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西藏唐卡的艺术特色
作者:叶星生 2005-09-12 14:18:11来源:世艺网
A-
A+
唐卡,意为展开的画,一种带锦缎边的卷轴画、主要悬挂于寺院和民舍,供佛徒香客膜拜顶礼,或作为生死的礼祭所用,千百年来,在全藏区广为流传,被视为民族艺术珍宝。
(一)
唐卡的表现形式主要以布绘唐卡为主,早期使用一种克什米尔手工土布(或麻布)、幅画较窄、可拼接而成。布料较粗。故用沥粉与动物胶作底,以卵石打磨光滑而成。这种处理布底的传统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其次还有绢绘唐卡,是以汉地的丝绢或绸缎作底绘制,主要流行于藏东地区。另外刺诱唐卡,贴花唐卡、缂丝唐卡、是西藏内容与汉地工艺的一种融汇与结合,被藏族人民极其看重。最具艺术特色并自成风格的是一种被称作“堆绣”的唐卡,制作工艺:精选各色图纹锦缎组合构成,所有的线条以马尾缠彩色丝线缝制于画面,有的还在局部嵌以珠宝。工艺极其复杂考究,目前在全藏区仅有二位老艺人能精通此术,是一笔急需抢救,保护的珍贵民族文化财富,这种唐卡画面一般较大,布达拉宫库存二幅这种唐卡,全长达五十余米。每当藏历二月三十日晒宝法会上,便悬挂于布达拉宫的巨墙上,显示着这一举世珍宝的光彩与辉煌。本人在数年前以巨资收藏了一幅“带翅的马头明王”堆绣唐卡(长64.5厘米,宽47厘米),为清代作品,画面正中为三头六臂的红色明王,拥抱蓝色的明妃。手持法器、身披象皮、胸挂人头念珠、脚踏牺牲,背光为赤黄色冈卷烈焰,画面上方为药师佛及黄教祖师三尊。下方为护法及骸骨供器。其造型夸张生动。极富艺术性及振撼力。全画均以各色锦缎及马尾丝线疑制而成。从而使画面更加华丽生辉。这种将珍珠与堆绣有机构成的艺术佳作,实为传统唐卡艺术中难得的珍品。
唐卡艺术在艺术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装饰特色,几乎所有唐卡、必须加以红、黄、蓝三色边饰。早期唐卡较为单纯。多以各色手工布料缝制而成。红、黄二色饰边多以色彩绘制,这种方法在民间沿用至今。西藏中世纪以后,则选用三色图纹绵缎缝制组合而成。而且在尺度上有一定法则。并在画面上盖以黄色丝幔和二条红色“飞燕”。供养时,将丝幔向上折叠为团花状,成为唐卡饰件,存放时将丝幔放下,可覆盖和保护画面。唐卡的这种表现形式,不仅具有它的装饰属性与保护功能,而且还有它的文化含义:一说红、黄、蓝三色分别代表天、地、火,是构成世界的元素;一说代表天、地和地下三界。而一些唐卡还在下方另缝制一块名贵锦缎,称之为“殊地”或“天梯”,作为众生有情超脱苦海、使之进入佛田的特别设置。
(二)
唐卡艺术从总体上讲是一门以表现宗教题材为主的重彩装饰绘画。其特色风格。一是体现于它的形式。二是体现于它的内容。诸佛、菩萨、祖师等均居于画面的正中,而其它部众、眷属、各类护法等则以等同的份量分布四周。而一切法物,供器、亭台楼阁、奇葩异卉则完全规范化、图案化、满布一切空间,构图极其饱满、厚重。这和中国画“密不透风、疏能跑马”的画面章法拉开了大距离,这种风格在卫藏的各种流派和早期唐卡中表现得大为明显。在我的藏品中,有一幅公元十四世纪的“无量寿千佛唐卡”。佛主居中,趺跏坐于金刚宝座之上。一旁立式供养天女极尽美姿,背景全以等同彩色方块构成,每方块内一佛陀,轮廓鲜明、简洁,全画极有整体感,庄重感,从而让具像的内容和抽象的形式统一为和谐的艺术整体……。这种艺术特色在各类坛城(曼陀罗)唐卡中表现得更为鲜明。“坛成”是指各类佛家居住的理想世界。外围以四色火焰、金刚、莲瓣以及尸陀林墙组成四道装饰环,环形之内,则以直线分割为东南西北四大法门,门内又以圆和方的几何形体构成中心,成为各类本尊居住的地域。而护法、佛塔、各类吉祥物则分门别类,以对称的形式纳入各种形体之中。从而将佛家的理论完全形象化、图案化。而最让人折服的是西藏民间画师可以利用这种曲线和直线的千变万化,创造出成百上千种不同形式的“坛城”。
而对佛像的造型,一是来自对生活的感受,这在藏文史籍《巴协》一书中作了具体的描述。更重要的是根据大藏经工巧明部《造像量度经》中的造像法则来进行绘制:“灌顶修持、必先造像,或塑或画极尽庄严……而莫不依于量度定轨,位置适宜,至其画像,大多精神入社不可思议者。”所以作为宗教文范畴的唐卡艺术,一开始就被纳入一种宗教的学说与模式,并必须严格按照各种量度来定轨造像,否则,“经云、量度不准之像,则正神不寓焉……。”所以“量度经”不仅成为唐卡绘画的标准范本,也体现了宗教艺术的美学思想。而这种美学思想、究其根本则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世间美好的万物。如对佛与菩萨的造像准则:“面似芝麻,目似优波罗花瓣形,唇如相思果,手如开放的花蕾”。
在佛像造型上,除面部、手势外,还用形体、色彩、道具,饰件等艺术语言来展示与象征其宗教意义。从而更增强了唐卡艺术神秘性、文化性和艺术感染力。如常见的“吉祥五供天女”、上身赤裸分别为红、黄、白、蓝、青五色,手持鲜花,铜钹、香条、美食、丝绸“五供”来象片,色、声、香、味、触五妙欲。体态变形夸张,婀娜多姿,配之以飞扬的彩带形成舞蹈般的装饰韵律。再加之紫色卷纹舟形背光的衬托,环形莲花累帙的围绕,显得极其优雅,美妙。
最独具特色的是对恶相护法神,经过大胆夸张变形后所具有的装饰趣味。如“金刚大威德像”,用流畅曲线组成的鸫形发冠,用三十四支距离等同伸开的手臂组成“如正开之莲花”般的扇形光环,将十六支脚平行排列,构成或圆或方的几何形体。再加之硕大的头部,圆睁的双眼,无颈无腰的粗短躯体,将这一密宗护法神几乎图案化了。
除此之外,还有环境装饰,文字装饰等。总之,西藏唐卡艺术是一门将宗教思想,哲学理论形象化,具体化的艺术。是一门将生活的感受和人的情感幻化为一个理想世界的艺术。是一门取之人间万物来进行美化与创造的民族艺术。
(一)
唐卡的表现形式主要以布绘唐卡为主,早期使用一种克什米尔手工土布(或麻布)、幅画较窄、可拼接而成。布料较粗。故用沥粉与动物胶作底,以卵石打磨光滑而成。这种处理布底的传统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其次还有绢绘唐卡,是以汉地的丝绢或绸缎作底绘制,主要流行于藏东地区。另外刺诱唐卡,贴花唐卡、缂丝唐卡、是西藏内容与汉地工艺的一种融汇与结合,被藏族人民极其看重。最具艺术特色并自成风格的是一种被称作“堆绣”的唐卡,制作工艺:精选各色图纹锦缎组合构成,所有的线条以马尾缠彩色丝线缝制于画面,有的还在局部嵌以珠宝。工艺极其复杂考究,目前在全藏区仅有二位老艺人能精通此术,是一笔急需抢救,保护的珍贵民族文化财富,这种唐卡画面一般较大,布达拉宫库存二幅这种唐卡,全长达五十余米。每当藏历二月三十日晒宝法会上,便悬挂于布达拉宫的巨墙上,显示着这一举世珍宝的光彩与辉煌。本人在数年前以巨资收藏了一幅“带翅的马头明王”堆绣唐卡(长64.5厘米,宽47厘米),为清代作品,画面正中为三头六臂的红色明王,拥抱蓝色的明妃。手持法器、身披象皮、胸挂人头念珠、脚踏牺牲,背光为赤黄色冈卷烈焰,画面上方为药师佛及黄教祖师三尊。下方为护法及骸骨供器。其造型夸张生动。极富艺术性及振撼力。全画均以各色锦缎及马尾丝线疑制而成。从而使画面更加华丽生辉。这种将珍珠与堆绣有机构成的艺术佳作,实为传统唐卡艺术中难得的珍品。
唐卡艺术在艺术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装饰特色,几乎所有唐卡、必须加以红、黄、蓝三色边饰。早期唐卡较为单纯。多以各色手工布料缝制而成。红、黄二色饰边多以色彩绘制,这种方法在民间沿用至今。西藏中世纪以后,则选用三色图纹绵缎缝制组合而成。而且在尺度上有一定法则。并在画面上盖以黄色丝幔和二条红色“飞燕”。供养时,将丝幔向上折叠为团花状,成为唐卡饰件,存放时将丝幔放下,可覆盖和保护画面。唐卡的这种表现形式,不仅具有它的装饰属性与保护功能,而且还有它的文化含义:一说红、黄、蓝三色分别代表天、地、火,是构成世界的元素;一说代表天、地和地下三界。而一些唐卡还在下方另缝制一块名贵锦缎,称之为“殊地”或“天梯”,作为众生有情超脱苦海、使之进入佛田的特别设置。
(二)
唐卡艺术从总体上讲是一门以表现宗教题材为主的重彩装饰绘画。其特色风格。一是体现于它的形式。二是体现于它的内容。诸佛、菩萨、祖师等均居于画面的正中,而其它部众、眷属、各类护法等则以等同的份量分布四周。而一切法物,供器、亭台楼阁、奇葩异卉则完全规范化、图案化、满布一切空间,构图极其饱满、厚重。这和中国画“密不透风、疏能跑马”的画面章法拉开了大距离,这种风格在卫藏的各种流派和早期唐卡中表现得大为明显。在我的藏品中,有一幅公元十四世纪的“无量寿千佛唐卡”。佛主居中,趺跏坐于金刚宝座之上。一旁立式供养天女极尽美姿,背景全以等同彩色方块构成,每方块内一佛陀,轮廓鲜明、简洁,全画极有整体感,庄重感,从而让具像的内容和抽象的形式统一为和谐的艺术整体……。这种艺术特色在各类坛城(曼陀罗)唐卡中表现得更为鲜明。“坛成”是指各类佛家居住的理想世界。外围以四色火焰、金刚、莲瓣以及尸陀林墙组成四道装饰环,环形之内,则以直线分割为东南西北四大法门,门内又以圆和方的几何形体构成中心,成为各类本尊居住的地域。而护法、佛塔、各类吉祥物则分门别类,以对称的形式纳入各种形体之中。从而将佛家的理论完全形象化、图案化。而最让人折服的是西藏民间画师可以利用这种曲线和直线的千变万化,创造出成百上千种不同形式的“坛城”。
而对佛像的造型,一是来自对生活的感受,这在藏文史籍《巴协》一书中作了具体的描述。更重要的是根据大藏经工巧明部《造像量度经》中的造像法则来进行绘制:“灌顶修持、必先造像,或塑或画极尽庄严……而莫不依于量度定轨,位置适宜,至其画像,大多精神入社不可思议者。”所以作为宗教文范畴的唐卡艺术,一开始就被纳入一种宗教的学说与模式,并必须严格按照各种量度来定轨造像,否则,“经云、量度不准之像,则正神不寓焉……。”所以“量度经”不仅成为唐卡绘画的标准范本,也体现了宗教艺术的美学思想。而这种美学思想、究其根本则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世间美好的万物。如对佛与菩萨的造像准则:“面似芝麻,目似优波罗花瓣形,唇如相思果,手如开放的花蕾”。
在佛像造型上,除面部、手势外,还用形体、色彩、道具,饰件等艺术语言来展示与象征其宗教意义。从而更增强了唐卡艺术神秘性、文化性和艺术感染力。如常见的“吉祥五供天女”、上身赤裸分别为红、黄、白、蓝、青五色,手持鲜花,铜钹、香条、美食、丝绸“五供”来象片,色、声、香、味、触五妙欲。体态变形夸张,婀娜多姿,配之以飞扬的彩带形成舞蹈般的装饰韵律。再加之紫色卷纹舟形背光的衬托,环形莲花累帙的围绕,显得极其优雅,美妙。
最独具特色的是对恶相护法神,经过大胆夸张变形后所具有的装饰趣味。如“金刚大威德像”,用流畅曲线组成的鸫形发冠,用三十四支距离等同伸开的手臂组成“如正开之莲花”般的扇形光环,将十六支脚平行排列,构成或圆或方的几何形体。再加之硕大的头部,圆睁的双眼,无颈无腰的粗短躯体,将这一密宗护法神几乎图案化了。
除此之外,还有环境装饰,文字装饰等。总之,西藏唐卡艺术是一门将宗教思想,哲学理论形象化,具体化的艺术。是一门将生活的感受和人的情感幻化为一个理想世界的艺术。是一门取之人间万物来进行美化与创造的民族艺术。
推荐关键字:唐卡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绽放“民族之光”56幅唐卡玉空间开展,展现2021-12-29
- 绽放“民族之光”56幅唐卡玉空间开展:展现2021-12-28
- GFAA 2021 | 二十年的沉浮历练 携重磅展2021-10-21
- GFAA 2021 | 平凡之外:喜马拉雅美学先2021-10-21
- 2021自在人行--洛桑龙达大师唐卡艺术展圆满2021-08-12
- 雅昌会员|6堂课了解唐卡收藏“大百科”2021-07-21
- 现场 | 86件唐卡精品亮相紫竹院行宫!唐卡艺2021-07-12
- 现场 | 全方位领略匠心之作:娘本唐卡艺术展2021-06-27
- 丹增唐卡珍品展在山西仁安美术馆举办2021-04-23
- 【雅昌快讯】古天一:胜乐金刚、甘帝巴、莲2020-10-16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