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王翚及其《仿唐宋元诸名贤横景六幅图》卷
作者:聂崇正(故宫博物院研 2005-10-12 11:10:18来源:北京九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A-
A+
清初画坛上有几位姓王的画家,名燥一时,他们是王时敏(1592—1680年)、王鉴(1598—1677年)、王翚和王原祁(1642—1715年),合称为 “四王”,或可再加上吴历(1632—1718年)和恽寿平(1633—1690年),又称之为“清初六家”。以上诸家的作品都以强调师承为主,注重于对古代名家绘画作品的临摹,是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一个流派和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艺术现象。其中的王翚又是“四王”中名气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位。
此手卷画即为王翚所作,共六幅,装裱成一纸,卷首有王翚自题签,上书:“王耕烟仿唐宋元诸名贤横景六幅”,下钤:“王翚之印”(白方)、“石谷”(朱方)二印。此图属于流传有绪之名家作品,曾见于清乾隆年间梓行之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一书,又见于民国时福开森氏所著之《历代著录画目》一书(1933年),还见于今人徐邦达编纂之《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一书。另有短扎一纸,言说此图之特色及装裱等情形:“六相公有嗜痂癖,蒙委横景六幅,俱刻意摹仿古人工细一派笔墨,溪径设色渲染之法,另开生面,非甜俗陋习者比,自谓晚年得意笔;装潢极其整齐,用绫料各色亦甚妥,须必楠木匣乃妙,乞转致之,因乏便人迟送,幸曲谅为感,忙甚不及另拜,即以此扎致览可也。”书后无款,同纸上有收藏印章一方:“张研樵家珍藏”( 朱方)。画心部分分别画有仿王维、仿关仝、仿李成、仿范宽、仿惠崇、仿赵孟頫六位前代画家的山水画。画后有近代学者余绍宋题跋一段。王翚此图作于“康熙乙未”,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属于他很晚年的作品,笔墨十分精到,丝毫不见老态,相当难得。
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一书中有一段文字,对了解此画的创作、装裱经过等有所裨益,录如下:“宣德纸,高皆九寸,长之尺寸微不同,载每幅之首;此先君朴埜老人嘱石谷画,石谷惨淡经营而成,并倩名手顾若思装成,又自题签,然后作札于若思,托其致我府君。今铭旗兄什袭。”
下面分别介绍六幅作品如下:
一、画面左上角文字为:“返照入江飞石壁,归云拥树失山邨。师关仝法,补少陵句”,此图属唐朝诗人杜甫的诗意画。画两壁夹江,一水奔流而下,一艘帆船破浪其中。石壁间烟雾迷漫。关仝为五代时著名画家,擅长画山水,多画北方巨山大岭,气势雄伟。关仝为五代时画家,擅长画山水,多作关中景色。钤印“壬申”、“王翚之印”、“石谷”、“臞樵雅趣”、“天放闲人”。
二、画面左上角文字为:“赵吴兴九夏松风图,王翚临”,画松荫中一草屋,屋内坐一老者;屋前为荷塘,满池碧绿的荷叶,荷花盛开;屋后密布幽篁,好一个静谧优雅的去处。赵孟頫为吴兴(今属浙江)人,故人称“赵吴兴”。钤印“上下千年”、“王翚之印”、“石谷”。
三、画面左上文字为:“仿李营丘秋涉图”,山水间有一队人马涉过溪水,周围多为枯树,秋色苍茫,一条小路曲折通向远处的一座城关。李营丘即李成,因其祖上于唐末时避乱至营丘(今属山东),画史上即以“李营丘”称之。李成为北宋时著名画家,以山水画闻名。钤印“王翚”、“石谷”。
四、画面左上角文字为:“两岸晚风黄鸟树,一陂春水白鸥天。仿惠崇小景”,北宋画家和诗人,出家为僧,擅长描绘南方的山水的朦胧景色,细致小巧。钤印“王翚”、“石谷”、“来青阁”。
五、画面右上文字为:“石林含雨气,山坞带寒溪。仿范华原笔”,北宋时著名画家,原名范中立,因性格宽厚,人遂称其为范宽,字华原,以表现北方的高山大川最为擅长。钤印“王翚”、“石谷”、“耕烟”。
六、画面右上角文字为:“江干雪意,临右丞本,康熙乙未春日,耕烟散人王翚”,画雪景山水,景色开阔,山坡留白,水面及空中染以淡墨,房舍施以赭石色。右丞 即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王维亦能作画,后人誉其诗其画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画面左下角有王翚印章两方“吾思古人”、“耕烟散人时年八十有四”;另钤印“王翚之印”、“石谷”。
王维、关仝、李成、范宽、惠崇、赵孟頫诸人都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名家,从中可以看出画家王翚在吸取前辈的艺术营养方面,不拘一格,兼收并蓄的胸怀,他并不拘泥于所谓的“南宗”或“北宗”,拿过来之后,都变成自己的高超手段,用于自身的绘画创作。同时我们又能从中看到当时绘画创作的一种风气,讲究师承,讲究每一笔都要有出处,这又从另一方面限制了画家个性的发挥。
此画的作者为王翚,字石谷,号臞樵、耕烟散人、清晖老人、乌目山中人、剑门樵客等,生于明崇帧五年(1632年),常熟(今属江苏)人。其祖上均擅长绘画,可谓出身于绘画世家。家庭的熏陶与影响,使王翚从小便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王翚的家境与王时敏年、王鉴毕竟有所不同,不如他们优裕,王翚的启蒙老师是本地的画家张珂,专门仿元朝画家黄公望的山水,故王翚早年就深受黄氏画风的影响,青年时期一度就以临仿古画谋生,摹本几可乱真。后来王翚认识了王鉴,得到王鉴的赏识,并被收为弟子,将其携至太仓,王鉴首先让王翚读书习字,观摩古今名作,来提高他的文化素养,然后再传授以作画的技法。这一切使得王翚大开眼界,画艺有了长足的进步。后来王鉴又将王翚介绍给王时敏。王翚得到王时敏、王鉴等名家指点,又博览古今名作,山水画日臻完美,在其老师去世后,独步江南,名闻海内。
康熙三十年(1691年)玄烨皇帝征召画家,将其巡视南方的盛举,用图画的形式再现出来。因此,年已六旬的王翚被聘至京师,由他来主持《康熙南巡图》十二巨卷的绘制事宜。“海内能手,逡巡莫敢下笔,翚口讲指授,咫尺千里,令众分绘而总其成”(《清史稿》)。王翚连同学生和同道们一起,历时六年全图方告完成。在京师期间王翚又与王时敏之孙王原祁共同切磋画艺。《康熙南巡图》图成之后,康熙皇帝十分满意,亲书“山水清晖”四字以示嘉奖,“议官之,翚不乐仕进,遽归”(陈康祺《郎潜纪闻》)。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王翚从北京返回家乡。到了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王翚在常熟病逝,终年八十六岁,葬于家乡的虞山脚下。
王翚名重一时,从学者甚众,较著名的学生有杨晋、蔡远、宋骏业、姚匡、王玖、徐玫、虞沅、吴芷、顾昉等人,统称之为“虞山派”。
此手卷画即为王翚所作,共六幅,装裱成一纸,卷首有王翚自题签,上书:“王耕烟仿唐宋元诸名贤横景六幅”,下钤:“王翚之印”(白方)、“石谷”(朱方)二印。此图属于流传有绪之名家作品,曾见于清乾隆年间梓行之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一书,又见于民国时福开森氏所著之《历代著录画目》一书(1933年),还见于今人徐邦达编纂之《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一书。另有短扎一纸,言说此图之特色及装裱等情形:“六相公有嗜痂癖,蒙委横景六幅,俱刻意摹仿古人工细一派笔墨,溪径设色渲染之法,另开生面,非甜俗陋习者比,自谓晚年得意笔;装潢极其整齐,用绫料各色亦甚妥,须必楠木匣乃妙,乞转致之,因乏便人迟送,幸曲谅为感,忙甚不及另拜,即以此扎致览可也。”书后无款,同纸上有收藏印章一方:“张研樵家珍藏”( 朱方)。画心部分分别画有仿王维、仿关仝、仿李成、仿范宽、仿惠崇、仿赵孟頫六位前代画家的山水画。画后有近代学者余绍宋题跋一段。王翚此图作于“康熙乙未”,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属于他很晚年的作品,笔墨十分精到,丝毫不见老态,相当难得。
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一书中有一段文字,对了解此画的创作、装裱经过等有所裨益,录如下:“宣德纸,高皆九寸,长之尺寸微不同,载每幅之首;此先君朴埜老人嘱石谷画,石谷惨淡经营而成,并倩名手顾若思装成,又自题签,然后作札于若思,托其致我府君。今铭旗兄什袭。”
下面分别介绍六幅作品如下:
一、画面左上角文字为:“返照入江飞石壁,归云拥树失山邨。师关仝法,补少陵句”,此图属唐朝诗人杜甫的诗意画。画两壁夹江,一水奔流而下,一艘帆船破浪其中。石壁间烟雾迷漫。关仝为五代时著名画家,擅长画山水,多画北方巨山大岭,气势雄伟。关仝为五代时画家,擅长画山水,多作关中景色。钤印“壬申”、“王翚之印”、“石谷”、“臞樵雅趣”、“天放闲人”。
二、画面左上角文字为:“赵吴兴九夏松风图,王翚临”,画松荫中一草屋,屋内坐一老者;屋前为荷塘,满池碧绿的荷叶,荷花盛开;屋后密布幽篁,好一个静谧优雅的去处。赵孟頫为吴兴(今属浙江)人,故人称“赵吴兴”。钤印“上下千年”、“王翚之印”、“石谷”。
三、画面左上文字为:“仿李营丘秋涉图”,山水间有一队人马涉过溪水,周围多为枯树,秋色苍茫,一条小路曲折通向远处的一座城关。李营丘即李成,因其祖上于唐末时避乱至营丘(今属山东),画史上即以“李营丘”称之。李成为北宋时著名画家,以山水画闻名。钤印“王翚”、“石谷”。
四、画面左上角文字为:“两岸晚风黄鸟树,一陂春水白鸥天。仿惠崇小景”,北宋画家和诗人,出家为僧,擅长描绘南方的山水的朦胧景色,细致小巧。钤印“王翚”、“石谷”、“来青阁”。
五、画面右上文字为:“石林含雨气,山坞带寒溪。仿范华原笔”,北宋时著名画家,原名范中立,因性格宽厚,人遂称其为范宽,字华原,以表现北方的高山大川最为擅长。钤印“王翚”、“石谷”、“耕烟”。
六、画面右上角文字为:“江干雪意,临右丞本,康熙乙未春日,耕烟散人王翚”,画雪景山水,景色开阔,山坡留白,水面及空中染以淡墨,房舍施以赭石色。右丞 即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王维亦能作画,后人誉其诗其画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画面左下角有王翚印章两方“吾思古人”、“耕烟散人时年八十有四”;另钤印“王翚之印”、“石谷”。
王维、关仝、李成、范宽、惠崇、赵孟頫诸人都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名家,从中可以看出画家王翚在吸取前辈的艺术营养方面,不拘一格,兼收并蓄的胸怀,他并不拘泥于所谓的“南宗”或“北宗”,拿过来之后,都变成自己的高超手段,用于自身的绘画创作。同时我们又能从中看到当时绘画创作的一种风气,讲究师承,讲究每一笔都要有出处,这又从另一方面限制了画家个性的发挥。
此画的作者为王翚,字石谷,号臞樵、耕烟散人、清晖老人、乌目山中人、剑门樵客等,生于明崇帧五年(1632年),常熟(今属江苏)人。其祖上均擅长绘画,可谓出身于绘画世家。家庭的熏陶与影响,使王翚从小便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王翚的家境与王时敏年、王鉴毕竟有所不同,不如他们优裕,王翚的启蒙老师是本地的画家张珂,专门仿元朝画家黄公望的山水,故王翚早年就深受黄氏画风的影响,青年时期一度就以临仿古画谋生,摹本几可乱真。后来王翚认识了王鉴,得到王鉴的赏识,并被收为弟子,将其携至太仓,王鉴首先让王翚读书习字,观摩古今名作,来提高他的文化素养,然后再传授以作画的技法。这一切使得王翚大开眼界,画艺有了长足的进步。后来王鉴又将王翚介绍给王时敏。王翚得到王时敏、王鉴等名家指点,又博览古今名作,山水画日臻完美,在其老师去世后,独步江南,名闻海内。
康熙三十年(1691年)玄烨皇帝征召画家,将其巡视南方的盛举,用图画的形式再现出来。因此,年已六旬的王翚被聘至京师,由他来主持《康熙南巡图》十二巨卷的绘制事宜。“海内能手,逡巡莫敢下笔,翚口讲指授,咫尺千里,令众分绘而总其成”(《清史稿》)。王翚连同学生和同道们一起,历时六年全图方告完成。在京师期间王翚又与王时敏之孙王原祁共同切磋画艺。《康熙南巡图》图成之后,康熙皇帝十分满意,亲书“山水清晖”四字以示嘉奖,“议官之,翚不乐仕进,遽归”(陈康祺《郎潜纪闻》)。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王翚从北京返回家乡。到了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王翚在常熟病逝,终年八十六岁,葬于家乡的虞山脚下。
王翚名重一时,从学者甚众,较著名的学生有杨晋、蔡远、宋骏业、姚匡、王玖、徐玫、虞沅、吴芷、顾昉等人,统称之为“虞山派”。
推荐关键字: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