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中国书画:白蕉书札赏析
风流蕴藉 信手拈来
作者:李海珉 2005-12-27 09:41:37来源:鲁迅美术学院
A-
A+
白蕉(1907~1969年)出生于金山县张堰镇,本姓何,后废姓以白蕉行世,字号别署极多,其中云间白蕉、云间居士、云间下士等使用频繁。云间是上海松江的古称,金山县旧属松江府。在松江,白蕉结识了一位亦师亦友的人物,就是南社著名诗人姚筘雏(1892~1954年),姚年长白蕉15岁,不仅诗词、小说写得非常出色,书法,特别是一手行书相当有造诣。
本文拟介绍白蕉的二通书札。一通作于1947年9月29日,一通作于1947年10月25日。
白蕉与姚筘雏从1946年至1953年交往密切,有过许多诗词赠答及书信来往。1947年9月中旬,姚筘雏先生回到家乡松江,与白蕉等友好一起游览了沪西的淀山湖,9月29日信中“清游追陪新秋快事”指的就是此行。不到一月,10月25日,白蕉又发了一通书札,二人交往的频繁于此可见一斑。
仔细观赏手迹,白蕉信手挥洒,自然流畅,并无刻意的追求,尤其是10月25日那一札,通篇率真而随意,无心于工而尤工。开头问候姚筘雏先生的“清恙”,接着谈一谈友朋间的雅兴,随后录奉自己撰写的二首绝句。第一首写了自家窘迫的生活,第二首写吃蟹,都是生活中的琐屑之事。然而就在这不经意之间,顺手一笔,“今年蟹奇多而大,常言蟹多世乱,信有征耶?”关心时局,忧国忧民之心立现。而于文章则堪称妙笔。
白蕉初学二王不得法门,后来得到了《丧乱》、《二谢》等唐人摹本,稍得规模。他16岁考入上海英语专修学校,结识了徐悲鸿,在徐氏的帮助下,白蕉更加刻苦,选用《阁帖》中王字放大至盈尺见方,经常通宵达旦地苦练。继而能够挥洒自如,秀雅萧散,刚健中不乏婀娜,颇得二王的神韵。1938年,为了捐款抗日,他和邓散木合办了一个“杯水书画展”,初露头角就受到欢迎,开始鬻书自给。1940年,在上海首次举办了个人书法展,一时好评如潮。当时王蘧常作诗赞颂道:“三十书名动海陬,钟王各欲擅千秋。如何百炼功成后,傲骨难为绕指柔。”
除了直接师法二王,白蕉对于历代二王体系的大家,诸如唐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五代杨凝式,宋代的米芾,明代的董其昌、王宠等等,都悉心观摹,汲取营养。在白蕉的书法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虞世南的笔致圆融冲和及外柔内刚;褚遂良的丰采流丽,韵致婉逸;陆柬之的飘逸流畅;也可以领略到董其昌率意中得秀色,分行布白的流宕洒脱;还有王宠疏宕逸笔的沉静。这些感受若隐若现,在似与不似之间,能意会而难言表。
白蕉的行草,笔法精到,气息醇正,为近现代王体书风的典范,他的书法无论具体点画,还是整体布局,都显现出深厚的功力和精湛的技巧。点画圆转润朗,舒展大方,结体疏密有致,匀称妥贴。刚柔并济,外观柔美,内现力度;润枯合宜,润而不肥,枯而不燥;稳险得体,稳得脱俗,险不怪诞。通篇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息。正如沙孟海的评价:“行草相间,寝馈山阴,深见功夫,造次颠沛,驰不失范,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
在一般人眼里,白蕉死守帖学,是排斥尊碑的。有人找出了白蕉的一段话:“我们决不能因为有碑学和帖学的派别而可以入主出奴,而可以一笔抹杀。六代乱离之际,书法乖谬,不学的书家与不识字的石工、陶匠所凿的字,正好比一只生毛桃,而且是被虫蛀的生毛桃,包(世臣)、康(有为)两人去拜服他们合作的书法,那是他们爱吃虫蛀的生毛桃,我总以为是他们的奇嗜。”其实这只能表明白蕉对包、康二人扬碑抑帖的反对。其实在碑与帖的问题上,白蕉的认识是十分中肯的。他认为有清以来尊碑派与尊帖派两者相互攻讦,实在毫无意义。他说:“碑与帖,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碑沉着、端厚而重点画,帖稳秀、清洁而重使转。碑宏肆,帖潇散。宏肆务去粗犷,潇散务去侧媚。书法宏肆而潇散,乃见神采。”因此,白蕉在书法实践中,并非一味临帖,他也学碑,吸收碑刻中的滋养。在柳亚子纪念馆有白蕉作于戊子(1948年)正月的一幅手迹,好多书法爱好者乍一见,都很惊讶,怎么,白蕉还有这样的手迹?一点不错,白蕉这件书作脱胎于《张猛龙碑》,也有着欧阳询参以隶法的影子。这于白蕉可能是偶弄狡狯,但至少也见得他以帖为能事的同时,并非不见其余。况其还曾通过姚筘雏专门求得于右任墨宝,并对于氏书有“大气流转”的佳评,而于氏固近代碑学大家。杜甫有诗“不薄今人爱古人”,套用一句,白蕉或可谓“不薄魏碑爱晋帖”吧。
至于白蕉的诗,则属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正如他“要为苍生作细论”的诗句,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所作诗大都缘事而发,关乎国计民生。与那些为赋新诗强说愁,咏风弄月、玩弄词藻者高下自不待言。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黎里柳亚子纪念馆)
本文拟介绍白蕉的二通书札。一通作于1947年9月29日,一通作于1947年10月25日。
白蕉与姚筘雏从1946年至1953年交往密切,有过许多诗词赠答及书信来往。1947年9月中旬,姚筘雏先生回到家乡松江,与白蕉等友好一起游览了沪西的淀山湖,9月29日信中“清游追陪新秋快事”指的就是此行。不到一月,10月25日,白蕉又发了一通书札,二人交往的频繁于此可见一斑。
仔细观赏手迹,白蕉信手挥洒,自然流畅,并无刻意的追求,尤其是10月25日那一札,通篇率真而随意,无心于工而尤工。开头问候姚筘雏先生的“清恙”,接着谈一谈友朋间的雅兴,随后录奉自己撰写的二首绝句。第一首写了自家窘迫的生活,第二首写吃蟹,都是生活中的琐屑之事。然而就在这不经意之间,顺手一笔,“今年蟹奇多而大,常言蟹多世乱,信有征耶?”关心时局,忧国忧民之心立现。而于文章则堪称妙笔。
白蕉初学二王不得法门,后来得到了《丧乱》、《二谢》等唐人摹本,稍得规模。他16岁考入上海英语专修学校,结识了徐悲鸿,在徐氏的帮助下,白蕉更加刻苦,选用《阁帖》中王字放大至盈尺见方,经常通宵达旦地苦练。继而能够挥洒自如,秀雅萧散,刚健中不乏婀娜,颇得二王的神韵。1938年,为了捐款抗日,他和邓散木合办了一个“杯水书画展”,初露头角就受到欢迎,开始鬻书自给。1940年,在上海首次举办了个人书法展,一时好评如潮。当时王蘧常作诗赞颂道:“三十书名动海陬,钟王各欲擅千秋。如何百炼功成后,傲骨难为绕指柔。”
除了直接师法二王,白蕉对于历代二王体系的大家,诸如唐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五代杨凝式,宋代的米芾,明代的董其昌、王宠等等,都悉心观摹,汲取营养。在白蕉的书法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虞世南的笔致圆融冲和及外柔内刚;褚遂良的丰采流丽,韵致婉逸;陆柬之的飘逸流畅;也可以领略到董其昌率意中得秀色,分行布白的流宕洒脱;还有王宠疏宕逸笔的沉静。这些感受若隐若现,在似与不似之间,能意会而难言表。
白蕉的行草,笔法精到,气息醇正,为近现代王体书风的典范,他的书法无论具体点画,还是整体布局,都显现出深厚的功力和精湛的技巧。点画圆转润朗,舒展大方,结体疏密有致,匀称妥贴。刚柔并济,外观柔美,内现力度;润枯合宜,润而不肥,枯而不燥;稳险得体,稳得脱俗,险不怪诞。通篇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息。正如沙孟海的评价:“行草相间,寝馈山阴,深见功夫,造次颠沛,驰不失范,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
在一般人眼里,白蕉死守帖学,是排斥尊碑的。有人找出了白蕉的一段话:“我们决不能因为有碑学和帖学的派别而可以入主出奴,而可以一笔抹杀。六代乱离之际,书法乖谬,不学的书家与不识字的石工、陶匠所凿的字,正好比一只生毛桃,而且是被虫蛀的生毛桃,包(世臣)、康(有为)两人去拜服他们合作的书法,那是他们爱吃虫蛀的生毛桃,我总以为是他们的奇嗜。”其实这只能表明白蕉对包、康二人扬碑抑帖的反对。其实在碑与帖的问题上,白蕉的认识是十分中肯的。他认为有清以来尊碑派与尊帖派两者相互攻讦,实在毫无意义。他说:“碑与帖,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碑沉着、端厚而重点画,帖稳秀、清洁而重使转。碑宏肆,帖潇散。宏肆务去粗犷,潇散务去侧媚。书法宏肆而潇散,乃见神采。”因此,白蕉在书法实践中,并非一味临帖,他也学碑,吸收碑刻中的滋养。在柳亚子纪念馆有白蕉作于戊子(1948年)正月的一幅手迹,好多书法爱好者乍一见,都很惊讶,怎么,白蕉还有这样的手迹?一点不错,白蕉这件书作脱胎于《张猛龙碑》,也有着欧阳询参以隶法的影子。这于白蕉可能是偶弄狡狯,但至少也见得他以帖为能事的同时,并非不见其余。况其还曾通过姚筘雏专门求得于右任墨宝,并对于氏书有“大气流转”的佳评,而于氏固近代碑学大家。杜甫有诗“不薄今人爱古人”,套用一句,白蕉或可谓“不薄魏碑爱晋帖”吧。
至于白蕉的诗,则属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正如他“要为苍生作细论”的诗句,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所作诗大都缘事而发,关乎国计民生。与那些为赋新诗强说愁,咏风弄月、玩弄词藻者高下自不待言。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黎里柳亚子纪念馆)
推荐关键字:杂项投资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从鼻烟壶看中国瓷杂的三个市场2012-05-14
- 珐琅器的真伪辨识2006-03-15
- 红酒投资回报仅次于石油2008-07-23
- 古代名片匣能当公文包2008-09-09
- 收藏陨石,追寻天外之痕2008-09-04
- 古董望远镜,德国货最棒2008-09-04
- 笔筒收藏要关注材质2008-08-25
- 国外古扇用料多珍奇2008-08-25
- 可乐易拉罐受到追捧2008-08-19
- 古董眼镜戴起来很新潮2008-08-19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