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梁树年三换斋名
2005-12-27 10:49:50来源:羲之书画报
A-
A+
梁树年先生与传统、自然、书法、篆刻、诗词、教育打了一世交道,可谓潜心问艺,深究道理,伴松临泉,傲雪澄怀。
我是1976年师从梁树年先生的,从老师的做人、治学、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许多影响。
记得1998年,我在老师的家中见到一幅悬挂在堂屋中央的横披,是用麻纸书写的四个大字“宽人严己”。字体端正严谨,沉静空明,既有魏碑的风骨,又有唐人写经的意韵,柔中寓刚,平朴中见精神,书道、品格全在其中,字如人也。这是老师的斋名,也是我们的座右铭。
以诚相见,以礼相敬,故宾主宽放,得宽大处,胸中自有云山。宽人即宽心,心境即画境,画境即精神,精神即艺术的生命。老师教学,亦是宽人之教,遵循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方法,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指导,并非固守门风,一潭死水。
老师严己,不但表现在言行起居上,更体现在作画、作诗、写字、治印的认真态度上。老师落款,经常将拟好后的款识写在另一张纸上,然后在画上来回移动,反复推敲,直至找到一个适当的位置才正式题上。老师所书“宽人严己”四字,说起来容易,但作为一个人一生为人、治学的准则,能够做到并非易事。老师身体力行,严己而宽人,这是人的修养、品质所决定的。人品决定画品,故画是个人品质修炼的结果。
1984年,老师住所迁至红庙北里的新居,这时老师的画室又换上了“警退斋”的斋名,行书规范,凝重洒脱,张弛有度。“警退”,明指警惕自己退步,隐含处却指人的养生之道与治学之道互为并蓄。老师警退也在警人,提醒学生艺无止境,切莫自满。“满招损,谦受益”;“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画画亦当如此。老师常说:“要善于向传统学习,向自然学习,从中找出自己的差距。”老师重书法、绘画、诗词三者之间的关系,重人品、学养对笔墨所起的作用。
老师回顾自己作品时说:“我最喜欢的还是60年代初画的十二幅山水册页”,这是老师的得意之作。老师说:“我当时什么人也不仿,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思画出来的,我现在都记不起怎样画出来的,让我再画也画不出来了。”这十二幅山水册一直缠绕在老师的脑际,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师经常表示对自己作品不满意,说:“放不开,没有把自己所想的意思画出来。”如果用这十二幅山水册页作比较,老师的确客观地评价了自己的一些作品,同时在这一时候也创作三峡长卷这样的杰作。就个人风格而言,这时的面貌却比册页中的山水鲜明多了,而面貌从开始到形成,是需要时间,需要用笔墨在传统与自然中锤炼的,这个过程也许就是老师说的“放不开,不如意”。老师能够这样坦诚地剖析自己,足见老师治学上的认真与谦谨。那么“警退斋”的含义就不道自明了。
1992年,老师又换斋名,上书“慎轻诺”三字草书,笔墨饱满,浑然厚重。老师一向待人宽厚,常以书画会友,有求必应。在与人的交往中,也难避名利之人,且登门索画者日增。老师有七言诗为证:“索画强于苛税催,柴扉不顾破门来,不携五寸鹅溪绢,六尺单宣嘱莫裁。”在无奈亦无退身之地的情况下,故书“慎轻诺”相示,表明年纪、精力所限,还望友人体谅。同时老师也自知容易轻许他人,且记性不好,如言而无信,岂不得罪朋友。“慎轻诺”是老师以独有的方式表达自己“厌尘世”的心境。但对于学生的求教,老师仍然十分认真地讲授、改画或作诗、题词以资鼓励。
老师这个“慎”字用得好,对人既有婉谢之意, 又有回旋的余地;既尊重了他人,又开脱了自己。这是用字的奥妙,也是为人处事的学问。其实,“慎思与慎行”也是老师的治学之道。老师常说:“画不能太随意,也不能太拘谨。”这里有个度的问题,以孔子的中庸思想而论,不偏不倚、把柄中直才是高手。
老师慎思,对艺术亦有明确的主张、见解独到,并未人云亦云,受各种美术思潮左右。老师这种谨慎的治学态度,以及继承和发展传统,并以传统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进行写生和创作的经验,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老师的艺术是传统的、民族的、时代的,因此,它的精神内涵所包含的内容才是以上的总和。老师做学问,在慎思、慎言、慎行这一点上非常突出,在后人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是应该倡导这种学风的。
我是1976年师从梁树年先生的,从老师的做人、治学、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许多影响。
记得1998年,我在老师的家中见到一幅悬挂在堂屋中央的横披,是用麻纸书写的四个大字“宽人严己”。字体端正严谨,沉静空明,既有魏碑的风骨,又有唐人写经的意韵,柔中寓刚,平朴中见精神,书道、品格全在其中,字如人也。这是老师的斋名,也是我们的座右铭。
以诚相见,以礼相敬,故宾主宽放,得宽大处,胸中自有云山。宽人即宽心,心境即画境,画境即精神,精神即艺术的生命。老师教学,亦是宽人之教,遵循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方法,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指导,并非固守门风,一潭死水。
老师严己,不但表现在言行起居上,更体现在作画、作诗、写字、治印的认真态度上。老师落款,经常将拟好后的款识写在另一张纸上,然后在画上来回移动,反复推敲,直至找到一个适当的位置才正式题上。老师所书“宽人严己”四字,说起来容易,但作为一个人一生为人、治学的准则,能够做到并非易事。老师身体力行,严己而宽人,这是人的修养、品质所决定的。人品决定画品,故画是个人品质修炼的结果。
1984年,老师住所迁至红庙北里的新居,这时老师的画室又换上了“警退斋”的斋名,行书规范,凝重洒脱,张弛有度。“警退”,明指警惕自己退步,隐含处却指人的养生之道与治学之道互为并蓄。老师警退也在警人,提醒学生艺无止境,切莫自满。“满招损,谦受益”;“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画画亦当如此。老师常说:“要善于向传统学习,向自然学习,从中找出自己的差距。”老师重书法、绘画、诗词三者之间的关系,重人品、学养对笔墨所起的作用。
老师回顾自己作品时说:“我最喜欢的还是60年代初画的十二幅山水册页”,这是老师的得意之作。老师说:“我当时什么人也不仿,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思画出来的,我现在都记不起怎样画出来的,让我再画也画不出来了。”这十二幅山水册一直缠绕在老师的脑际,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师经常表示对自己作品不满意,说:“放不开,没有把自己所想的意思画出来。”如果用这十二幅山水册页作比较,老师的确客观地评价了自己的一些作品,同时在这一时候也创作三峡长卷这样的杰作。就个人风格而言,这时的面貌却比册页中的山水鲜明多了,而面貌从开始到形成,是需要时间,需要用笔墨在传统与自然中锤炼的,这个过程也许就是老师说的“放不开,不如意”。老师能够这样坦诚地剖析自己,足见老师治学上的认真与谦谨。那么“警退斋”的含义就不道自明了。
1992年,老师又换斋名,上书“慎轻诺”三字草书,笔墨饱满,浑然厚重。老师一向待人宽厚,常以书画会友,有求必应。在与人的交往中,也难避名利之人,且登门索画者日增。老师有七言诗为证:“索画强于苛税催,柴扉不顾破门来,不携五寸鹅溪绢,六尺单宣嘱莫裁。”在无奈亦无退身之地的情况下,故书“慎轻诺”相示,表明年纪、精力所限,还望友人体谅。同时老师也自知容易轻许他人,且记性不好,如言而无信,岂不得罪朋友。“慎轻诺”是老师以独有的方式表达自己“厌尘世”的心境。但对于学生的求教,老师仍然十分认真地讲授、改画或作诗、题词以资鼓励。
老师这个“慎”字用得好,对人既有婉谢之意, 又有回旋的余地;既尊重了他人,又开脱了自己。这是用字的奥妙,也是为人处事的学问。其实,“慎思与慎行”也是老师的治学之道。老师常说:“画不能太随意,也不能太拘谨。”这里有个度的问题,以孔子的中庸思想而论,不偏不倚、把柄中直才是高手。
老师慎思,对艺术亦有明确的主张、见解独到,并未人云亦云,受各种美术思潮左右。老师这种谨慎的治学态度,以及继承和发展传统,并以传统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进行写生和创作的经验,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老师的艺术是传统的、民族的、时代的,因此,它的精神内涵所包含的内容才是以上的总和。老师做学问,在慎思、慎言、慎行这一点上非常突出,在后人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是应该倡导这种学风的。
推荐关键字: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