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话仙第二回”亚欧当代艺术工作坊
2005-10-28 08:51:50来源:Tom 专稿
A-
A+
时间:2005年10月22日——11月19日
地点:厦门环岛路盛世泰豪建筑工地
策划:朱路明、派特等
参展艺术家:安迪、沈也、约翰与丹尼斯、林春、权起范、吴明晖、拉森、芜瑞斯、傅新民、董兴、巴戊渥与索菲、阿尼蜜、曾焕光、江雪曼
“话仙”,闽南话闲聊的意思, 活动希冀切入闽南文化语境,由此话题引申开来,中、比、荷、韩等国艺术家展开现场工作交流、实验影像、装置作品、行为表演等创作;解读与误读,自我与他者,共时与历时的展示……经由积极互动,以获得新的创作机缘。
面对面“话仙”第二回
励子
“用材料没有国界啊!”
“那当然。”
“要让作品能够流通,又要保持本土身份,还真不好找到平衡点呢!”
“都地球村了。”
这是10月17日,参加《话仙第二回——亚欧当代艺术工作坊现场》时,艺术家吴明晖与沈也的窃窃私语,被坐在后排的笔者听在了耳里。当时,比利时艺术家芜芮斯看了展出现场后,提出一个方案,使用的材料是竹子,而凑巧,沈也的参展作品也在制作中,使用的材料也是竹子。傍晚,沈也、吴明晖和翻译小邱带着芜芮斯一起去漳州看材料,和“做竹”师傅面议,讨论方案的可行程度……。途中,他们聊到一个问题:如果中国艺术家和“老外”都用同一种材料做作品,各自的身份会看得出差别吗?于是就有了上述的感叹。
10月17日,是朱路明策划的《话仙第二回----亚欧当代艺术工作坊现场》交流的头天,环岛路的交流地点选在亚洲海湾大酒店的视频会议室,中、比、荷、韩等国艺术家面对面“话仙”,通过播放录像光碟、CD--rom、现场问答等方式,了解各自的创作,增进彼此的交流。看的出,受邀的艺术家创作涉及面非常宽,几乎涵盖了时下当代艺术创作的所有领域---装置、行为、录像、摄影、雕塑、绘画以及由这些形式交叉衍生出来的“另类”形式。
因为是“话仙”,所以交流得坦诚、热烈、明快,而策划者朱路明则是最忙的,这位热心于中外艺术交流的策划者,已经是第二回组织这类活动了。据笔者了解到,也是在深秋,也是在厦门,两年前朱路明策划了《话仙---中比艺术家的一次交流活动》,"话仙",闽南话闲聊的意思,朱路明希望以此切入闽南文化语境,由此话题引申开来,展开现场工作交流、作品展示;其间解读与误读,自我与他者,共时与历时的展示积极地互动着,以获得新的创作机缘。活动提供了国际合作关系模式,为艺术家与观众的对话与互动创造机缘,打破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另一方面,也使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中面对探索不同文化的机会。
这一天参与交流的艺术家是安迪、同性恋搭挡丹尼斯与约翰森、沈也、权起范、吴明晖、芜芮斯、拉森等人。显然交流是富于成效的,同性恋搭挡丹尼斯、约翰森两人的生活和艺术方式本身就很有冲击力,而他们的卡通式涂鸦绘画、行为表演充满难言魅力,即便在研讨中,他们也“手不释卷”,使在座的艺术家的形象留在他们的速写本上,而这又将成为下次创作的素材。沈也的形象很跳,因为他象京派艺术家一样留着光头,他提交了影像、装置和行为作品来交流,贯穿其创作的特点是喜用“双关语”--《口岸》、《即插即用》、《麻》等。吴明晖的创作以影像居多,其长期的创作体现在对面孔的关注、诗歌与形象的结合运用、记忆与时间等方面。而他为这次活动带来的是新作品—摄影装置《月光》。
比利时艺术家芜芮斯留着大胡子,白晳而腼腆,其实才二十七岁,而“看起来象是最老的”(这是沈也说的)。芜芮斯大学里学的是建筑专业,沉迷于光幻装置,已参加多次欧洲重要艺展,《城市的光》、《表演的空间》通过演示让与会者啧啧称奇,看得出大伙都很喜欢他的作品。
大概是出于近似的文化背景吧,韩国艺术家权起范的作品让人倍感亲切,他的作品有些就是中国画,而其装置作品亦充满着恢宏气象,有些显然得自波普艺术的影响,而另一路作品则东方的氤氲隐匿其间。
一不留神漏掉大牌艺术家
来自上海的艺术家沈也,他的《超大》装置摆在展场的大堂,凝聚着人气---展览开幕是在10月22日下午,参展的中欧艺术家作品大多在场子内,人流自然是往里涌。时近傍晚,比利时艺术家安迪大急:“Here!here.”---安迪向观众指着场外西侧的一面矮墙,喔!原来他的作品在那儿呢。远看那面墙,似是一串血迹摊在白雪上,近看,其实是鸦片花在电脑喷绘布上跋扈。听说,安迪在欧洲是很有名的当代艺术家,是这群老外的角儿,可这回他的奇思差点被冷落了。
中学生提出的问题
时候是深秋,天已转凉,现场却能见到《月光》---别误会,这是一件摄影装置的名字。由数十个石英钟占据的过道和房间,探讨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里对时间的感受”,人们屏息能够听到时针的“嘀哒”声,不少观众“细嚼”着钟面上那些日常生活的影像,还有人靠墙和作品留影。《月光》的主人、艺术家吴明晖在现场闲逛,不时回答提问。这不,两个来自展场对面、厦门科技中学的高中生提出“难题”了,两个黄毛丫头找到艺术家。
其中一个问:“叔叔!叔叔!你的作品会不会有矛盾喔?”
吴明晖一脸诧异。
她接着问:“看了你的时钟,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可是你钟面上的图却是金黄色的,很温暖,很舍不的让时间走的感觉,会不会有矛盾啊?”
原来是这样!吴明晖笑咪咪地答:“有时候喔……日子好过也会觉得时间过得快的。”
两个黄毛丫头恍然大悟:“怪不得我们上课觉得时间过的慢!”……
化废为宝
曾焕光的《废墟计划》已进行了一年多了,这次,他把搜集到的“藏品”载到了展场,摆在门口的明清风格石制品—石鼓、石臼、石井栏---规模蛮大的。而“化废为宝”的艺术家,还有这位比利时的拉森,展出前,就看到他在四处寻觅、忙碌着,因为他想根据现场做新作品;终于,他找来了展场四处散放的废门框,抓来画笔在四五个门框上加工起来。他用铅笔、水粉颜色在上面画人造卫星、人民币、摩天大楼诸如此类在中国代表着欲望的形象,结合实物装置起来。作品充满机趣,现场的工人有个人名叫“王经济”的,拉森请他在门框上写上名字,找来一条毛巾—上面锈着上海东方之珠的图样。拉森的作品隐含着社会批评,他将这两样组合到了门框上,唠叨着:“上海,business! Business.”
地点:厦门环岛路盛世泰豪建筑工地
策划:朱路明、派特等
参展艺术家:安迪、沈也、约翰与丹尼斯、林春、权起范、吴明晖、拉森、芜瑞斯、傅新民、董兴、巴戊渥与索菲、阿尼蜜、曾焕光、江雪曼
“话仙”,闽南话闲聊的意思, 活动希冀切入闽南文化语境,由此话题引申开来,中、比、荷、韩等国艺术家展开现场工作交流、实验影像、装置作品、行为表演等创作;解读与误读,自我与他者,共时与历时的展示……经由积极互动,以获得新的创作机缘。
面对面“话仙”第二回
励子
“用材料没有国界啊!”
“那当然。”
“要让作品能够流通,又要保持本土身份,还真不好找到平衡点呢!”
“都地球村了。”
这是10月17日,参加《话仙第二回——亚欧当代艺术工作坊现场》时,艺术家吴明晖与沈也的窃窃私语,被坐在后排的笔者听在了耳里。当时,比利时艺术家芜芮斯看了展出现场后,提出一个方案,使用的材料是竹子,而凑巧,沈也的参展作品也在制作中,使用的材料也是竹子。傍晚,沈也、吴明晖和翻译小邱带着芜芮斯一起去漳州看材料,和“做竹”师傅面议,讨论方案的可行程度……。途中,他们聊到一个问题:如果中国艺术家和“老外”都用同一种材料做作品,各自的身份会看得出差别吗?于是就有了上述的感叹。
10月17日,是朱路明策划的《话仙第二回----亚欧当代艺术工作坊现场》交流的头天,环岛路的交流地点选在亚洲海湾大酒店的视频会议室,中、比、荷、韩等国艺术家面对面“话仙”,通过播放录像光碟、CD--rom、现场问答等方式,了解各自的创作,增进彼此的交流。看的出,受邀的艺术家创作涉及面非常宽,几乎涵盖了时下当代艺术创作的所有领域---装置、行为、录像、摄影、雕塑、绘画以及由这些形式交叉衍生出来的“另类”形式。
因为是“话仙”,所以交流得坦诚、热烈、明快,而策划者朱路明则是最忙的,这位热心于中外艺术交流的策划者,已经是第二回组织这类活动了。据笔者了解到,也是在深秋,也是在厦门,两年前朱路明策划了《话仙---中比艺术家的一次交流活动》,"话仙",闽南话闲聊的意思,朱路明希望以此切入闽南文化语境,由此话题引申开来,展开现场工作交流、作品展示;其间解读与误读,自我与他者,共时与历时的展示积极地互动着,以获得新的创作机缘。活动提供了国际合作关系模式,为艺术家与观众的对话与互动创造机缘,打破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另一方面,也使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中面对探索不同文化的机会。
这一天参与交流的艺术家是安迪、同性恋搭挡丹尼斯与约翰森、沈也、权起范、吴明晖、芜芮斯、拉森等人。显然交流是富于成效的,同性恋搭挡丹尼斯、约翰森两人的生活和艺术方式本身就很有冲击力,而他们的卡通式涂鸦绘画、行为表演充满难言魅力,即便在研讨中,他们也“手不释卷”,使在座的艺术家的形象留在他们的速写本上,而这又将成为下次创作的素材。沈也的形象很跳,因为他象京派艺术家一样留着光头,他提交了影像、装置和行为作品来交流,贯穿其创作的特点是喜用“双关语”--《口岸》、《即插即用》、《麻》等。吴明晖的创作以影像居多,其长期的创作体现在对面孔的关注、诗歌与形象的结合运用、记忆与时间等方面。而他为这次活动带来的是新作品—摄影装置《月光》。
比利时艺术家芜芮斯留着大胡子,白晳而腼腆,其实才二十七岁,而“看起来象是最老的”(这是沈也说的)。芜芮斯大学里学的是建筑专业,沉迷于光幻装置,已参加多次欧洲重要艺展,《城市的光》、《表演的空间》通过演示让与会者啧啧称奇,看得出大伙都很喜欢他的作品。
大概是出于近似的文化背景吧,韩国艺术家权起范的作品让人倍感亲切,他的作品有些就是中国画,而其装置作品亦充满着恢宏气象,有些显然得自波普艺术的影响,而另一路作品则东方的氤氲隐匿其间。
一不留神漏掉大牌艺术家
来自上海的艺术家沈也,他的《超大》装置摆在展场的大堂,凝聚着人气---展览开幕是在10月22日下午,参展的中欧艺术家作品大多在场子内,人流自然是往里涌。时近傍晚,比利时艺术家安迪大急:“Here!here.”---安迪向观众指着场外西侧的一面矮墙,喔!原来他的作品在那儿呢。远看那面墙,似是一串血迹摊在白雪上,近看,其实是鸦片花在电脑喷绘布上跋扈。听说,安迪在欧洲是很有名的当代艺术家,是这群老外的角儿,可这回他的奇思差点被冷落了。
中学生提出的问题
时候是深秋,天已转凉,现场却能见到《月光》---别误会,这是一件摄影装置的名字。由数十个石英钟占据的过道和房间,探讨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里对时间的感受”,人们屏息能够听到时针的“嘀哒”声,不少观众“细嚼”着钟面上那些日常生活的影像,还有人靠墙和作品留影。《月光》的主人、艺术家吴明晖在现场闲逛,不时回答提问。这不,两个来自展场对面、厦门科技中学的高中生提出“难题”了,两个黄毛丫头找到艺术家。
其中一个问:“叔叔!叔叔!你的作品会不会有矛盾喔?”
吴明晖一脸诧异。
她接着问:“看了你的时钟,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可是你钟面上的图却是金黄色的,很温暖,很舍不的让时间走的感觉,会不会有矛盾啊?”
原来是这样!吴明晖笑咪咪地答:“有时候喔……日子好过也会觉得时间过得快的。”
两个黄毛丫头恍然大悟:“怪不得我们上课觉得时间过的慢!”……
化废为宝
曾焕光的《废墟计划》已进行了一年多了,这次,他把搜集到的“藏品”载到了展场,摆在门口的明清风格石制品—石鼓、石臼、石井栏---规模蛮大的。而“化废为宝”的艺术家,还有这位比利时的拉森,展出前,就看到他在四处寻觅、忙碌着,因为他想根据现场做新作品;终于,他找来了展场四处散放的废门框,抓来画笔在四五个门框上加工起来。他用铅笔、水粉颜色在上面画人造卫星、人民币、摩天大楼诸如此类在中国代表着欲望的形象,结合实物装置起来。作品充满机趣,现场的工人有个人名叫“王经济”的,拉森请他在门框上写上名字,找来一条毛巾—上面锈着上海东方之珠的图样。拉森的作品隐含着社会批评,他将这两样组合到了门框上,唠叨着:“上海,business! Business.”
推荐关键字:亚欧当代艺术工作坊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