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梁树年三换斋名

2005-12-27 10:49:50来源:羲之书画报
A- A+
  梁树年先生与传统、自然、书法、篆刻、诗词、教育打了一世交道,可谓潜心问艺,深究道理,伴松临泉,傲雪澄怀。
  
  我是1976年师从梁树年先生的,从老师的做人、治学、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许多影响。
  
  记得1998年,我在老师的家中见到一幅悬挂在堂屋中央的横披,是用麻纸书写的四个大字“宽人严己”。字体端正严谨,沉静空明,既有魏碑的风骨,又有唐人写经的意韵,柔中寓刚,平朴中见精神,书道、品格全在其中,字如人也。这是老师的斋名,也是我们的座右铭。
  
  以诚相见,以礼相敬,故宾主宽放,得宽大处,胸中自有云山。宽人即宽心,心境即画境,画境即精神,精神即艺术的生命。老师教学,亦是宽人之教,遵循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方法,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指导,并非固守门风,一潭死水。
  
  老师严己,不但表现在言行起居上,更体现在作画、作诗、写字、治印的认真态度上。老师落款,经常将拟好后的款识写在另一张纸上,然后在画上来回移动,反复推敲,直至找到一个适当的位置才正式题上。老师所书“宽人严己”四字,说起来容易,但作为一个人一生为人、治学的准则,能够做到并非易事。老师身体力行,严己而宽人,这是人的修养、品质所决定的。人品决定画品,故画是个人品质修炼的结果。
  
  1984年,老师住所迁至红庙北里的新居,这时老师的画室又换上了“警退斋”的斋名,行书规范,凝重洒脱,张弛有度。“警退”,明指警惕自己退步,隐含处却指人的养生之道与治学之道互为并蓄。老师警退也在警人,提醒学生艺无止境,切莫自满。“满招损,谦受益”;“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画画亦当如此。老师常说:“要善于向传统学习,向自然学习,从中找出自己的差距。”老师重书法、绘画、诗词三者之间的关系,重人品、学养对笔墨所起的作用。
  
  老师回顾自己作品时说:“我最喜欢的还是60年代初画的十二幅山水册页”,这是老师的得意之作。老师说:“我当时什么人也不仿,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思画出来的,我现在都记不起怎样画出来的,让我再画也画不出来了。”这十二幅山水册一直缠绕在老师的脑际,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师经常表示对自己作品不满意,说:“放不开,没有把自己所想的意思画出来。”如果用这十二幅山水册页作比较,老师的确客观地评价了自己的一些作品,同时在这一时候也创作三峡长卷这样的杰作。就个人风格而言,这时的面貌却比册页中的山水鲜明多了,而面貌从开始到形成,是需要时间,需要用笔墨在传统与自然中锤炼的,这个过程也许就是老师说的“放不开,不如意”。老师能够这样坦诚地剖析自己,足见老师治学上的认真与谦谨。那么“警退斋”的含义就不道自明了。
  
  1992年,老师又换斋名,上书“慎轻诺”三字草书,笔墨饱满,浑然厚重。老师一向待人宽厚,常以书画会友,有求必应。在与人的交往中,也难避名利之人,且登门索画者日增。老师有七言诗为证:“索画强于苛税催,柴扉不顾破门来,不携五寸鹅溪绢,六尺单宣嘱莫裁。”在无奈亦无退身之地的情况下,故书“慎轻诺”相示,表明年纪、精力所限,还望友人体谅。同时老师也自知容易轻许他人,且记性不好,如言而无信,岂不得罪朋友。“慎轻诺”是老师以独有的方式表达自己“厌尘世”的心境。但对于学生的求教,老师仍然十分认真地讲授、改画或作诗、题词以资鼓励。
  
  老师这个“慎”字用得好,对人既有婉谢之意, 又有回旋的余地;既尊重了他人,又开脱了自己。这是用字的奥妙,也是为人处事的学问。其实,“慎思与慎行”也是老师的治学之道。老师常说:“画不能太随意,也不能太拘谨。”这里有个度的问题,以孔子的中庸思想而论,不偏不倚、把柄中直才是高手。
  
  老师慎思,对艺术亦有明确的主张、见解独到,并未人云亦云,受各种美术思潮左右。老师这种谨慎的治学态度,以及继承和发展传统,并以传统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进行写生和创作的经验,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老师的艺术是传统的、民族的、时代的,因此,它的精神内涵所包含的内容才是以上的总和。老师做学问,在慎思、慎言、慎行这一点上非常突出,在后人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是应该倡导这种学风的。
推荐关键字: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