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让银器文物不变色 上博获奖

作者:陈怡 2005-11-29 10:00:59来源:《东方早报》
A- A+
  近日,“2005年度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上颁发。湖北省荆州市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中心完成的“生物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研究———出土丝织物加固处理”获得一等奖,上海博物馆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完成的“银器文物抗变色处理的研究”和上海博物馆与南京博物院合作完成的“吴越青铜技术研究”两项科研成果获创新奖二等奖,上博同时被确定为三个新认定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之一。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每年组织评审一次,每次授奖总数不超过十项,其中一等奖不超过两项,二等奖不超过八项。今年是第二届评审,共评出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七项———包括敦煌研究院完成的“西藏空鼓病害壁画灌浆加固研究”、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完成的“工业粉尘对云冈石窟石雕的影响”、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完成的“秦俑土遗址及相关文物防霉保护研究”、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东南大学建筑系合作完成的“苏南建筑遗产评估体系及应用研究”以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完成的“探索文物修复技术师承制管理新机制”等。

  据荆州市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吴顺清介绍,出土的丝织物表面经常已经被矿化,非常脆硬,一触即碎。该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有一类微生物专门吞噬矿化物质,利用这一特性,这类文物表面的矿化物质可以被清除或转化。最理想的是通过某种“糖化作用”,并通过微生物的代谢,将文物表面的矿化物质转化为一种类似蚕丝的物质。若将这种物质分布在出土丝织物表面,就能填补文物破损的表面,并像一层保护膜一样减缓文物表面继续矿化的速度。该技术于2002年初开始投入小样试验,2003年形成完整方案,2004年曾应用于荆州市博物馆1982年从马山一号战国墓出土的“龙凤虎”绣罗单衣双袖和故宫的“九龙画伞”,今年则用于马王堆1972年出土的刺绣丝棉衣的保护。

  上海博物馆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完成的《银器文物抗变色处理的研究》课题,针对银器在大气环境下容易变色等问题,采用有机杂环类复合缓蚀剂,筛选形成了实用型缓蚀保护处理工艺,基本解决了银器文物在馆藏条件下的保存问题。该课题还系统科学地研究了杂环类化合物对银的抗变色作用机理。这项科研成果,至今已为上博和国内多家文博单位保护处理了1600余件银器文物,其中包括2001年我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的纯银阿育王塔和鎏金银盒等珍贵文物,综合效果良好。

  《吴越青铜技术研究》课题则破解了东周时期吴越青铜器中有关青铜剑复合铸造、剑首同心圆、表面菱形花纹以及青铜器表面三维峻深纹饰等多项早已失传的技艺,充分展现了我国2500年前对青铜合金及其性能的深刻认知和综合应用,对弘扬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保护传统工艺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上博的获奖成果占今年全国获奖项目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也是其继去年荣获该奖项一等奖以来,在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领域再次取得的重大成果。
推荐关键字:上海博物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