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泉州民间藏馆调查
作者:吴志滨 2006-01-20 11:33:20来源:中国商报网
A-
A+
福建泉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这里沉淀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当然也包括收藏文化。近几年,泉州家庭藏馆的发展如火如荼。为了探究泉州收藏文化的历史渊源,泉州师院人文学院集藏协会专门成立了“探索泉州集藏文化之旅”考察队。而笔者作为其中一名成员,也带着对泉州家庭藏馆的现状、特点、未来发展前景等问题,对泉州民间收藏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
民间藏馆数量多
泉州是一座保持着浓厚历史韵味又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港口城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愿意把一些时间和金钱花在文化生活方面;另一方面,随着投资意识的不断深化、投资范围的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人在收藏投资中尝到了甜头。与此同时,政府也更加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以及文化市场的整治和维护。如今,泉州收藏热方兴未艾,收藏活动迅猛发展,收藏市场人气旺盛,各类民间收藏馆也相继建立。
现在,民间收藏馆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泉州许多收藏家在拥有丰富藏品的同时,也都因地制宜地办起了民间收藏馆。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泉州市区有民间收藏馆两家:陈昌明主藏陶制酒瓶、原装酒的“陶醉轩”,傅志雄主藏书刊、报纸、烟标的“长志斋”;晋江市两家:陈树林主藏古籍、谱牒的“拓风斋”,曾华衡主藏古籍的“滴水斋”;泉港区1家:刘能海主藏民俗石具的“达港石具博物馆”。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很多收藏家因为受到场地、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只能在家中开辟一个家庭式的收藏馆。
馆主工薪阶层多
泉州民间收藏馆馆主均为业余收藏爱好者,大都有自己的职业,属于工薪阶层。“陶醉轩”主人陈昌明任职于泉州某风景名胜区;“长志斋”主人傅志雄则是泉州一所学院的教师;“拓风斋”主人陈树林是一家大酒店的员工。
他们都是“上班族”,平时白天忙于工作,晚上整理藏品、参阅相关资料。到了周末,他们又辗转于文化市场或忙于参加收藏组织的各种活动。这样一来,他们不可能有太多时间用于开放收藏馆或者举办收藏展览。
藏品重展轻研究
收藏是一种很费时的活动,除了四方集藏外,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藏品的维护、分类、整理等。平时忙于工作的藏家,倘若有一点时间也要进行藏品的整理,而很少花费时间进行藏品、藏识方面的交流、探讨和研究。基于此,这些藏家最多也只能整理出一两部专题,而不能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相关学术论著。而且大多数藏家在举办展览时,也只侧重于介绍自己的藏品,而较少进行学识方面的交流。所以,展览结束后,也不能及时总结经验。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间收藏的深化。
政府重视拨款少
泉州民间收藏馆馆主都不是古董商,很少通过藏品买卖赢利。同时,收藏馆大都为免费参观性质,所以也没有门票收入。但是民间收藏馆的建立是需要大笔资金投入的。
“达港石具博物馆”主人刘能海在其后院整理出一块较大的场地,摆放民俗石具,并分类整理,分别注写各类相关说明,仅这些就已花费了2万多元。而整个石具博物馆建设才刚刚开始。陈树林的“拓风斋”、曾华衡的“滴水斋”也都是因为缺少足够的场地摆放藏品,同时也苦于资金有限,而不能对其收藏的书刊、谱牒进行较好的保护。在一些收藏者看来,这些都需要社会各界以及政府的支持。
应该说,当地政府对民间收藏馆的建设还是十分重视的,但这不是政策上和资金上的重视。如果民间收藏馆的建设也能享受到政府一定的资金支持,哪怕是一点点,这对于民间收藏家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鼓舞。
笔者认为,在目前状况下,民间收藏馆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印制“入场券”。虽说入场券收入不会太多,但却能给馆主带来收藏的动力。另外,收藏者可以销售部分重复的藏品,这一方面可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藏馆服务范围的扩大。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收藏者也可以自己寻求合作伙伴。“陶醉轩”主人陈昌明就与泉州某一家风景名胜区合作,在该风景名胜区长期举办展览。陈昌明提供藏品和讲解服务,负责日常管理,而风景名胜区则提供场地,双方都各有赢利。而“滴水斋”主人曾华衡正打算与其所在的村委会合作。由村委会提供场地,曾华衡提供藏品等。
民间藏馆数量多
泉州是一座保持着浓厚历史韵味又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港口城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愿意把一些时间和金钱花在文化生活方面;另一方面,随着投资意识的不断深化、投资范围的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人在收藏投资中尝到了甜头。与此同时,政府也更加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以及文化市场的整治和维护。如今,泉州收藏热方兴未艾,收藏活动迅猛发展,收藏市场人气旺盛,各类民间收藏馆也相继建立。
现在,民间收藏馆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泉州许多收藏家在拥有丰富藏品的同时,也都因地制宜地办起了民间收藏馆。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泉州市区有民间收藏馆两家:陈昌明主藏陶制酒瓶、原装酒的“陶醉轩”,傅志雄主藏书刊、报纸、烟标的“长志斋”;晋江市两家:陈树林主藏古籍、谱牒的“拓风斋”,曾华衡主藏古籍的“滴水斋”;泉港区1家:刘能海主藏民俗石具的“达港石具博物馆”。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很多收藏家因为受到场地、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只能在家中开辟一个家庭式的收藏馆。
馆主工薪阶层多
泉州民间收藏馆馆主均为业余收藏爱好者,大都有自己的职业,属于工薪阶层。“陶醉轩”主人陈昌明任职于泉州某风景名胜区;“长志斋”主人傅志雄则是泉州一所学院的教师;“拓风斋”主人陈树林是一家大酒店的员工。
他们都是“上班族”,平时白天忙于工作,晚上整理藏品、参阅相关资料。到了周末,他们又辗转于文化市场或忙于参加收藏组织的各种活动。这样一来,他们不可能有太多时间用于开放收藏馆或者举办收藏展览。
藏品重展轻研究
收藏是一种很费时的活动,除了四方集藏外,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藏品的维护、分类、整理等。平时忙于工作的藏家,倘若有一点时间也要进行藏品的整理,而很少花费时间进行藏品、藏识方面的交流、探讨和研究。基于此,这些藏家最多也只能整理出一两部专题,而不能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相关学术论著。而且大多数藏家在举办展览时,也只侧重于介绍自己的藏品,而较少进行学识方面的交流。所以,展览结束后,也不能及时总结经验。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间收藏的深化。
政府重视拨款少
泉州民间收藏馆馆主都不是古董商,很少通过藏品买卖赢利。同时,收藏馆大都为免费参观性质,所以也没有门票收入。但是民间收藏馆的建立是需要大笔资金投入的。
“达港石具博物馆”主人刘能海在其后院整理出一块较大的场地,摆放民俗石具,并分类整理,分别注写各类相关说明,仅这些就已花费了2万多元。而整个石具博物馆建设才刚刚开始。陈树林的“拓风斋”、曾华衡的“滴水斋”也都是因为缺少足够的场地摆放藏品,同时也苦于资金有限,而不能对其收藏的书刊、谱牒进行较好的保护。在一些收藏者看来,这些都需要社会各界以及政府的支持。
应该说,当地政府对民间收藏馆的建设还是十分重视的,但这不是政策上和资金上的重视。如果民间收藏馆的建设也能享受到政府一定的资金支持,哪怕是一点点,这对于民间收藏家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鼓舞。
笔者认为,在目前状况下,民间收藏馆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印制“入场券”。虽说入场券收入不会太多,但却能给馆主带来收藏的动力。另外,收藏者可以销售部分重复的藏品,这一方面可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藏馆服务范围的扩大。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收藏者也可以自己寻求合作伙伴。“陶醉轩”主人陈昌明就与泉州某一家风景名胜区合作,在该风景名胜区长期举办展览。陈昌明提供藏品和讲解服务,负责日常管理,而风景名胜区则提供场地,双方都各有赢利。而“滴水斋”主人曾华衡正打算与其所在的村委会合作。由村委会提供场地,曾华衡提供藏品等。
推荐关键字:博物馆行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Paula,爱这个世界——德国布莱梅Paula M2007-12-04
- 瑰宝云集 奇珍汇聚——记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2007-10-30
- 80元可逛89家博物馆2005-12-09
- 广州为何没有民营博物馆2006-01-20
- 伦敦首家卡通博物馆开幕2006-02-22
- 上海推出未来博物馆规划2006-02-22
- 中型博物馆自有一番天地在2006-03-03
- 博物馆热中不能缺少了什么2006-03-17
- 博物馆4加元买退役潜艇2006-03-20
- 博物馆建设:何时以人为本2006-03-31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