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古镜的置放方式
作者:王锋钧 2005-10-19 11:11:08来源:中华博物网
A-
A+
铜镜是古人用于照颜饰容的一种青铜制品,在我国出现于公元前20世纪左右,新莽前后基本在社会各阶层普及,到清朝中叶被玻璃镜子所取代,其应用时间长达近4000年之久,这在各类青铜器中是绝无仅有的。铜在古代是贵重金属,用它制成的镜子自然为人们所珍爱。
迄今我国已发现的古代铜镜数以万计,这些铜镜在出土时多附着布帛残迹,这说明了古人通常情况下是将铜镜包裹后放置的。历代铜镜铸造完成后都经过了打磨抛光处理,从而使其光可照人。为避免光洁的镜面被磨损,古人通常用布帛作镜衣把铜镜包裹后放置起来,这是古人置放铜镜的基本方式。
将铜镜用布帛包裹后置于专用容器是一种华贵的置镜方式,已发现的盛镜器具有竹笥(音寺)、漆奁(音连)、木匣、金属奁、瓷盒和镜箱等。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盛镜器具是江陵马山1号楚墓中出土的一件圆形竹笥,该墓主是一位40—45岁的女性,圆形竹笥就是她盛镜的镜奁,其中放有包裹在凤鸟花卉纹绣绢内的羽地蟠螭纹镜。
漆奁一般为木质、圆形,是最为常见的盛镜器具,自战国至近代一直流行。湖南长沙杨家湾6号楚墓出土的1件木质漆奁,是我国目前出土最早的木质漆奁。奁中放有四山镜一面,另有铜带钩、竹笥、木梳、木篦和铜刷柄各1件。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一件圆形单层五子漆奁中放有一面裹在镜衣中的青铜镜和篦、梳、笄(音基)、镊等物品,墓主人是女性。宋以后,随着具柄镜的逐渐增多,带把漆奁也应运而生。
镜匣即长方形木盒。汉末徐幹《情诗》曰:“炉熏阖不用,镜匣上尘生。”镜匣在汉代已出现。陕西省富平县西汉陈清士墓中出土的一面彩绘镜就放在墓主头前长方盒内。镜匣一般为木质,易朽,所以墓葬中很少有完整的出土物。
随着铜镜的广泛普及,盛镜器具也日益多样化、高档化。西晋时期出现金属镜奁,多见铜奁,亦有少量锡奁,宋以后又出现银奁。考古发掘出土的瓷镜盒很少,最早的见于西晋时期墓葬。
镜箱是一种结构较为复杂的化妆用品盛贮器,能分放各种化妆用具。江苏武进县一宋墓出土了一具木质黄地长方形镜箱,箱设两抽斗,上部有两层套盘。上层套盘内放长方形铜镜一面,下层盘内放镜架。抽斗内盛放木梳、竹篦、竹柄毛刷、竹剔等,抽斗板面上有柿蒂纹铜环。箱盖面有云钩纹图案的线条痕迹,有可能是剔犀工艺,但漆层已全部脱落,四周立墙与抽斗板面均为素面。
大型铜镜不便经常移动,通常斜支在台架上,平时给铜镜穿上镜套或盖上镜袱(软帘),这种置镜方式最早见于元代。这种置镜方式至清代依然沿用,《红楼梦》第四十二回:“黛玉会意,便走至里间,将镜袱揭起照了照。”第五十一回:“(宝玉)便自己起身出去,放下镜套。”
清代以前,男女衣裤均不设袋,故而贵族和富家子弟常在腰间佩带鞶(音盘)囊,用以盛放随用的镜、印、钱币等杂物。从铜镜的出土状态看,有的铜镜放于镜囊用带钩钩挂在腰间,有的将放有铜镜的佩囊用丝带系在革带上,有的直接用丝带将铜镜穿钮系于革带上。
战国时期秦人、楚人墓葬中,墓主头前、腰侧的铜镜上面或旁边多有带钩同出,一般都附着有布帛残迹。汉以后至唐,铜镜与带钩同出的墓葬分布范围有所扩大,中原、华北、西北等地多有发现。铜镜的这种出土状态说明,其原来是盛于镜囊再用带钩挂于墓主腰间的,主人去世后将铜镜与囊连同带钩一同随葬。山东临淄郎家庄一陪葬坑人架头前出土一面素镜和一枚铜质带钩,镜的正背两面均有布帛残迹,是为镜囊,囊上有水晶环二枚,当为佩囊挂钩所用。也有些铜镜是直接用丝带穿钮系于革带上。
古人置镜除以上方式外,文献记载中还有以下两种:有些尺寸特大的铜镜用木架框立于地,称作镜屏。宋秦观《寄题赵候澄碧轩》诗言:“掷廉几砚成图画,倚槛须眉入镜屏。”清沈初《西清笔记·记庶品》言:“勤殿何设一大镜屏,市值铜价涌贵。上命撤以付钱局鼓铸。”这种铜镜平时的养护方法也只能是穿镜套,盖镜袱。还有些铜镜是镶在墙壁上的。据洲《北史·齐王下·幼主》载:“其嫱诸院,起镜殿、宝殿、玳瑁殿,丹青雕刻,妙极当时。”唐萧志忠《荐福寺应制》诗:“珠幡映白日,镜殿写青春。”镜殿,即镜作壁之殿也。这种镶于镜殿墙壁上铜镜的惟一的保养方式就是经常用布擦拭,以免生锈。
迄今我国已发现的古代铜镜数以万计,这些铜镜在出土时多附着布帛残迹,这说明了古人通常情况下是将铜镜包裹后放置的。历代铜镜铸造完成后都经过了打磨抛光处理,从而使其光可照人。为避免光洁的镜面被磨损,古人通常用布帛作镜衣把铜镜包裹后放置起来,这是古人置放铜镜的基本方式。
将铜镜用布帛包裹后置于专用容器是一种华贵的置镜方式,已发现的盛镜器具有竹笥(音寺)、漆奁(音连)、木匣、金属奁、瓷盒和镜箱等。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盛镜器具是江陵马山1号楚墓中出土的一件圆形竹笥,该墓主是一位40—45岁的女性,圆形竹笥就是她盛镜的镜奁,其中放有包裹在凤鸟花卉纹绣绢内的羽地蟠螭纹镜。
漆奁一般为木质、圆形,是最为常见的盛镜器具,自战国至近代一直流行。湖南长沙杨家湾6号楚墓出土的1件木质漆奁,是我国目前出土最早的木质漆奁。奁中放有四山镜一面,另有铜带钩、竹笥、木梳、木篦和铜刷柄各1件。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一件圆形单层五子漆奁中放有一面裹在镜衣中的青铜镜和篦、梳、笄(音基)、镊等物品,墓主人是女性。宋以后,随着具柄镜的逐渐增多,带把漆奁也应运而生。
镜匣即长方形木盒。汉末徐幹《情诗》曰:“炉熏阖不用,镜匣上尘生。”镜匣在汉代已出现。陕西省富平县西汉陈清士墓中出土的一面彩绘镜就放在墓主头前长方盒内。镜匣一般为木质,易朽,所以墓葬中很少有完整的出土物。
随着铜镜的广泛普及,盛镜器具也日益多样化、高档化。西晋时期出现金属镜奁,多见铜奁,亦有少量锡奁,宋以后又出现银奁。考古发掘出土的瓷镜盒很少,最早的见于西晋时期墓葬。
镜箱是一种结构较为复杂的化妆用品盛贮器,能分放各种化妆用具。江苏武进县一宋墓出土了一具木质黄地长方形镜箱,箱设两抽斗,上部有两层套盘。上层套盘内放长方形铜镜一面,下层盘内放镜架。抽斗内盛放木梳、竹篦、竹柄毛刷、竹剔等,抽斗板面上有柿蒂纹铜环。箱盖面有云钩纹图案的线条痕迹,有可能是剔犀工艺,但漆层已全部脱落,四周立墙与抽斗板面均为素面。
大型铜镜不便经常移动,通常斜支在台架上,平时给铜镜穿上镜套或盖上镜袱(软帘),这种置镜方式最早见于元代。这种置镜方式至清代依然沿用,《红楼梦》第四十二回:“黛玉会意,便走至里间,将镜袱揭起照了照。”第五十一回:“(宝玉)便自己起身出去,放下镜套。”
清代以前,男女衣裤均不设袋,故而贵族和富家子弟常在腰间佩带鞶(音盘)囊,用以盛放随用的镜、印、钱币等杂物。从铜镜的出土状态看,有的铜镜放于镜囊用带钩钩挂在腰间,有的将放有铜镜的佩囊用丝带系在革带上,有的直接用丝带将铜镜穿钮系于革带上。
战国时期秦人、楚人墓葬中,墓主头前、腰侧的铜镜上面或旁边多有带钩同出,一般都附着有布帛残迹。汉以后至唐,铜镜与带钩同出的墓葬分布范围有所扩大,中原、华北、西北等地多有发现。铜镜的这种出土状态说明,其原来是盛于镜囊再用带钩挂于墓主腰间的,主人去世后将铜镜与囊连同带钩一同随葬。山东临淄郎家庄一陪葬坑人架头前出土一面素镜和一枚铜质带钩,镜的正背两面均有布帛残迹,是为镜囊,囊上有水晶环二枚,当为佩囊挂钩所用。也有些铜镜是直接用丝带穿钮系于革带上。
古人置镜除以上方式外,文献记载中还有以下两种:有些尺寸特大的铜镜用木架框立于地,称作镜屏。宋秦观《寄题赵候澄碧轩》诗言:“掷廉几砚成图画,倚槛须眉入镜屏。”清沈初《西清笔记·记庶品》言:“勤殿何设一大镜屏,市值铜价涌贵。上命撤以付钱局鼓铸。”这种铜镜平时的养护方法也只能是穿镜套,盖镜袱。还有些铜镜是镶在墙壁上的。据洲《北史·齐王下·幼主》载:“其嫱诸院,起镜殿、宝殿、玳瑁殿,丹青雕刻,妙极当时。”唐萧志忠《荐福寺应制》诗:“珠幡映白日,镜殿写青春。”镜殿,即镜作壁之殿也。这种镶于镜殿墙壁上铜镜的惟一的保养方式就是经常用布擦拭,以免生锈。
推荐关键字:杂项投资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从鼻烟壶看中国瓷杂的三个市场2012-05-14
- 珐琅器的真伪辨识2006-03-15
- 红酒投资回报仅次于石油2008-07-23
- 古代名片匣能当公文包2008-09-09
- 收藏陨石,追寻天外之痕2008-09-04
- 古董望远镜,德国货最棒2008-09-04
- 笔筒收藏要关注材质2008-08-25
- 国外古扇用料多珍奇2008-08-25
- 可乐易拉罐受到追捧2008-08-19
- 古董眼镜戴起来很新潮2008-08-19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