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郑和时代的瑰宝——明梁庄王墓文物展

作者:白芳 2005-10-18 09:35:33来源:《收藏家》2005年10期
A- A+
  由广东省文化厅与湖北省文化厅主办,广东省博物馆与湖北省博物馆承办的“郑和时代的瑰宝—明梁庄王墓文物展”于2005年9月28日-2006年1月15日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 这批名贵文物在国内外是首次公开展示。

  明梁庄王墓位于湖北省钟祥市长滩镇大洪村二组龙山坡上,西北距钟祥市区约25公里,距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32.5公里,是荆门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工作者于2001年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金银、玉石、陶瓷等珍贵文物5300件,是全国已发掘明代亲王墓中出土文物最多、最精美的一次空前大发现。其中金镶宝帽顶与金玉腰带的出土数量高居全国之首;金制容器、金佛教法器、银鎏金封册、金花丝镶宝石带、金花钏与金镶宝石镯等珍品,在明代亲王墓中均为首次发现。

  此次展出的160余件文物,分为金银器、玉石器、陶瓷器、祭祀器、石墓志五个部分。

  一、金银器

  明梁庄王墓出土的金银器光亮如新、造型精美、种类繁多。有容器、用具、首饰冠带、佛教法器、冥钱冥币等,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仅用金量就高达16公斤、用银量13余公斤,真可谓是一座堆金砌银的地下宝库。

  1.银鎏金封册(图1):每板长23、宽9.1、厚0.4厘米,重1839.8克。由2块等大的长方形鎏金银板扣合而成,板内铸有册文88字:“维宣德八年岁次癸丑七月壬子朔,越三日甲寅,皇帝制曰:‘朕惟太祖高皇帝之制,封建诸王必选贤女为之配。朕弟梁王,年已长成,尔魏氏乃南城兵马指挥魏亨之女,今特授以金册立为梁王妃,尔尚谨遵妇道,内助家邦,敬哉。’” 这是王妃魏氏于1433年被册封为王妃的任命文书,是我国发现的首件亲王妃封册实物。

  2.金壶(图2):通高26.4、口径6.4、壁厚0.1厘米,重868.4克。底部有“银作局洪熙元年正月内成造捌成五色金贰拾叁两盖嘴攀索全外焊壹分”30字蝇头铭文。所占空间为长5.4、宽0.15厘米,可谓字小如蚁。

  3.金锭:共2件,两锭均作扁体弧端,束腰,正面铸有铭文,背面素面。其一为长14、宽10、厚0.8厘米,重1874.3克,铭文为:“随驾银作局销捌成色金伍拾两重作头季鼎等匠人黄闵弟永乐拾肆年捌月 日”(图3左);其二为长13、宽9.8、厚1厘米,重1937克,铭文为:“永乐十七年四月 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图3右)。它是目前唯一一件考古发现有铭文记载的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文物。

  4.银钱:银钱共37枚,属冥钱。分为四式,其中Ⅰ、Ⅱ、Ⅲ式共36枚,均系用整块银板剪裁,穿系錾凿而成。Ⅰ式钱用于梁庄王棺内,Ⅱ式钱则用于梁庄王妃棺内,均属于垫尸的冥钱;Ⅲ式埋在梁庄王妃棺床的填土内,属于瘗钱;Ⅳ式钱只有1枚,为梁庄王妃随身佩带之冥钱。

  Ⅰ式银钱:14枚。直径6.25、厚0.15厘米,重19.7-33.5克。

  Ⅱ式银钱(图4):17枚。直径6.1、穿边长0.8、厚约0.05厘米,重10-17.3克。

  Ⅲ式“世代兴隆”银钱(图5):5枚。直径7.7、厚0.1厘米,重13.6-17.1克。一钱内置珍珠1颗;一钱穿内置宝石1颗。

  Ⅳ式银钱(图6):1枚。直径2.7、厚0.4厘米,重18.6克。

  5.金镂空凤纹坠(图7):通长14.2、宽7.8厘米,重72.4克。器钩内壁有“随驾银作局宣德柒年拾贰月内造柒成色金壹两玖钱” 22字铭文。金镂空凤纹坠是霞帔坠饰之一种,铭文表明它是朝廷的赏赐品。

  6.大鹏金翅鸟像(图8):直径4.6厘米,重13.8克。大鹏金翅鸟是佛教天龙八部之一,是密教五方佛中的北方羯摩不空成就佛之坐骑,其寓意就是法王摄引一切,无不归者。

  密教是相对佛教中的显教而言,意即修行者可通过秘密修法即身成佛。藏传密教西夏时传入内地,元朝极盛。洪武、永乐间,密教诸派仍受朝廷重视。梁庄王墓随葬大量密教法器是当时上层社会密教流行的反映。这批珍贵的密教法器在以往明代墓葬的考古发掘中甚为罕见。它们的发现为研究明朝前期社会意识、汉藏关系、密教在内地的传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玉石器

  梁庄王墓出土玉石器数量繁多、制造精美、玲珑剔透、熠熠生辉。仅用玉量就达14公斤,各种镶嵌的宝石有700多颗,其中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金绿宝石等四大名贵宝石,产地都不在国内,而是郑和下西洋带回的珠宝。这个地下宝库可谓是珠光宝气、金玉满堂。

  1.金镶宝帽顶(图9):出土的金镶宝(玉)帽顶共6件,此件高4.8、直径5.2厘米,重41.3克,顶端嵌一颗浅黄色透明宝石,冠面作八瓣花形,嵌七颗红、蓝、绿各色的宝石,亮丽多彩,至为宝贵。

  2.玉钩描金龙纹佩(图10、11):一副2挂,一挂复原通长80厘米,由玉钩1、玉饰10、玉珠412颗,共423件玉饰件组成(图10);一挂复原通长79.5厘米,由玉钩1、玉饰8、玉珠412颗,共421件玉饰件组成,缺失玉琚1、璜1件(图11)。

  明代玉佩又称为“玉叮”、“玉禁步”,挂于革带两侧。一般由10件玉饰、5串共392-412颗玉珠组成。10件玉饰自上而下依次为:珩1、截尖圭()1、圭(琚)2、花1、璜2、滴2、珩形饰(冲牙)1件,合于《明史·舆服志二》“皇帝冕服”,而超出“皇太子亲王”玉佩制度,应是朝廷赏赐之物。

  3.玉叶组佩(图12、13):一副2挂,一挂复原后通长59厘米,由32片玉叶和16件串饰及1件玉珩(第五排居中者)共49件玉饰组成(图12);另一挂复原通长60厘米,由27片玉叶(出土时已缺5片)和16件串饰及1件玉珩共44件玉饰组成(图13)。此类“玉禁步”是婚配喜庆之物。

  4.青白玉谷纹圭(图14):长15.8、宽4.8厘米。此圭出自后室南端,属王妃的随葬品。圭是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素面玉圭是王使用的礼器;谷纹玉圭为王妃所用,是聘娶之信物,也是王妃参与重要活动的必备礼器。

  5.白玉吐鹘带(图15):长12厘米,由15件带饰组成。正面浮雕的天鹅引颈展翅作飞翔状,鹘飞趴鹅头欲啄之。玉饰造形逼真,极具动感,以鹘捕鹅为题材的玉器被称为“春水玉”。 这条吐鹘带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条完整的吐鹘玉带。

  6.青玉葵花带(图16):由9件玉带和6件金饰组成。这条玉束带在目前尚属唯一的窄束带,属于王妃的随葬品。

  7.金花丝镶宝石带(图17):由24件带和2件金带扣及1件金插销组成,共重646.4克。每件带面都是透空的掐丝板,是采用花丝工艺制作而成。带正面上金焊3-5个抱爪托,托内以爪镶法镶嵌宝石。全带共镶嵌红、蓝各类宝石84颗之多。

  明朝革带是身份性饰物,帝、后礼服,一品官员朝服的带为玉制。带由皮质带及钉缀在其上的带组成,一般为20件,分为带头,又称“三台”(3件长方形)、“六桃”(6件桃形)、“两辅弼”(长条形)、“双铊尾”(方头弧尾的长方形)、“七排方”(排列于2件铊尾之间的7件长方形)。梁庄王墓共出土13条腰带,其中玉带有7条、金镶带4条。

  8.金镶青白玉隐起云龙纹绦带三台(图18):通长11.3、中宽6.7厘米。绦带的带头有“带饰”、“带扣”、“绦环”、“三台”等名称。梁庄王墓共出土6件这类器物,每个带都是用有底板的金带框镶嵌玉龙饰或宝石,故称“绦带三台”。

  9.金镶宝石绦带三台(图19):通长13.4、宽7厘米。金带中心托镶嵌髹漆骨片或木片,小托则镶嵌宝石,共存镶宝石14颗:红6、蓝3、祖母绿4、东陵石1颗。

  10.金花钏(图20):2件,用宽0.7、厚0.1厘米的金带条缠绕十二圈而成,各长12.5厘米,分别重295.5和292.5克。这是女性使用的饰物,过去曾有发现。而葬在明代亲王墓中,尚属首例。

  11.金镶宝石镯(图21):2件,各由两个呈半圆的金片合成,一端作“活页式”连接,可自由启合。两镯分别存嵌宝石6颗(红3蓝2绿色东陵石1)和7颗(红4蓝2祖母绿1)。金花钏属臂饰,金镶宝石镯属腕饰,它们原置于王妃棺内1件漆木匣中,二者应是配套使用。

  三、绚丽的青花瓷器

  明代官窑青花瓷由朝廷专门派太监在景德镇御器厂监督烧造。它以永乐、宣德为代表,瓷质白而细,色浓而艳,是中国青花瓷器中的极品。永、宣青花瓷因郑和带回含有高铁低锰的“苏泥勃青”料,烧造后呈蓝宝石的色泽和褐色结晶青花斑点,美丽异常。梁庄王墓瓷器虽无款识,从墓葬年代和风格来看,当是永、宣时期作品。

  1.青花瓷瓶(图22):通高36.8、肩径20.1厘米。梁庄王墓共出土4件青花瓷瓶。摆放位置比较特殊:后龛3件,前室1件。这种放置的谐音寓意为“前(室)后(室)清(青花)平(瓶)。

  2.青花龙纹瓷盅及金盅盖(图23、24、25):瓷锺高10.4、口径15.6厘米。金盅盖高5.2、口径16.3厘米,重183克。是王妃使用的日用器皿。由瓷盅、金盅盖和银鎏金托盘3件组合而成。以往瓷盅称为“高足瓷碗”,据金锺盖铭文记载,应名“瓷锺”。金盅盖盖面饰龙赶珠纹和云纹,盖口沿内壁有“承奉司正统二年造金锺盖四两九钱”铭文。

  四、祭祀器与石墓志

  明初朝廷规定薄葬,亲王的葬制遵照洪武二年(1369年)常玉春的葬礼标准。其随葬“明器九十事”中有军器、日用器皿、乐俑、厨具等;而日用器皿均为锡造。此后王公随葬器物统一由朝廷管理,如宝源局负责造铜制冥器、军器局负责“锡造”日用器皿、营缮所“木造”仪仗等,目的在于抑制厚葬的风气。

  1.镶宝嵌玉鎏金铜枕顶(图26):长15.2、宽14.8、高2.5厘米。此器为枕头的端面,由内外两个方框组成:内框为青白玉质,外框为铜鎏金,并各存镶宝石14颗。内框镶嵌青白玉透雕折枝荔枝。

  2.髹漆铁盔(图27):高18、外径26×23.8厘米。盔内焊接由12根竖置的铁条组成的“罩子”。通体胶贴平纹麻布,然后髹红漆。盔顶正前方,用金粉书写“勇”字。属于王的头盔。

  3.铅锡匕箸瓶(图28):2件套。一瓶1套5件,瓶高8.7、口径2厘米,出土时瓶内装有铅锡匕1、匙1、箸1双2件(图28左)。另一瓶1套4件,瓶高8.5、口径2.1厘米,出土时瓶内装有铅锡匕1、箸1双2件(图28右)。

  4.石墓志:2合,一大一小,分别为梁庄王和梁王妃的墓志。

  梁庄王石墓志:长73、宽72.7、厚20.8厘米。志石刻文十五行共185个字,曰:“王讳瞻(音Ji),仁宗昭皇帝第九子。母恭肃贵妃郭氏,生于永乐九年六月十七日。二十二年十月十一日册为梁王,宣德四年八月之国—湖广之安陆州。正统六年正月十二日以疾薨。讣闻,上哀悼之,辍视朝三日,命有司致祭,营葬如制,谥曰:‘庄’。妃纪氏,安庆卫指挥詹之女。继妃魏氏南城兵马指挥亨之女。女二人。王以是年八月二十六日葬封内瑜坪山之原。呜呼!王赋性明远,资度英伟,好学乐善,孝友谦恭,宜臻高寿,以享荣贵。甫壮而逝,岂非命耶?爰述其既,纳之幽圹,用垂永久云。”

  梁庄王妃石墓志:长58、宽57.5、厚21厘米。志文阴刻朱书,十四行共166个字,曰:“梁庄王妃魏氏南城兵马指挥亨之女,母陈氏。生有淑德,宣德八年七月初三日册为梁王妃,正统六年正月十二日,王以疾薨,欲随王逝。承奉司奏蒙圣恩怜悯,遂降敕旨存留抚养王二幼女,仍主王宫之事。景泰二年三月十七日以疾薨,得年三十有八。无子以薨之年九月初七日葬封内瑜灵山之原,同王之圹。於乎!妃生于文臣之女,选配王室,正当享富贵于永久而遽以疾终,岂非命乎!岂非命乎!爰述其既,纳之幽圹云,谨志。”

  熠熠生辉、璀璨夺目、精美绝伦的宝物,讲述着明代王室金玉满堂、珠光宝气的奢华生活;西洋的贡金、名贵的宝石、绚丽的青花见证着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这批名贵珍品在广州率先展出后,还将陆续赴香港、意大利等地巡回展出。
推荐关键字:郑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