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紫檀笔筒鉴赏
作者:陈连勇 2006-02-09 14:58:30来源:中华博物网
A-
A+
紫檀,又名“紫枬”,亦称“青龙木”,属豆科常绿乔木,深棕红色。由于生长期长达百年以上,因而质地坚硬致密,在各种硬木材质中比重最重,达每立方尺52公斤,有入水而沉,不变形,不腐朽等特性。因此,历代都将它视为首选木材。早在公元三世纪(东汉晚期)崔豹即在其所著《古今注》一书中提及紫檀。到了明代,历朝统治者更加重视对紫檀的采伐,郑和七下西洋的一个重要目的即是为此。因此,紫檀在有明一代,被悉数采伐殆尽。至清朝康熙时,采取海禁政策,严禁海外贸易,因此清宫所用紫檀均为明代宫藏旧料,故使用时极其节省。“雍正三年九月二十六日,朗中赵之为请用紫檀木事过怡亲王,奉王谕:‘应用多少向户部行取,尔等节省着用,不可过费,遵此。’”其后“又启怡亲王,造办处收贮紫檀木俱已用完,现今上交所做活计等并无应用材料,欲将圆明园工程处档子房收贮外省解来入宫紫檀木行取十数根备用等语。奉王谕:‘准行取,遵此。’”由以上二条史料可知,紫檀木在清朝时,是须向亲王请示后方可使用,其珍稀程度,可见一斑。对紫檀的珍视,并非中国人所独有,欧洲人更是视为珍宝。欧洲人最早仅见过紫檀的小件器物,直至清末,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始见有紫檀大器,因而疯狂掠夺,运送回国。
由于紫檀生长期长达百年以上,所以很多树干都会出现中空现象,即“十檀九空”的说法。对于中空的紫檀材料,中国人不但不弃,反而经过文人的巧妙构思,工匠的巧夺天工,制成颇具文人雅趣的笔筒,构成当今收藏的一个主要题材。紫檀笔筒的制作,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依托中空材质,琢圆而成;一种是用六片左右的紫檀木拼镶而成。紫檀笔筒的装饰手法大致有如下几种:一、素身:全身朴素无工,以便更好地展现紫檀木的纹理之美。(图1)。二、瘤雕:周身仿照树瘤形状雕琢,呈现自然之美(图2)。三、浅刻:在笔筒表面用浅线条琢刻出山水、花卉、螭龙等图案,借以抒发文人情怀(图3、4、5)。四、浮雕:在笔筒的表面用高浮雕手法,雕琢花卉、山水、人物等图案(图6)。五、镶嵌:在笔筒表面用嵌银丝、嵌螺钿、嵌百宝等手法,构成图案。(图7)。六、漆绘:在紫檀笔筒的表面用大漆绘底漆,金漆绘各种吉祥图案(图8)。鉴于紫檀材质的珍稀,加之紫檀笔筒的制作,较多地倾注了文人的情趣,使得紫檀笔筒历来都受到收藏家的青睐。综观国内的拍卖市场,自1994年开始,每场拍卖的紫檀笔筒价格,均在4、5万元左右。1998年,随着经济的恢复和人们对紫檀的进一步认识,使得紫檀笔筒的价格平均升至10万元左右。特别提到了1999年秋和2000年春季拍卖会时,紫檀笔筒的精品更高达20—30万元,成为市场追捧的热点,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紫檀笔筒的重视。
由于紫檀笔筒价格的一路攀升,使得一些人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采取各种方法作伪。如采用旧筒新工的方法,即利用旧的素紫檀笔筒,重新加工雕刻,谋取商价。再如用其它木材仿冒,将其它木材用颜料染深,并在底部暗藏少量金属,以增加手头重量,冒充紫檀,收藏者应注意鉴别。
由于紫檀生长期长达百年以上,所以很多树干都会出现中空现象,即“十檀九空”的说法。对于中空的紫檀材料,中国人不但不弃,反而经过文人的巧妙构思,工匠的巧夺天工,制成颇具文人雅趣的笔筒,构成当今收藏的一个主要题材。紫檀笔筒的制作,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依托中空材质,琢圆而成;一种是用六片左右的紫檀木拼镶而成。紫檀笔筒的装饰手法大致有如下几种:一、素身:全身朴素无工,以便更好地展现紫檀木的纹理之美。(图1)。二、瘤雕:周身仿照树瘤形状雕琢,呈现自然之美(图2)。三、浅刻:在笔筒表面用浅线条琢刻出山水、花卉、螭龙等图案,借以抒发文人情怀(图3、4、5)。四、浮雕:在笔筒的表面用高浮雕手法,雕琢花卉、山水、人物等图案(图6)。五、镶嵌:在笔筒表面用嵌银丝、嵌螺钿、嵌百宝等手法,构成图案。(图7)。六、漆绘:在紫檀笔筒的表面用大漆绘底漆,金漆绘各种吉祥图案(图8)。鉴于紫檀材质的珍稀,加之紫檀笔筒的制作,较多地倾注了文人的情趣,使得紫檀笔筒历来都受到收藏家的青睐。综观国内的拍卖市场,自1994年开始,每场拍卖的紫檀笔筒价格,均在4、5万元左右。1998年,随着经济的恢复和人们对紫檀的进一步认识,使得紫檀笔筒的价格平均升至10万元左右。特别提到了1999年秋和2000年春季拍卖会时,紫檀笔筒的精品更高达20—30万元,成为市场追捧的热点,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紫檀笔筒的重视。
由于紫檀笔筒价格的一路攀升,使得一些人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采取各种方法作伪。如采用旧筒新工的方法,即利用旧的素紫檀笔筒,重新加工雕刻,谋取商价。再如用其它木材仿冒,将其它木材用颜料染深,并在底部暗藏少量金属,以增加手头重量,冒充紫檀,收藏者应注意鉴别。
推荐关键字:文房四宝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铜墨盒:鲜为人知的文房藏品2018-11-13
- 丹青雅器方寸写心 文房四宝行业现状系列调查2018-04-09
- 铜墨盒:从最后的文玩到文房收藏新秀2018-04-11
- 铜墨盒:从“最后的文玩”到文房收藏新秀2018-04-11
- 北京文房四宝博览会|海峡两岸同心携手,打造2018-03-30
- 冻石·文房墨宝:《笔洗》2018-02-28
- 元祐文人与无心散卓笔2017-11-20
- 小文房,大市场——文房雅玩收藏的起点与归2017-10-02
- 安徽文房四宝走产业化道路 内销外输向高层次2017-10-30
- 安徽宣城上演文房四宝“文化嘉年华”2017-10-30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