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既热又冷”的地图收藏

作者:子艺 2005-12-23 08:54:08来源:《四川日报》
A- A+
  眼下,有收藏界专家认为,地图收藏是“既热又冷”。“热”表现在古旧地图的文物收藏价值已经为世人所重视,这从每年地图拍卖活动的火爆可以看出。从其它收藏品市场撤出的投资资本也开始盯上地图这块处女地。“冷”,则是指大众收藏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

  可以说,专藏地图的人目前还很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涉猎地图收藏的仅数万人,比较活跃的只有几百人,其中专藏地图的就更少了,据调查只占36%。就目前成都而言,据说仅有两人专门收藏地图。

  另外,地图收藏成体系和有特色的人也不多。目前得知,吉林、成都等地少数人藏品比较丰富、门类比较齐全,藏量在3000以上。但也有一些收藏者有较突出的主攻方向,如广东一刘姓收藏者光收藏政区图就有1000多种,上海一收藏者长于体育地图。

  此外,地图收藏组织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目前全国没有统一的地图收藏组织,只有浙江省收藏协会下辖有地图专委会,有几十名会员,活动开展较好;苏州建有地图收藏协会,但其活动鲜有耳闻。另有中国地图出版社和成都地图出版社建有读者俱乐部,曾有不俗表现,但现在也都基本陷于瘫痪。

  地图收藏者之间的联系也比较松散。现在除《地图》杂志外,民间藏刊仅有浙江的《地图收藏》和吉林的《地图爱好者》两种,另有少数收藏者编有地图交流目录,供图友互通有无。

  大众地图收藏的“冷”有其原因。吉林一收藏者的调查表明,地图爱好者中男性占99%。这一强有力的数字足以说明地图是男人的钟爱。30岁以上的读者占被调查人数的26.6%;30岁-40岁之间占20%;40岁-60岁占20%;60岁以上占33.4%。地图爱好者以中老年居多,说明地图收藏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地图收藏者中文化程度中专及以下学历占31%;大专学历占22%;大学本科以上占44%;不详占3%。地图爱好者多为高学历者,这也许是由于地图本身是集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缘故,尤其是古旧地图收藏,它需要收藏者和鉴赏者拥有更加广泛的知识面和较高的文化素质以及对历史、地理、政治等诸多学科都有所涉猎。同时,大学生、国家干部、医生、教师、公司职员、翻译、记者总计占地图收藏者的54%,进一步说明地图收藏需要有较高的学识和文化修养。

  另外,从收藏数量上看,藏量1-500张的在收藏者中占44%,他们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市场培育;藏量500-1000张的在收藏者中占22%,他们有购买和收藏数量递增的欲望;藏量1000-2000张的在收藏者中占15%,他们会由于自己的选题及收藏途径的特殊性而决定他们的数量递增,包括收藏质量;藏量2000张以上的在收藏者中占8%,他们对收藏品较为挑剔,如果资金和收藏途径不畅,数量递增会有困难。

  专家认为,地图收藏要坚持藏研结合的方针,深入发掘地图所蕴藏的学术、历史价值,包括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的重大意义与现实成果,使地图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体现意义与价值,进而成为社会的经济财富文化财富。

  地图———

  科学与艺术的结晶

  一般说来,地图藏品分政区、历史、专题、特型等种类,其中中国各级政区图为最常见。

  从一定意义上讲,地图是研究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重要工具,是沟通各学科的重要纽带。地图不仅可以充分承载地理、历史、政治等科学要素,更可着力表现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基础设施建设、生存环境变迁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议题。研读地图,分析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相互联系的规律,针对各种现象的动态变化,可以对自然条件、资源和环境进行综合评价,进行时间或空间的预测预报等。从艺术角度讲,地图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特性。地图以其斑斓的色彩、流畅的线条、抽象的符号、丰富的层次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从现实意义角度看,地图是信息载体,收藏地图不应该只追求数量的扩张,重要的是应当研究地图背后的科学属性和文化特征。从地图的政治性来说,有人说地图是一国家的名片,尤其是国外地名的使用和涉及国家主权的界河、界峰、山口、岛屿等归属问题等方面的标绘,体现着一国的政治立场。

  从历史行程角度看,“于方寸之间,看沧桑巨变”,有时还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前些年,日本“东史郎日记案”经国内各大新闻媒体报道后,就有地图收藏者查阅日军侵华前后的南京地图,证明南京最高法院门前的水塘的存在,显示了地图收藏的历史价值。

  应该说,地图收藏是很有潜力的。随着地图种类的日益增多,地图的针对性也越来越强,旅游图,医药图,房产图等专业地图被藏家看好。

  我国地大物博,目前全国有县级以上行政单位3000多个,按每个单位出三个品种地图计算,就应有近万种地图。而许多大城市已出现了数十种甚至近百种地图。若加上各地内部使用的地图,还不算外国地图。如此巨量,为地图收藏提供了广阔的基础。

  成都一王姓地图收藏者曾举办过个人地图藏品展,他将自己的藏品分为“华夏一家亲——中国区域地图”、“经野体国——中国历代政区沿革”、“走近地球村——各国地图一览”、“符号化的科学世界——专题地图集锦”、“逝去的岁月——承载历史的老地图”、“图行天下——背包中的旅游地图”六个专题,展出各色地图千余种。包括挂历地图、扑克地图、丝绸地图、无纺布地图等。用他的话来说,包括了自己收藏的几个最:最老的地图——1924年出版的《世界新形势一览图》、最大的地图——16张全开纸拼成的《中国全图》、最小的地图——约200开、最便宜的地图——定价1分钱的《重庆市郊区示意图》、最有趣的专题地图——《新西兰毛利人神话地图》。这些展品,融收藏与知识一体,令人耳目一新。

  链接

  让人惊讶的古地图

  近年来,从西汉、战国时期墓葬古地图的发现和考证,揭示我国古代地图使用材料之先进,工艺之精湛,测绘技术之准确,应用领域之广阔,无不叹为观止。而且这些发现与考证,把整个地图发展历史阶段推前、上溯了好几百年。

  我国古代地图珍品保存到现在的,历史之久、数量之多,居世界首位。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所发现的汉代长沙国南部三幅彩色的《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其绘制时代距今已有2100多年,实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地图,而其绘制的精确程度,尤其令人惊异。由于自古以来实践经验的长期积累,必然导致地图绘制的理论总结,西晋时代裴秀(224年—271年)所提出的“制图六体”,总结了地图绘制的六项准则,奠定了我国中古时期地图制图学的理论基础,在世界地图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到了唐代,先是有张遂(即僧一行。637年—727年)于公元724年与人合作,以水准绳墨所进行的我国最早的子午线测量,实际上也就是世界史上测量子午线长度的开始。随后贾耽(730年—805年)利用17年时间绘制完成的巨幅《海内华夷图》,在世界制图史上也是没有先例的。公元1136年的石刻《禹迹图》,是迄今所存我国最早的“画方地图”,充分显示了数学基础的“计里画方”的传统,在世界制图史上独树一帜。及至元朝的郭守敬(1231年—1316年)在长期从事水利工程的实践中,总结了水准测量的经验,从而提出了以海平面为基础的海拔高程的科学概念,这又是中外测绘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推荐关键字:杂项投资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