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宋庄启示录
作者:吴小曼 2005-10-14 15:05:25来源:《财经时报》
A-
A+
1989年,来自中国美术馆的一声枪响,直接洞穿了艺术家急于对当下生活发言的冲动,并引来上万观众的围观和私语。
这些凌厉、血腥或者对个人生活的直观呈现完全颠覆了大众的审美习惯,原来艺术 也可以毫无“美感”。
“这是完全个人化的自由表达。”当时《中国美术报》主编栗宪庭一语中的,这些自20世纪80年代沿袭的艺术社会批判开始向文化批判和私人生活转移,艺术开始呈现多元势态,激发起无数艺术青年的表达冲动,他们纷纷脱离体制聚集在京城或美术学院周围,以艺术为生,“以梦为马”。
这是最早的艺术聚落雏形,也是最早出现的“自由职业者”,它如民工潮一样成为都市“盲流”,被大众诟病。
1991年,以方力钧为代表的几个艺术家开始搬迁至北京圆明园,此后在1~2年的时间里,聚集起300多位画家、作家、音乐人和评论家。围绕艺术家自然形成地摊式的民间交易市场和中国意义的画廊,并带动了当地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的发展。
“这已经超越了艺术本身,而成为一种新生活方式和实现梦想的代名词,因为大家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和穿衣打扮。”圆明园因此被当作时尚蛊惑着全国各地的追梦者。记得当时我们这群艺术学院的男男女女,如同吸食吗啡一样奔赴北京朝圣,丝毫不亚于当年的热血青年投身延安所激发出的所有想象。
一到圆明园艺术村村口,就看见了传闻中的老郭和张弛,他们正在为“21世纪的艺术就在北京”争论不休,而无疑圆明园将扮演法国巴比松的角色,并造就影响世界的艺术大师如印象派一样辉煌。
也有一些艺术家相当悲观,“越来越商业化的现实将摧毁所有人的梦想。”
这是一个悖论,恰恰是经济的发展让中国被世界瞩目,越来越多的人想了解中国。“艺术将是很好的亲善大使”。索斯比拍卖行亚洲区执行董事Henry Howard-Sneyd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他认为没有比通过一个国家的当代艺术作品来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更直接的了,这种文化消费的需求促使很多国外画廊、收藏者把目光投向了圆明园。
显然,当时的国内市场还没有做好准备,他们无法分辨这股外来力量,更没有意识到这些艺术品被外国画商廉价买走将对保存中国文化历史造成遗憾。圆明园艺术村出现分化,一部分人下海经商,一部分人搬离至宋庄。
“圆明园与宋庄就是父与子的关系。”画家胡月朋正好见证了这整个过程,“正因为有这些艺术家的耕耘和付出,才形成了今天的宋庄艺术村。”以宋庄为中心的7个村庄形成一个扇形,并向通县至京城几十公里的广袤土地辐射,成为当代艺术最集中的生产基地。由几个人增至百人,到现在几千人的艺术聚落,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村落最典型的个案。
英国城市大学文化政策与管理学讲师兰登先生是著名的策展人,他认为中国当代艺术正好扮演了社会文化转型的角色。因为经济的全球化自动把中国艺术纳入了世界版图,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从复制西方艺术开始向发出本土声音转移,促使更多海外资本流入中国艺术市场。在去年索斯比推出的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会上,作品100%拍出,而艺术品交易量直接从80年代末的3~5亿元增加至去年底的60亿元,预计今年底将达到100亿元。
中国艺术家终于可以在世界舞台上发出声音,尽管这个声音还很微弱,因为同样级别的画家,中国画家与美国画家还相差30倍,但却彻底改变了中国大众对艺术的认识。艺术评论家兼画廊艺术总鉴黄燎原认为,这对宋庄将是一个机会。
一排豪华车队对宋庄的突然造访就是一个证明。当艺术家回忆起看到文化部官员走下车来与他们讨论宋庄未来规划时,他们觉得这10年弹指一挥间竟是沧海桑田。宋庄镇政府马上成立艺术促进委员会,直接分200亩地给艺术家盖房子,政府另盖200亩地出租给画家,美国当代博物馆选址于此,相配套的画廊、餐厅等服务性设施在此一一建成,宋庄文化大社区的梦想正在一步步接近现实。这也吸引了大部分下海经商的人重返职业艺术家队伍,“艺术的变化就是社会的晴雨表。”兰登先生认为在短短十几年,中国艺术家身上的变化正反映了中国的变化。
“商业的直接介入也容易让艺术家变得浮躁。”已经是前卫艺术教父的栗宪庭认为,艺术家得到商业认可是一件好事,但也会影响其创作的艺术性,这是一种无可避免的博弈。因为中国远没有形成欧美国家那般完善的艺术市场,与艺术相对应的独立评论家、画廊、策展人、拍卖行、博物馆等配套系统还很薄弱,使得艺术家无法专心作画,社会的贫富分化也会刺激一些成名的画家,复制作品大量出现就会破坏艺术市场诚信。加之货币、进出口、运输、关税等问题的存在,都在制约着中国艺术品的国际流通。
因此,把宋庄这个典型个案,放在全球化的世界艺术舞台上进行对比,就会清晰地看到中国当代艺术生态圈的脆弱。
《财经时报》派出多名记者,长达近半个月在宋庄奔走、观察,并采访了大量艺术家、评论家、画廊老板、拍卖行和收藏家,就是希望理清宋庄艺术家生态圈的每个细枝末节,这也是我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一次箴言,更希望是对世界当代艺术的一次发言。
在采访中,我们还得知首届宋庄文化艺术节将在22日举办,《财经时报》直接参与了媒体协办,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直接见证当代艺术的发展。
这些凌厉、血腥或者对个人生活的直观呈现完全颠覆了大众的审美习惯,原来艺术 也可以毫无“美感”。
“这是完全个人化的自由表达。”当时《中国美术报》主编栗宪庭一语中的,这些自20世纪80年代沿袭的艺术社会批判开始向文化批判和私人生活转移,艺术开始呈现多元势态,激发起无数艺术青年的表达冲动,他们纷纷脱离体制聚集在京城或美术学院周围,以艺术为生,“以梦为马”。
这是最早的艺术聚落雏形,也是最早出现的“自由职业者”,它如民工潮一样成为都市“盲流”,被大众诟病。
1991年,以方力钧为代表的几个艺术家开始搬迁至北京圆明园,此后在1~2年的时间里,聚集起300多位画家、作家、音乐人和评论家。围绕艺术家自然形成地摊式的民间交易市场和中国意义的画廊,并带动了当地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的发展。
“这已经超越了艺术本身,而成为一种新生活方式和实现梦想的代名词,因为大家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和穿衣打扮。”圆明园因此被当作时尚蛊惑着全国各地的追梦者。记得当时我们这群艺术学院的男男女女,如同吸食吗啡一样奔赴北京朝圣,丝毫不亚于当年的热血青年投身延安所激发出的所有想象。
一到圆明园艺术村村口,就看见了传闻中的老郭和张弛,他们正在为“21世纪的艺术就在北京”争论不休,而无疑圆明园将扮演法国巴比松的角色,并造就影响世界的艺术大师如印象派一样辉煌。
也有一些艺术家相当悲观,“越来越商业化的现实将摧毁所有人的梦想。”
这是一个悖论,恰恰是经济的发展让中国被世界瞩目,越来越多的人想了解中国。“艺术将是很好的亲善大使”。索斯比拍卖行亚洲区执行董事Henry Howard-Sneyd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他认为没有比通过一个国家的当代艺术作品来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更直接的了,这种文化消费的需求促使很多国外画廊、收藏者把目光投向了圆明园。
显然,当时的国内市场还没有做好准备,他们无法分辨这股外来力量,更没有意识到这些艺术品被外国画商廉价买走将对保存中国文化历史造成遗憾。圆明园艺术村出现分化,一部分人下海经商,一部分人搬离至宋庄。
“圆明园与宋庄就是父与子的关系。”画家胡月朋正好见证了这整个过程,“正因为有这些艺术家的耕耘和付出,才形成了今天的宋庄艺术村。”以宋庄为中心的7个村庄形成一个扇形,并向通县至京城几十公里的广袤土地辐射,成为当代艺术最集中的生产基地。由几个人增至百人,到现在几千人的艺术聚落,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村落最典型的个案。
英国城市大学文化政策与管理学讲师兰登先生是著名的策展人,他认为中国当代艺术正好扮演了社会文化转型的角色。因为经济的全球化自动把中国艺术纳入了世界版图,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从复制西方艺术开始向发出本土声音转移,促使更多海外资本流入中国艺术市场。在去年索斯比推出的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会上,作品100%拍出,而艺术品交易量直接从80年代末的3~5亿元增加至去年底的60亿元,预计今年底将达到100亿元。
中国艺术家终于可以在世界舞台上发出声音,尽管这个声音还很微弱,因为同样级别的画家,中国画家与美国画家还相差30倍,但却彻底改变了中国大众对艺术的认识。艺术评论家兼画廊艺术总鉴黄燎原认为,这对宋庄将是一个机会。
一排豪华车队对宋庄的突然造访就是一个证明。当艺术家回忆起看到文化部官员走下车来与他们讨论宋庄未来规划时,他们觉得这10年弹指一挥间竟是沧海桑田。宋庄镇政府马上成立艺术促进委员会,直接分200亩地给艺术家盖房子,政府另盖200亩地出租给画家,美国当代博物馆选址于此,相配套的画廊、餐厅等服务性设施在此一一建成,宋庄文化大社区的梦想正在一步步接近现实。这也吸引了大部分下海经商的人重返职业艺术家队伍,“艺术的变化就是社会的晴雨表。”兰登先生认为在短短十几年,中国艺术家身上的变化正反映了中国的变化。
“商业的直接介入也容易让艺术家变得浮躁。”已经是前卫艺术教父的栗宪庭认为,艺术家得到商业认可是一件好事,但也会影响其创作的艺术性,这是一种无可避免的博弈。因为中国远没有形成欧美国家那般完善的艺术市场,与艺术相对应的独立评论家、画廊、策展人、拍卖行、博物馆等配套系统还很薄弱,使得艺术家无法专心作画,社会的贫富分化也会刺激一些成名的画家,复制作品大量出现就会破坏艺术市场诚信。加之货币、进出口、运输、关税等问题的存在,都在制约着中国艺术品的国际流通。
因此,把宋庄这个典型个案,放在全球化的世界艺术舞台上进行对比,就会清晰地看到中国当代艺术生态圈的脆弱。
《财经时报》派出多名记者,长达近半个月在宋庄奔走、观察,并采访了大量艺术家、评论家、画廊老板、拍卖行和收藏家,就是希望理清宋庄艺术家生态圈的每个细枝末节,这也是我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一次箴言,更希望是对世界当代艺术的一次发言。
在采访中,我们还得知首届宋庄文化艺术节将在22日举办,《财经时报》直接参与了媒体协办,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直接见证当代艺术的发展。
推荐关键字:当代艺术在中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柏林中画廊2013年度项目强调“在”的存在2012-11-30
- 北京宋庄的艺术家,生活在别处2001-07-11
- 世纪末的迁徙:从圆明园到北京“东村”宋庄2004-05-05
- 那片灰暗厂房——见证北京798前世今生2004-05-17
- 在边缘上行走,在背弃中回归——另一只眼看2004-09-28
- 北京十年——芬·马六明2004-12-18
- 徐勇:北京798俗了?2004-12-26
- 北京“798”:站在命运十字路口的当代艺术区2005-01-01
- 北京,容不下一个艺术区吗2005-01-26
- 圆明园画家村2005-06-11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