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风格独特宋哥窑
作者:程美东 2006-02-10 11:08:07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宋代哥窑瓷器的造型庄重、古朴典雅,釉色淡雅自然,尤以独特神奇的纹片为装饰而著称。清代乾隆皇帝曾写下十首赞颂哥窑瓷器的诗篇,其中《粉青葵瓣口盘》一诗中曰:“色暗纹彰质未经,哥窑因此得称名。”另一首《曝书亭集砚铭》赞道:“丛台澄泥邺官瓦,未若哥窑古而雅。绿如春波停不泻,以石为之出其下。”
哥窑是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一。宋人文献没有哥窑的记载,元人孔齐首次提及哥哥洞窑,他在《至正直记》里有“乙未(1355年)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器看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可见至晚自元未起,哥窑已被认定为宋代名窑,而且当作重要收藏对象。把哥窑列为宋代五大名窑,最早见于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该书有“内库所世故柴、汝、官、哥、钧、定”的记载。由于哥窑窑址至今还未找到确切公认的窑址,因此给它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但是,我们的先辈们对宋代哥窑进行着不间断的探讨和研究,特别是近代我国的陶瓷界、考古界、科技界等专家学者及工作人员,承前启后地进行深入、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以已故的我国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为代表,在不计其数的凡属哥窑类型的器物中,进行分类、排比、对照中筛选出为数极为稀少的器物,认定为传世哥窑瓷器。这种传世哥窑瓷器指的是元人孔齐在《至正直记》时所记载的“旧造”哥窑瓷器,而不是其他窑的产品,更不是后世各朝代的仿制品。
传世哥窑瓷器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国外一些大型博物馆及少数收藏家手中。这些传世哥窑瓷器造型有碗、盘、碟、洗、瓶、鱼耳炉、罐等。烧制时大多采用垫烧工艺,个别用支钉支烧。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呈黑灰、深灰有紫口铁足的现象,浅灰、土黄的没有紫口铁足。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也有砂米黄、浅灰青、米黄色等。釉面均有纹片,有大小纹片相结合,有纹片非常细小的鱼子纹,有大纹片呈黑色,小纹片呈黄色的全丝铁线,有的纹片仅为一色。纹片按颜色来区分,有鳝血、金丝铁线,有浅黄鱼子纹等。按开片的形状来区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百圾碎、鱼子纹等。
现在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传世哥窑瓷器中,尤其是那件鱼耳炉闻名天下。笔者收藏一件宋代哥窑鱼耳炉,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它风格独特的丰姿神采。炉高10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10.7厘米。炉体为圆形,胎体厚重,矮圈足,口微敝,口沿圆滑,呈泥鳅背形状,腹外鼓,腹下部逐渐往内收,颈腹之间对称地竖向堆塑鱼形耳一对,整个造型新颖独特,自然大方,沉稳凝重,给人以浑厚稳重之感。特别是对称的鱼耳,堆贴的恰到好处,既能使器物利用鱼耳曲线变化产生动感之美,又能使其作为祭祀供神之器显得庄严端庄。器物内外均施釉,圈足露胎外呈浅黄色,胎呈浅灰色,胎质较粗。敲击器物,没有那种悦耳的金石声,而是近似噗噗的哑声。釉层较厚,灰白中带微青色,素雅莹净,滋润如玉。釉呈失透乳浊状,并有不觉察的缩釉现象,釉至足端露胎处不太整齐,口沿没有紫口的特征。用三十倍显微镜观察,其间能看到隐隐约约、非常细小的小气泡,俗称“聚沫攒珠”。整个造型庄严高贵,特别是釉面上有纵横交错的大小纹片,上紧下宽,结合自然紧密,匀整而清晰,纹线呈黑色,整个器物看起来好像用一块块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美石堆贴而成,使人感到是一件天衣无缝、巧压天工的杰作,正如清代乾隆皇帝在诗中所赞颂:“以石为之出其下”。
宋代哥窑瓷器自诞生之后,这种风格独特的瓷器品种盛烧不衰,赓续相继,历代文人雅士为文作诗,赞不绝口。特别是釉面那种层层叠叠、千奇百态的开片纹饰,不但开创了我国陶瓷史上审美的新情趣,而且确有“巧如范金,清比琢玉”之感,在宋代五大名窑中首屈一指。
哥窑是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一。宋人文献没有哥窑的记载,元人孔齐首次提及哥哥洞窑,他在《至正直记》里有“乙未(1355年)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器看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可见至晚自元未起,哥窑已被认定为宋代名窑,而且当作重要收藏对象。把哥窑列为宋代五大名窑,最早见于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该书有“内库所世故柴、汝、官、哥、钧、定”的记载。由于哥窑窑址至今还未找到确切公认的窑址,因此给它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但是,我们的先辈们对宋代哥窑进行着不间断的探讨和研究,特别是近代我国的陶瓷界、考古界、科技界等专家学者及工作人员,承前启后地进行深入、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以已故的我国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为代表,在不计其数的凡属哥窑类型的器物中,进行分类、排比、对照中筛选出为数极为稀少的器物,认定为传世哥窑瓷器。这种传世哥窑瓷器指的是元人孔齐在《至正直记》时所记载的“旧造”哥窑瓷器,而不是其他窑的产品,更不是后世各朝代的仿制品。
传世哥窑瓷器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国外一些大型博物馆及少数收藏家手中。这些传世哥窑瓷器造型有碗、盘、碟、洗、瓶、鱼耳炉、罐等。烧制时大多采用垫烧工艺,个别用支钉支烧。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呈黑灰、深灰有紫口铁足的现象,浅灰、土黄的没有紫口铁足。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也有砂米黄、浅灰青、米黄色等。釉面均有纹片,有大小纹片相结合,有纹片非常细小的鱼子纹,有大纹片呈黑色,小纹片呈黄色的全丝铁线,有的纹片仅为一色。纹片按颜色来区分,有鳝血、金丝铁线,有浅黄鱼子纹等。按开片的形状来区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百圾碎、鱼子纹等。
现在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传世哥窑瓷器中,尤其是那件鱼耳炉闻名天下。笔者收藏一件宋代哥窑鱼耳炉,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它风格独特的丰姿神采。炉高10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10.7厘米。炉体为圆形,胎体厚重,矮圈足,口微敝,口沿圆滑,呈泥鳅背形状,腹外鼓,腹下部逐渐往内收,颈腹之间对称地竖向堆塑鱼形耳一对,整个造型新颖独特,自然大方,沉稳凝重,给人以浑厚稳重之感。特别是对称的鱼耳,堆贴的恰到好处,既能使器物利用鱼耳曲线变化产生动感之美,又能使其作为祭祀供神之器显得庄严端庄。器物内外均施釉,圈足露胎外呈浅黄色,胎呈浅灰色,胎质较粗。敲击器物,没有那种悦耳的金石声,而是近似噗噗的哑声。釉层较厚,灰白中带微青色,素雅莹净,滋润如玉。釉呈失透乳浊状,并有不觉察的缩釉现象,釉至足端露胎处不太整齐,口沿没有紫口的特征。用三十倍显微镜观察,其间能看到隐隐约约、非常细小的小气泡,俗称“聚沫攒珠”。整个造型庄严高贵,特别是釉面上有纵横交错的大小纹片,上紧下宽,结合自然紧密,匀整而清晰,纹线呈黑色,整个器物看起来好像用一块块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美石堆贴而成,使人感到是一件天衣无缝、巧压天工的杰作,正如清代乾隆皇帝在诗中所赞颂:“以石为之出其下”。
宋代哥窑瓷器自诞生之后,这种风格独特的瓷器品种盛烧不衰,赓续相继,历代文人雅士为文作诗,赞不绝口。特别是釉面那种层层叠叠、千奇百态的开片纹饰,不但开创了我国陶瓷史上审美的新情趣,而且确有“巧如范金,清比琢玉”之感,在宋代五大名窑中首屈一指。
推荐关键字:瓷器投资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北宋耀州窑青瓷花插 点缀生活感受岁月轮回变2014-06-26
- 瓷器投资空间大 10年价值增8倍2013-12-31
- 名家鉴赏:康熙青花辛夷寿石图花觚2012-07-19
- 瓷器上画国画的江城女画家2012-04-10
- 2012年艺术陶瓷市场展望2012-03-29
- 中国浅绛彩瓷的压卷之作2012-03-28
- 单色釉瓷真实价值必然回归2011-10-31
- 现代工艺瓷极具收藏潜力2011-08-08
- 下一个天价可能是瓷器或杂项2010-09-14
- 伤残与古陶瓷鉴定2008-09-17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