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让银器文物不变色 上博获奖
作者:陈怡 2005-11-29 10:00:59来源:《东方早报》
A-
A+
近日,“2005年度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上颁发。湖北省荆州市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中心完成的“生物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研究———出土丝织物加固处理”获得一等奖,上海博物馆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完成的“银器文物抗变色处理的研究”和上海博物馆与南京博物院合作完成的“吴越青铜技术研究”两项科研成果获创新奖二等奖,上博同时被确定为三个新认定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之一。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每年组织评审一次,每次授奖总数不超过十项,其中一等奖不超过两项,二等奖不超过八项。今年是第二届评审,共评出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七项———包括敦煌研究院完成的“西藏空鼓病害壁画灌浆加固研究”、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完成的“工业粉尘对云冈石窟石雕的影响”、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完成的“秦俑土遗址及相关文物防霉保护研究”、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东南大学建筑系合作完成的“苏南建筑遗产评估体系及应用研究”以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完成的“探索文物修复技术师承制管理新机制”等。
据荆州市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吴顺清介绍,出土的丝织物表面经常已经被矿化,非常脆硬,一触即碎。该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有一类微生物专门吞噬矿化物质,利用这一特性,这类文物表面的矿化物质可以被清除或转化。最理想的是通过某种“糖化作用”,并通过微生物的代谢,将文物表面的矿化物质转化为一种类似蚕丝的物质。若将这种物质分布在出土丝织物表面,就能填补文物破损的表面,并像一层保护膜一样减缓文物表面继续矿化的速度。该技术于2002年初开始投入小样试验,2003年形成完整方案,2004年曾应用于荆州市博物馆1982年从马山一号战国墓出土的“龙凤虎”绣罗单衣双袖和故宫的“九龙画伞”,今年则用于马王堆1972年出土的刺绣丝棉衣的保护。
上海博物馆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完成的《银器文物抗变色处理的研究》课题,针对银器在大气环境下容易变色等问题,采用有机杂环类复合缓蚀剂,筛选形成了实用型缓蚀保护处理工艺,基本解决了银器文物在馆藏条件下的保存问题。该课题还系统科学地研究了杂环类化合物对银的抗变色作用机理。这项科研成果,至今已为上博和国内多家文博单位保护处理了1600余件银器文物,其中包括2001年我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的纯银阿育王塔和鎏金银盒等珍贵文物,综合效果良好。
《吴越青铜技术研究》课题则破解了东周时期吴越青铜器中有关青铜剑复合铸造、剑首同心圆、表面菱形花纹以及青铜器表面三维峻深纹饰等多项早已失传的技艺,充分展现了我国2500年前对青铜合金及其性能的深刻认知和综合应用,对弘扬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保护传统工艺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上博的获奖成果占今年全国获奖项目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也是其继去年荣获该奖项一等奖以来,在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领域再次取得的重大成果。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每年组织评审一次,每次授奖总数不超过十项,其中一等奖不超过两项,二等奖不超过八项。今年是第二届评审,共评出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七项———包括敦煌研究院完成的“西藏空鼓病害壁画灌浆加固研究”、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完成的“工业粉尘对云冈石窟石雕的影响”、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完成的“秦俑土遗址及相关文物防霉保护研究”、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东南大学建筑系合作完成的“苏南建筑遗产评估体系及应用研究”以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完成的“探索文物修复技术师承制管理新机制”等。
据荆州市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吴顺清介绍,出土的丝织物表面经常已经被矿化,非常脆硬,一触即碎。该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有一类微生物专门吞噬矿化物质,利用这一特性,这类文物表面的矿化物质可以被清除或转化。最理想的是通过某种“糖化作用”,并通过微生物的代谢,将文物表面的矿化物质转化为一种类似蚕丝的物质。若将这种物质分布在出土丝织物表面,就能填补文物破损的表面,并像一层保护膜一样减缓文物表面继续矿化的速度。该技术于2002年初开始投入小样试验,2003年形成完整方案,2004年曾应用于荆州市博物馆1982年从马山一号战国墓出土的“龙凤虎”绣罗单衣双袖和故宫的“九龙画伞”,今年则用于马王堆1972年出土的刺绣丝棉衣的保护。
上海博物馆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完成的《银器文物抗变色处理的研究》课题,针对银器在大气环境下容易变色等问题,采用有机杂环类复合缓蚀剂,筛选形成了实用型缓蚀保护处理工艺,基本解决了银器文物在馆藏条件下的保存问题。该课题还系统科学地研究了杂环类化合物对银的抗变色作用机理。这项科研成果,至今已为上博和国内多家文博单位保护处理了1600余件银器文物,其中包括2001年我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的纯银阿育王塔和鎏金银盒等珍贵文物,综合效果良好。
《吴越青铜技术研究》课题则破解了东周时期吴越青铜器中有关青铜剑复合铸造、剑首同心圆、表面菱形花纹以及青铜器表面三维峻深纹饰等多项早已失传的技艺,充分展现了我国2500年前对青铜合金及其性能的深刻认知和综合应用,对弘扬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保护传统工艺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上博的获奖成果占今年全国获奖项目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也是其继去年荣获该奖项一等奖以来,在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领域再次取得的重大成果。
推荐关键字:上海博物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雅昌专稿 | 沪上机构恢复后 30余场新展抢先2022-07-01
- 雅昌专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刘文涛:元宇宙2022-05-18
- 雅昌月度展览推荐|春暖花开时节,一起来看2022-04-01
- 艺术播报 | 多地文博机构闭馆展览延期、威尼2022-03-13
- 现场|携手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春节来上海2022-01-23
- 盘点2021|年度十大博物馆展览:历史与艺术2021-12-28
- 现场|上海博物馆“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2021-10-28
- 雅昌专稿 | 3000年后重见天日!青铜器出现“2021-10-20
- 雅昌专稿 | 让捐赠人也火起来:早期上海博物2021-10-04
- 专稿 | 上博青铜鼎特展启幕!大盂鼎和大克鼎2021-06-20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