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2004–2006)
2005-11-15 08:38:24来源:Tom 专稿?
A-
A+
相关链接: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参展艺术家名单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前言
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实验空间
广州呼唤——新陈代谢与超越
别样:现实语境、话题和策略
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实验空间
展览时间:2005年11月18日至2006年1月15日
在以广东美术馆为主展场的广州隆重举行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三角洲实验室时间:2004年11月至2006年1月
主办:广东美术馆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策划委员会
艺术总监: 侯瀚如(法国)
策展人: 侯瀚如、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法国)、郭晓彦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组织委员会
主任:王璜生
副主任: 朱皓华 蒋悦
秘书长: 邵珊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办公室
主任: 王璜生
副主任: 郭小彦 邵珊
文秘: 董冰峰 孙晓枫 吴司恺
项目经理: 希蓓(法国) 陈浩扬 李钢 崔峤
展务部负责人:邵珊 蔡宝烈 李萍 江郁之 卫世机 谢家财 许晓彬 刘端玲
推广部负责人:祝明 梁洁 蔡涛 李绪洪 廖建芬
接待部负责人:黄放明 钟克珍 吴秀容 李锦荣
拓展部负责人:李钢
财务部负责人:陈玲
保卫部负责人:林潮雄
设计总监:王序
联系方式:
三年展办公室:郭晓彦、希蓓, 董冰峰、吴思恺
电话:0086-20-87351261
传真:0086-20-87351261
e-mail:gztriennial@gdmoa.org
中国广州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广东美术馆广州三年展办公室510105
关于“第二届广州三年展”
2002年11月18日,由广东美术馆策划主办的“首届广州三年展”在中国广州隆重举行,“首届广州三年展”以“重新解读—中国当代艺术十年”为主题,对90年代以来中国的实验艺术及其发展进行史学回顾和学术阐释,因而在国内国际艺术界文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广州三年展”作为一个大型的、常规性国际性的当代艺术展事,2005年11月将迎来第二届的艺术盛会。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以“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实验空间”为主题: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以国际著名策展人侯瀚如,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和广东美术馆郭晓彦组成策划团队。他们为展事设定了一个独特的题目“別样”。
“别样”,是指在新的社会经济模式条件下发展而成的特定的、蓬勃发展的、富有活力的文化和艺术的特殊现象和方式;这种现象和方式带有全球化深刻影响下激动人心而又复杂的现实印记,是中国及非西方国家特殊的现代化过程中创造和选择的新的适应性样式;是一个不断变动着的动态现象。
“一个特殊的现代实验空间”,是把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区域的地理位置所代表的发展中地区的特殊样式为研究起点,讨论这种充满活力而又不失混乱的特殊现代化模式及当代艺术文化现象;珠江三角洲(Pearl River Delta ,缩写为PRD)代表着新的空间策略、新的经济模式及新生成的生活方式。我们把这种“特殊的空间”作为新的艺术实验或实践的平台,作为一个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和当代艺术发展思考研究的“实验室”。同时,这也为全球格局重组提示了一个独特而创新的试验范例。
因此,“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着力于对“别样”的现代化发展现象和模式的研究和反思,展示艺术家、建筑家、文化学者等对这种现代化现象的“别样”表达。为此,我们设立了以跨空间、跨文化、跨学科、跨时间的“三角洲实验室”(Delta Laboratory ,缩写为D-Lab),以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创作和交流的平台。数十名中外艺术家、建筑家、文化学者应邀到“三角洲实验室”研讨交流,有针对性地为三年展创作新作品。作为此次三年展的重要部分,“三角洲实验室”从2004年11月启动至今已举办了三个阶段十次以上的向公众开放的展示和交流。其相关的文献也将结集出版。这个强调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扩展和延续的策略从“别样”的角度上改变了惯常的展览策划模式,以使全球性的当代艺术活动极为密切地融入本地的语境并深刻地影响其发展。从而,此次三年展具有创新性地成为了一个创造本地的新现实的过程。
除了“三角洲实验室”之外,“第二届广州三年展”还有“主题展览”、“自我组织空间”、“特别计划”等部分。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将于2005年11月18日以广东美术馆为主要展览场地的广州开幕,并延续至2006年1月15。而“三角洲实验室”(D-Lab)也同时继续运作。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展览结构:
一, 关于“三角洲实验室”计划
“三角洲实验室”是一个于2004年的11月28日启动、旨在创造对话、交流和产生新的思想激荡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术交流平台。从2004年11月至2006年1月,在跨越3年的时间里,每两至三个月举办的一次“三角洲实验室”开放。“三角洲实验室”强调的是多重学科的交流、对话,邀请国际和国内的艺术家,建筑师,学者等共同完成课题研究、专题讨论等活动。
“三角洲实验室”计划的部分参与者将被邀请参与“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的主题展览展出他们的作品,而届时“三角洲实验室”开放过程将以特别的方式展示予公众。
1,“三角洲实验室”计划时间安排:
“三角洲实验室[1]” 2004年11月28日-12月24日
“三角洲实验室[2]” 2005年3月4日-3月29日
“三角洲实验室[3]” 2005年5月31日-8月10日
“三角洲实验室[4]” 2005年9月-10月
2,“三角洲实验室”的部分重要交流主题:
[1] 全球化经济条件下的博物馆经济
讨论“全球化”形势下的博物馆如何参与社区人文生活,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提出自己的思考策略,及对艺术与社会关系的应对思路。
[2] 个体的声音
讨论艺术家在全球化、市场化的时空中对于艺术问题的思考和应对的策略。邀请“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艺术家大卫•威斯和墨西哥重要建筑师塔提安娜•比尔包等演讲和展示作品。
[3] 经济,环境与空间
讨论关于城市不断巨型化、土地过度开采导致的环境变迁、公共空间日益消失等问题。研究者以珠江三角洲的示例为关注重点,并以经济、环境保护、外来劳工压力、城市记忆的保存等问题为切入点。邀请了美国著名艺术家丹•格拉海姆,韩国“飞翔城市”艺术小组、中国艺术家汪建伟等参与讨论和作品展示。
[4] 存留,记忆与想象
艺术家以各自不同领域的工作,讨论如何在城市的急剧变化中保留城市、文化的记忆,提示出新的智力、认识和创造性的工作。邀请“亚洲艺术文献库”、广州城市研究学者姜珺参与研讨。
[5] 边缘,迁移和新城市世界
邀请的美国艺术家阿罗拉和卡尔扎德拉和法国建筑师福斯梯诺作品展示。
[6] 凝视城市
世界建筑大师扎哈•海迪和德国艺术家托马斯•拜勒将以自己对城市、建筑文化内涵的理解,提出观察城市的角度和立场。
二, 主题展览
来自全球各地的近百名艺术家、建筑师会聚广州,创作和当地文化有关的作品,提出城市和文化的发展问题。主题展览共分六个单元,分别为:
[1] 超城市 :在密度与扩张之间
城市被看作超越已经形成的传统城市概念、在特殊条件下新生成的巨大的“集合体”,被看作是一个超越时空框架制约、包罗万象的特殊空间和实验场所。
近二十年来,珠江三角洲的高速现代化过程给这个地区带来了史无前例的,规模巨大的城市化。从广州经深圳到香港和澳门以及珠海,一个可以被视为地区/城市(City/Region)的集合体已经形成。它在密度和广度上的扩张显示了一种在中国和世界上都极其独特的城市形态。它对于传统的城市结构和社会组织都是一个崭新和令人兴奋的挑战。
“超城市”这一主题强调艺术家对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新生成的区域,新的社会经济生活模式的想象、理解、判断及深切的体验。把主题集中于这个案例所寻求的并非地方主义的自我陶醉,而是揭示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创造新的独特性和丰富性的可能。
[2] 热带记忆和文化野史
珠江三角洲的特殊超城市形态是和它的地理和历史条件密不可分的。热带和亚热带的气候使这里的生活方式和建筑形式极其开放。同时,它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也区别于大一统的模式而具有“野史”的意韵。这也赋予了它和外界交流融合更加自信和开放的态度。它和世界潮流的合拍远远超越了周边地区,并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实验空间。这种特殊的以“热带记忆”为出发点的历史叙事给予艺术家们以尤其开阔的创造天地。
[3] 都市幸存者:独面喧嚣
大都市的生活是紧张和喧嚣的。这给每一个人都带来了压力。同时,这也是一种反思自我, 欣赏孤独的动力。
每个个人,尤其是艺术家,都有可能借此矛盾的生存状态而更加细微地观察城市内部的物质和心理变化,捕捉微观的、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诗意,以对错综复杂的城市生活做出的自己的解释。
[4] 面对全球化: 经济、移民和边界
在“全球化”的图景中,随着每个地方的经济迅速融入全球性的体系,国家、区域、边界的分解、重组、整合,生活其间的人群的流动和重新布局。珠江三角洲的现代化过程最集中和强烈地体现了这种情势。我们面对这样不断发生的现象,如何去理解和判断这样变化着的空间、地理和边界?新的生成空间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在这种全球性的动荡、迁移中,中心和边缘的界限又是什么?这一主题提示这些问题的存在及从艺术和文化的角度提出相关对策。
[5] 园林 :人工自然
人总是会产生对乌托邦生活、诗意人性的想象和描述,这同时包含着对公共空间和个人化空间的幻想、错位、转化等的注视。自然不断地被人工化,成为人们乌托邦想象的物化对象。作为中国园林和现代建筑之间的一座桥梁,广东园林在近现代的形成和演变特别能代表这一倾向。它在当代的发展又成为了艺术家和建筑师的用武之地。
[6] 幻想
个人的幻想和想象,总是给艺术带来奇迹,此专题是艺术家个人化思考的体现,是艺术带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我们的鼓舞。最终,超城市的背景更是艺术奇迹发生的最完美条件。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参展艺术家名单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前言
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实验空间
广州呼唤——新陈代谢与超越
别样:现实语境、话题和策略
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实验空间
展览时间:2005年11月18日至2006年1月15日
在以广东美术馆为主展场的广州隆重举行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三角洲实验室时间:2004年11月至2006年1月
主办:广东美术馆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策划委员会
艺术总监: 侯瀚如(法国)
策展人: 侯瀚如、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法国)、郭晓彦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组织委员会
主任:王璜生
副主任: 朱皓华 蒋悦
秘书长: 邵珊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办公室
主任: 王璜生
副主任: 郭小彦 邵珊
文秘: 董冰峰 孙晓枫 吴司恺
项目经理: 希蓓(法国) 陈浩扬 李钢 崔峤
展务部负责人:邵珊 蔡宝烈 李萍 江郁之 卫世机 谢家财 许晓彬 刘端玲
推广部负责人:祝明 梁洁 蔡涛 李绪洪 廖建芬
接待部负责人:黄放明 钟克珍 吴秀容 李锦荣
拓展部负责人:李钢
财务部负责人:陈玲
保卫部负责人:林潮雄
设计总监:王序
联系方式:
三年展办公室:郭晓彦、希蓓, 董冰峰、吴思恺
电话:0086-20-87351261
传真:0086-20-87351261
e-mail:gztriennial@gdmoa.org
中国广州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广东美术馆广州三年展办公室510105
关于“第二届广州三年展”
2002年11月18日,由广东美术馆策划主办的“首届广州三年展”在中国广州隆重举行,“首届广州三年展”以“重新解读—中国当代艺术十年”为主题,对90年代以来中国的实验艺术及其发展进行史学回顾和学术阐释,因而在国内国际艺术界文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广州三年展”作为一个大型的、常规性国际性的当代艺术展事,2005年11月将迎来第二届的艺术盛会。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以“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实验空间”为主题: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以国际著名策展人侯瀚如,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和广东美术馆郭晓彦组成策划团队。他们为展事设定了一个独特的题目“別样”。
“别样”,是指在新的社会经济模式条件下发展而成的特定的、蓬勃发展的、富有活力的文化和艺术的特殊现象和方式;这种现象和方式带有全球化深刻影响下激动人心而又复杂的现实印记,是中国及非西方国家特殊的现代化过程中创造和选择的新的适应性样式;是一个不断变动着的动态现象。
“一个特殊的现代实验空间”,是把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区域的地理位置所代表的发展中地区的特殊样式为研究起点,讨论这种充满活力而又不失混乱的特殊现代化模式及当代艺术文化现象;珠江三角洲(Pearl River Delta ,缩写为PRD)代表着新的空间策略、新的经济模式及新生成的生活方式。我们把这种“特殊的空间”作为新的艺术实验或实践的平台,作为一个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和当代艺术发展思考研究的“实验室”。同时,这也为全球格局重组提示了一个独特而创新的试验范例。
因此,“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着力于对“别样”的现代化发展现象和模式的研究和反思,展示艺术家、建筑家、文化学者等对这种现代化现象的“别样”表达。为此,我们设立了以跨空间、跨文化、跨学科、跨时间的“三角洲实验室”(Delta Laboratory ,缩写为D-Lab),以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创作和交流的平台。数十名中外艺术家、建筑家、文化学者应邀到“三角洲实验室”研讨交流,有针对性地为三年展创作新作品。作为此次三年展的重要部分,“三角洲实验室”从2004年11月启动至今已举办了三个阶段十次以上的向公众开放的展示和交流。其相关的文献也将结集出版。这个强调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扩展和延续的策略从“别样”的角度上改变了惯常的展览策划模式,以使全球性的当代艺术活动极为密切地融入本地的语境并深刻地影响其发展。从而,此次三年展具有创新性地成为了一个创造本地的新现实的过程。
除了“三角洲实验室”之外,“第二届广州三年展”还有“主题展览”、“自我组织空间”、“特别计划”等部分。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将于2005年11月18日以广东美术馆为主要展览场地的广州开幕,并延续至2006年1月15。而“三角洲实验室”(D-Lab)也同时继续运作。
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展览结构:
一, 关于“三角洲实验室”计划
“三角洲实验室”是一个于2004年的11月28日启动、旨在创造对话、交流和产生新的思想激荡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术交流平台。从2004年11月至2006年1月,在跨越3年的时间里,每两至三个月举办的一次“三角洲实验室”开放。“三角洲实验室”强调的是多重学科的交流、对话,邀请国际和国内的艺术家,建筑师,学者等共同完成课题研究、专题讨论等活动。
“三角洲实验室”计划的部分参与者将被邀请参与“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的主题展览展出他们的作品,而届时“三角洲实验室”开放过程将以特别的方式展示予公众。
1,“三角洲实验室”计划时间安排:
“三角洲实验室[1]” 2004年11月28日-12月24日
“三角洲实验室[2]” 2005年3月4日-3月29日
“三角洲实验室[3]” 2005年5月31日-8月10日
“三角洲实验室[4]” 2005年9月-10月
2,“三角洲实验室”的部分重要交流主题:
[1] 全球化经济条件下的博物馆经济
讨论“全球化”形势下的博物馆如何参与社区人文生活,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提出自己的思考策略,及对艺术与社会关系的应对思路。
[2] 个体的声音
讨论艺术家在全球化、市场化的时空中对于艺术问题的思考和应对的策略。邀请“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艺术家大卫•威斯和墨西哥重要建筑师塔提安娜•比尔包等演讲和展示作品。
[3] 经济,环境与空间
讨论关于城市不断巨型化、土地过度开采导致的环境变迁、公共空间日益消失等问题。研究者以珠江三角洲的示例为关注重点,并以经济、环境保护、外来劳工压力、城市记忆的保存等问题为切入点。邀请了美国著名艺术家丹•格拉海姆,韩国“飞翔城市”艺术小组、中国艺术家汪建伟等参与讨论和作品展示。
[4] 存留,记忆与想象
艺术家以各自不同领域的工作,讨论如何在城市的急剧变化中保留城市、文化的记忆,提示出新的智力、认识和创造性的工作。邀请“亚洲艺术文献库”、广州城市研究学者姜珺参与研讨。
[5] 边缘,迁移和新城市世界
邀请的美国艺术家阿罗拉和卡尔扎德拉和法国建筑师福斯梯诺作品展示。
[6] 凝视城市
世界建筑大师扎哈•海迪和德国艺术家托马斯•拜勒将以自己对城市、建筑文化内涵的理解,提出观察城市的角度和立场。
二, 主题展览
来自全球各地的近百名艺术家、建筑师会聚广州,创作和当地文化有关的作品,提出城市和文化的发展问题。主题展览共分六个单元,分别为:
[1] 超城市 :在密度与扩张之间
城市被看作超越已经形成的传统城市概念、在特殊条件下新生成的巨大的“集合体”,被看作是一个超越时空框架制约、包罗万象的特殊空间和实验场所。
近二十年来,珠江三角洲的高速现代化过程给这个地区带来了史无前例的,规模巨大的城市化。从广州经深圳到香港和澳门以及珠海,一个可以被视为地区/城市(City/Region)的集合体已经形成。它在密度和广度上的扩张显示了一种在中国和世界上都极其独特的城市形态。它对于传统的城市结构和社会组织都是一个崭新和令人兴奋的挑战。
“超城市”这一主题强调艺术家对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新生成的区域,新的社会经济生活模式的想象、理解、判断及深切的体验。把主题集中于这个案例所寻求的并非地方主义的自我陶醉,而是揭示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创造新的独特性和丰富性的可能。
[2] 热带记忆和文化野史
珠江三角洲的特殊超城市形态是和它的地理和历史条件密不可分的。热带和亚热带的气候使这里的生活方式和建筑形式极其开放。同时,它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也区别于大一统的模式而具有“野史”的意韵。这也赋予了它和外界交流融合更加自信和开放的态度。它和世界潮流的合拍远远超越了周边地区,并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实验空间。这种特殊的以“热带记忆”为出发点的历史叙事给予艺术家们以尤其开阔的创造天地。
[3] 都市幸存者:独面喧嚣
大都市的生活是紧张和喧嚣的。这给每一个人都带来了压力。同时,这也是一种反思自我, 欣赏孤独的动力。
每个个人,尤其是艺术家,都有可能借此矛盾的生存状态而更加细微地观察城市内部的物质和心理变化,捕捉微观的、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诗意,以对错综复杂的城市生活做出的自己的解释。
[4] 面对全球化: 经济、移民和边界
在“全球化”的图景中,随着每个地方的经济迅速融入全球性的体系,国家、区域、边界的分解、重组、整合,生活其间的人群的流动和重新布局。珠江三角洲的现代化过程最集中和强烈地体现了这种情势。我们面对这样不断发生的现象,如何去理解和判断这样变化着的空间、地理和边界?新的生成空间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在这种全球性的动荡、迁移中,中心和边缘的界限又是什么?这一主题提示这些问题的存在及从艺术和文化的角度提出相关对策。
[5] 园林 :人工自然
人总是会产生对乌托邦生活、诗意人性的想象和描述,这同时包含着对公共空间和个人化空间的幻想、错位、转化等的注视。自然不断地被人工化,成为人们乌托邦想象的物化对象。作为中国园林和现代建筑之间的一座桥梁,广东园林在近现代的形成和演变特别能代表这一倾向。它在当代的发展又成为了艺术家和建筑师的用武之地。
[6] 幻想
个人的幻想和想象,总是给艺术带来奇迹,此专题是艺术家个人化思考的体现,是艺术带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我们的鼓舞。最终,超城市的背景更是艺术奇迹发生的最完美条件。
推荐关键字:第二届广州三年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