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油彩绣制的世界
作者:弗兰 1999-10-31 15:03:31来源:艺术家提供
A-
A+
从九十年代早期开始,蔡锦就一直从事《美人蕉系列》的创作,从那时卢,她就深深地迷恋上这个形象。在追忆自己的创作灵感的来源时,蔡锦说这一系列来自于在她皖南老家常见的干枯而变型的美人蕉叶子,特别是在冬季,盘绕纠缠在大树干上的那些残枝败叶。“我还没有画完这里画的一种感觉”,蔡曾多次如此声明。
作为这一系列原始主题的枯萎叶片被进一步化解为各种块状红色,并堆满在画布上。作品标题“美人蕉”暗示出植物性题材,而且转换成鲜肉状的东西。事实上,在重组的过程中,叶子获得新生,虽然正趋腐烂,却充满别样的生机。这些形象也暗示着某种难以治愈的伤痕,或者人们可以设想的暴力事件的现场。换一个角度看,这些形象传达了潜入灵魂深入的某种视觉经验,类似朱勒斯(弗纳的《地球深处的旅行》,填满鲜肉状钟乳石的洞穴构成隐密情感世界,它终将被释放,随火山岩浆一起喷发。在这里,对实际上是心理能量的有机体式和生物体状的描绘仿佛追溯了经常激起女性心理变化的内在骚动。
中国艺术史上通常表现的妇女与花之间的关系与蔡锦那大胆处理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她那构图,几乎显示出一个颠覆性行动。通过对花这一主题的截然不同的诠释,她的绘画否定了中文花名对花本身所赋予的审美意念。她对色彩的处理让人想到光滑的绸缎被面或鞋面上的凝结的血浆。蔡锦突出了欢乐与痛苦,“非理性与美”之间的难舍难分的感觉,而对因为女性的美术而造成的身心的伤害作出了辛辣的见解。为了进一步强化视觉上的强度,蔡锦将颜料涂到与人的身体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用品,例如用旧的座垫、自行车座、床垫、丝绸女式高跟鞋及锦缎被面。蔡锦创造的形象显现出一种持继的困惑感,这种感觉从心灵深处溢出,喷到画布上,并与日常生活现实相结合,从而消泯了人为赋予的感情和理智之间的屏障。
如果在欣赏过蔡锦的作品后再面见其人,不禁会令人顿生窘迫:透过她那富有挑畔性、色彩豪放的作品,你丝毫不会想到她本人是一位十分内向、稚气、象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女性。她宁静的气质与她作品所体现的火山似激情所形成的强烈反差给她的艺术平添了几分神秘感。在她的作品中,对变形的重复和梦幻特征,事实上与表演和装饰艺术家草间弥生有相似之处。草间弥生的精神病在她的艺术中被认为是个关键因素。她最知名的作品是永无止境地将阴茎状的可堆积的东西粘贴到日常生活物品的表面,例如沙发、熨衣板、桌椅等。亚利山大(梦露对这位日本最知名的艺术家的评价。从心理分析学的角度来看,[艺术家]的实践抹平了客体与主体间的区别;和无意识的想像力需要消耗能量来扭曲客观现实一样,象征性的秩序被打破了。可以这样认为,她的创造力是以越界经验记录的形式存在着。
尽管许多评论者把她的作品和心理经验与政治解构相联系,但蔡锦本人固执地否认任何将自已的作品与恐惧的叙事或心理与精神痛苦相联系的企图。有几次,蔡锦将自己的作品与诸如绣和编织之类的传统女性的劳作相关的事情相提并论。在这些劳作中,重要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她总是很难归纳出驱使她完成这些作品的背后的原因。“我觉得自己永远有一种表达不清楚的东西,在画笔的每次触碰中、有着一种出现而又没有出现的感觉,它似乎存在但又永远抓不住”。
蔡锦埋头于探索主题和内容的形式处理,而忽略了表现的结构。她从不想预设作最后的整体效果,而是让自己的感觉完全融入绘画的过程。花和植物成为一种无需穷尽的形式实验的托辞,这项实验以笔、颜料和亚麻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创造主要的关注于可触知的感觉。她说“(画面)对我来说是最幸福和充实的时刻,(每当我开始画画)我不能作任何虽的事情,也不能关心任何外物”。
不断地减毁自我的痕迹是蔡锦在创作过程中所获得的具体的愉快。在第一次画美人蕉时,她就感到“一种无以名状的感触”,进而还谈到由绘画过程本身所产生的身体的愉悦感。她最关注的是画面及形式的问题。这样,通过使用非正宗的材料来解决形式问题,而且试图用笔触创造出布料的纹理感经验。从这种意义上讲,她的绘画实践和每一笔触的准确意识都和传统中国绘画相似,尤其是工笔画。在晚期的中国绘画史上,工笔画与女性艺术家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精美的名画刺绣亦是如此。从明朝开始,名画刺绣艺术被公认为是一项女性技艺。
对“触觉”领域的敏锐感受和精致细腻的手工经验让蔡锦的艺术和其他许多当代女性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有可比之处,因为她们所使用的材料和视觉参考似乎都直接与人的触觉相关。因此,无论在传统还是现代意义上,我们都可以在蔡锦的艺术中梳理出一个清晰而独特的阴性线条。组成她的艺术的材料是油彩和画布,这是男性艺术实践中最寻常之物。她对这些工具的使用和在作品中赋予全部身心感受揭示了另一种艺术创作的维度,即感觉胜过含意,表面胜过深度,对形式和材料的关注胜过评论家的阐释。《美人蕉系列》实际上比我们单纯关注精神要关注更多的东西,对手绘的关注胜于理论叙述。事实上,或许与五彩斑斓的刺绣一样,蔡锦的绘画仅仅是她敏感而神密的内心世界的折射。
张朝晖译
一九九九年十月三十一日
注释
1、亚利山大林露“天地之间(草间弥生的写作艺术)”。琳(左拉宛斯基主编展览图录《永远的爱:草间弥生1958-1968),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79页,1998年
2、蔡锦杨荔“蔡锦杨荔问答录”,美术文献[丛书]1995年第2辑湖北美术出版社,第39页
3、克里斯 维尔纳,邱萍,玛丽艾娜皮岑:半边天中国女性艺术家展览,妇女博物馆出版社波恩,1998年,第128页
4、未发表弗兰与蔡锦的谈话,1996年7月
5、杨恩编辑《蔡锦》,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1995年
6、参见徐虹对话女性意识的觉醒,《亚太艺术》,1995年2月,44-51页
作为这一系列原始主题的枯萎叶片被进一步化解为各种块状红色,并堆满在画布上。作品标题“美人蕉”暗示出植物性题材,而且转换成鲜肉状的东西。事实上,在重组的过程中,叶子获得新生,虽然正趋腐烂,却充满别样的生机。这些形象也暗示着某种难以治愈的伤痕,或者人们可以设想的暴力事件的现场。换一个角度看,这些形象传达了潜入灵魂深入的某种视觉经验,类似朱勒斯(弗纳的《地球深处的旅行》,填满鲜肉状钟乳石的洞穴构成隐密情感世界,它终将被释放,随火山岩浆一起喷发。在这里,对实际上是心理能量的有机体式和生物体状的描绘仿佛追溯了经常激起女性心理变化的内在骚动。
中国艺术史上通常表现的妇女与花之间的关系与蔡锦那大胆处理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她那构图,几乎显示出一个颠覆性行动。通过对花这一主题的截然不同的诠释,她的绘画否定了中文花名对花本身所赋予的审美意念。她对色彩的处理让人想到光滑的绸缎被面或鞋面上的凝结的血浆。蔡锦突出了欢乐与痛苦,“非理性与美”之间的难舍难分的感觉,而对因为女性的美术而造成的身心的伤害作出了辛辣的见解。为了进一步强化视觉上的强度,蔡锦将颜料涂到与人的身体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用品,例如用旧的座垫、自行车座、床垫、丝绸女式高跟鞋及锦缎被面。蔡锦创造的形象显现出一种持继的困惑感,这种感觉从心灵深处溢出,喷到画布上,并与日常生活现实相结合,从而消泯了人为赋予的感情和理智之间的屏障。
如果在欣赏过蔡锦的作品后再面见其人,不禁会令人顿生窘迫:透过她那富有挑畔性、色彩豪放的作品,你丝毫不会想到她本人是一位十分内向、稚气、象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女性。她宁静的气质与她作品所体现的火山似激情所形成的强烈反差给她的艺术平添了几分神秘感。在她的作品中,对变形的重复和梦幻特征,事实上与表演和装饰艺术家草间弥生有相似之处。草间弥生的精神病在她的艺术中被认为是个关键因素。她最知名的作品是永无止境地将阴茎状的可堆积的东西粘贴到日常生活物品的表面,例如沙发、熨衣板、桌椅等。亚利山大(梦露对这位日本最知名的艺术家的评价。从心理分析学的角度来看,[艺术家]的实践抹平了客体与主体间的区别;和无意识的想像力需要消耗能量来扭曲客观现实一样,象征性的秩序被打破了。可以这样认为,她的创造力是以越界经验记录的形式存在着。
尽管许多评论者把她的作品和心理经验与政治解构相联系,但蔡锦本人固执地否认任何将自已的作品与恐惧的叙事或心理与精神痛苦相联系的企图。有几次,蔡锦将自己的作品与诸如绣和编织之类的传统女性的劳作相关的事情相提并论。在这些劳作中,重要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她总是很难归纳出驱使她完成这些作品的背后的原因。“我觉得自己永远有一种表达不清楚的东西,在画笔的每次触碰中、有着一种出现而又没有出现的感觉,它似乎存在但又永远抓不住”。
蔡锦埋头于探索主题和内容的形式处理,而忽略了表现的结构。她从不想预设作最后的整体效果,而是让自己的感觉完全融入绘画的过程。花和植物成为一种无需穷尽的形式实验的托辞,这项实验以笔、颜料和亚麻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创造主要的关注于可触知的感觉。她说“(画面)对我来说是最幸福和充实的时刻,(每当我开始画画)我不能作任何虽的事情,也不能关心任何外物”。
不断地减毁自我的痕迹是蔡锦在创作过程中所获得的具体的愉快。在第一次画美人蕉时,她就感到“一种无以名状的感触”,进而还谈到由绘画过程本身所产生的身体的愉悦感。她最关注的是画面及形式的问题。这样,通过使用非正宗的材料来解决形式问题,而且试图用笔触创造出布料的纹理感经验。从这种意义上讲,她的绘画实践和每一笔触的准确意识都和传统中国绘画相似,尤其是工笔画。在晚期的中国绘画史上,工笔画与女性艺术家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精美的名画刺绣亦是如此。从明朝开始,名画刺绣艺术被公认为是一项女性技艺。
对“触觉”领域的敏锐感受和精致细腻的手工经验让蔡锦的艺术和其他许多当代女性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有可比之处,因为她们所使用的材料和视觉参考似乎都直接与人的触觉相关。因此,无论在传统还是现代意义上,我们都可以在蔡锦的艺术中梳理出一个清晰而独特的阴性线条。组成她的艺术的材料是油彩和画布,这是男性艺术实践中最寻常之物。她对这些工具的使用和在作品中赋予全部身心感受揭示了另一种艺术创作的维度,即感觉胜过含意,表面胜过深度,对形式和材料的关注胜过评论家的阐释。《美人蕉系列》实际上比我们单纯关注精神要关注更多的东西,对手绘的关注胜于理论叙述。事实上,或许与五彩斑斓的刺绣一样,蔡锦的绘画仅仅是她敏感而神密的内心世界的折射。
张朝晖译
一九九九年十月三十一日
注释
1、亚利山大林露“天地之间(草间弥生的写作艺术)”。琳(左拉宛斯基主编展览图录《永远的爱:草间弥生1958-1968),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79页,1998年
2、蔡锦杨荔“蔡锦杨荔问答录”,美术文献[丛书]1995年第2辑湖北美术出版社,第39页
3、克里斯 维尔纳,邱萍,玛丽艾娜皮岑:半边天中国女性艺术家展览,妇女博物馆出版社波恩,1998年,第128页
4、未发表弗兰与蔡锦的谈话,1996年7月
5、杨恩编辑《蔡锦》,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1995年
6、参见徐虹对话女性意识的觉醒,《亚太艺术》,1995年2月,44-51页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蔡锦空间|"空间的遐想"主题沙龙2020-08-18
- 【雅昌快讯】“蔡锦空间”艺术计划分享公告2020-06-02
- 【雅昌专稿】百年大历史传承 天津美术学院油2019-04-04
- 蔡锦个人项目|《琥珀》2018-11-13
- 绽放与凋零,美人蕉如何探索生命的未知映像2017-11-02
- 【雅昌快讯】“花仙集:蔡锦个展” 重复的美2017-10-14
- 蔡锦2016-04-21
- 【雅昌专稿】漫步春天百花间 那些女性艺术家2016-03-07
- 【雅昌快讯】蔡锦个展“静态与流变”呈现“2015-06-27
- 【雅昌快讯】徐汇艺术馆女性艺术四人展“如2015-03-05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