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仲夏感受法兰西(图)

——记中国美术馆“2005年中法文化年闭幕系列艺术展”

作者:徐沛君 2005-09-14 14:42:43来源:《美术观察》
A- A+
  2005年7月末,在仲夏的北京,中国美术馆又一次迎来了法兰西的问候—“仲夏法兰西—北京”系列展,这一展事为中法文化年划上了一个句号。在多姿多彩、充满法兰西浪漫艺术气息的法国文化年期间,中国美术馆曾经举办过“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获得空前的成功,成为“法国文化年”中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2004年7月在巴黎举办的“中国文化年”圆满结束之后,2004年10月在北京揭幕的“法国文化年”也将降下帷幕。落幕之际,中国美术馆隆重推出法国系列艺术展,展览包括“卢浮宫馆藏版画—法国版画400年”,“凡尔赛宫馆藏拿破仑油画及铜版画展(1800—1804·从波拿巴到拿破仑)”、“蓬皮杜艺术中心藏法国摄影作品展—摄影师眼中的巴黎”以及“哈同艺术展”和“柯柏艺术作品展”,“法国服装艺术精品展—克里斯蒂安·拉夸,对话”及“白尚仁摄影艺术展”也同时展出。这一系列展事成为历时两年的中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灿烂霞光。

  “卢浮宫馆藏版画—法国版画400年”展览主要反映法国君主统治的状况及上层的奢华生活,其中还有一些作品反映了法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事件。卢浮宫的馆藏多珍品,古代文物、绘画、雕塑尤为突出,而其铜版馆的铜版画也极为丰富,汇集了16世纪至今的一万三千多件作品,其中既有公共和私人的古代版画收藏,也有向当代艺术家订购的作品。由中国美术馆和法国天泰文化传媒制作公司共同承办的此次展览展出藏品196件,技法精湛,形式多样,全部作品均属首次在北京向公众展出。“凡尔赛宫馆藏拿破仑油画及铜版画展(1800—1804·从波拿巴到拿破仑)”重点反映了拿破仑加冕仪式的历史场景。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的摄影作品大部分摄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一时期既是欧洲现代生活方式兴盛之时,也是现代主义艺术全盛阶段。作为一个具有无限丰富的文化和现代魅力的国际都市,巴黎吸引了无数的艺术家。来自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漫游于巴黎,用各自的眼光和心灵感受这一浪漫的都市,将相机镜头对准了它,记录下巴黎现代艺术的轨迹和五光十色的市民生活。“哈同艺术展”展示了德裔法国画家汉斯·哈同(1904—1989)抽象样式的画面结构和书写性的笔法,反映了法国当代绘画艺术的一种审美走向,而与之同时展出的法国艺术家柯柏的45件“画书”,可以从另一角度诠释哈同的艺术。柯柏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东方书法,1979年在中国随书法家丁灏研习书法史与美学,现在法国东方语言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史。他的作品取名为“画书”,旨在打破书法既有的规范法则。

  这一系列展览较少涉及沉重的社会主题,即便是新古典主义绘画名作《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也流露出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在展出的作品中,法国式的轻松与优雅取代了现实主义艺术的严肃与沉重。作品中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和拿破仑都化为某种符号,象征着法兰西昔日的辉煌与荣耀。印象派绘画显示出19世纪中后期欧洲绘画的重大变革,而法国摄影作品与当代绘画则折射出近百年文化观念的嬗变。

  然而,法兰西文化毕竟是丰富而厚重的,这个国家不仅产生了大仲马、雨果,也产生了莫泊桑、福楼拜和巴尔扎克;不仅产生了大卫、安格尔、莫奈和雷诺阿,也产生了德拉克洛瓦、库尔贝和杜米埃。所以一部分专业人士以为,以这些大师为基准来衡量,展出的作品在总体上有些单薄。虽然法国来华展出的美术作品只是让中国观众接触到法兰西文化的一个侧面,但这一展事毕竟让更多的中国人近距离地感受到了法兰西的文化气息。人们期待着中外艺术交流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推荐关键字:法国文化年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