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田黄“科学鉴定”宜缓行
作者:野逸 2005-12-08 10:18:25来源:藏品阁网
A-
A+
田黄是印石中的极品,价比黄金,但类似田黄的石材也不少,因此,鉴定真赝始终是个令人挠头的问题。不过,据说现在这个问题已得到了解决,因为发明了一种科学的鉴定方法,即可以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分析(IR),透视电子显微术(TEM)和X射线能谱(EDS)分析”等多项鉴定技术,据说可以让真假美猴王现形。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对田黄的矿物成分组成学术界一直认为主要是叶蜡石(至今不少人仍持此看法)。但近十几年来,某些地矿专家用上述科技手段,推翻了原有的定论,确定田黄的主要矿物成分为“地开石”。于是,就有人认为,今后田黄的鉴定就好办了:先用传统的方法初步看一看,然后再通过科技手段检测,一旦确定为地开石,那就必定是田黄无疑,是万无一失的了。
但科学鉴定真有如此神奇而准确吗?笔者认真地看了多位地矿专家的分析结论,却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甚至越看越糊涂,因为有几个疑点无法释然:
1.众多专家的检测结果不一致。比如,仅就田黄的矿物构成,有人认为是地开石(王宗良);有人认为除了地开石,还有珍珠陶石(任磊夫);有的专家又认为田黄中含有伊利石、辉锑矿,“同时,还发现不少高山石,坑头石和都成坑也是纯净的地开石”(汤德平、郑宗坦);而有的专家却认为,田黄是地开石,田黄冻则是珍珠陶石(崔文元)。都是专家,究竟应该相信谁呢?
2.既然专家们都认为地开石并非田黄所独有,那么,即便检测出地开石又有何意义?因为不少“田黄”就是“都成”、“坑头”和“高山石”冒充的。同时,据检测,浙江昌化黄石的矿物成分也为地开石。这么一来,对同为地开石的“李鬼”们,“科学检测”的作用怎发挥呢?
3.大家知道,同为田黄,其中的色彩差别极大,质地优劣悬殊,而这些正是决定其价值高低的关键。说实话,所谓田黄的鉴定,指的就是其中极少数的上品田黄。所谓“一两田黄几两金”也并非包括田坑中所有的“黄石头”。然而,科学检测仅是成分分析,却无法测出色彩和质地,又当何用?
从清代前期起,田黄受到上至皇帝贵胄,下至乡民石农们的尊崇已整整300年了。其间的买卖交易和其他古玩一样,靠的就是传统经验——目测手触。当然,这有一定的难度,有时也会造成“见仁见智”的尴尬局面。若能找到一种现代化且万无一失的检测手段,就如同检验假烟假酒一样,那该多好!然而,古玩的属性决定了它似乎很难做到这一点。不是吗?至今还未听说有哪一类古玩文物在科学仪器面前能“真伪立辨”的。看来,田黄也是如此,尽管众多的地矿专家作出了种种努力,论文数据连篇累牍,但目前的“科学鉴定”,笔者以为还是难以尽如人意。如某电视台前不久播出的艺术品投资节目中,一位大学地矿教授在鉴定一枚据说是在产地一艺人家中祖传三代的“田黄”雕件时,仅凭一句“经检测,这是高岭石”(矿物成分之一),而并未具体说出是哪种石质、产地,所以这种结论难以令人信服。
有鉴于此,笔者以为,田黄的鉴定,包括其他高档石材的鉴定,在科学检测手段尚未完全成熟,还拿不出硬标准、精确数据的今天,还是以传统的“经验鉴定”为好。相信凭300年来古玩界人士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鉴定、认识一方田黄应该还是绰绰有余的。当然,如果有条件用X射线分析等诸如此类复杂的科学仪器检测的话,也仅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参考依据,绝不能喧宾夺主。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对田黄的矿物成分组成学术界一直认为主要是叶蜡石(至今不少人仍持此看法)。但近十几年来,某些地矿专家用上述科技手段,推翻了原有的定论,确定田黄的主要矿物成分为“地开石”。于是,就有人认为,今后田黄的鉴定就好办了:先用传统的方法初步看一看,然后再通过科技手段检测,一旦确定为地开石,那就必定是田黄无疑,是万无一失的了。
但科学鉴定真有如此神奇而准确吗?笔者认真地看了多位地矿专家的分析结论,却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甚至越看越糊涂,因为有几个疑点无法释然:
1.众多专家的检测结果不一致。比如,仅就田黄的矿物构成,有人认为是地开石(王宗良);有人认为除了地开石,还有珍珠陶石(任磊夫);有的专家又认为田黄中含有伊利石、辉锑矿,“同时,还发现不少高山石,坑头石和都成坑也是纯净的地开石”(汤德平、郑宗坦);而有的专家却认为,田黄是地开石,田黄冻则是珍珠陶石(崔文元)。都是专家,究竟应该相信谁呢?
2.既然专家们都认为地开石并非田黄所独有,那么,即便检测出地开石又有何意义?因为不少“田黄”就是“都成”、“坑头”和“高山石”冒充的。同时,据检测,浙江昌化黄石的矿物成分也为地开石。这么一来,对同为地开石的“李鬼”们,“科学检测”的作用怎发挥呢?
3.大家知道,同为田黄,其中的色彩差别极大,质地优劣悬殊,而这些正是决定其价值高低的关键。说实话,所谓田黄的鉴定,指的就是其中极少数的上品田黄。所谓“一两田黄几两金”也并非包括田坑中所有的“黄石头”。然而,科学检测仅是成分分析,却无法测出色彩和质地,又当何用?
从清代前期起,田黄受到上至皇帝贵胄,下至乡民石农们的尊崇已整整300年了。其间的买卖交易和其他古玩一样,靠的就是传统经验——目测手触。当然,这有一定的难度,有时也会造成“见仁见智”的尴尬局面。若能找到一种现代化且万无一失的检测手段,就如同检验假烟假酒一样,那该多好!然而,古玩的属性决定了它似乎很难做到这一点。不是吗?至今还未听说有哪一类古玩文物在科学仪器面前能“真伪立辨”的。看来,田黄也是如此,尽管众多的地矿专家作出了种种努力,论文数据连篇累牍,但目前的“科学鉴定”,笔者以为还是难以尽如人意。如某电视台前不久播出的艺术品投资节目中,一位大学地矿教授在鉴定一枚据说是在产地一艺人家中祖传三代的“田黄”雕件时,仅凭一句“经检测,这是高岭石”(矿物成分之一),而并未具体说出是哪种石质、产地,所以这种结论难以令人信服。
有鉴于此,笔者以为,田黄的鉴定,包括其他高档石材的鉴定,在科学检测手段尚未完全成熟,还拿不出硬标准、精确数据的今天,还是以传统的“经验鉴定”为好。相信凭300年来古玩界人士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鉴定、认识一方田黄应该还是绰绰有余的。当然,如果有条件用X射线分析等诸如此类复杂的科学仪器检测的话,也仅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参考依据,绝不能喧宾夺主。
推荐关键字:田黄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陆镜清先生向浙江省博物馆捐赠陈巨来“铭心2020-07-06
- 【雅昌快讯】化私为公!陆镜清捐“铭心绝品2020-07-03
- 朵云轩春拍胡适旧藏戴震田黄自用印赏析2019-06-12
- “软宝石”田黄的真伪鉴别2018-05-12
- 保利厦门2017秋拍|玲珑巧工——中国古董珍玩2018-01-03
- 精品田黄、鸡血展2017-12-25
- 小文房,大市场 文房雅玩收藏的起点与归宿2017-08-28
- 史上最贵田黄对印现身拍卖场2016-05-24
- 田黄持续升温暗藏危机2016-04-08
- 价值不菲田黄方章不翼而飞 法院判拍卖公司赔2015-10-15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