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邱瑞敏的油画艺术感言
作者:邱瑞敏 2005-12-31 00:00:00来源:互联网
A-
A+
中国人以油画材料和技法,表现中国人眼中的风景,这应当是中国油画史研究者,中国油画创作的实践者和评论者,都应关注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在中国近代至当代的不同历史时期,已经出现了不同的选择方案。中国画家出于传统相承的文化心理,面对自然,从“眼见”到“心悟”,会涉及一系列独特的审美历程。“意境”,便是中国传统绘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对应笔墨材料,通过笔之线性、墨之濡化所构建的程式,依照文人画家的视觉心理,其所见的风景便是“澄怀昧象”,无论师古人还是师造化,这种风景已经转化为具有意境的山水。然而,当中国画家改换另类“丹青”,则面临着“实境”的风景图式传统,这就无疑需要进行一系列复杂而微妙的融合过程。这种过程,应是将语言材料与图像关系进行新的调整,而这种调整的关键,在于“意境”与“实境”的微妙转换,其来自传统绘画语言和外来绘画语言所共同构建的新图式。
邱瑞敏先生正是这一代画家中的代表性一员。20世纪60年代初他作为上海美专油画专业的高材生,系统地接受了以苏派为主体的学院派造型教育和训练。“踏入绘画大门时,就被这一门有着力度和表现力的手段所吸引……我接受写实主义支配,每一幅画都是细心观察、分析形体严整、构图匀称、精雕细琢,一丝不苟地师法对象。”70年代后期,正值他所在的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在国内声誉鼎盛之际,大量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使邱先生扎实的油画写实技艺获得了充分的展示。“长期的人物画创作,使我熟练了写真的技巧。然而,我不断地思索如何更进一步地发展艺术的自我。我欲变,但十分艰巨。”
通过不懈的求索,邱瑞敏先生领悟到“学得深最后能走出来,将是成功之路”。“三次赴美讲学交流给了我充分的时间更进一步地拜读大师。同时在普拉特学院讲学和维吉尼亚学院示范,广泛地接触使我的艺术思维起了变化。最后一次在美国待了两年多,其间又赴欧洲。我在欧美风景系列画中开始了一次变革。”这一变革,对邱瑞敏先生意味深长。80至90年代,他数次赴欧美考察讲学,他的艺术观念和油画体验开始出现转机。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风景油画,集中地反映了画家技巧手法和风格样式的转型。这种转型,用他自己的概括,大致为:一、充满生命力的韵律(沉浸于江南风情和异国风物及表现);二、趋向粗犷的表现手法(潇洒自如的笔触和刚劲有力的墨线勾勒);三、深厚感为一贯之风尚(运用反复多层画法,讲究油画用笔之道);四、加强色彩感:肌理的处理效果趋于丰富、厚实和神秘。这些创作心得,相信在邱先生的不断创作努力中,会获得新的发展和表现。但其中最具有个性化的风格倾向,是线与色的浑厚交织。他笔下的风景便是最好的载体。
在邱瑞敏先生丰富的艺术阅历中,有两个展览曾经被他着重提及。一次是在中国上海美术馆举办的黄宾虹回顾展,作为传统派大师,黄宾虹所显示的艺术需要甘于数十年不为人所知的无畏气度,使他深切感受艺术探索的持之以恒。另一次是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行的凡?高生命最后100天作品展。作为现代派大师,凡?高所体现的“血液奔腾”和“潜意识悚动”的艺术生命激情,使他矢志虔诚地投入艺术的执著追求。这两个展览所传达的精神,契合了画家艺术求索历程的心声。正如他将他的老师、中国油画前辈吴大羽先生的教导,化为他对绘画精粹的感悟,那就是“真谛与超然”。事实上,邱瑞敏先生从以往古典主义和苏派绘画传统模式中“改弦更张”,在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多种现代绘画风格的借鉴中“为我所取”,从中透视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体悟,逐渐达到豁然开朗的无法之法的自由境地。
这个问题,在中国近代至当代的不同历史时期,已经出现了不同的选择方案。中国画家出于传统相承的文化心理,面对自然,从“眼见”到“心悟”,会涉及一系列独特的审美历程。“意境”,便是中国传统绘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对应笔墨材料,通过笔之线性、墨之濡化所构建的程式,依照文人画家的视觉心理,其所见的风景便是“澄怀昧象”,无论师古人还是师造化,这种风景已经转化为具有意境的山水。然而,当中国画家改换另类“丹青”,则面临着“实境”的风景图式传统,这就无疑需要进行一系列复杂而微妙的融合过程。这种过程,应是将语言材料与图像关系进行新的调整,而这种调整的关键,在于“意境”与“实境”的微妙转换,其来自传统绘画语言和外来绘画语言所共同构建的新图式。
邱瑞敏先生正是这一代画家中的代表性一员。20世纪60年代初他作为上海美专油画专业的高材生,系统地接受了以苏派为主体的学院派造型教育和训练。“踏入绘画大门时,就被这一门有着力度和表现力的手段所吸引……我接受写实主义支配,每一幅画都是细心观察、分析形体严整、构图匀称、精雕细琢,一丝不苟地师法对象。”70年代后期,正值他所在的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在国内声誉鼎盛之际,大量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使邱先生扎实的油画写实技艺获得了充分的展示。“长期的人物画创作,使我熟练了写真的技巧。然而,我不断地思索如何更进一步地发展艺术的自我。我欲变,但十分艰巨。”
通过不懈的求索,邱瑞敏先生领悟到“学得深最后能走出来,将是成功之路”。“三次赴美讲学交流给了我充分的时间更进一步地拜读大师。同时在普拉特学院讲学和维吉尼亚学院示范,广泛地接触使我的艺术思维起了变化。最后一次在美国待了两年多,其间又赴欧洲。我在欧美风景系列画中开始了一次变革。”这一变革,对邱瑞敏先生意味深长。80至90年代,他数次赴欧美考察讲学,他的艺术观念和油画体验开始出现转机。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风景油画,集中地反映了画家技巧手法和风格样式的转型。这种转型,用他自己的概括,大致为:一、充满生命力的韵律(沉浸于江南风情和异国风物及表现);二、趋向粗犷的表现手法(潇洒自如的笔触和刚劲有力的墨线勾勒);三、深厚感为一贯之风尚(运用反复多层画法,讲究油画用笔之道);四、加强色彩感:肌理的处理效果趋于丰富、厚实和神秘。这些创作心得,相信在邱先生的不断创作努力中,会获得新的发展和表现。但其中最具有个性化的风格倾向,是线与色的浑厚交织。他笔下的风景便是最好的载体。
在邱瑞敏先生丰富的艺术阅历中,有两个展览曾经被他着重提及。一次是在中国上海美术馆举办的黄宾虹回顾展,作为传统派大师,黄宾虹所显示的艺术需要甘于数十年不为人所知的无畏气度,使他深切感受艺术探索的持之以恒。另一次是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行的凡?高生命最后100天作品展。作为现代派大师,凡?高所体现的“血液奔腾”和“潜意识悚动”的艺术生命激情,使他矢志虔诚地投入艺术的执著追求。这两个展览所传达的精神,契合了画家艺术求索历程的心声。正如他将他的老师、中国油画前辈吴大羽先生的教导,化为他对绘画精粹的感悟,那就是“真谛与超然”。事实上,邱瑞敏先生从以往古典主义和苏派绘画传统模式中“改弦更张”,在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多种现代绘画风格的借鉴中“为我所取”,从中透视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体悟,逐渐达到豁然开朗的无法之法的自由境地。
推荐关键字:邱瑞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新文科背景下美术教育的未来”主题学术研2022-01-18
- 共同的家园--“一带一路”国家美术作品展于2020-11-03
- 雕塑《升》在纽约联合国落成典礼2013-10-20
- 两次在中南海作画2015-03-12
- 邱瑞敏院长教学指导2021-04-12
- 写邱瑞敏2019-06-27
- 探索·对话——2013江浙沪油画名家写生学术2019-04-26
- 回想起孟光老师2019-03-20
- 足迹——在画布上延伸 丨1207 邱瑞敏讲座回2018-12-20
- 美术新闻报道:同道——邱瑞敏 吴慧明艺术研2018-11-23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