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怀素《自叙帖》世上无真迹?

2005-12-29 10:17:54来源:鲁迅美术学院
A- A+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唐代怀素《自叙帖》可能为写本,而非真迹或摹本。这是从昨日在上海举行的“书画经典国际学术研讨会”传出的消息。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研究员傅申参考“误诊学”和“刑事鉴定学”,以幻灯片实际对比和现场演示论证,提出了这一推断。他的演讲———“怀素《自叙帖》的多胞胎问题”,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冯其庸、中国建筑研究所研究员傅熹年、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杨仁恺、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等众多专家都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自叙帖》成“悬案”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唐代怀素《自叙帖》,素来被视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其系纸本草书,卷纵28.3厘米,横755厘米,共126行,698字,内容为怀素自述其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全帖一气贯之,笔意纵横,书法艺术的韵律之美和草书法度在其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这部法帖的真伪却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悬案”。1983年,书法家启功曾发表《论怀素自叙帖墨迹本》一文,认为其为摹本,不是真迹;2003年台湾东吴大学教授李郁周和青年学者王裕民分别出版专著《怀素<自叙帖>千年探秘》、《假国宝——怀素<自叙帖>研究》,与启功持相同观点。由此,新一轮关于《自叙帖》真伪之争的笔战打响,台北故宫博物院甚至为此从日本请来光学鉴定专家,首次对其进行了非破坏性、科学性地鉴定。

  “写本”说受关注

  就在一片关于《自叙帖》真伪的争议之中,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研究员傅申通过参考“误诊学”和“刑事鉴定学”,提出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怀素《自叙帖》可能为写本,而非真迹或摹本。这一《自叙帖》为写本的“临床鉴定”,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

  在研讨会现场,傅申以幻灯片作了一次精彩、生动的演示论证。他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自叙帖》(简称:故宫本)、2003年从香港佳士得中国书画部主任马成名处得到的《自叙帖》(流日半卷本)影印本(简称:流日本)以及《自叙帖》(契兰堂本)三者从字迹、印章等方面对比,认为今人无从得知怀素一生是否写过数本《自叙帖》,而从《自叙帖》“三胞胎”对比论证,可能《自叙帖》没有真迹存在。

  现场"诊断"

  年代判定:下限为北宋

  傅申介绍,在故宫本中,可以看到其中有一个印章被压于另一印章之下。而这方印章恰恰又出现在另一书画作品上,根据收藏印章和题跋,可以将《自叙帖》年代下限放到北宋。

  书迹判定:故宫本流日本吻合

  傅申昨日将故宫本、流日本和契兰堂本局部的幻灯片,放在一起展示。将故宫本与流日本的幻灯片重叠时,其中的一行字竟然重合了。傅申说:“故宫本和流日本一模一样,只能说它是通过千百次映写写出来的。”傅申进一步指出,在故宫本和流日本中,其中一个“来”字,有一笔在其中一本中有分叉,而另一本中却没有。在完全吻合的情况下,出现分叉,原因在于原来那一笔很粗,此人在写的时候偏细,又加了一笔却没有合拢,导致出现分叉。此外,故宫本的纸质为“粗纸”和“麻纸”,墨汁笔迹运转自然,因此推断“应是映写本,故宫本纸质还是可以映出下面的字迹的。”

  印章判定:印章同套

  米芾曾经提出,印章是不可能仿制的。但是在故宫本和流日本中却出现了南唐及苏氏五印的同套印章。傅申演示,将故宫本和流日本的幻灯片再次重叠,印章并未重合。但是将印章的左半部对齐,恰是吻合的,再将右半部对齐亦然。傅申又以同一“套”法,用于其他印章之上,屡试不爽。这再次证明,《自叙帖》三胞胎可能是根据同一母本复制出来的,其中并无真迹。故宫本和流日本两者相近的程度只有映写能做到。也就是说,契兰堂本的祖本和流日本、故宫本都是根据同一母本,从同一工厂产出的复制品,并非怀素所作。
推荐关键字:台北故宫博物院 怀素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