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理想与现实——成都双年展学术座谈会讨论记录
2005-11-05 15:40:49来源:《当代艺术》2005年第5期
A-
A+
殷双喜:(主持)今天的会议空间比较紧凑,希望大家比较轻松地交谈。现在中国有几个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北京双年展等等,上海做得最多,现在是一个机会,对中国乃至亚洲的双年展进行研究,也对我们所做的成都双年展的主题及作品来做一个讨论,不是要得出什么结论只是思考。请允许我对嘉宾做一介绍,今天出席我们会议的有广州美院李公明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瑞林教授、芝加哥大学巫鸿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刘骁纯研究员、四川美院王林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吕澎博士、成都画院评论家张颖川,还有许多艺术家,就不再一一介绍。再就是策展人小组的范迪安教授、我和冯博一、黄效融)
范迪安:开会是中国的习惯,尽管现在信息发达、传媒发达,但交流还是必要的,双年展这种形式和展览制度所获得的效果和发展趋势是什么,都是我们讨论的话题。但重要的是,当代艺术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发展,艺术家个人的表现中有什么问题。这是我们讨论的目的。请专家们进行讨论,艺术家其实对理论的问题是有明确的看法的。
李公明:我觉得展览的题目有意思,涉及到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天堂是理想的状况,题目点出在空间和时间中有美好的期盼。双年展已经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所关联。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这么好的展览是不容易的。从展览策划到展览给我的印象,重点是对新人的推出。推出新人新作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还有中国画,这个想法是对的。展览有各种尝试,具有包容性,这对策展人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想讨论一下艺术家对宏大叙事的营造的可能性。当代艺术是责任太沉重还是不够?我们的当代艺术家很少有对世界的积极回应。有一些作品我们看到中国传媒的自由。像这样的作品太少,以及对古代艺术的思考。这也是很沉重的思考,这些都是问题。相反在诗歌领域更积极一些。博伊斯讲的艺术就是政治,政治就是艺术,现在这样的艺术家太少。中国艺术家做学问的相对缺少。另外,就是激情地投入不够。
刘骁纯:艺术家都是很有想法的。现在中国搞了这么多双年展,但只是一个起步。大多数的双年展都是为中国艺术在世界上具有独立性的准备,这需要整个机制的成熟。如果作为一个过程来说,比较有影响的双年展都是在作积极的准备,做基础的工作和贡献,包括北京双年展。我有一个学生,研究中国双年展当中的策展人制度。他觉得重要的展览应该由策展人来做,由官员来决定是做不好的,但作为过程来说,也是正常的,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美研所的王镛觉得中国艺术研究院应该做北京双年展,他的初衷是想把国际上的模式引到中国来,这到底是悲哀还是什么?王镛觉得这是个和平渐变的过程,比较缓慢,最终会使用策展人制度。像这次成都双年展览与第一次有很大不同,这次展览有很多青年人参加展览,策展人的思考都反映到展览上来了。我看了展览以后的具体感受:这次不是特别强调架上艺术,这次装置多了起来。另外,架上和非架上的概念模糊了。装置和雕塑实际上是没有概念上的区别的。中国这几个双年展有一些共同性,都反映了策展人的包容性,不像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人那么激进。上海双年展和广州双年展都很具有包容性,这也有他们的理解。但这里面没有很明显的原则,这取决于策展人。中国的双年展多了以后就更具有多元性。策展人有它的权力也有它的责任。展览应该在美术史上有所记载。就我个人看法,这次展览比较成熟的艺术还是不太多,年轻人的艺术没有形成上一代人那么反叛,受探索性的艺术家的影响比较重。针对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有些作品有一些小的闪光。近年的艺术有一段沉淀,有一些比较成熟的作品。朱金石的作品给我印象深,我觉得比较完整,施慧的作品不如以前,她对纸浆的敏感是她的特点。语言特别强烈的话就模糊了她的冲击力。
冯博一:就包容性来说,最开始计划有两个展场,还分室内外,绘画在室内,雕塑、装置等在室外,后来投资方改变计划,都集中在成都世纪城新会展中心,所以混乱,影响了展览主题的呈现。
王林:今天的座谈,谈到了比较敏感的问题,中国的双年展都有点急于求成,这是跟中国社会的发展比较相似的。如果从学术上思考还是有很多问题。上次参加了上海的一个会,比较前卫和老先生的会我都参加。老先生的会也很前卫,靳先生提出要把油画展览专题化。他很细致,在提到专题展时使用了当代的一些概念。前段时间我写了关于上海双年展的文章,策展人想建立一个机制。上海双年展做了五届,可以大致地体现一个脉络,先是油画、水墨,后来是装置、影像、建筑等等,这些方面都做了以后还能做什么?第一届是集中了比较成熟的艺术家,现在是把年轻的艺术家集中起来。所以有个问题,中国双年展针对什么。中国做双年展的特点反而变得重要。聚会性质的展览就没意思。中国双年展应该针对问题。现在我们有没有可能提出问题?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发生了很多变化,传媒等等的发展并不是有很多落差。恐怖主义等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国的问题。画家对战争等方面的一些反映是对的,这次展览邀请青年艺术家是好的,但是当代艺术家距离问题太远。我不觉得他们年轻就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精神。这个展览的题目应该有问题,这不是学术的题目。没有一个学术核心的针对性。还这样往下做就没有必要。一定要有问题,既然推年轻人,就应该把他们规范好。我们是有可能作这个的。政治性不能回避,中国的前卫艺术从来没有回避过政治问题。我呼吁我们的策展人做有针对性的展览,艺术家做有针对性的作品。
朱金石:王老师与公明的思路有接近的地方,很对,没有问题。但是具体在展览背景上来看,策展人肯定是有策略的,中国当代艺术并不是自娱自乐。中国艺术总是有个自己的走向,有偶然性,并不是没有艺术史的价值,目前已经从宏大叙事进入到具体试验的阶段。现在两位老师,都停留在宏大叙事上。展览题目并不是没学术,我喜欢这次展览的国画。西方都是绘画作为起点来作为艺术的革新。成都可能是用传统的方式更有用。比如说把绘画带入到中国当代艺术的领域中来就很了不起了。作为展览的模式,我们觉得董事会越权太多。作为赞助者来说不能越权策展人,让个人性的意见影响到了艺术家作品的事实。
李公明:我们应该从实践上来干预生活是对的。但我们觉得不能只从情感上去呼唤,知识学的准备对当代艺术是很有用的,我们探索的空间是非常大的。没有独立的基金会来赞助的话,就有很多具体的问题,我们还是呼吁艺术家对社会提出问题,这样策展人才能更好地发现好的艺术家,做好的展览。
巫鸿:国内变化很大,国际上也是一样,很多人想对双年展的模式下定义,有意思的是,双年展是一个矛盾,策展人和艺术家应该怎么利用矛盾才是有意思的,矛盾是核心。双年展总是和城市有关的,但是又想要国际性,这就是矛盾;还有一个就是双年展有一个历史,同时每次都是断裂的,所以这又是一个矛盾。双年展已经成为一个系统,策展人怎么和双年展的历史打交道,是个切入点。还有一个矛盾,这种双年展带有一种前卫性,展出最新的东西,同时又是一个大众的行为。前卫性和个性里面是非常大的矛盾,这种矛盾怎么解决?另一个就是学术和媒体的矛盾。因此你和媒体打交道的时候怎样也是个问题。最后一个就是艺术家和策展人中间有矛盾,策展人的思想非常强,艺术家是完全按照策展人的想法来做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这些东西都是很本质的一些问题。衡量每个双年展、策展人、艺术家都离不开这些矛盾和问题。
陈瑞林:我从观感上来看,我很愿意了解双年展。当下是一个进行时,变动的很厉害,正因为是个进行时所以有意思。我们做艺术史的,看到一些问题,艺术家和策展人、评论家有一些距离。有一篇文章说批评家是阉人,现在我们都是阉人,只能看不能做。现在有些批评家要改变一些状况,但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很难的。这次没有白来,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展览。由于筹展时间匆忙,作品创作也比较匆忙,很多作品由主观情绪的宣泄性,有好的一面,但也有消极性。主流的展览让人不知道艺术家的真实的自我,没有心灵的沟通是最大的失败。而成都双年展的年轻的朋友有一种感动,我能感受到真实的感动。不加掩饰的作品,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很粗糙,有些平面性和表面性,这是我们值得考虑的问题。我不觉得非要规定展览的学术性。你一定要求双年展有学术性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我看了各种双年展,你要求它有多大的学术性很难,展览能做起来,让年轻的朋友们展示自己,就很好了,就目前来说恐怕也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在不断地往前推动。当年新潮美术四川是重点,现在又回到了四川,我们还是应该肯定它的。但是有些作品还是相当幼稚的,即时性和宣泄形式不够的,用更好的语言表现出来,是更重要的。我们不需要对艺术家提出过多的要求,现在主流的意识形态的消解,家长里短也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改变社会的还是大众艺术。改变社会思维方式的还是流行艺术。我对大众艺术、实用艺术比较感兴趣。让民众感受艺术,也是好的。大家不要太刻意,现代艺术是很宽松的。
范迪安:宽松是学者的良好的愿望,王林的评论是一个基本评价。很多事情从两个方面来看才好。我们几个都是比较复杂的身份。我们应该从各个角度来看问题,这就是宽松。我们这一次五人策展小组,有一个和谐的讨论,我们是共同进入和商量进行的。我们都是很默契的合作,说我们没有考虑学术问题是不对的。技术和学术我们都要考虑,这个展览从上一届单纯的架上转到综合性上来,类型的问题倒不是难解决的问题。任何一个展览都需要年轻人。每个展览都是这样,新人特展是一个在板块上的特色。我们和主办方的沟通还是进展得比较顺利的。从思维空间来说这不是问题,策展小组所有的动机都能得到贯彻。展览的学术主题是我们考虑得最多的事情。王林很轻率地认为我们没有学术性,我不同意。当代艺术和大众文化相关联是我们讨论的问题。我们设想,成都这个展场更多地要考虑消费性问题,九寨天堂是更远离这个问题,但是这个技术问题没有解决,这是相对无奈的结果。有很多作品原来设想放在九寨是有我们的考虑的。双年展的思路对不对,问题能不能更鲜明,是可以讨论的。
王林:当代艺术的动力,在于我们能不能在展场上感觉到大众文化的氛围,我仍然认为学术主持人没有做好工作,离学术主体比较远的作品倒成为了主要部分。我们这个展览体制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凸现和强调。
刘骁纯:主题词是可以的,当代策展人的根本忧患是不得不妥协,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寻找当代艺术的动力是有思考的,如果真地围绕着艺术和消费的关系本身就是很微妙的。展览的彻底性不够,这是策展人的工作。嘉年华这个概念可以用,但是每个嘉年华都不一样。每种情况下有不同的意义。王林是宏大叙事,也是不全面的。他也做很多展览,他一直强调这些东西,很值得肯定。
张颖川:我对成都双年展是刚知道的,我很感动,第一个感觉是有点乱,但是生气勃勃的,很有成都的感觉,我看了很久。范老师说时间不是问题,双年展有很多陌生的面孔,我的体会,我想到了在一个月之前,周春芽的展览就是让人感觉年轻人的面貌不突出,年轻人微妙的变化不多,他们现在更普通更平庸,对于这样的状态,我们都有一点战战兢兢,所以这个时候提出宏大叙述也是正常的。年轻人的自信心不够。所有双年展都是准备,那个真正的双年展在哪里。模式在哪里,每次研讨会都是提出问题。
黄效融:双年展是民间资本的转化,我们应该鼓励邓总的积极性。中国的民间资本本身有很多不足,可能这在中国还有一段过程。作为出资方的爱好和偏向,作为商人和策展人的沟通是需要方法的。实际上邓总也在一点一点的进步,中国以后其他民间资本也会遇到的问题。可能民间资本做双年展速度要加快,怎么使用钱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
吕澎:我们每一次作展览都能找到理由,主办人和操作者这是很辛苦的,所以我们很不愉快地提问,就不想。很多人拿钱出来做艺术是他自愿的,但是我们看到很多展览始终没有做好,出资人为了他的一些目的来作展览,而艺术家策展人也出于自己的目的来做自己的事情。从2000到2005年过了5年,5年内应该能做出很好的展览,但是它完全被商业利用了。这个展览是仓促,仓促到了粗制滥造的地步,这展览更像一个展览会,实际上这个展览受到各个方面的局限。
AA:展览是很有秩序的,这个展览的管理是有问题的。主题词没有学术性,有些画家不错,但是与主题有何关系,我没有找到。
徐龙森:艺术家应该关心细节生活。我们可以向前走、向后走,也可以向左右走,对现实的关怀可以有多种方式。
何晋伟:“世纪”和“天堂”就是主题。
张勇:批评家和艺术家的工作和思维方式是不同,不要强加给别人。艺术家的出发点还是自身。艺术家就是大众之一。这种东西更能动我们自己。艺术的功能问题,我的作品更多出发点是心理上的。
邓乐:这个展览是成功的,艺术家是尊重这些策展人来参展的。这个展览是让我们学习如何策展。你们批评家说的主要是针对自己的问题。艺术家是非常幸运的。策展人在中国是不容易的。邓鸿也不容易,没有几百万是做不成这个展览的,现在中国有几个老板来做艺术。双年展是一个战备的过程。我们的艺术,现在有一个字:“仿”。我们应该站在里面看,不能完全站在外边看问题,不能太轻松。但是主题要明确,学术的主题要更明确一些。这个问题有时候是个特别理想的事情。策展人在某些方面有点像乙方,邓总有点像甲方。我理解策展人,在布展的时候也遇到了这个问题。按照我的理解,中国的艺术通过新潮艺术的时候,已经在进步得很快了,已经在慢慢长大了,这个就是艺术的方向,有社会的、哲学的、内心的。我今后做艺术应该会更明确一些。
陈志光:学术的具体指标是什么?现在的艺术家应该有更包容的状态。
王林:我们的发言有错位,跟艺术家的学术性没关系。
刘骁纯:同样的词放在不同的语境里面意义不同。
范迪安:展览的管理优先是一个问题。
冯博一:关于这次展览,作为策展人之一,我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就是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一定要为艺术家负责。在策划和布展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底线是在开幕之前一定要将所有参展作品立起来和挂上去。这一点我们做到了!其他是没有什么好说的。
殷双喜:根本矛盾就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记录 柳淳风)
范迪安:开会是中国的习惯,尽管现在信息发达、传媒发达,但交流还是必要的,双年展这种形式和展览制度所获得的效果和发展趋势是什么,都是我们讨论的话题。但重要的是,当代艺术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发展,艺术家个人的表现中有什么问题。这是我们讨论的目的。请专家们进行讨论,艺术家其实对理论的问题是有明确的看法的。
李公明:我觉得展览的题目有意思,涉及到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天堂是理想的状况,题目点出在空间和时间中有美好的期盼。双年展已经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所关联。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这么好的展览是不容易的。从展览策划到展览给我的印象,重点是对新人的推出。推出新人新作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还有中国画,这个想法是对的。展览有各种尝试,具有包容性,这对策展人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想讨论一下艺术家对宏大叙事的营造的可能性。当代艺术是责任太沉重还是不够?我们的当代艺术家很少有对世界的积极回应。有一些作品我们看到中国传媒的自由。像这样的作品太少,以及对古代艺术的思考。这也是很沉重的思考,这些都是问题。相反在诗歌领域更积极一些。博伊斯讲的艺术就是政治,政治就是艺术,现在这样的艺术家太少。中国艺术家做学问的相对缺少。另外,就是激情地投入不够。
刘骁纯:艺术家都是很有想法的。现在中国搞了这么多双年展,但只是一个起步。大多数的双年展都是为中国艺术在世界上具有独立性的准备,这需要整个机制的成熟。如果作为一个过程来说,比较有影响的双年展都是在作积极的准备,做基础的工作和贡献,包括北京双年展。我有一个学生,研究中国双年展当中的策展人制度。他觉得重要的展览应该由策展人来做,由官员来决定是做不好的,但作为过程来说,也是正常的,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美研所的王镛觉得中国艺术研究院应该做北京双年展,他的初衷是想把国际上的模式引到中国来,这到底是悲哀还是什么?王镛觉得这是个和平渐变的过程,比较缓慢,最终会使用策展人制度。像这次成都双年展览与第一次有很大不同,这次展览有很多青年人参加展览,策展人的思考都反映到展览上来了。我看了展览以后的具体感受:这次不是特别强调架上艺术,这次装置多了起来。另外,架上和非架上的概念模糊了。装置和雕塑实际上是没有概念上的区别的。中国这几个双年展有一些共同性,都反映了策展人的包容性,不像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人那么激进。上海双年展和广州双年展都很具有包容性,这也有他们的理解。但这里面没有很明显的原则,这取决于策展人。中国的双年展多了以后就更具有多元性。策展人有它的权力也有它的责任。展览应该在美术史上有所记载。就我个人看法,这次展览比较成熟的艺术还是不太多,年轻人的艺术没有形成上一代人那么反叛,受探索性的艺术家的影响比较重。针对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有些作品有一些小的闪光。近年的艺术有一段沉淀,有一些比较成熟的作品。朱金石的作品给我印象深,我觉得比较完整,施慧的作品不如以前,她对纸浆的敏感是她的特点。语言特别强烈的话就模糊了她的冲击力。
冯博一:就包容性来说,最开始计划有两个展场,还分室内外,绘画在室内,雕塑、装置等在室外,后来投资方改变计划,都集中在成都世纪城新会展中心,所以混乱,影响了展览主题的呈现。
王林:今天的座谈,谈到了比较敏感的问题,中国的双年展都有点急于求成,这是跟中国社会的发展比较相似的。如果从学术上思考还是有很多问题。上次参加了上海的一个会,比较前卫和老先生的会我都参加。老先生的会也很前卫,靳先生提出要把油画展览专题化。他很细致,在提到专题展时使用了当代的一些概念。前段时间我写了关于上海双年展的文章,策展人想建立一个机制。上海双年展做了五届,可以大致地体现一个脉络,先是油画、水墨,后来是装置、影像、建筑等等,这些方面都做了以后还能做什么?第一届是集中了比较成熟的艺术家,现在是把年轻的艺术家集中起来。所以有个问题,中国双年展针对什么。中国做双年展的特点反而变得重要。聚会性质的展览就没意思。中国双年展应该针对问题。现在我们有没有可能提出问题?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发生了很多变化,传媒等等的发展并不是有很多落差。恐怖主义等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国的问题。画家对战争等方面的一些反映是对的,这次展览邀请青年艺术家是好的,但是当代艺术家距离问题太远。我不觉得他们年轻就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精神。这个展览的题目应该有问题,这不是学术的题目。没有一个学术核心的针对性。还这样往下做就没有必要。一定要有问题,既然推年轻人,就应该把他们规范好。我们是有可能作这个的。政治性不能回避,中国的前卫艺术从来没有回避过政治问题。我呼吁我们的策展人做有针对性的展览,艺术家做有针对性的作品。
朱金石:王老师与公明的思路有接近的地方,很对,没有问题。但是具体在展览背景上来看,策展人肯定是有策略的,中国当代艺术并不是自娱自乐。中国艺术总是有个自己的走向,有偶然性,并不是没有艺术史的价值,目前已经从宏大叙事进入到具体试验的阶段。现在两位老师,都停留在宏大叙事上。展览题目并不是没学术,我喜欢这次展览的国画。西方都是绘画作为起点来作为艺术的革新。成都可能是用传统的方式更有用。比如说把绘画带入到中国当代艺术的领域中来就很了不起了。作为展览的模式,我们觉得董事会越权太多。作为赞助者来说不能越权策展人,让个人性的意见影响到了艺术家作品的事实。
李公明:我们应该从实践上来干预生活是对的。但我们觉得不能只从情感上去呼唤,知识学的准备对当代艺术是很有用的,我们探索的空间是非常大的。没有独立的基金会来赞助的话,就有很多具体的问题,我们还是呼吁艺术家对社会提出问题,这样策展人才能更好地发现好的艺术家,做好的展览。
巫鸿:国内变化很大,国际上也是一样,很多人想对双年展的模式下定义,有意思的是,双年展是一个矛盾,策展人和艺术家应该怎么利用矛盾才是有意思的,矛盾是核心。双年展总是和城市有关的,但是又想要国际性,这就是矛盾;还有一个就是双年展有一个历史,同时每次都是断裂的,所以这又是一个矛盾。双年展已经成为一个系统,策展人怎么和双年展的历史打交道,是个切入点。还有一个矛盾,这种双年展带有一种前卫性,展出最新的东西,同时又是一个大众的行为。前卫性和个性里面是非常大的矛盾,这种矛盾怎么解决?另一个就是学术和媒体的矛盾。因此你和媒体打交道的时候怎样也是个问题。最后一个就是艺术家和策展人中间有矛盾,策展人的思想非常强,艺术家是完全按照策展人的想法来做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这些东西都是很本质的一些问题。衡量每个双年展、策展人、艺术家都离不开这些矛盾和问题。
陈瑞林:我从观感上来看,我很愿意了解双年展。当下是一个进行时,变动的很厉害,正因为是个进行时所以有意思。我们做艺术史的,看到一些问题,艺术家和策展人、评论家有一些距离。有一篇文章说批评家是阉人,现在我们都是阉人,只能看不能做。现在有些批评家要改变一些状况,但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很难的。这次没有白来,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展览。由于筹展时间匆忙,作品创作也比较匆忙,很多作品由主观情绪的宣泄性,有好的一面,但也有消极性。主流的展览让人不知道艺术家的真实的自我,没有心灵的沟通是最大的失败。而成都双年展的年轻的朋友有一种感动,我能感受到真实的感动。不加掩饰的作品,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很粗糙,有些平面性和表面性,这是我们值得考虑的问题。我不觉得非要规定展览的学术性。你一定要求双年展有学术性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我看了各种双年展,你要求它有多大的学术性很难,展览能做起来,让年轻的朋友们展示自己,就很好了,就目前来说恐怕也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在不断地往前推动。当年新潮美术四川是重点,现在又回到了四川,我们还是应该肯定它的。但是有些作品还是相当幼稚的,即时性和宣泄形式不够的,用更好的语言表现出来,是更重要的。我们不需要对艺术家提出过多的要求,现在主流的意识形态的消解,家长里短也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改变社会的还是大众艺术。改变社会思维方式的还是流行艺术。我对大众艺术、实用艺术比较感兴趣。让民众感受艺术,也是好的。大家不要太刻意,现代艺术是很宽松的。
范迪安:宽松是学者的良好的愿望,王林的评论是一个基本评价。很多事情从两个方面来看才好。我们几个都是比较复杂的身份。我们应该从各个角度来看问题,这就是宽松。我们这一次五人策展小组,有一个和谐的讨论,我们是共同进入和商量进行的。我们都是很默契的合作,说我们没有考虑学术问题是不对的。技术和学术我们都要考虑,这个展览从上一届单纯的架上转到综合性上来,类型的问题倒不是难解决的问题。任何一个展览都需要年轻人。每个展览都是这样,新人特展是一个在板块上的特色。我们和主办方的沟通还是进展得比较顺利的。从思维空间来说这不是问题,策展小组所有的动机都能得到贯彻。展览的学术主题是我们考虑得最多的事情。王林很轻率地认为我们没有学术性,我不同意。当代艺术和大众文化相关联是我们讨论的问题。我们设想,成都这个展场更多地要考虑消费性问题,九寨天堂是更远离这个问题,但是这个技术问题没有解决,这是相对无奈的结果。有很多作品原来设想放在九寨是有我们的考虑的。双年展的思路对不对,问题能不能更鲜明,是可以讨论的。
王林:当代艺术的动力,在于我们能不能在展场上感觉到大众文化的氛围,我仍然认为学术主持人没有做好工作,离学术主体比较远的作品倒成为了主要部分。我们这个展览体制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凸现和强调。
刘骁纯:主题词是可以的,当代策展人的根本忧患是不得不妥协,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寻找当代艺术的动力是有思考的,如果真地围绕着艺术和消费的关系本身就是很微妙的。展览的彻底性不够,这是策展人的工作。嘉年华这个概念可以用,但是每个嘉年华都不一样。每种情况下有不同的意义。王林是宏大叙事,也是不全面的。他也做很多展览,他一直强调这些东西,很值得肯定。
张颖川:我对成都双年展是刚知道的,我很感动,第一个感觉是有点乱,但是生气勃勃的,很有成都的感觉,我看了很久。范老师说时间不是问题,双年展有很多陌生的面孔,我的体会,我想到了在一个月之前,周春芽的展览就是让人感觉年轻人的面貌不突出,年轻人微妙的变化不多,他们现在更普通更平庸,对于这样的状态,我们都有一点战战兢兢,所以这个时候提出宏大叙述也是正常的。年轻人的自信心不够。所有双年展都是准备,那个真正的双年展在哪里。模式在哪里,每次研讨会都是提出问题。
黄效融:双年展是民间资本的转化,我们应该鼓励邓总的积极性。中国的民间资本本身有很多不足,可能这在中国还有一段过程。作为出资方的爱好和偏向,作为商人和策展人的沟通是需要方法的。实际上邓总也在一点一点的进步,中国以后其他民间资本也会遇到的问题。可能民间资本做双年展速度要加快,怎么使用钱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
吕澎:我们每一次作展览都能找到理由,主办人和操作者这是很辛苦的,所以我们很不愉快地提问,就不想。很多人拿钱出来做艺术是他自愿的,但是我们看到很多展览始终没有做好,出资人为了他的一些目的来作展览,而艺术家策展人也出于自己的目的来做自己的事情。从2000到2005年过了5年,5年内应该能做出很好的展览,但是它完全被商业利用了。这个展览是仓促,仓促到了粗制滥造的地步,这展览更像一个展览会,实际上这个展览受到各个方面的局限。
AA:展览是很有秩序的,这个展览的管理是有问题的。主题词没有学术性,有些画家不错,但是与主题有何关系,我没有找到。
徐龙森:艺术家应该关心细节生活。我们可以向前走、向后走,也可以向左右走,对现实的关怀可以有多种方式。
何晋伟:“世纪”和“天堂”就是主题。
张勇:批评家和艺术家的工作和思维方式是不同,不要强加给别人。艺术家的出发点还是自身。艺术家就是大众之一。这种东西更能动我们自己。艺术的功能问题,我的作品更多出发点是心理上的。
邓乐:这个展览是成功的,艺术家是尊重这些策展人来参展的。这个展览是让我们学习如何策展。你们批评家说的主要是针对自己的问题。艺术家是非常幸运的。策展人在中国是不容易的。邓鸿也不容易,没有几百万是做不成这个展览的,现在中国有几个老板来做艺术。双年展是一个战备的过程。我们的艺术,现在有一个字:“仿”。我们应该站在里面看,不能完全站在外边看问题,不能太轻松。但是主题要明确,学术的主题要更明确一些。这个问题有时候是个特别理想的事情。策展人在某些方面有点像乙方,邓总有点像甲方。我理解策展人,在布展的时候也遇到了这个问题。按照我的理解,中国的艺术通过新潮艺术的时候,已经在进步得很快了,已经在慢慢长大了,这个就是艺术的方向,有社会的、哲学的、内心的。我今后做艺术应该会更明确一些。
陈志光:学术的具体指标是什么?现在的艺术家应该有更包容的状态。
王林:我们的发言有错位,跟艺术家的学术性没关系。
刘骁纯:同样的词放在不同的语境里面意义不同。
范迪安:展览的管理优先是一个问题。
冯博一:关于这次展览,作为策展人之一,我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就是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一定要为艺术家负责。在策划和布展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底线是在开幕之前一定要将所有参展作品立起来和挂上去。这一点我们做到了!其他是没有什么好说的。
殷双喜:根本矛盾就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记录 柳淳风)
推荐关键字:双年展的思考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我们真的需要一个双年展吗?2006-05-14
- 缺少学术只有商业运作 中国需要怎样的双年展2004-10-09
- “双年展”争鸣2005-01-04
- 威尼斯双年展策划人哈洛德·塞曼的访谈2005-06-27
- 我看成都双年展2005-06-30
- 双年展:改变城市的一种力量2005-07-14
- 双年展:尴尬的狂欢?2005-11-24
- 香港艺术双年展本土气息浓郁2005-12-21
- 双年展:多了还是少了?2006-03-09
- 第四届柏林双年展——神话落入凡间 从教堂到2006-05-15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