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收藏·拍卖》:工艺精湛的金铜佛像
作者:林亚兴 2006-01-16 11:38:56来源:《收藏·拍卖》2005年12期
A-
A+
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我国汉地,佛像艺术亦随之传来。十六国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铭款造像,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金铜佛像。南北朝时期,我国佛教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佛像艺术在新的时代风气影响下也进入了空前的发展阶段,这时金铜佛像也流行起来。隋唐时期,佛像艺术随着国家的统一,政治、经济的强大和佛教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佛教造像不再亦步亦趋于外来模式和手法,而是向着个性化、理想化的新型模式发展,呈现出崭新的时代风貌。五代两宋时期,佛教艺术开始走向世俗化,佛像艺术中应有的神圣性和理想主义精神大大减弱,而世俗的现实性成分大大增加,佛像艺术带着浓重的世俗审美特征。元代佛像艺术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新的艺术形式,即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传入和影响。明代嘉靖时,佛教艺术重新回归到汉地传统艺术风格独立发展之路。特别在万历时期,汉地佛教造像艺术独盛一时。到了清代,在康熙、乾隆的扶持下藏传佛教再度大兴,藏传佛像艺术又重新占领内地艺术舞台。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些在佛教造像中有代表性而且工艺精湛的金铜佛像,这些造像制作精巧,有单体、双体、多手、多足等不同形体。也有坐、立、舞等多种姿态。有的论经说法,或庄严、或慈祥,神态逼真,栩栩如生。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高26.5厘米,表面鎏金,铸制于明代。释迦牟尼佛头绾螺髻,两耳下垂,双目微启,面貌庄严,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释迦牟尼佛上身右袒,左掌摆在腹前,右掌按在小腿上。莲花座前沿置金刚杵。
释迦牟尼佛是2000多年前与印度毗邻的迦毗罗王国的王子,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乔答摩·悉达多成年后渐渐觉得人生“无常”,生老病死充满痛苦,终生要被烦恼困扰。于是他便出家修行,寻求解脱。后来在菩提树下,双腿结跏趺坐,端正身念,静思冥索。经过七天七夜,悉达多感到心里平静,不再烦恼,心情豁然开朗,终于觉悟成道,创立了佛教。从此,悉达多被人们称为“佛陀”或称“佛”,“佛”意为真理的觉悟者。因为他是释迦族人,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铜鎏金观音菩萨像高32厘米,表面鎏金,铸制于清代。观音菩萨头戴宝冠,两耳下垂,双目闭合,面貌安详,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双掌叠在腹前。观音菩萨身穿连帔长袍,戴梅花形耳饰,胸前佩缨络。观音菩萨的宝冠正中饰佛像,四周饰花卉纹。袍的帔、领、袖部及袍下摆均饰花卉缠枝纹。
在佛教神?世界里,与中国人最有缘份的应首推观音菩萨。千百年来,观音深受众生的信奉和青睐,“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他(她)的名号几乎无人不知。他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影响十分深远。
观音全称“观世音”,观音菩萨是佛教里悲深愿大,而且最注重现世救度的一位大菩萨。据称遇难者只要念诵其名号“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声音,前往拯救,使遇难者得到解脱。又称观世音观众生音声,应机以种种化生普救众生苦难,故有很多观世音。汉传佛像有水月观音、送子观音等,藏传佛像有圣观音、如意轮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观音的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简称为“大悲”。
汉传观音形象原是男性,唐朝以后就女性化了,观音形象端庄美丽,婀娜多姿,雍容华贵。
六祖慧能铜像高23.4厘米,铸制于明代。六祖慧能头部光滑,双目闭合,面貌安祥。慧能身穿长袍,结跏趺坐,双掌叠在腹前。六祖慧能铜像造型典雅古朴,制作手法简练,褶纹线条流畅,神态逼真,栩栩如生。
慧能俗姓卢,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诞生在广东新兴县,圆寂于开元二年(公元713年),圆寂后被制成“真身”供奉在韶关南华寺。直到现在韶关南华寺还保存着六祖慧能的真身造像。
慧能是佛教禅宗的创始人,他对佛教进行了重大的变革,将其从高远引向平实。慧能将烦琐艰苦的禁欲苦行改造成吃饭、睡觉随遇而安的顿悟。他认为烦恼的原因不是外部社会的种种打击,而是内心世界的自我冲突。单是环境并不能使人愉快或不愉快,决定人们苦乐的主因,是人们情感对环境的反应方式。因此,对不如意的事情要善于自我化解,自我调适。超越理性的逻辑思维习惯,消除患得患失的自我困扰,避免不必要的烦恼,使生活过得轻轻松松。
慧能禅学是一种智慧,一种人生境界,一种生活艺术。它对人类健全的心理,健康的精神具有重大的意义。
铜鎏金阿弥陀佛像高25.6厘米,表面鎏金,铸制于清代。阿弥陀佛头戴宝冠,两耳下垂,双目微启,面貌肃穆,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阿弥陀佛上身袒露,耳戴饰物,颈戴项链,胸部佩缨络。臂及腕部戴镯,双臂缠绕着飘带。两掌叠在腹前,拇指翘起相接(完整的阿弥陀佛像的掌上托着宝瓶)。
阿弥陀佛的汉译名号是无量寿佛,它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西方极乐世界是无恼无忧的净土、幸福美满的天堂,据说只要众生一心念“阿弥陀佛”,到临终时阿弥陀佛便前来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由于一心念佛便可达到彼岸,这个诱人的方便简易的往生法门,千百年来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家家阿弥陀”,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石叟款布袋和尚铜像高16厘米,铸制于明代。布袋和尚天庭饱满,面颊宽阔,两耳下垂,双目微启,张口大笑。一副宽容超脱,无烦无恼无忧愁的神态。布袋和尚身穿露肩宽袍,右臂搁在布袋上,手执袋口,左掌按在右臂上。左足屈膝竖起,右足舒展,坐姿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布袋和尚的衣袍饰嵌银丝云纹,背部有嵌银丝隶书款“石叟”二字。石叟款布袋和尚像铜质优良,制作精细,形象生动。
在中国汉地寺庙中将弥勒佛塑为布袋和尚形象,是根据这样一个传说:五代后梁时有僧人叫布袋和尚,名契此,号长汀子布袋师,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布袋和尚形体肥胖,有一引人注目的大肚子。平时疯疯癫癫,言语无定,身后背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乞食,给人预测吉凶很灵验。他在后晋时终于奉化,临终前端坐在岳林寺盘石上念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后来,人们在其他州又见到他背袋而行。从此,人们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塑其形象供于寺中。这成为后来寺庙中的大肚弥勒佛的形象,因大肚弥勒佛塑像笑口常开,人们又称其为“笑佛”。
寺庙中的布袋和尚塑像的两旁常有一副生动、有趣,富有哲理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容”是对人情世态采取宽容的态度;“笑”是笑世人的贪婪、奢侈和自寻烦恼。
药师佛铜像高29.5厘米,铸制于明代。药师佛头绾螺髻,两耳下垂,双目微启,面貌慈祥,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药师佛身穿右胸袒露的长袍,左掌摆在腹前,右手拿着药物。
药师佛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众生只要念药师佛的名号,就可以不入畜生、地狱恶道,可以解除生老病死等苦难,让众生消灾延寿,求得安乐。所以千百年来,他又被人们奉为“大医王”,而受到广泛信奉。
铜鎏金文殊菩萨像高31.5厘米,表面鎏金,铸制于清代。文殊菩萨头戴宝冠,两耳下垂,双目微启,面貌庄严,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文殊菩萨上身袒露,耳戴饰物,胸前佩挂缨络,双肩披着飘带,臂、手腕与足腕均戴镯。文殊菩萨右手举起宝剑,左手置于胸前,姆指与食指相接呈环状,其余三指竖起。左臂附花枝,花枝顶部有经书。
文殊菩萨在佛教诸菩萨中以智慧见长,并以此特长辅佐释迦牟尼佛的教化,位居各大菩萨之首。文殊菩萨是大乘佛教智慧的化身,神通广大、济世无穷、活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不同的时空。文殊菩萨在释尊门下根基深厚,智慧超群,赢得“大智文殊” 的美誉。他倡导的“不二法门”是其根本精神与思想的体现。所谓“不二法门”,就是不着空,也不着有,远离空有二边。
铜鎏金普贤菩萨像高23厘米,表面鎏金,铸制于明代。普贤菩萨头戴宝冠,两耳下垂,双目微启,面貌慈祥。端坐在卧象身上,象下有莲台。普贤菩萨耳戴饰物,胸前佩缨络,两臂披着飘带,下身佩蝴蝶结和缨络。
普贤菩萨行愿广大,深不可测,所以有“大行普贤菩萨”的美名。他一般与“司智”的文殊菩萨对应,专管如来的“理德”。普贤之名是将妙善、妙德、贤德普施一切众生之意。这个名号包含了菩萨自身的意义和功德。普贤的形象一般是着菩萨装,骑六牙白象。六牙白象是普贤菩萨形象的重要标志。
铜鎏金地藏菩萨像高31.5厘米,表面鎏金,铸制于明代。地藏菩萨头戴宝冠,两耳下垂,双目微启,面貌慈祥。地藏菩萨身穿长袍,戴着耳饰,结跏趺坐。右手举在肩前,左手拿着法器。
地藏菩萨为梵语音译名称,为佛教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之一。据佛经说,他发愿度尽罪苦六道众生方成佛道,愿力宏大,所以被誉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以上这些佛、菩萨像在佛教造像中富有代表性,其制作精致,有鎏金工艺、嵌银丝工艺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些在佛教造像中有代表性而且工艺精湛的金铜佛像,这些造像制作精巧,有单体、双体、多手、多足等不同形体。也有坐、立、舞等多种姿态。有的论经说法,或庄严、或慈祥,神态逼真,栩栩如生。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高26.5厘米,表面鎏金,铸制于明代。释迦牟尼佛头绾螺髻,两耳下垂,双目微启,面貌庄严,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释迦牟尼佛上身右袒,左掌摆在腹前,右掌按在小腿上。莲花座前沿置金刚杵。
释迦牟尼佛是2000多年前与印度毗邻的迦毗罗王国的王子,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乔答摩·悉达多成年后渐渐觉得人生“无常”,生老病死充满痛苦,终生要被烦恼困扰。于是他便出家修行,寻求解脱。后来在菩提树下,双腿结跏趺坐,端正身念,静思冥索。经过七天七夜,悉达多感到心里平静,不再烦恼,心情豁然开朗,终于觉悟成道,创立了佛教。从此,悉达多被人们称为“佛陀”或称“佛”,“佛”意为真理的觉悟者。因为他是释迦族人,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铜鎏金观音菩萨像高32厘米,表面鎏金,铸制于清代。观音菩萨头戴宝冠,两耳下垂,双目闭合,面貌安详,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双掌叠在腹前。观音菩萨身穿连帔长袍,戴梅花形耳饰,胸前佩缨络。观音菩萨的宝冠正中饰佛像,四周饰花卉纹。袍的帔、领、袖部及袍下摆均饰花卉缠枝纹。
在佛教神?世界里,与中国人最有缘份的应首推观音菩萨。千百年来,观音深受众生的信奉和青睐,“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他(她)的名号几乎无人不知。他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影响十分深远。
观音全称“观世音”,观音菩萨是佛教里悲深愿大,而且最注重现世救度的一位大菩萨。据称遇难者只要念诵其名号“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声音,前往拯救,使遇难者得到解脱。又称观世音观众生音声,应机以种种化生普救众生苦难,故有很多观世音。汉传佛像有水月观音、送子观音等,藏传佛像有圣观音、如意轮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观音的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简称为“大悲”。
汉传观音形象原是男性,唐朝以后就女性化了,观音形象端庄美丽,婀娜多姿,雍容华贵。
六祖慧能铜像高23.4厘米,铸制于明代。六祖慧能头部光滑,双目闭合,面貌安祥。慧能身穿长袍,结跏趺坐,双掌叠在腹前。六祖慧能铜像造型典雅古朴,制作手法简练,褶纹线条流畅,神态逼真,栩栩如生。
慧能俗姓卢,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诞生在广东新兴县,圆寂于开元二年(公元713年),圆寂后被制成“真身”供奉在韶关南华寺。直到现在韶关南华寺还保存着六祖慧能的真身造像。
慧能是佛教禅宗的创始人,他对佛教进行了重大的变革,将其从高远引向平实。慧能将烦琐艰苦的禁欲苦行改造成吃饭、睡觉随遇而安的顿悟。他认为烦恼的原因不是外部社会的种种打击,而是内心世界的自我冲突。单是环境并不能使人愉快或不愉快,决定人们苦乐的主因,是人们情感对环境的反应方式。因此,对不如意的事情要善于自我化解,自我调适。超越理性的逻辑思维习惯,消除患得患失的自我困扰,避免不必要的烦恼,使生活过得轻轻松松。
慧能禅学是一种智慧,一种人生境界,一种生活艺术。它对人类健全的心理,健康的精神具有重大的意义。
铜鎏金阿弥陀佛像高25.6厘米,表面鎏金,铸制于清代。阿弥陀佛头戴宝冠,两耳下垂,双目微启,面貌肃穆,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阿弥陀佛上身袒露,耳戴饰物,颈戴项链,胸部佩缨络。臂及腕部戴镯,双臂缠绕着飘带。两掌叠在腹前,拇指翘起相接(完整的阿弥陀佛像的掌上托着宝瓶)。
阿弥陀佛的汉译名号是无量寿佛,它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西方极乐世界是无恼无忧的净土、幸福美满的天堂,据说只要众生一心念“阿弥陀佛”,到临终时阿弥陀佛便前来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由于一心念佛便可达到彼岸,这个诱人的方便简易的往生法门,千百年来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家家阿弥陀”,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石叟款布袋和尚铜像高16厘米,铸制于明代。布袋和尚天庭饱满,面颊宽阔,两耳下垂,双目微启,张口大笑。一副宽容超脱,无烦无恼无忧愁的神态。布袋和尚身穿露肩宽袍,右臂搁在布袋上,手执袋口,左掌按在右臂上。左足屈膝竖起,右足舒展,坐姿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布袋和尚的衣袍饰嵌银丝云纹,背部有嵌银丝隶书款“石叟”二字。石叟款布袋和尚像铜质优良,制作精细,形象生动。
在中国汉地寺庙中将弥勒佛塑为布袋和尚形象,是根据这样一个传说:五代后梁时有僧人叫布袋和尚,名契此,号长汀子布袋师,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布袋和尚形体肥胖,有一引人注目的大肚子。平时疯疯癫癫,言语无定,身后背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乞食,给人预测吉凶很灵验。他在后晋时终于奉化,临终前端坐在岳林寺盘石上念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后来,人们在其他州又见到他背袋而行。从此,人们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塑其形象供于寺中。这成为后来寺庙中的大肚弥勒佛的形象,因大肚弥勒佛塑像笑口常开,人们又称其为“笑佛”。
寺庙中的布袋和尚塑像的两旁常有一副生动、有趣,富有哲理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容”是对人情世态采取宽容的态度;“笑”是笑世人的贪婪、奢侈和自寻烦恼。
药师佛铜像高29.5厘米,铸制于明代。药师佛头绾螺髻,两耳下垂,双目微启,面貌慈祥,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药师佛身穿右胸袒露的长袍,左掌摆在腹前,右手拿着药物。
药师佛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众生只要念药师佛的名号,就可以不入畜生、地狱恶道,可以解除生老病死等苦难,让众生消灾延寿,求得安乐。所以千百年来,他又被人们奉为“大医王”,而受到广泛信奉。
铜鎏金文殊菩萨像高31.5厘米,表面鎏金,铸制于清代。文殊菩萨头戴宝冠,两耳下垂,双目微启,面貌庄严,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文殊菩萨上身袒露,耳戴饰物,胸前佩挂缨络,双肩披着飘带,臂、手腕与足腕均戴镯。文殊菩萨右手举起宝剑,左手置于胸前,姆指与食指相接呈环状,其余三指竖起。左臂附花枝,花枝顶部有经书。
文殊菩萨在佛教诸菩萨中以智慧见长,并以此特长辅佐释迦牟尼佛的教化,位居各大菩萨之首。文殊菩萨是大乘佛教智慧的化身,神通广大、济世无穷、活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不同的时空。文殊菩萨在释尊门下根基深厚,智慧超群,赢得“大智文殊” 的美誉。他倡导的“不二法门”是其根本精神与思想的体现。所谓“不二法门”,就是不着空,也不着有,远离空有二边。
铜鎏金普贤菩萨像高23厘米,表面鎏金,铸制于明代。普贤菩萨头戴宝冠,两耳下垂,双目微启,面貌慈祥。端坐在卧象身上,象下有莲台。普贤菩萨耳戴饰物,胸前佩缨络,两臂披着飘带,下身佩蝴蝶结和缨络。
普贤菩萨行愿广大,深不可测,所以有“大行普贤菩萨”的美名。他一般与“司智”的文殊菩萨对应,专管如来的“理德”。普贤之名是将妙善、妙德、贤德普施一切众生之意。这个名号包含了菩萨自身的意义和功德。普贤的形象一般是着菩萨装,骑六牙白象。六牙白象是普贤菩萨形象的重要标志。
铜鎏金地藏菩萨像高31.5厘米,表面鎏金,铸制于明代。地藏菩萨头戴宝冠,两耳下垂,双目微启,面貌慈祥。地藏菩萨身穿长袍,戴着耳饰,结跏趺坐。右手举在肩前,左手拿着法器。
地藏菩萨为梵语音译名称,为佛教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之一。据佛经说,他发愿度尽罪苦六道众生方成佛道,愿力宏大,所以被誉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以上这些佛、菩萨像在佛教造像中富有代表性,其制作精致,有鎏金工艺、嵌银丝工艺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推荐关键字:佛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传承文脉 薪火相续:八益文化艺术空间重装2022-03-26
- 盘点2021 | 年度瓷器杂项成交TOP 102021-12-29
- “鸣鹤清赏——鸣鹤雅集十五周年藏品展”即2021-12-18
- 雅昌快讯 | 北京华艺国际2021秋拍:清康熙铜2021-12-11
- 战报|永乐2021秋拍佛教艺术专场斩获3745.52021-12-02
- 北京保利2021秋拍 | 以明清宫廷艺术为主线,2021-12-02
- GFAA 2021 | 二十年的沉浮历练 携重磅展2021-10-21
- GFAA 2021 | 聚焦喜马拉雅 展示西藏本土2021-10-21
- 快讯 | 国家文物局成功从美国追索12件文物2021-09-27
- 2021敬和春拍 | 铜鎏金弥勒立像及迦楼罗佛门2021-07-23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