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消耗打折票有捷径
作者:吴贵祥 2005-09-26 10:54:30来源:中邮网
A-
A+
消耗打折票有捷径
就在邮市长期萎靡不振,集邮者和投资者埋怨纪特邮票不敞开供应,脱离邮资凭证基本属性,以致长期得不到消耗,许多邮商连赚取摊位费都有困难时期,《今日家庭报.创业周刊》2005年6月29日至7月9日刊载的一篇题为〈帮人寄信:免费的午餐 收费的茶〉的文章介绍的却是一位非集邮者通过帮人寄信,从打折票中找到了商机,并且他现在一个月竟然能挣1万多元。我想这不仅是很好的商机,而且是消耗打折票的一条捷径。如果各地都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帮人寄信者,何愁打折票得不到消耗呢?
我现将这篇文章转贴到《中国邮币卡网》,希望对投资者和集邮者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更希望打折票能得到更为广泛和快速的消耗,让广大集邮者和投资者受益。
帮人寄信:免费的午餐 收费的茶
寄信,不需要任何技巧和学问:贴上邮票,投进邮筒,一分钟搞定。可是,如果你每天都要寄出大量的商业信函,反反复复地贴邮票,跑邮局,你会不会嫌烦呢?
在广州有这么一个人,他不是邮递员,却把替人寄信当成自己的职业。更令人惊奇的是,靠着粘信封、贴邮票和跑邮局的活儿,他现在一个月竟然能挣1万多元。
打折票里的秘密
1975年,叶明山出生于江西定南县。高中毕业后,他当过兵,做过工人,做过保安。
一天,叶明山在广州街上闲逛。不知不觉,他走到了附近的一个邮市。叶明山注意到,有几个摊点在卖打折邮票。他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那些邮票的价格实在是太低了。60分和80分面值的邮票都能打到7折左右,而280分和560分面值邮票的价格更是低得不可思议,有的甚至用低于3折的价钱都可以买到。
在回去的路上,叶明山的脑子转个不停。他感到这里面一定蕴藏着很大的商机,而且绝对不是买卖邮票那么简单。他一路冥思苦想着,正巧在经过原来做保安的小区时,写字楼里的一个白领叫住了他,说:“小叶,你不在这里,我们都很不习惯呢。现在寄信都得自己跑邮局了......”叶明山突然灵光一闪,对了,这不正是商机所在吗?
原来,叶明山在做保安时,不但小区里的居民常把一封两封信丢给他,请他帮忙寄出去,就连那个写字楼公司里的职员也常请他代为寄信,有时候寄的还是大捆大捆的商业信函。这些信大多是没有贴邮票的,大家把买邮票的钱交给他,让他去邮局寄信的时候,顺便买来贴上。大家知道都很放心地请他代劳。
叶明山想,如果自己用这些打折邮票帮那些写字楼里的公司去寄信,不用收他们1分钱的手续费,仅寄一封不超重的平信就能赚取一角几分钱,而寄一封挂号信的利润就更可观了,一封就能赚两元多。这不是一条挺好的谋生途径吗?他越想越兴奋。
为写字楼跑腿
叶明山立刻来到那个邮市,把身上仅有的100多元钱都拿出来买了打折的邮票。
第二天一大早,叶明山便坐车赶到了他做保安的那个花园小区。和老同事聊了一会儿后,他去了小区旁的写字楼。在小区那一带,叶明山早就取得了大家的信任,更何况他只赚取邮票的差价,而不收服务费,这对于他人来说,不但没多付一分钱,而且还省了许多麻烦,因此,那个写字楼里的30多家公司都很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当天,叶明山便收到了其中两家公司要寄走的70封商业信函。
叶明山用7折的8角邮票寄走了这些平信,轻轻松松就赚了16.80元。初战告捷,叶明山更加坚信,虽然现在的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等通讯工具和手段已相当普及,但传统的邮寄业务仍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一个单位总会有或多或少的信函往来。只要还有人邮寄信函,就一定存在着自己的业务市场。
尽管刚开始时,叶明山只有那一栋写字楼的业务可以做但因为那栋楼里有30多家公司,所以他每天总能或多或少地收到一些信函。一个月下来,叶明山总共寄出了2000多封平信,100多封挂号信,一结算,居然有800多元的收入。这“第一桶金”的掘取犹如给叶明山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令他铆足了劲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经过这一个多月的实践,叶明山对“代办邮寄业务”的操作过程也更加熟悉了。此时,他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将事业做大的条件,便决定四处出击,扩大业务范围。
当叶明山开始把他的想法付诸实施时,才知道这并不容易。叶明山以前是个做“粗活”的人现在要做一个“说客”,他的心里不免就紧张。刚开始,他几乎天天都在遭遇尴尬:遇到有修养的,人家会客气地告诉他不需要这种服务。更多的时候,别人还没等他把话说完就生硬地拒绝了。碰到态度恶劣的,还把他当乞讨一族往外赶......这样连续几天跑下来,他竟连一桩新业务也没有揽到。
转机终于出现了。一次,叶明山来到一家小公司,向经理说明了来意。经理听说他只收邮资,便奇怪地问道:“那你不是为我们白做工吗?有这么好的事?”叶明山连忙解释说他可以买到打折的邮票。那个经理听了有些心动,因为他的公司几乎隔几天就要寄一批商业信函,如果有人代劳,真的可以省下不少时间和精力。他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不放心地说:“我又不认识你,我怎么知道你会不会把我们的信函拿去当废纸卖掉呢/你连个联系电话都没有......”
一语惊醒梦中人。叶明山这才恍然大悟:自己开始做得那么容易,完全是因为熟人信任的缘故,而现在要开辟新市场,却连个联系方式都没有,这怎么能让别人相信自己呢?
于是,叶明山花几百元钱在二手市场买了个旧手机,还印了一盒名片。几天后,他又去了那家公司。当他把名片和自己的身份证复印件一同递给那个经理时,经理终于被他的诚意感动了,答应把公司的信函业务交给他代理。
叶明山发现,只要在一个写字楼先发展一两个客户,再去这幢楼的其他公司承揽业务时,往往就能事半功倍,因为人人都有从众心理。当他意识到这一点以后,就更加注重和客户进行情感联络了。这样,叶明山一下子就迈过了做这种业务最难过的信任关。
寄信也疯狂
叶明山开展邮寄项目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那些新开的小杂志社、广告公司、连锁加盟企业和小发明小专利咨询服务公司等。通过摸索和实践,叶明山对上述客户进行了分类,以便服务能做到有的放矢。而对于业务量大的客户,即使再三碰钉子,也不轻言放弃。
有一次,叶明山想把一个生产洗衣粉和洗涤剂设备的加盟连锁公司发展成客户,竟一连跑了十多趟,嘴皮都快磨破了才达到目的。付出总有回报,这家主要面对边远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市场的公司,给来信、来电咨询的人回复资料和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函件特别多,有时一个月就多达二三千封,其中,仅挂号的函件就有数百个。这给叶明山带来了滚滚财源。
在叶明山的努力下,他的业务量每个月都会上一个新台阶。而这时他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接新的业务了。为了不耽误接新活,2002年11月,叶明山叫来了在东莞的堂弟和自己一起干,让他负责收寄信函,并给他开出了比工厂高一倍的工资。这样一来,叶明山的主要精力就可以用在联系业务上了。
有堂弟的帮忙,叶明山的事业发展得更顺利了。3个月后,他就搬出了那个蜗居,在海珠区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接下来,他在家里装了一部电话,又把高中毕业赋闲在家的表妹找来,专门接客户的电话。
随着业务的发展,邮票的用量也越来越大了。为了保证邮票有一个稳定的来源,以便获取更大的利润,叶明山绕开二手贩子直接找到了批发的大邮商。他们的邮票不但货源充足,品种齐全,能满足各类信函业务的需求,而且拿到手的价格也是最低的。
叶明山的创业方式别出心裁,在广州,他至今也没有遇到竞争对手。尽管如此,他还是把客户当作衣食父母,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一年来,他从未丢失过一个客户,只要是与他他过交道的公司,都对他十分信任。一年下来,他竟然赚了近10万元。而仅今年3月份,他收寄的各类函件就达3万封,其中平信2.3万多封,挂号信近6000封,光是粘贴信封和邮票的胶水就用了10多公斤。那个月,叶明山的总业务额是3万多元,利润达到了1万多元。
就在邮市长期萎靡不振,集邮者和投资者埋怨纪特邮票不敞开供应,脱离邮资凭证基本属性,以致长期得不到消耗,许多邮商连赚取摊位费都有困难时期,《今日家庭报.创业周刊》2005年6月29日至7月9日刊载的一篇题为〈帮人寄信:免费的午餐 收费的茶〉的文章介绍的却是一位非集邮者通过帮人寄信,从打折票中找到了商机,并且他现在一个月竟然能挣1万多元。我想这不仅是很好的商机,而且是消耗打折票的一条捷径。如果各地都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帮人寄信者,何愁打折票得不到消耗呢?
我现将这篇文章转贴到《中国邮币卡网》,希望对投资者和集邮者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更希望打折票能得到更为广泛和快速的消耗,让广大集邮者和投资者受益。
帮人寄信:免费的午餐 收费的茶
寄信,不需要任何技巧和学问:贴上邮票,投进邮筒,一分钟搞定。可是,如果你每天都要寄出大量的商业信函,反反复复地贴邮票,跑邮局,你会不会嫌烦呢?
在广州有这么一个人,他不是邮递员,却把替人寄信当成自己的职业。更令人惊奇的是,靠着粘信封、贴邮票和跑邮局的活儿,他现在一个月竟然能挣1万多元。
打折票里的秘密
1975年,叶明山出生于江西定南县。高中毕业后,他当过兵,做过工人,做过保安。
一天,叶明山在广州街上闲逛。不知不觉,他走到了附近的一个邮市。叶明山注意到,有几个摊点在卖打折邮票。他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那些邮票的价格实在是太低了。60分和80分面值的邮票都能打到7折左右,而280分和560分面值邮票的价格更是低得不可思议,有的甚至用低于3折的价钱都可以买到。
在回去的路上,叶明山的脑子转个不停。他感到这里面一定蕴藏着很大的商机,而且绝对不是买卖邮票那么简单。他一路冥思苦想着,正巧在经过原来做保安的小区时,写字楼里的一个白领叫住了他,说:“小叶,你不在这里,我们都很不习惯呢。现在寄信都得自己跑邮局了......”叶明山突然灵光一闪,对了,这不正是商机所在吗?
原来,叶明山在做保安时,不但小区里的居民常把一封两封信丢给他,请他帮忙寄出去,就连那个写字楼公司里的职员也常请他代为寄信,有时候寄的还是大捆大捆的商业信函。这些信大多是没有贴邮票的,大家把买邮票的钱交给他,让他去邮局寄信的时候,顺便买来贴上。大家知道都很放心地请他代劳。
叶明山想,如果自己用这些打折邮票帮那些写字楼里的公司去寄信,不用收他们1分钱的手续费,仅寄一封不超重的平信就能赚取一角几分钱,而寄一封挂号信的利润就更可观了,一封就能赚两元多。这不是一条挺好的谋生途径吗?他越想越兴奋。
为写字楼跑腿
叶明山立刻来到那个邮市,把身上仅有的100多元钱都拿出来买了打折的邮票。
第二天一大早,叶明山便坐车赶到了他做保安的那个花园小区。和老同事聊了一会儿后,他去了小区旁的写字楼。在小区那一带,叶明山早就取得了大家的信任,更何况他只赚取邮票的差价,而不收服务费,这对于他人来说,不但没多付一分钱,而且还省了许多麻烦,因此,那个写字楼里的30多家公司都很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当天,叶明山便收到了其中两家公司要寄走的70封商业信函。
叶明山用7折的8角邮票寄走了这些平信,轻轻松松就赚了16.80元。初战告捷,叶明山更加坚信,虽然现在的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等通讯工具和手段已相当普及,但传统的邮寄业务仍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一个单位总会有或多或少的信函往来。只要还有人邮寄信函,就一定存在着自己的业务市场。
尽管刚开始时,叶明山只有那一栋写字楼的业务可以做但因为那栋楼里有30多家公司,所以他每天总能或多或少地收到一些信函。一个月下来,叶明山总共寄出了2000多封平信,100多封挂号信,一结算,居然有800多元的收入。这“第一桶金”的掘取犹如给叶明山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令他铆足了劲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经过这一个多月的实践,叶明山对“代办邮寄业务”的操作过程也更加熟悉了。此时,他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将事业做大的条件,便决定四处出击,扩大业务范围。
当叶明山开始把他的想法付诸实施时,才知道这并不容易。叶明山以前是个做“粗活”的人现在要做一个“说客”,他的心里不免就紧张。刚开始,他几乎天天都在遭遇尴尬:遇到有修养的,人家会客气地告诉他不需要这种服务。更多的时候,别人还没等他把话说完就生硬地拒绝了。碰到态度恶劣的,还把他当乞讨一族往外赶......这样连续几天跑下来,他竟连一桩新业务也没有揽到。
转机终于出现了。一次,叶明山来到一家小公司,向经理说明了来意。经理听说他只收邮资,便奇怪地问道:“那你不是为我们白做工吗?有这么好的事?”叶明山连忙解释说他可以买到打折的邮票。那个经理听了有些心动,因为他的公司几乎隔几天就要寄一批商业信函,如果有人代劳,真的可以省下不少时间和精力。他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不放心地说:“我又不认识你,我怎么知道你会不会把我们的信函拿去当废纸卖掉呢/你连个联系电话都没有......”
一语惊醒梦中人。叶明山这才恍然大悟:自己开始做得那么容易,完全是因为熟人信任的缘故,而现在要开辟新市场,却连个联系方式都没有,这怎么能让别人相信自己呢?
于是,叶明山花几百元钱在二手市场买了个旧手机,还印了一盒名片。几天后,他又去了那家公司。当他把名片和自己的身份证复印件一同递给那个经理时,经理终于被他的诚意感动了,答应把公司的信函业务交给他代理。
叶明山发现,只要在一个写字楼先发展一两个客户,再去这幢楼的其他公司承揽业务时,往往就能事半功倍,因为人人都有从众心理。当他意识到这一点以后,就更加注重和客户进行情感联络了。这样,叶明山一下子就迈过了做这种业务最难过的信任关。
寄信也疯狂
叶明山开展邮寄项目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那些新开的小杂志社、广告公司、连锁加盟企业和小发明小专利咨询服务公司等。通过摸索和实践,叶明山对上述客户进行了分类,以便服务能做到有的放矢。而对于业务量大的客户,即使再三碰钉子,也不轻言放弃。
有一次,叶明山想把一个生产洗衣粉和洗涤剂设备的加盟连锁公司发展成客户,竟一连跑了十多趟,嘴皮都快磨破了才达到目的。付出总有回报,这家主要面对边远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市场的公司,给来信、来电咨询的人回复资料和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函件特别多,有时一个月就多达二三千封,其中,仅挂号的函件就有数百个。这给叶明山带来了滚滚财源。
在叶明山的努力下,他的业务量每个月都会上一个新台阶。而这时他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接新的业务了。为了不耽误接新活,2002年11月,叶明山叫来了在东莞的堂弟和自己一起干,让他负责收寄信函,并给他开出了比工厂高一倍的工资。这样一来,叶明山的主要精力就可以用在联系业务上了。
有堂弟的帮忙,叶明山的事业发展得更顺利了。3个月后,他就搬出了那个蜗居,在海珠区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接下来,他在家里装了一部电话,又把高中毕业赋闲在家的表妹找来,专门接客户的电话。
随着业务的发展,邮票的用量也越来越大了。为了保证邮票有一个稳定的来源,以便获取更大的利润,叶明山绕开二手贩子直接找到了批发的大邮商。他们的邮票不但货源充足,品种齐全,能满足各类信函业务的需求,而且拿到手的价格也是最低的。
叶明山的创业方式别出心裁,在广州,他至今也没有遇到竞争对手。尽管如此,他还是把客户当作衣食父母,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一年来,他从未丢失过一个客户,只要是与他他过交道的公司,都对他十分信任。一年下来,他竟然赚了近10万元。而仅今年3月份,他收寄的各类函件就达3万封,其中平信2.3万多封,挂号信近6000封,光是粘贴信封和邮票的胶水就用了10多公斤。那个月,叶明山的总业务额是3万多元,利润达到了1万多元。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5476个幸运儿,印有“雅雅”“安安”的这份2022-07-01
- 程澄作品《福虎生威》邮票、明信片纪念册发2022-01-10
- 艺·展丨方寸之间,纪念邮票设计--郝军创作2021-09-18
- 梁明揭秘《福建土楼》邮票设计内幕2021-05-14
- 【保利拍卖 • 精品回顾】邮品钱币及名人信2021-02-19
- 【保利拍卖】俯首甘为孺子牛2021-02-07
- 工笔画名家联手西泠印社共创牛年个性化邮票2021-01-26
- 辛丑吉祥--程澄画牛欧洲邮票发行2021-01-13
- 中国艺术名家云山虎影--致敬逆行者主题邮票2020-08-13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艺术2020-08-13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