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元“至正型”瓷器纹饰特征
2005-09-20 11:13:48来源:《收藏》
A-
A+
纹饰是瓷器鉴定的一个有力鉴定要点。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纹饰特征,能够正确辨认瓷器上的纹饰,对收藏瓷器的爱好者来讲,犹如鱼得水。笔者就多年的收藏体会,对元“至正型”的纹饰特征总结如下:
大花大叶。牡丹花多见,花朵内一般留白而不填满色,有的在外部还框以留白边线。山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亦相类,即纹饰内露白,有的在外部或局部处加有留白勾边。缠枝莲叶子肥硕,呈规整的葫芦形。叶子填满色,并有一至五个尖瓣。
变形莲瓣。有的为一组,有的为上下两组,构成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边饰。除大盘以外,其他元代器物上的莲瓣纹边饰均作单体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莲瓣内纹样丰富,多数画垂云纹与环状的饰物,有的莲瓣内加绘珊瑚、银锭、双角、火珠、火焰、火轮、莲花、双钱等图案,亦即后世称谓的“八大码”。洪武年起,除部分执壶和盏托外,瓶、罐、盘及碗的莲瓣边饰均呈并拢型。这种绘画贯穿于明清两代。
海水纹。海浪澎湃,浪尖高耸。海水多数绘成旋涡状,形如人的指纹,有的形如竖发。海水纹洪武时少见,永、宣年间盛行。
蕉叶。元代的蕉叶边饰多作分开状排列,叶与叶间留有空隙。亦有少量叶瓣呈并拢型,或叶与叶作重叠状。但不管作何种形式的排列,元蕉叶的主脉,均以粗壮的实线表示之。洪武年起,蕉叶边饰的叶瓣绝大多数呈重叠状,偶尔才有并拢型的,而且主脉纹均留白,呈中空型。
芭蕉树。多见于绘人物纹的玉壶春瓶、梅瓶、罐及瓜果纹大盘。树的造型高大、笔意苍劲,或以整株面目为主题纹,或作主纹的衬景。然所谓整株,其下部的主干无不被山石或洞石遮住而隐去。小株的芭蕉树也只见有叶而不见树干。洪武朝,始为真正整株,能见到芭蕉树的全貌。
如意云头(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垂云纹)。其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的指向前后相背,即如意云头纹的头同脚的尖头所指的方向相反,很少有例外。洪武时,云头纹两云脚间相交的尖头与云头,均指向一致,绝无例外,并沿袭至永宣。成化年起,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指向既有相背的,亦有朝向一致的。
回纹。由单体回纹以间断排列的形式组成边饰。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形,有的为减笔式回纹,有的回纹以变形手法绘制。入明后,洪武官窑立即改变元代回纹的独立(单体)间断排列形式,为一正一反两方相连的回纹边饰。明永乐时,回纹边饰以两方相连为主,同时又出现一笔环连的回纹边饰。明宣德以后,除少数回纹仍作一正一反的两方相连外,多数回纹呈整圈一笔环连式,并延续至清末。
龙纹。细长身躯,且细颈、细腿、细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体态轻盈。头较小,长鹿角,张口,吐舌,龙的下腭有须,上颌一般无须,但至正十一年铭标准器的龙上颌有双须。龙身鳞片分两种,以网状细鳞片多见,留白的大鳞片少见,后者龙纹更加精美。龙有背鳍,腹下通常无横纹带。胸与背部常饰有火焰状飘带。肘部有长毛三至四根或一撮。龙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罕见。
元青花中的玉壶春瓶和出戟尊,器物的内口沿常常加绘一道云头纹或卷草纹边饰。入明后,此类内边饰现象仍存在于洪武朝的玉壶春瓶上,洪武后则消失。
以上为元末“至正型”纹饰特征。从中不难发现,明初洪武瓷与元末至正型器纹饰上的差异十分显著。这一现象同许多清三代瓷器因为沿袭明天启崇祯花样和摹仿明永宣及嘉万纹饰导致后世难分明清两朝器物年代的状况,截然相反。由此说明,瓷器鉴定仅仅靠大致看懂了一些花纹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解出器物潜存于花纹、胎、釉、形等细微处的一系列内在信息,这样才不会因表象而错乱。
大花大叶。牡丹花多见,花朵内一般留白而不填满色,有的在外部还框以留白边线。山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亦相类,即纹饰内露白,有的在外部或局部处加有留白勾边。缠枝莲叶子肥硕,呈规整的葫芦形。叶子填满色,并有一至五个尖瓣。
变形莲瓣。有的为一组,有的为上下两组,构成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边饰。除大盘以外,其他元代器物上的莲瓣纹边饰均作单体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莲瓣内纹样丰富,多数画垂云纹与环状的饰物,有的莲瓣内加绘珊瑚、银锭、双角、火珠、火焰、火轮、莲花、双钱等图案,亦即后世称谓的“八大码”。洪武年起,除部分执壶和盏托外,瓶、罐、盘及碗的莲瓣边饰均呈并拢型。这种绘画贯穿于明清两代。
海水纹。海浪澎湃,浪尖高耸。海水多数绘成旋涡状,形如人的指纹,有的形如竖发。海水纹洪武时少见,永、宣年间盛行。
蕉叶。元代的蕉叶边饰多作分开状排列,叶与叶间留有空隙。亦有少量叶瓣呈并拢型,或叶与叶作重叠状。但不管作何种形式的排列,元蕉叶的主脉,均以粗壮的实线表示之。洪武年起,蕉叶边饰的叶瓣绝大多数呈重叠状,偶尔才有并拢型的,而且主脉纹均留白,呈中空型。
芭蕉树。多见于绘人物纹的玉壶春瓶、梅瓶、罐及瓜果纹大盘。树的造型高大、笔意苍劲,或以整株面目为主题纹,或作主纹的衬景。然所谓整株,其下部的主干无不被山石或洞石遮住而隐去。小株的芭蕉树也只见有叶而不见树干。洪武朝,始为真正整株,能见到芭蕉树的全貌。
如意云头(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垂云纹)。其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的指向前后相背,即如意云头纹的头同脚的尖头所指的方向相反,很少有例外。洪武时,云头纹两云脚间相交的尖头与云头,均指向一致,绝无例外,并沿袭至永宣。成化年起,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指向既有相背的,亦有朝向一致的。
回纹。由单体回纹以间断排列的形式组成边饰。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形,有的为减笔式回纹,有的回纹以变形手法绘制。入明后,洪武官窑立即改变元代回纹的独立(单体)间断排列形式,为一正一反两方相连的回纹边饰。明永乐时,回纹边饰以两方相连为主,同时又出现一笔环连的回纹边饰。明宣德以后,除少数回纹仍作一正一反的两方相连外,多数回纹呈整圈一笔环连式,并延续至清末。
龙纹。细长身躯,且细颈、细腿、细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体态轻盈。头较小,长鹿角,张口,吐舌,龙的下腭有须,上颌一般无须,但至正十一年铭标准器的龙上颌有双须。龙身鳞片分两种,以网状细鳞片多见,留白的大鳞片少见,后者龙纹更加精美。龙有背鳍,腹下通常无横纹带。胸与背部常饰有火焰状飘带。肘部有长毛三至四根或一撮。龙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罕见。
元青花中的玉壶春瓶和出戟尊,器物的内口沿常常加绘一道云头纹或卷草纹边饰。入明后,此类内边饰现象仍存在于洪武朝的玉壶春瓶上,洪武后则消失。
以上为元末“至正型”纹饰特征。从中不难发现,明初洪武瓷与元末至正型器纹饰上的差异十分显著。这一现象同许多清三代瓷器因为沿袭明天启崇祯花样和摹仿明永宣及嘉万纹饰导致后世难分明清两朝器物年代的状况,截然相反。由此说明,瓷器鉴定仅仅靠大致看懂了一些花纹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解出器物潜存于花纹、胎、釉、形等细微处的一系列内在信息,这样才不会因表象而错乱。
推荐关键字:瓷器投资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北宋耀州窑青瓷花插 点缀生活感受岁月轮回变2014-06-26
- 瓷器投资空间大 10年价值增8倍2013-12-31
- 名家鉴赏:康熙青花辛夷寿石图花觚2012-07-19
- 瓷器上画国画的江城女画家2012-04-10
- 2012年艺术陶瓷市场展望2012-03-29
- 中国浅绛彩瓷的压卷之作2012-03-28
- 单色釉瓷真实价值必然回归2011-10-31
- 现代工艺瓷极具收藏潜力2011-08-08
- 下一个天价可能是瓷器或杂项2010-09-14
- 伤残与古陶瓷鉴定2008-09-17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