是大智大慧的民族,宇宙是奥妙无穷、 完美和谐和生生不息,我们独具魅力的东方艺术中国画, 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她作为东方艺术的瑰宝, 将会并流进入世界艺术大潮,不断放射异彩。
号称世界“极域”的三极,是令人向往和充满神秘感的空间,也是人类征服大自然的最后一个圣地。三极, 不仅是科学家梦想的天地,对我们画家来说,表现这样一个题材,也是一个挑战。
我画南极,通过静止的冰山和波动的海洋这一对矛盾体, 表现大自然寂静时的坚忍和安详,动荡时的对抗和变化, 以体现我追求中国画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思想。 通过描绘南极冰川和南极居民企鹅间的鱼水之情, 描写和赞美寒带冰雪世界的温柔和妩媚,感叹大自然在如此严寒残酷的自然环境下, 依然有生命存在的奇妙和宽容的宝贵品格。因此我在表现手段上, 着力刻画像母亲那样无私、平静和宽阔的大海,来映衬冰川的坚硬、刚毅。
我画北极,要着重描写北极的荒蒙、空寂和神奇。 北极那充满空旷和野性的冲动,将人带入一种久违的杳古之情。 那被极地印地安人和爱斯基摩人奉为神明的北极熊、北极狼和乌鸦, 切切实实地反映了人类的回归思想。而那古老的神话传说, 白雪公主和圣诞老人就是善良和祝福的象征, 把一切美好和幸福播洒到人间。北极还有宇宙最最神奇之举--北极光, 它存有太多人类不可知的奥秘,它瞬息即逝、神秘莫测,带给人们太多的神往, 召唤人们去捕捉人类心灵和大自然感应的火花闪烁, 给人类安上想象的翅膀,去驰骋在辽阔的宇宙空间, 歌颂人类探索求知的勇往无前精神。在表现北极的艺术手段上,我一直思索, 中国画的泼墨技法,是自由浸润,没有定格的向外扩散, 是最适合表现极光飞逝、闪烁和瞬间变化的长项, 但如何用泼墨把极光的特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勿须说, 这种表现方法还没有他人尝试过。 我要通过我的艺术实践把泼墨的特点和极光的属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我心目中的北极。
我画中极,主要反映一种终极思想。 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处,也是地球最接近天体的圣地。冰川雪山象征着父亲,崇高、威严、雄浑、刚毅,在酷似冷峻的外表下, 包容着最伟大的奉献精神--消融自己,滋润万物,它汇入长江、黄河, 养育华夏大地的人民,成为炎黄子孙的文化摇篮。 冰山能使生命顽强者得到馈赠,也能令意志薄弱者消沉、死亡。 我画中极要表现它最为本质的特征,通过艺术处理,把冰川画得寒凝、陡峭、冰冷、纯洁,彻底消除繁华浮躁之貌,以表现不具任何生灵的“不生”、“不灭”、“无情”、“无名”的永存形态。 只有创造出这种“超时空”的概念和面貌,才能表现中国画这种“道已平,法已平,心境无平”的心法天然、大彻、大悟境界。因此, 我在艺术处理上果断地删繁就简,简到近“无”时,就是最大的“有”, 以达到“领其心,造其境”、“天地虚无上下空”的意境。
三极绘画,是我研究冰雪山水画的最后阶段, 是我的“墨有韵、白有光”、“冷逸之美”、 “中国画第三审美内涵”的美学思想的进一步体现,也是我晚年献给二十一世纪的礼物。 当我的理想和我的追求得以实现后,我将悄然地回到我使命的终极, 去表现回味无穷的抽象世界,因为冰雪本身就是抽象的。
《江苏画刊》1999年6期、《雪原漫笔》第108页
推荐关键字:于志学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心灵之歌——略论曹香滨工笔重彩人物画的色2019-12-23
- 冰雪山水画创始人:填补了传统中国水墨画一2018-10-25
- 孤寂的壮美——读于志学2017-10-02
- 首届国际中国书画节亮相佛罗伦萨:中国书画2015-03-18
- 冰雪山水画家114幅作品无偿捐赠“龙博”2014-04-28
- 卢平:探秘北国大自然的生命之源2013-11-29
- 于志学为中国冰雪画诞生地立碑2013-07-08
- 卢平:探索艺术的终极意义2013-05-20
- 艺术市场混乱困局的“别样”突围2012-11-16
- 书画认知与管理专家会在湖南召开2012-11-08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